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

发布时间:2018-07-11 09:35: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word/media/image1_1.png

诗词译文


今天正是七夕的晚上,望着那浩瀚无际碧蓝的天空,仿佛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正在鹊桥上相会。此时人间的家家户户也都在一边观赏着美丽的秋月,一边对月穿针,那穿过的几万条红线是否都沾染了织女巧手的仙气呢。


词语注释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几万条:比喻多。


专家解读


唐代诗人林杰用《乞巧》这首诗,描写出古代民间在七夕节这天,人们在乞巧活动中盛大而壮观的景象。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诗人开头用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两句生动的叙述,向人们讲述牛郎织女动人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那美丽的传说,自古至今牵动着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接着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把这些在乞巧活动中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而又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不是用具体描写去展示人们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通过人们的行动,红线穿过的结果,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知识拓展


自古至今,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熏陶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幼年时的林杰经常陶醉在母亲给他讲述的美丽传说中,因此,他对乞巧这样的美妙传说非常感兴趣。成年后的林杰也和母亲以及众多女性们一样,带着自己美好的愿望,仰头观看那深远的夜空里灿烂的天河,观看那天河两旁耀眼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期待看到那两颗牵动人心的星能够相聚,于是他带着这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写下了《乞巧》这首千古传诵的诗。小时候的林杰就非常聪明,六岁即能赋诗,不仅下笔成章,又精于书法和棋艺。这样一位优秀的青年却仅有十七年的精彩生命历程。《全唐诗》仅仅存下了林杰的两首,《乞巧》是其中的一首,足见其珍贵。

七夕节始于汉朝,当时,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自20065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农历的七月初七已经被公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考试链接


课后思考题

唐代诗人林杰《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我国许多地方至今有乞巧节,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自家的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牛郎织女传说以及乞巧习俗不能反映的是

A.古代社会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B.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C.古代女子乞求心灵手巧的价值取向

D.人们对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生活的追求


上期思考题答案

1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2、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者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91fb02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5f.html

《乞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