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

发布时间:2014-10-22 08:46: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安是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从影以来,共拍摄了十一部电影(《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理智与情感》、《冰风暴》、《与魔鬼同骑》、《卧虎藏龙》、《绿巨人》、《断背山》、《色·戒》、《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魅力,赢得了东西方观众的共同认可。本文以李安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李安电影主题选择、文化认同的途径及文化融入的表现策略三个部分探讨李安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文化的沟通和认同。

关键词电影主题;文化交融;文化认同

Abstract

Ang Lee is the first Chinese director who has won the best director award in the Oscar history. Since 1991, he has directed eleven films, i.e. “Pushing Hands”, “The Wedding Banquet”, “Diet Men and Women”“Sense and Sensibility”The Ice Storm”Ride with the Devil ”“Crouching Tiger and Hidden Dragon“Hulk”Brokeback Mountain“Lust Caution” and “Woodstock Music Festival”. With his unique personal style and charisma, Ang Lee wins the common recognition of both the east and west audience. This article takes Ang Lee’s movie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trying to study how Ang Lee seek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recognition under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s between east and west cultures in the three parts—the selection of subjects; the way of cultural identity; the performance strategies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Movie themeCultural integration Cultural identity

李安祖籍江西,1954年生于台湾,作为外省第二代,他从小受的是中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思想的儒、释、道以及孝文化和中庸之道,让李安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情愫,同时也培养了他温和压抑儒雅的性格。1975年,李安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影剧科,然后前往美国留学。1980年拿到伊利诺伊大学戏剧学士后,李安进入纽约大学攻读电影。在美国留学期间,李安学到了初步的整体制片及导演的概念,浸染了西方文化以及思维方式,丰富并滋养了他的精神层面。1984年以《分界线》(Fine Line)作为其毕业作品,从纽约大学毕业。接下来的6年时间,他一直在美国从事电影剧本创作工作。期间,他仔细研究了好莱坞电影的剧本结构和制作方式,试图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一些全新的作品。

由于文化背景和经历的多元性,李安对中西方文化均有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西方文化的熏陶培养了李安包容并蓄的开放情怀,他立足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排除文化的界限对艺术题材进行挖掘和探索,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主流文化巧妙地融于电影之中,这使他的电影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呈现出跨文化的特色。本文以李安电影为研究对象,试图从李安电影主题选择、文化认同的途径及文化融入的表现策略三个部分探讨李安如何在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寻求文化的沟通和认同。

一、中西文化共通的主题

(一)家庭问题

家庭问题是全世界不同的文化族群所共同关注的焦点,但是不同文化所蕴含的家庭伦理却不尽相同。对家庭的关注是李安电影的常规主题,《推手》中三代同堂、天伦之乐的家庭理想、《喜宴》里繁衍后代、延续香火的家庭责任、《饮食男女》性别对立的家庭矛盾、《冰风暴》中分崩离析的家庭困境、《断背山》因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而隐忍的个人欲望、《制造伍德斯托克》里家庭对理想、自由的束缚······无一不是以家庭为核心诉求,李安通过电影中家庭伦理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转型期所遭遇的冲击,用电影里矛盾的解决方法为传统文化走出困境提供了参照。

在中国,家庭与繁衍后代是密不可分的,子孙满堂的大家庭是中国人家庭伦理世界渴望的审美理想,传宗接代是每个传统家庭的首要任务,没有子孙后代,家庭便不完整。电影《喜宴》中,高伟同的父母不断催促他结婚生子,为高家绵延后代,这既是长辈的心愿,也是伟同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他是家里的独子。伟同虽然在美国生活多年,接受了美国的文化,但是他毕竟是中国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道德标准依然存在于他的教养之中约束着他的行为。“孝”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始终坚持的道德行为准则,子女对父母有服从和赡养的义务。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的大家庭思想也开始逐步瓦解,计划生育的政策孕育出了大量的独生子女。新型家庭的夫妇要承担起照顾双方父母的重担,传统孝道规定的一些规范,如今的子女有心无力,三代同堂的大家庭开始转变为与两代同室的小家庭。《推手》里朱师傅最终选择在外独居,《饮食男女》中一父三女的家庭也转变为四个独立的家庭,传统的文化正在逐渐融入现代的思想中,传统的家庭模式开始向西方现代的家庭模式转变。

