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

发布时间:2011-03-29 20:36: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朱凌燕(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的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其译文也因为生涩难懂而遭到攻击。通过对鲁迅翻译思想中的“信”与“不顺”展开具体分析,可知鲁迅“信而不顺”的翻译背后隐藏的翻译语言观和文化观。鲁迅开放的文化观在世界一体化走向的今天更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关键词:鲁迅;信;不顺;硬译;一体化中图分类号:I210.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05)06-0026-05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20世纪上半叶他所主张的“硬译”引发了文坛不少的争议。硬译实质上是一种异化的翻译手法,是一种相对极端的直译。鲁迅提倡硬译,是旨在通过追求内容,尤其是语法结构上的对等而引进一些欧化词汇或句法,从而实现发展和完善白话文的目的。然而由于原语与译语———尤其是在二者分属于不同的体系时———在语法特征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保留了原语句法特征的译文必然违背汉语传统的语法规则,不仅语法上不通顺,而且意思不明。借用严复的“信达雅”思想来评价,这样的译文只是求其“信”,与“达”的标准却相距甚远。鲁迅因为对“信”的追求,而使自己的翻译丧失了“达”的美感;这种翻译中的“信而不顺”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例如,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一文中,梁实秋指出,鲁迅的翻译文字艰深,译笔别扭,有浪费读者的时间之嫌,离“死译”不远了。这句话深刻地反映出鲁迅译文的一个特点———不顺、不达,它违背了传统的翻译标准,忠实又如何呢,却也很难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鲁迅的翻译谈不上成功,然而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来重新评估鲁迅的翻译,却能看到这“信而不顺”的背后蕴藏着译者的良苦用心,显示了译者的远见卓识。尤其从今天全球化的趋势来看,鲁迅开放的文化观顺应了当今的时代潮流,更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一在鲁迅论述自己的翻译主张时,“信”和“顺”可以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眼。尤其是那句“宁信而不顺”,几乎已经成为概述鲁迅翻译思想的代名词。然而单纯取“宁信而不顺”的字面之义来理解鲁迅的翻译思想是不太科学的,因为我们不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鲁迅在用“宁信而不顺”时总是加了引号的。这引号说明它有着特殊的含义,而其含义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所产生的背景。1931年3月,复旦大学教授赵景深在《读书月刊》上发表了《论翻译》一文,文中说:“译得错不错是第二个问题,最要紧的是译得顺不顺。”鲁迅痛恨这种不负责任的乱译,将其文的精义归纳为“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1〕(p567)。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鲁迅针锋相对地提出“宁信而不顺”〔2〕(p588),事实上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没有任何中间路可寻而只有两个极端的话,他是宁肯选择“信而不顺”的。可见,“宁信而不顺”只是鲁迅在特定背景下矫枉过正的过激话,它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鲁迅非常注重译文的“信”,强调译文对原作的忠实。强调译文的“信”几乎可以说是鲁迅硬译思想的灵魂,而“信而不顺”是鲁迅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鲁迅而言,“信”是“不顺”的起因,“不顺”是“信”的结果。可是这不免就不会令读者感到奇怪了:“信”的主张又不是为鲁迅所独有,何以只有鲁迅之“信”会产生这种“不顺”之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去探第26卷第6期2006年2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26No.1═════════════════════════════════════════════════════════════════Feb.2006*收稿日期:2005-11-08作者简介:朱凌燕(1980-),女,四川泸州人,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747b3031126edb6f1a107b.html

《论鲁迅翻译中的信而不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