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检测卷(二)

发布时间:2019-03-30 10:33: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濮阳开发区三中2016-2017学年下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检测卷(二)

(100,90分钟)

一、积累运用(20)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pèi) (zhù) (zhuó) (diàn)

B(tiè) (tiě) (xì) (yè)

C(pò) (qǔ) (pài) (diān)

D(zǐ) (gǎo) (zàng) (bē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

A.摇蓝 鸽子 懊悔 麻雀

B.蚱蜢 屏嶂 紫藤 赚钱

C.逼狭 崎岖 曲调 凄历

D.哽咽 污秽 啜泣 阻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3)

A.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B.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C.(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聂耳谱曲。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都德。作者以儿童视角来表现沦陷区人民的爱国情感这一主题。

C.《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端木蕻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D.《木兰诗》选自唐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叙事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

5.按要求填空。(3分)

(1)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2)《木兰诗>中描写战斗惨烈且旷日持久的诗句是:

(3)《春夜洛城闻笛>中写李白思乡念亲的句子是:

6.综合性学习。(7分)

班级开展以“黄河之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古之黄河】我们可以从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中了解古代的黄河。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中了解古代的黄河?请写出两句。(2分)

【近之黄河】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材料中黄河的理解。(3分)

材料一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面对汹涌澎湃的黄河,无限感慨地对身边的卫士们说道:“谁如果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材料二 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在他的《黄河颂》-诗中写道:“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今之黄河】312,地处黄河人海口的利津县近千名机关干部来到黄河大堤,植树种草,绿化大堤。为号召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保护黄河的活动,请你拟写一则宣传标语。(2分)

二、阅读理解 (40)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710题。(12分)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知道我的心是跳跃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

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我总是祓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 ) ( )

8.“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一词有何表达作用?(3分)

9.选段中列举了大量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有什么作用?(3分)

10.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6分)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伏,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入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被抓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

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4分)

1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1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 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1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12分)

失根的兰花

陈之藩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所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 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还有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吧。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来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宫殿阶台,或亭阁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感情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泊,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家乡完全相异的事物,也见过完全相同的事物,同也好,不同也好,我从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夭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均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乏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总还有水可依。依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即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亡”。

(有删改)

15.第③段加点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4分)

16.第③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4分)

17.第⑤段中,“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比喻什么?(4分)

三、写作 (40)

18.题目:《让 走进心灵》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善良…‘勇敢…‘感恩”“快乐”“良好的习惯”"崇高的品德“灿烂的阳光”“高尚的爱国情操”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曲”应读qu

2D解析:A项,“蓝”应为“篮”;B项,“嶂”应为“障”;C项,“历”应为“厉”。

3C解析:A项,用了比喻;B项,用了拟人、夸张、比喻;C项,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好像”表推测,不是比喻词;D项,用了对偶和互文。

4C解析:A项,应是冼星海谱曲;B项,应是法国小说家;D项,应为宋代。

5(1)明月来相照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古之黄河】示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示例二: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近之黄河】示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今之黄河】示例一: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示例二:你我齐携手,保护母亲河。

7.lán gèn

8.“泛滥”一词十分贴切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向四下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9.物象的堆积与罗列使整个关东平原的美丽景象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造成一种视觉的冲击力,使人不由自主地对其产生了热爱之情,从而为“她”的美好被侵略者破坏而感到悲愤。

10.写故土对“我”的呼唤。抒发了作者对沦丧的故土的热爱、眷恋之情和要为解放故土而战斗的决心和信心。

11.①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纳粹而被捕。②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

12.示例一:“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 “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作用)①交代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 事情节合情合理;②表现了谢达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示例二:“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

13(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表现了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的神情,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

14.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作用:①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②表明地点的特殊性,“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

15.“这些”指花圃里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这里”指费城郊区的一所大学。

16.因为作者看到了来自中国的花,想起了祖国,想起了自己的故土被日军所占领和践踏,不由得悲从中来。更想到了自己因此远离故土,到处漂泊的无根的苦楚。

17.比喻人没有离开祖国。

18.【写作提示】在横线上填写词语时要注意选择,因为所选词语决定了所写文章的内容。可填写的词语很多,如提示中的“勇敢”“感恩”“快乐”等,也可以自己另选词语,但所选词语要符合这两个条件:①填到横线上,题曰读起来必须通顺,合乎逻辑;②内容积极向上,昂扬奋进,便于抒发情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c203f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26.html

《下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检测卷(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