在家庭伦理观念中,对于婚姻的看法也日渐宽容和开放。《喜宴》中崴崴和伟同的畸形婚姻;《饮食男女》出人意料的忘年婚姻;《理智与情感》跨越社会阶级的婚姻爱恋;《冰风暴》里混乱迷茫的婚姻困境;《色·戒》中貌合神离的无爱婚姻等,通过电影,李安为观众呈现了多元化的婚姻状态。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婚姻与爱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男女双方结合的主要原因是传宗接代,但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社会开始出现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离婚也得到了允许,婚姻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重视个体价值的实现,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家庭概念远不如东方表现得那么强烈。《冰风暴》里,本·胡德一家人各怀心思,以自我为中心,互不关心彼此,对于孩子反叛怪异的行为,父母因深陷于自我混乱的感情之中,无暇顾及也无能为力。在影片中,家庭成员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这与中国对骨肉亲情的高度重视是极为不同的。西方人子女持平等和尊重的态度,而不是要求绝对服从,孩子在家中会有更多的发言权。子女满十八岁以后就可以离开家庭独自生活,父母不会过多干涉孩子的私人生活,在情感上也不会依靠孩子。西方社会虽然家庭意识与中国人相比稍显淡薄,但是他们仍然面临着子女教育,两性关系等各方面的家庭矛盾。

李安作为兼具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精神的电影人,他既不可能纯粹地坚守传统意义上的伦理理想,也不能无条件接受西方文化的伦理形态,只能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中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嫁接,建构新的意义上的家庭伦理观念,通过传统道德和现代思潮的对立和冲突反射出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反省与期待。李安将视角锁定家庭这个全世界所共有的话题和形态,以电影中的家为载体,展示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引起观众对异质文化的关注,从而使观众对多元文化产生心理认同感。

(二)同性之爱

在以异性恋为主流的社会中,人们把同性恋视为畸形的病态,对于同性恋反对的态度,使同性恋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而伪装成异性恋者。同性恋这种边缘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土壤中是不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但当代的西方社会对同性恋的看法和态度较之中国已经相当宽容,美国社会尊重个人对各自生活选择的权利,不同于中国大部分人对于同性恋的大惊小怪甚至是歧视的心态,西方社会的多元性以及包容性使得同性恋以较为自由的形态出现并发展。

李安将视角瞄准处于边缘的同性恋,先后拍摄了描述中国人高伟同和美国人西蒙的同性之爱的《喜宴》、牛仔杰克与恩尼斯超越伦理道德爱恋的《断背山》两部以同性恋为主题的电影,试图通过电影唤醒埋藏在人类心底被压抑的真实情感。爱情是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主题,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伟大情感。李安成功地抓住了中西方观众对爱情的相同领悟用《喜宴》和《断背山》里同性之间的感情表达了爱情的真谛,给所有追求爱情的人们缔造了爱情的理想花园。人物性别只是一个符号工具,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是全人类共有的,正如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这种感情超越时空,超越国籍,超越种族、性别,“让相互隔膜的中西方文化在影视艺术领域内开始了真正的交流”。

、文化认同途径

现代社会中,跨文化的交流日渐频繁,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凸显自身的文化立场的同时正视差异,与异质文化和平共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安用电影给我们提供了解决之道:妥协、和而不同。

(一)妥协

妥协是解决矛盾的基本形式,通过双方互相让步避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让不同文化族群的人们能够保证自身的利益,从而达到和平共存,李安电影里的中西文化冲突都是通过妥协而达成和解的。

