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18 -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0-06-03 20:52: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30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 受损。

A. 国是 不要说 荣誉

B. 国事 何况是 名誉

C. 国是 何况是 名誉

D. 国事 不要说 荣誉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的能力,主要考核近义词辨析。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国事”既可以指对国家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也可以指一般的国家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决策、规划等重大事务。句中时“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用“国是”。“不要说”一般用于陈述句,“何况是”一般用于反问句,此句时反问句,用“何况是”;“名誉”指社会对特定的公民的品行、思想、道德、作用、才干等方面的社会评价。“荣誉”指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为流传的名誉和尊荣。“荣誉”范围更广,句中是“对国人的诚信造成影响”,用“名誉”更恰当。故选C。

2.下列选项中,加点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父母要求小孙独自安心读书。小孙反驳说:“。”

B. 小孙根嫉妒班上成绩好的同学,老师开导他:“退。”

C. 听爸爸讲当年艰难创业的故事,小黄感慨说:“真是。”

D. 小黄刚考上高中就放松学习,妈妈告诚说:“,不能松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得体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然后分析名句的意思,再看与语境不合。A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不与友人讨论,就会形成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使用正确。B项,“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对事情毫无好处。或者比喻只希望得到却不付诸行动”,使用正确。C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意思是“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使用正确。D项,“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于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而语境说的是“刚考上高中”,名言与语境不合。故选D。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江南”可以是一个文化概念。 江南凌波水韵,翰墨流芳,中正平和,风雅精致,以文心墨韵见长,是中华精英文化的象征。毫不夸张地说,

①是江南文脉从长江汇入大海

②乃至成为整个东亚文化的酵母

③并且产生了全新的创造力与辐射力

④引导中华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交融碰撞

⑤是江南艺术精神引领了中国传统艺术走向高端与精致

A. ③①④⑤② B. ④⑤②③① C. ①④③②⑤ D. ⑤①④③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然后浏览所给的五个句子,借助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采用排除的办法选出答案。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江南”,且语段所说不是江南的风景,而是江南的“文化概念”,由横线前面“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提示来看,后面紧跟着应是对前面的总结,前面说“江南……是中华精英文化的象征”,接着应是“中华精英文化”的体现,即第五句“……引领了中国传统艺术走向高端与精致”,这就确定了首句;剩下几句应是对第五句的形象阐释,由第二句的“乃至”和第三句“并且”等词语来看,这几句应该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来分析,先是“江南文脉从长江汇入大海”,接着是“引导中华文化与西方外来文化交融碰撞”,由“交融碰撞”而产生“创造力和辐射力”,最后“成为整个东亚文化的酵母”,这就确定了这几句的顺序应该是①④③②。故选D

【点睛】对于排序题,答题方法如下:首先要感知语意内容,把握文意的连贯性。1.整体把握,了解语段或句子的中心语意,或找中心句(文眼句),或归结各句语意,把握整体主题或主旨。2.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然后进行局部调整,最后整体排列,依据语意的连贯性,把握语句的衔接。

4.下列句子没有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 做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你不妨摇曳着一头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

B. 屋顶花园有孩子们溜冰,咕滋咕滋锉过来又锉过去,听得我们一粒粒牙齿在牙龈里发酸,仿佛剔一剔便会掉下来。

C. 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蚊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

D. 我知道父亲要等天黑才回来,等田野消停下来,细细密密的虫声水一样从地里渗出来,越漫越厚,越漫越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是要掌握有关常见修辞手法的有关知识,其次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本题中,A项.比喻,将头发比喻为蓬草,将胡子比喻为苔藓;B项.没有比喻修辞;C项.比喻,将蚊蚋飞舞的样子比喻为银亮的雾;D项.比喻,将虫声比喻为渗出的水。故选B。

【点睛】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感情。

互文:使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节奏明快。

5.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

A.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王教授书斋落成,同事老李要送一联诗句给他,以下最合适的是”,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答题时注意题目提示信息“书斋落成”“最合适”,C来自朱熹《观书有感》是说要保持心灵澄澈,必须多多吸收新知,适合“书斋”环境。故选C。

