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论三杰答案

发布时间:2019-02-28 16:16: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祖论三杰答案

【篇一:高中文言短文100()

xt>高中文言短文100则(下)冲天一怒

51、汉高祖论三杰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原文: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52、东吴四英杰

孙吴之所以拥用江东,抗衡于中国,根本是因为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当时东吴的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是当时的(东吴)的所谓社稷心膂,)都是能与国家共存亡的大臣。但是因为自古将帅,大都认为自己是贤能之人,害怕有胜过自己的。但是上面这些贤能的人则不是这样。孙权刚接执掌政权,鲁肃(北方人)欲去江北(投靠曹操),瑜止之,而向孙权推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给孙权写信推荐: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如果能用他来代替我,我死不后悔!肃遂代瑜治军。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你现在的才略不再是当年吴下阿蒙(因为吕蒙已学习了大量的知识)。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吕蒙后来也代替了鲁肃执掌军权。吕蒙在陆口,因有病辞职,权问:谁可代你?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曾被他们打败。虽然他们互相推荐引见,而孙权又能委心听之,东吴之所以为吴,并非是偶然的。

原文:

孙吴奄有江左,亢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为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之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寻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亦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汲引,而孙权委心所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

53、治本在得人

符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国的根本办法。高泰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每个官位得到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得不好的情况,是不会

有的。苻坚(听后)说:说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

广啊。

原文:

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54、齐桓公登门访士

齐桓公召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没被允许见面。跟随的人说:有万量马车的国君,召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没被允许见面,也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是这样的。读书人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所以一定轻视他的国君;他的国君(如果)轻视其他国君,也轻视他的城民。即使稷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我又怎么敢轻视其他国君呢?去了五次之后,终于允许见面。天下人知道后,都说: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对待平民百姓,何况我们这些国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前往的。

原文:

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55、陆贽论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备,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杨朱,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从前子贡问孔子: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不能肯定。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不能肯定。不能因为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之道就会废止,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之道就会消失。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加以情有爱憎,趣有异同,假使圣如伊、周,贤如墨、杨,求诸物议,孰免讥嫌?昔子贡问于孔子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盖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恶君子亦如君子之恶小人。将察其情,在审基听,听君子则小人道废,听小人则君子道消。

56、物各有短长

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户说: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么能做出使齐王高兴的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老实谨慎地做事,辅助主人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工匠用来伐木还不如斧头的作用大。而现在在河中摇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

原文: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57、汉武帝下诏求贤

【篇二:04《马说》导学案】

用说明:1、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的题目和深化提高;

2、认真完成,规范书写;不懂的地方用红笔标记,课上小组合作探讨时重点解决。 学习目标:1、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2、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

3、注意在现实社会中既重视老师、伯乐的作用,又不坐等伯乐发现自己。 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著有《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在文学上,他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偶文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是,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写作背景: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 )死于槽.()枥.()之间 食.()马者其真无马邪.()尽粟.()一石 2、在括号内填写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相当的现代汉语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一食.

或尽粟一石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

其道

3)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

真无马邪 其.

真不知马也 5)安求其能.千里也 虽有千里之能. 6)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

而临之 策.

勋十二转 二、整体感知:

翻译课文,同时注意下列句子。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合作探究: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哪些语言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2、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吗?本文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课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

四、当堂检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b、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c、故.虽有名马 故.

时有物外之趣 d、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下面句子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共用11,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和平庸愚妄。 b、三个段落结尾处的三个,表达出对统治者的痛恨、嘲讽和鞭挞。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上看是先正后反,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篇幅短而中心突出。 3、文中的伯乐千里马分别喻指什么?

4、文中加点字呜呼蕴涵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5、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与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6、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

用,中间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段中四个有力地谴责了喂马人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五、拓展延伸:

汉高祖论三杰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

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1、刘邦心目中,张良擅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萧何擅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信擅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邦认为,自己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3、对下面语句中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置:安排,安置 B、因以与之与:赐予 C、连兵百万之众 连:关联

D、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禽:通

4、文中刘邦在对话中用了三个吾不如,说明刘邦的一个什么特点?

六、韩愈语录精选: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

【篇三:课外文言文60篇】

晏子聘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寡人与一国虑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注释】聘:访问。古代诸侯派大夫访问诸侯叫聘。莫三人而迷:凡事不和大家商议,就要迷惑。古代以三人为众,因此莫三人而迷,也莫众而迷虑:商议,谋虑。一言:都说一样的话。季氏:鲁国执政的贵族季孙氏。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鲁不免于乱:故曰莫三人而迷”:..

安得三哉:一言于季氏之私:..

2.下列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 )

a.今寡人与一国虑之 b.一人失之c 一言于季氏之私 d.而或长烟一空 3.晏子和哀公对莫众而迷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

4.晏子认为鲁不免于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5.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

2. 灵公好饰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公使吏禁之.

2.翻译下列句子。公何以不使内勿服?

译文: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文: 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

答: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答:

3.晏子谏杀圉人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惧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命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死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暴死: 2)左右执刀而进: ...

3)臣为君数之: 4)然后致之狱: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 2)勿伤吾仁也。3.为什么说齐景公是残暴的?

答:

4.晏子采用什么方法既救了马夫又化解了齐景公的恼怒?

5.晏子的特点是、6.景公听晏子说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后,为什么害怕了而不再肢解养马人?

答:

7.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为什么景公反而赦免了养马人?

答: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相攻国者亦然:(2)具此而已矣: ..2.“/”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乱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2)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4.我们学过的很多文章都是阐述治政之道的,比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了施行仁政得民心。此文也阐述了治政之道,而它强调了

5.社鼠

景公问于晏子曰:治国何患?晏子对曰:患夫社鼠公曰:何谓也?对曰:夫社,束木而涂之,鼠因往托焉。熏之则恐烧其木,灌之则恐败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杀者,以社故也。夫国亦有焉,人主左右是也。内则蔽善恶于君上,外则卖权重于百姓,不诛之则乱,诛之则为人主所案据,腹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

【注释】

社鼠:藏身于土地庙内的老鼠。社,社庙,俗称土地庙。涂:把彩粉或油漆抹在木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用来装饰或防虫蛀。案据:安定。案,通。据,也是安的意思。这里暗含包庇之意。腹而有之:腹,厚也;有,友也。指人主对近侍宠信厚爱。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社故也:(2)熏之则恐烧其木: ..

3)不诛之则乱:(4)此亦国之社鼠也: ..

2.指出下列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景公问于晏子曰: 2)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内则蔽善恶于君上: 2)外则卖权重于百姓: 4.“治国何患?“”,译文是: 5.这篇短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6.治理国家的心腹大患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8373a0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c.html

《高祖论三杰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