李安早期的电影作品《推手》是一个以中西文化冲突为背景的家庭剧,通过太极高手老朱退休后的美国经历,讲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在东西方文化冲撞下的解构和重塑,以及在过程中的痛苦和挣扎。西方文化注重隐私和独立的个体生活,不能接受与父母同住,而中国人以“养儿防老”为宗旨,有着深厚的大家庭情结,东西方人对家庭价值观念的理解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语言、生活及思维习惯的差异使得保守的老朱与美国儿媳妇格格不入,他们既不理解对方也不愿沟通,这些冲突最终导致了公媳关系的决裂。朱师傅权衡之下选择了离家出走,期间经历了打工、打架以及父子监狱相会,最终选择接受美国人的养老方式,住进了老人公寓。晓生说:“太极拳是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太极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朱师傅用妥协和宽容来换取平衡家庭之间的平衡和谐和平共处的电影结局也意味着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以折衷、各退一步的方式共存于世。

《喜宴》以中国人讳莫如深的同性恋为题材,围绕传宗接代的主题展开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三十三岁的高伟同尚未成婚,在美国跟男朋友西蒙同居,不知情的父母在台湾焦急不已,不断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为了安抚父母的情绪,伟同决定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崴崴协定假结婚。在洞房之夜神志不清的状况下,伟同跟崴崴发生了关系,而且令她怀了孕。高父高母在能抱上孙子的前提下,默许了伟同的同性恋生活,在长辈的心中,与更高的道德标准“传宗接代”相比,骗婚行为和同性恋是可以容忍的,个人的幸福也是无关紧要的。伟同也为了自由的生活接受了与崴崴的孩子,两代人为了得到心灵和生活的平衡都不得不互相妥协,做出让步。“在一个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个人的意见是不被重视的,个人的荣辱也是不被重视的,必要时可以为了家族牺牲个人。”

《推手》和《喜宴》皆表现出人在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产生的复杂问题时失落和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凡事讲究圆柔应对,注重平衡协调,在面对冲突和碰撞时,要懂得妥协,有舍才有得,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二)和而不同

亨廷顿认为:“信息时代的世界必然会走向统一的现代文明。而各个民族文化的断层线将变得模糊。”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异种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不可避免,李安在面对西方文化时并没有盲目的追随,而是寻求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并从东方的视角出发,对西方文化进行解读,让影片呈现出“中方立场,西方表达”的独特氛围。

《理性与感性》是李安执导的第一部西片,该片改编自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编剧兼女主角埃玛·汤普逊是英国著名影星,又有休·格兰特等英国资深演员的加盟,使这部电影处处彰显着浓郁的英国风情。李安作为外邦人,在语言和背景上毫无优势可言,他抱持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同时尽量保有东方导演的思路和角度,尝试将自己的理解融入这部极富英伦气息的电影之中,在两种文化之间寻求平衡点,让西方观众从东方导演所呈现出的陌生的审美气息中体会生活的触动和感悟。

《理性与感性》让李安开始全面接触西方电影的制作方式和流程,在跨文化交流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他将东方的文化立场和西片的品质相结合,使自己的电影能够保有高品质,希望能够兼顾艺术与市场、东方与西方,达到中西贯通的境界

在拍摄西片时,从东方人的角度出发,着力于对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人性的表现,用自己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对西片进行解读和表达,令西方人真实地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触动和心灵的震撼,这是西方导演表现同主题所无法达到的效果。正是李安对于民族文化本质的把握,造成了审美的陌生感,从而增强了现实感。影片首次向好莱坞展示了一个文化上的他者对于西方主流文化的深刻体会和精确把握,以一种边缘性的创作视角实现了影片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高度融合。

《冰风暴》在此基础上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两部影片的成功在于李安保持着自己固有的创作方法,延续着家庭这一主题,并探讨西方道德观和价值观下人性的共通之处。李安作为一个东方的导演,在强势的好莱坞话语权下,以一个“外来者”的角度去看待西方文化,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成功塑造了“他者”视角,使影片在刻画人伦上同样能够真切入微。