6.如果要从历代文人中为梅、兰、竹、菊各选一位代言人,按顺序匹配最合适的一项是

A. 苏轼 杜甫 陆游 陶潜

B. 苏轼 屈原 陆游 王维

C. 林逋 杜甫 郑夑 王维

D. 林逋 屈原 郑變 陶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梅”的代言人应选“林逋”,因为林逋甚喜梅,故在孤山种植了数百株梅花,一首《山园小梅》成为林逋的代表作,也成为“千古咏梅绝唱”,这一首诗不仅写出了梅的形,而且也写出了梅的神,把梅花不畏严寒、傲雪凌霜的高贵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兰”的代言人应选“屈原”, 屈原喜欢兰花, 屈大夫的学堂遂被改建成为芝兰庙,广植兰草,后人藉此以示永久的纪念。后人既尊屈原为兰花花神,便将兰花视为正气之所宗,以表示对邪恶的怨怼,对权势的忿懑,和对国破家亡的悲愤。郑變喜欢画竹子,他的诗里面也多有竹子,所以选他为“竹”代言。陶渊明自然是菊的代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的隐逸生活。故选D。

【点睛】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对于这些常识都要有所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辨。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闻者 彰:清楚

B. 圣人无师 常:固定的

C. 一苇之所如 纵:任凭

D. 日月忽其不兮 淹:淹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日月忽其不淹兮”中“淹”如解释为“淹没”,则与语境不合,这句话是说“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淹”应解释为“久留”。故选D

8.下列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而耻学于师

C. 孟德之困于周郎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然后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再根据各种句式的特点进行选择。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例句“不拘于时”是被动句,“于”是标志,意思是“被”;C项,“孟德之困于周郎”也是被动句,“于”是标志,意思是“被”。A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于蓝取之而于蓝青”;B项,“而耻学于师”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而耻于师学”;D项,“月出于东山之上” 也是倒装句中的状语后置句,“于”是标志,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故选C

9.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宝玉周岁时,贾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其父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

B. 张太医诊过林黛玉的脉,得出她是由于心性高强聪明过人而又遇到不如意的事后思虑太过所致水亏木旺之症,开了一剂“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C. 宝玉见了湘云后,以“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温言劝慰宝钗,让她明白了他们青梅竹马的感情与众不同,宝钗转怒为喜,并拿湘云说话咬舌的毛病逗乐取笑。

D. 宝钗劝宝玉讲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对她下逐客令,让她到别的姐妹屋里坐坐,自己这里只会脏了她的经济学问,并且说黛玉不说这些混账话,如也说过,自己早和她生分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选项回顾《红楼梦》中相关内容,并进行比较。本题中,B项,“张太医诊过林黛玉的脉……”错误,张太医诊的是秦可卿的脉。C项,“温言劝慰宝钗……宝钗转怒为喜……”错误,劝慰的是黛玉,转怒为喜的也是黛玉。D项,“宝钗劝宝玉讲仕途经济的学问”错误,应是湘云劝宝玉讲仕途经济的学问。故选A。

10.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黛玉探访宝玉因晴雯不开门而错疑宝玉,又眼看着宝玉送湘云出来,更添误会。黛玉气得伤感起来,哭了半夜。次日,适逢芒种节,祭花神,又勾起伤春愁思,独自一人来到幽僻处花冢葬花,作《葬花吟》。

B. 凤姐说黛玉是“一个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宝钗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探春“可惜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C. 由于在园子里逛得太久,贾母有点儿感冒,而巧姐也着凉发热,凤姐请刘姥姥给她起名,因生日是九月初九,刘姥姥便想出“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给巧姐起名为“巧”。

D. 贾赦认为袭人拒绝给自己做妾是因为喜欢宝玉或者贾琏,便威胁道:“我要她不来,以后看谁敢收;以后出去嫁人,也难逃自己手心。除非死了,或者终身不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选项回顾《红楼梦》中相关内容,并进行比较。本题中,A项,“又眼看着宝玉送湘云出来”错误,应该是又眼看着宝玉送宝钗出来。C项,“因生日是九月初九”错误,生日是七月初七。D项,“贾赦认为袭人拒绝给自己做妾”错误,应该是鸳鸯拒绝贾赦。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外文言文(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高琼,家世燕人。琼少勇鸷无赖,为盗。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事王审琦,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尝侍宴禁中,甚醉,及退,太祖送至苑门。时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从,琼左手执靮,右手执镫,太宗乃能乘马。太祖顾琼等壮之,因赐以控鹤官衣带及器帛,且勖令尽心焉。太宗即位,御龙直指挥使。从征太原,命押弓弩两班,合围攻城。坐事,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会有龙骑亡命卒数十人,因知州臧丙出郊,谋劫其导从以叛。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贼首青脚狼者注弩将射琼,琼引弓一发毙之,遂悉擒送于州。丙上其事。会将北伐,召归。授马步军都军头、领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步船千艘赴雄州。又城易州。师还,为天武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端拱二年,出为并州马步军都部署,时潘美亦在太原。旧制,节度使领军职者居上,琼以美旧臣,表请居其下,从之。戍兵有以廪食陈腐哗言者,琼知之。一日,出巡诸营,士卒方聚食,因取其饭自啖之,谓众曰:“今边鄙无警,尔等坐饱甘丰,宜知幸也。”众言遂息。咸平三年,,以手创不任持,诏执梃入谒,授殿前都指挥使。景德中,车驾北巡。时前军已与敌接战,上欲亲临营垒,或劝南还,琼曰:“敌师已老,陛下宜亲往,以督其成。”上悦,即日进幸澶渊。明年,以罢兵,料简兵卒,诸班直十年者出补军校,年老者退为本班剩员。琼进曰:“此非激劝之道,宿卫岂不劳乎?”自是八年者皆得叙补焉。卒,年七十二,赠侍中。

