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0-11-03 21:02:2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新中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展望

,周建华

【摘 要】[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项条例在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对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但现今的户籍制度仍然存在弊端,城乡分立阻隔了农民的市民梦,户籍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帮助农民落户成为改革的重点,最终以达到城乡居民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实现自由迁徙。

【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期】2015(000)008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户籍制度;农转非;落户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对我国公民的出生、死亡、迁徙、婚姻等注册登记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的总和。它的产生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重新确立了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户籍制度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病也逐渐显现,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应不断地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一、户籍制度产生的社会问题

我国有关户籍制度的创建,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当时主要用于登记管理人口。在《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历经各朝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废除国民党时期旧的社会制度,为便于管理,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七项户口登记制度。该政策的颁布和调整变化,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农业、非农业户口区分城乡居民的户籍管理制度。因此,也相应的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是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平。在新的户籍制度下,拉大了城市和农村地区人口的差距,他们被无形的划分为两类人。农村人口的生活来源只能依赖土地,与社会福利保障无缘,而城市人口生活环境较为优越,享受着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这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钳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城乡的发展。在以经济发展为重心的时代,农业上实行剪刀差政策,农业的生产资料被转为工业资本,致使全国80%的人口分散在广大农村地区,成为被排除在工业化进程之外的相对贫困人口。[1]三是影响公民个人的正常生活。户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对部分公民起到了限制作用,影响着公民的职业选择、医疗条件、福利待遇、社会保障等,使公民的社会身份出现等级划分,加剧社会矛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636479d3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d5.html

《新中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的变迁与展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