参数异质性 - 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0-10-02 23:04: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3周业安 章 泉  内容提要:本文首次采用分量回归方法来研究中国城市间经济的趋同方式。已有文献研究大都采用条件均值回归的实证方法,无法从本质上揭示不同地区本身存在的异质性而导致的增长方式的差别,本文利用中国1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先采用O LS 方法,然后采用K oenker 和Hallock (2001)发展的条件分量回归的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经济趋同方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与O LS 方法不同,我们发现参数异质性的证据,表明不同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差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存在条件收敛,但分量回归的结论不支持这个预测。我们发现条件收敛不是普遍现象,增长率分布处于低分位点的地区存在条件收敛特点,但对于增长率分布处于高分位点的地区而言,结论并不显著。这一结果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非常重要。关键词:经济增长 收入趋同 分量回归3 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rendayean @163.com ;章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邮政编码:100872,电子信箱:quanzh @ruc.edu.cn 。本研究得到“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 )资助以及“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建设项目———首都经济”项目的资助,特此感谢。作者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行为和制度经济学前沿”讨论组成员的有益评论,特别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当然文责自负。一、引 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先天的禀赋、早期的发展战略以及后来的放权试点、资源流动、地方政府自身的发展思路等等都可能造成地区发展路径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本身在报酬递增等机制的作用下又可能被放大,结果会形成富者更富、穷者愈穷的局面。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应地降低了高增长所产生的福利,并进一步阻碍未来的增长。因此,如何协调地区平衡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就成为今后我国经济深化改革的头等大事之一。显然,要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首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这种不平衡的程度和特点究竟是如何?只有了解了地区发展不平衡本身的状况,才能对症下药。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尽管江小涓和李辉(2005)认为,从实际收入角度看,地区差距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但差距的存在还是应该肯定的。从现有的研究看,绝大多数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后地区发展的平衡程度存在波动,不过总的趋势表现为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差距扩大明显(比如林毅夫等,1998;蔡 和都阳,2000;王小鲁和樊纲,2004;董先安,2004;刘夏明等,2004;许召元和李善同,2006;万广华,2006)。一些研究已经发现,市场化过程对这种地区差距的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王小鲁和樊纲,2004;刘夏明等,2004;许召元和李善同,2006等),如此看来,一个自然而然的逻辑就是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弱化地区差距问题。可惜的是,地区差距的扩大和政府本身的行为有关,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以及刘夏明等(2004)指出,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导致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陆铭和 6周业安、章 泉: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1a4e9eeaeaad1f346933f72.html

《参数异质性 - 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