(选自《宋史·高琼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B.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C.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D. 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般开国皇帝用“祖”,第二代起用“宗”,文中“太宗”是宋太宗赵光义,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B. 擢,表示官职提拔或晋升,与下文“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中的“出”意思相同。

C. 笏,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D. “赠侍中”的“赠”是追赠,或作追封、追晋,古代朝廷加封死者的官职、勋位,以示褒扬。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琼武力勇猛,拥有将帅之才。太宗担任京兆尹时,召他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宗宴饮大醉,他左手抓马靮,右手执马镫,助其乘马,深得太祖赏识。

B. 高琼屡从征伐,力济国家之难。他随太宗征讨太原,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力围攻城池;朝廷北伐时,他临危受命,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易州城。

C. 高琼明晓理道,处理事务得体。他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上表请求位居老臣潘美之下;他取饭自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息仓廪粮米陈腐的谣言。

D. 高琼练于军事,积极向上建言。澶渊之役,他慷慨陈词,促成了陛下亲征以督勉将士;朝廷精简兵卒,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事败,将磔于市,暑雨创溃,伺守者稍怠,即掣钉而遁。

【答案】11. A 12. B 13. D

14. 事情败露后,高琼将在街市被斩首。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锁钉逃跑。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琼闻即白丙,趣还城,因自率从卒数十人,挟弓矢单骑追捕,至榆林村,及之。贼入村后舍,登墙以拒”,这段文字是说“高琼获悉此情后即告诉臧丙,劝他还城,并亲自率领随从将士数十人,带着弓箭单骑追捕叛兵,至榆林村,才追上他们。叛贼进入村后民舍,登在墙头抗拒”,圈出句子中名词、代词,如“琼”“丙”“城”“榆林村”“之”“贼”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如“白”意思是“告诉”,宾语是“丙”,即“臧丙”,主谓宾俱全,结构完整,应在“丙”后断开,排除CD两项;“入”意思是“进入”,主语应是“贼”,故“贼”应放在后一句开头,即在“贼”前面断开,排除B项,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擢,……与下文‘出为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中的‘出’意思相同”错误,“擢”意思是“提拔,晋升”,而“出”是指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有时也指平调,与“擢”意思不同。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他上奏建议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最终被采纳”错误,从文章最后来看,原文只提到他对激劝之道的不满以及对宿卫待遇的争取,并未提及“戍边八年的可补军校”的建议是由高琼提出。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败”,败露;“将磔于市”前省略主语“高琼”,且“将磔于市”是状语后置句,应为“将于市磔”,“磔”,(被)斩首,动词本身包含被动,“于”,在;“暑雨”,夏雨;“创溃”,形容雨水大;“伺”,等到;“守者”,看守的人;“怠”,松懈;“即”,就;“掣钉而遁”,拽断锁钉逃跑,“掣”,拽断,“遁”,逃跑。

