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

发布时间:2012-07-13 09:19: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以中美主流媒体报道金正日逝世为例,

从新闻稿件写作业务上比较中美新闻的差异

通过对CNN中文网克里斯蒂安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报道和新华社发的特稿《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报道中分析比较,我得以下一些结论。

克里斯蒂安的报道短短不足三百字和新华社的六百字报道,大致的有着相同的内容。基本主体都是报道金正日逝世,以及葬礼安排的相关情况。但在这个主题下,各自说话的角度很不一样,在内容的组织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仔细揣摩就会发现里面大有文章,既是意识形态的不同这个大前提下决定,更是中美新闻观念不同所结出的果实。

1CNN的新闻报道可读性相比中方新闻报道更强

中方的报道继承了一贯的新闻消息的叙事方式,消息标题点名主要事件,导语部分介绍主要事实,然后依据倒金字塔结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等。

这些耳熟能详更可以说是千遍一律的新闻写作手法,虽然新闻很好的完成了新闻告知的任务,但我觉得新闻写做“以人为本”方面还很有欠缺,即使是中国主流媒体的新闻稿件。从《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的新闻中我们所了解到的信息都是基本的告知功能,读完后的感觉是:朝鲜死了一个领导人叫金正日。至于这个金正日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特点、他的死会给朝鲜或是世界会有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文章中大肆写的什么领导人讲了什么话,葬礼是怎么安排的都不是我所关心的。这是一篇中国时政新闻中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稿件,一样的严肃叙事方式,固定的写作模式,严肃冰冷的信息编码,这对于感性的或是对政治不是那么敏感的受众是毒药,绝对不会引起他们强烈的关注兴趣。

CNN的华尔街报道文体这种“故事化”“人性化”“贴近性”“强大的信息释放”相比中国新闻界的时政报道而言,更具可读性

美方的新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的消息,内容简短却信息量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信息正是受众感兴趣,也是能唤起受众注意的编码。文中第一句是这样表述的: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从而确保这个贫穷却拥有核武装的国家稳定的责任,压在了他经验不足的小儿子身上。看到这样的开头,我想读者的神经都会立刻绷紧,心中会马上涌出这样的感叹:朝鲜要出大事了,主席死了,一个不足三十岁的儿子就要继承。读者的兴趣和注意力马上被唤醒,就会接着继续认真的研读这条新闻。其次,文章在介绍金正日逝世时有意识的提到了金正日喜欢美食和名酒,这些信息贴近普通群众的生活实践和感受,更容易满足读者贴近新闻,和猎奇的心理。在结尾反面简短的对朝鲜的现况做了分析,如“让这个高度军事化、正遭受着慢性营养不良和电力严重短缺的国家团结在一起。”简短却很公正的评价,如画龙点睛,信息饱满却字字玑珠,真正的做到了一切从读者出发。

在新闻结构方面,是典型的“DEE结构”即DescriotionExplainExclusion。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华尔街日报体在结构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人性化的开头,即与新闻主题有关的人物故事;第二部分,过渡,即从人物与新闻主题的交叉点切入,将真正的新闻内容推到读者眼前;第三部分,展开,即集中而有层次地阐述新闻主题;第四部分,回归人物,即重新将人物引入新闻,交代此人与新闻主题的深层关系。

二、新华社的消息“说话"意图含蓄,CNN的报道观点鲜明

仔细观察新华社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标题是《朝鲜领导人逝世,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但是通篇提到不接受外国代表团吊唁的内容仅在开头和结尾两处简略的提到。以中国消息的写作规律看,标题的内容应是全篇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毫无疑问朝鲜不接受外国代表团的吊唁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不是新华社的记者不知道怎么做到消息标题与内容做到题文相符,而是在当前这个新闻体制下对于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就只能简写。因为中国的新闻事业是公有制,接受的是政府和党的领导,要讲党性原则,相比西方的独立媒体经营,中国的媒介话语权与权力部门密切的联系的在一起,虽然中国的媒体在经济上获得了独立,但政治上仍然是依存政府,充当的是政府和国家的“耳目喉舌”,不像西方媒介那样独立于政府和司法,能自由的行驶自己的舆论权力和社会公器的作用。如果中国新闻工作者不能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烂熟于心,一不小心可能就会犯政治错误,违反新闻政策和法规。要坚持宣扬正面的事实,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者把他放到标题,其实是在提醒读者朝鲜这个态度是大有文章,只是有些敏感的问题不好怎么具体阐述,读者们心领神会就行。其实朝鲜不接受各国的代表团的吊唁是有深刻原因的。朝鲜到目前为止仍是世界上最贫困的的国家之一,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外部援助,朝鲜自身资源贫乏,气候恶劣,再加上由于自身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缓慢,外部封锁等国外实力的影响,朝鲜十分贫苦。朝鲜至今实行计划经济,注重国防建设,并处在改革阶段,也面临外部封锁,但处于与外国的更加频繁的交流阶段,这与中国的上世纪6070年代的国情相似相似,从经济方面说朝鲜的人均GDP大约2000美元,从历史角度看应该与中国60年代的水平相当,可见现在朝鲜人民的生活水平。20111219日金正日逝世,从外交的角度说与朝鲜有邦交的国家,或者领国,以及一些国际组织,还有一些有心插手半岛局势的国家会来朝鲜吊唁,但朝鲜对团体吊唁表示拒绝,但并没有拒绝个人以及其他形式的吊唁,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从国内考虑,1朝鲜是个高度集权的国家,且高度自封,对外部干涉极度敏感,各国团体的集中吊唁,难免会使朝鲜对其进行高度监视(因为团体人员的身份可能并不是那么简单)但由此引出的人力、物力等支出将会十分庞大。2外国团体对朝鲜的亲身经历是了解朝鲜国情、朝鲜民意的大好机会,朝鲜并不希望留下这一后患。3外国团体的到访势必会转移民众的焦点(比如对美日韩三国的民众情绪)以及国家工作的焦点,这对继续稳固金正恩为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朝鲜来说是不利的从国外考虑,1朝鲜与美日韩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作为国际惯例,金正恩会与到访的外国领导人进行至少礼仪性的接触,这对尚无丰富外交知识,外交经验的金正恩来说是不利的(毕竟金正日是突然逝世,从各方面来说,对金正恩是巨大的打击)。2朝鲜现今正处在关键阶段,如果外国势力制造一些始料不及的事件,这对朝鲜来说是难以承受的个人认为,以后会有一些与朝鲜友好的国家会参加吊唁,会以个人名义,国家特使,驻朝大使等身份参加,中国,俄罗斯等传统友好国家以及一些亚洲国家,还有古巴、伊朗等国会参加吊唁,还有一些国际友人,特别是金正日的生前好友等会参加。小规模的吊唁对朝鲜来说既符合基本的外交礼仪,国际惯例,自身的文化传统,符合当前朝鲜面临的外交形式,也大大减少了对国家利益造成伤害的风险。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3a5d3bd576eeaeaad1f330a2.html

《中西方新闻写作比较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