对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和而不同”,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是可以共存的,在清主从的基础上理性的看待异质文化,适当的加以兼容,就可以使原有文化得以体面地延续。

、文化融入的表现策略

纵观李安的电影,视野开阔,题材多变。故事的地域涵盖了中国、美国以及英国;时间跨度从18世纪延展至20世纪;人物身份复杂多样,太极高手、退伍将军、国宴大厨、美国移民、18世纪英国的绅士小姐、19世纪70年代美国小镇的中产阶级夫妇、南北战争时期的骑兵战士、江湖侠士······李安跨文化的背景培养了他选材的自由性和泛文化性,他致力于寻觅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生成的各种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和不同的文化族群所共同关注的焦点,采用相辅相成的方式,突破了民族性的狭隘,打通不同文化间的审美隔阂,将东方的观点与西方的视角结合起来,在电影里深入探讨了情感与伦理、中方与西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冲突和融合,用全球化的视角将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借助电影中贯穿东西方的精神力量来获得多元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一)东方情调的西方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光与影的艺术,偏重于以行动和语言动态地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这与中国古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创作手法非常相似。摄《理性与感性》时,李安进一步追求“立象以近意”,用流畅简单的构图和清新自然的色彩搭配,使影像濡染上一派古典的委婉曲折的审美意蕴“如果又和西方一样,不但拼不过,也无新意,要能够取胜,就得发挥我们的长处。所以我开始注意如何运用影像、情景,去反映角色的内心风景。”在《理性与感性》中,李安大量运用了远景拍摄,如玛丽安走上山坡的镜头,将人物置身于自然之中,不仅达到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影像美感,也将个人的悲伤无助以更加细腻的方式展现出来。又如休·格兰特与埃玛的定情戏,依然是取远景而舍特写,将休·格兰特的幽默独白与身后的羊和夕阳对应,主观表现中夹带着客观的情趣,切合感性与理性的主题,充满了含蓄的东方韵味。

《冰风暴》是李安熟悉的家庭伦理题材,故事是美国原装的,李安用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来看待欧美文化,并在其中注入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理念:在孤独和绝望的时候,家庭是最温暖的依靠。《冰风暴》对两个家庭性丑行的暴露是尖锐的,但李安以他的东方观念中的理性和宽容来体谅这些人物,使他们没有堕入黑暗和厌世的情绪中,最终在家庭的凝聚和感化下得到灵魂的救赎。对于影片,李安并不以单纯的解构为目标,而是试图用妥协和解的方式使被解构的家庭重新建构起来,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庸之道的体现,退一步海阔天空,所有人都做出牺牲,用妥协获得最大的平衡。

《断臂山》取自美国的同志题材,李安用中国传统的叙事风格和熟练的电影技巧,使电影的思路、意境、色调弥漫着中国式含蓄隐忍的风格。李安理性而睿智地运用母体文化的思维和审美方式,去跨国界地诠释人类的内心世界,演绎独具东方情调的人情伦理,营造了渴望超越人伦道德、摆脱世间束缚、追求逍遥自由的天人合一的恋爱氛围。影片杰克和埃尼斯两个相爱的男人由于背负着社会人伦的压力不得各自成家,李安运用中国人对待婚姻的隐忍和承担去诠释杰克和埃尼斯面对个人情感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让这段同性爱情更显凄美。通过电影,东方观众可以切身感受到家庭对于人性的束缚,对于西方观众,李安将东方观念中的家庭伦理锲入到他们的审美习惯中,从旁观者的角度给美国人提供了一面审视自我的镜子,潜移默化地修正和平衡着东西方观众的价值尺度。

二)中西合璧的武侠境界

《卧虎藏龙》取材于中国传统的武侠小说,启用中国的幕后团队,在完全民族的背景下打造,影片“画面唯美,犹如一幅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古旧的深屋大宅、空朦的江南水乡、轻烟缭绕的竹林、辽阔的塞外大漠” 恢弘飘逸的民族韵味贯穿始终,“《卧虎藏龙》除了可以让外国人领略到中国武术的美外,中国传统的儒、道观念、中国山水之美、中国人对‘侠’的定义、中国人对感情乃至情欲的态度,也或多或少进入了他们的脑海。”

