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论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发布时间:2015-08-22 20:42: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试论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摘要:本校地处三县八镇交界的贫困地区,这一地区的初中学困生数量较多。如何教育转化这批学困生是高标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笔者从事多年的学困生教育,接触许多学困生的案例,摸索出一点对策,现不揣冒昧,抛砖引玉,以期引得更多的人士来参与研究,共同解决学困生这一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困生 转化

语文学科是各门学科中最复杂,可塑性最强的一门学科。它既要完成语文教学自身的任务(知识,能力,技能,智力)又要完成它作为工具性学科的任务,即育人性。语文教学中,只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技能远远不够,只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也远远不够,有了这些知识和能力,如果用在不正当的地方,甚至比没有文化更为有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教书但更要育人。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类特殊对象,就是学困生。所谓学困生,就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长期成绩不理想,甚至思想品德也比较差的学生。布鲁纳认为:“教学局限于天才学生,或以中等学生为目标都是不恰当的。”但既要照顾中等以上学生,又要顾及学困生,其实是很难的。因此我们要不断研究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学困生的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彻底扭转学困生畸形的学习心理,这是他们学好文化知识的前提。而语文教学作为育人的手段,目的就是培养健全,健康的人,那么到底如何转化的呢?

一、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像过去的学生那样容易教育,他们所接受的信息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光靠教师的说教,显然太过苍白无力,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的身心发展与一般学生不同,他们很早就向学习投降,在课堂上,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做个怎样的人,他们的思想仅仅停留在眼前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上。他们长期扮演失败者的角色,当然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无从谈起。对于这类现象,首先在教学中要贯彻一种长远的,带有发展性的思想,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我把上课前的小弗朗士定为“旧我”代表退缩、懒惰、不思进取的一面,把上课后的小弗朗士定为“新我”,代表觉悟、进取、勤奋、渴望上进的一面。小弗朗士能够勇敢的剖析“旧我”形成“新我”,这是由于他思想上的进步。从而教育学生每一个人都有“旧我”和“新我”,关键的是你愿意做哪一类人。教学完成之后并组织学生写一件关于思想转变的事例,帮他们在分析转变原因的过程中,自然触及到思想灵魂的深处,这远比教师泛泛而谈有效的多。

在这种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再和他们谈人生观、价值观就容易些。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作品,让他们同文章的主人公比较,如《再塑生命》中的海伦.凯勒,《孤独之旅》中的杜小康等,催生学困生走出长期压抑的困境,激发他们追求进步的愿望,逐步把他们引入良好发展的轨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这些作为后盾,自觉的学习文化知识,也就不会成为一件难事了。

二、 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要挖掘教材所蕴涵的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的省美能力远远不及一般学生。试想一个不懂得美的人,让他如何去热爱生活呢?因此提高他们的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十分必要。

在语文教材中,美的东西很多,对他们而言,首先应从可看,可感的入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让他们感受到少年鲁迅对大自然的热爱。《竹影》一课中让他们感悟艺术和美就蕴涵在他们的童稚活动中。《夜》一诗中,体会人与自然所达到的和谐美好的境界。《安塞腰鼓》中让西北汉子的安塞腰鼓带给我们力量的奔腾,生命的震撼。《云南的歌会》让他们深切的领悟纯真和谐的人情美。结合学生的读后感,让他们带着这种对美的认识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让他们畅谈美。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学困生心理那久被尘封的美好情愫就被调动起来,他们会自觉主动的关注周围的人、事、物、景。会热爱生活。这对于提高文化知识成绩无疑是一种强催化剂。

三、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在学习不要使任何学生成为毫无个性的,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教育的最终要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强大的心理动因。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东西的兴趣。”对于学困生教育来说,培养学生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以“新”引趣,力求用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在《童趣》一文中,我让学生课外模拟沈复的观蚊之景,体会物外之趣,印证沈复的描绘;以“美”激趣,将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愉悦其耳目,触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激发其勤思。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中,让学生参考课文及课外搜集资料,尽可能画出故宫宏大壮丽的规模及层次井然的布局,感受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美,触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瑰宝的热爱之情;以“疑”促趣,精心设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在无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从而调动并发展他们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中,引导学生从固定死板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明确生活中,正确答案是多元化的,从而理解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意义;以“得”激趣,审时度势,因人而异,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发言,经常予以热情鼓励,小心呵护他们敏感的自信心,使他们得到自尊的满足和成功的愉悦,产生内在的,积极的感奋力量。总之,在教学中尽量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他们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习的轨道上来。

四、 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自信心

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要强大起来,就得天天吃它。一旦学生把吃苦当成了自己的内在需要,用吃苦来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时候,实际上吃苦也成了一中享受。能吃苦的人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所以让学生体会“苦”。能吃苦是锻炼他们毅力和自信心的一帖良药。而学困生往往不会吃苦,遇到“拦路虎”就退缩,逃避。他们的意志很脆弱,很不稳定,并且处处认为不如人,毫无自信可言。针对这点,学困生可能随时都想放弃,因此作为教师要时刻督促,认真检查,并随时要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教育他们如何对待困难,并且让他们设想:如果是你处在这样的悬崖上,你会怎么做?进一步让他们体会文章末尾的话“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的一步。”这样的教学中,直接效果可能一时还微乎其微,但如果学生的脑海中已有了感觉,加上潜移默化的教育,学困生的毅力和自信心肯定能培养起来。

纵上所述,只是本人在教学中对转化学困生所做的一点尝试,在这一点过程中,需要学困生的积极配合,和教师的持之以恒的教育。学困生的队伍有增无减,这就势必引起广大家长和教师对他们的特别重视。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8d12bdb4daa58da1114a45.html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论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