李安将中国武侠电影的侠义精神与西方文化的个性气质杂糅于影片之中,塑造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主角:沉稳内敛的李慕白和任性张扬的玉娇龙。玉娇龙是西方文化的符号代表,象征着欲望的无限扩张,西方民族是好动的民族,他们具有强烈炽热的进取心,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断开拓、创造新的生活。在影片中,玉娇龙以易装、舞刀弄剑和破坏法则的个体形象存在,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对亲人及朋友造成的伤害。玉娇龙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安分守己,自私自利;但在西方人看来,她却是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的自由女侠。

李慕白和俞秀莲是东方文化的代表符号,李慕白一心归隐,渴望远离江湖享受自内而外的平静,他和俞秀莲的感情发乎情止乎礼,对道德的坚守和自我完善,体现了东方人含蓄隐忍的精神意念及对欲望的克制。中华民族是好静的民族,追求田园般诗意的生活,喜欢在静态中品味人生的境界,体验生命的律动。

影片对东西方思想的提炼过于极端纯粹,所谓物极必反,在影片结尾两种思想最终都走向了死亡——李慕白用最后一口真气向俞秀莲表达了对她隐忍多年的深爱之情,玉娇龙则为赎罪投身万丈绝壑。这似乎在暗示西方文化里欲望的无限扩张要和东方的忍让含蓄相结合,同样东方的隐忍压抑需要借鉴西方的自由洒脱,二者相辅相成,中西文化之间互补互济才能达到世界的整体和谐。

李安说:“我在美国拍的片子获得一些成功,不是因为我的英文有多好,对那个地方有多了解,而是我一直用中华文化的视角去看他们,有一个很特殊的观察方法,也让他们看到一面特殊的镜子。这个才是我能够立足的最大关键。”李安尊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理性的观察分析,他的电影立足于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并存了东方眼光与西方手法,以人文的笔触精准地勾勒出民族文化的精神和东西方的家庭与感情世界在电影中构建了东西方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获得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普遍认可。李安的成功为中国电影人开辟了新出路:中国电影可以借助好莱坞的商业操作模式,坚持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以此走向世界。

注释

段续.电影《断背山》中爱的艺术视角[J].贵州:电影评介,2006年第17.

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73.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233.

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03-104.

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J].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319-20.

力子.融合中西之长 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北京:当代电影,2001 年第665.

参考文献

[1] 李安.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 [J].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

[2]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年,第233.

[3] 焦雄屏.台湾电影90新新浪潮[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2.

[4] 段续.电影《断背山》中爱的艺术视角[J].贵州:电影评介,2006年第17.

[5] 弗洛伊德著,约翰里克曼编,贺明明译.弗洛伊德著作选[M].程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124.

[6] 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3.

[7] 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03-104.

[8] 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J].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319-20.

[9] 力子.融合中西之长 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北京:当代电影,2001 年第665.

[10] 张靓蓓.李安访谈:一起走向黄金时代[J].长春:电影世界,2005年第7.

[11] 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80.

[12] 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9.

[13] 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0.

[14]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5] 王迪,王志敏.中国电影与意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6] 倪震.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J].北京:当代电影,2006年第一期,第30.

[17] 许爱珠.《影片<卧虎藏龙>艺术赏析》[J].南昌:江西社会科学,20O1年第3.

[18] 张克荣.“华人纵横天下”丛书:李安[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年,第267-268.

致谢

在此论文的撰写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论文得以完成,要感谢的人是在太多了。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周洁老师,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认真求实的工作作风让我钦佩不已,他不厌其烦的指导我修改论文,帮助我理清思路,在不断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也让我更加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师恩伟大,无以为报,再次向周洁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然后要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的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知识储备和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c6139f770bf78a64295443.html

《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