【点睛】文言断句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译文

高琼,家族世代为燕州人。高琼少时凶猛无赖,沦为强盗,事情败露后,将在街市被斩首。时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松懈,他便拽断锁钉逃跑了。后跟随王审琦,宋太宗任京兆尹时,得知他勇猛有将才,便召来安置在帐下做贴身侍卫。太宗曾陪侍宋太祖皇帝在宫中宴饮,大醉,至退席时,宋太祖送到苑门。当时高琼与戴兴、王超、李斌、桑赞都随从太宗,高琼左手抓住马靮,右手执马镫,太宗才能乘马。太祖见了高琼等,颇赏识他们的壮猛,因此赐给他控鹤官的衣带及器物布帛,且勉励他尽心侍奉太宗。太宗即位,升为御龙直指挥使。随太宗征讨太原时,太宗命他带领两班弓箭手,合围攻城。因犯错误,降级出任许州马步军都指挥使。当时许州的数十个亡命骑兵,在知州臧丙出游城郊时,阴谋威逼劫迫导从举行叛乱。高琼获悉此情后即告诉臧丙,劝他还城,并亲自率领随从将士数十人,带着弓箭单骑追捕叛兵,至榆林村,才追上他们。叛贼进入村后民舍,登在墙头抗拒。外号青脚狼的叛贼首领正搭弩将射高琼,琼射了一箭便将他击毙,于是将他们全部捕送到许州城。臧丙上奏此事。正好朝廷将要北伐,便召高琼回京,授任马步军都军头,兼任蓟州刺史、楼船战棹都指挥使,率船千艘赶赴雄州。后又建筑易州城。班师回京后,任天武右厢都指挥使,兼任本州团练使。端拱二年,后又出任并州马步军都部署。当时潘美也在太原,旧制规定,节度使兼任军职者位居上,而高琼却因为潘美是老臣,特上表请让自己位居其下,被允许。当时守兵中有人因为仓廪粮米陈腐而谣言惑众,高琼知道后,一日出巡各营,士兵正在聚餐,他因此取饭自吃,并对众人说:“今边境没有警报,你们坐在这里饱食着丰盛鲜美的伙食,应该知道是幸运的。”众人的议论于是息灭。咸平三年,轮换还京,因手伤不能持笏,特诏许执木棒入见,并授任殿前都指挥使。景德年间,皇帝乘车北巡。当时前军已与敌人接战,皇帝要亲临战阵,有人劝皇上南回,高琼则说:“敌军已疲惫,陛下应亲往前线,以督勉将士,杀敌成功。”皇上很高兴,当天亲临澶渊。第二年,因为停战,精简兵卒,凡守边十年以上的出补军校之职,年老的退为本班剩员。高琼上奏说:“此非激励将士之道,宿卫边疆,岂不劳苦吗?”从此,凡戍边八年的也可补军校了。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赠侍中。

(二)课内文言文(6分)

15.把下面选自课内文本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答案】(1)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句,应为“铿然有声的石头”;“所在”,到处;“是”,这样;“而”,转折连词,可是;“独”,唯独;“以”,用,介词;“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何”,为什么。第二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师”,名词作动词,向老师学习;两个“焉”,都是句末语气词;“不”同“否”;“小学”,古今异义,小的方面学习;“小”“大”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遗”,放弃;“其”,代词;“明”,明智。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曲

(唐)于鹄

行人朝走马,直走蓟城傍。

蓟城通汉北,万里别吴乡。

海上一烽火,沙中百战场。

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

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16. 从题材和体裁看,下列对本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咏史诗   古体诗 B. 边塞诗   古体诗

C. 咏史诗   近体诗 D. 边塞诗   近体诗

17. 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烽火”与“百战场”形成对比,表现战争失败的残酷。

B. “发”“度”二字用比喻比拟手法,表现战事的急切迅疾。

C. 作者善用叠词,描绘中原与塞上的春日景色,具有音韵美。

D. 这首诗从语言风格来看,刚劲凝练,慷慨激昂,奇诡瑰丽。

18. 紧扣“断君肠”一语,赏析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案】16. B 17. C

18. 答案示例:声色结合,寓情于景,先写中原与塞上两地春日景色的清丽,再写琵琶横笛的声调凄恻,以乐景衬哀情,更显战争之悲。全诗调动多种手法突显思乡之愁、战乱之伤,很有感染力。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熟练掌握诗歌相关知识。从本诗的题材内容看,本诗写的是边塞生活和感受;另外从本诗的标题《塞上曲》也可以看出,这首诗属于边塞诗。从本诗的体裁上看,本诗是由汉乐府演化而来的,属于古体诗。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一烽火’”与‘百战场’形成对比,表现战争失败的残酷”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并没有使用对比的手法,也没有表现战争失败的残酷。B项,“‘发’用比喻手法”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没有使用比喻手法。D项,“这首诗从语言风格来看,慷慨激昂,奇诡瑰丽”错误,最后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通观全篇,格调为苍凉低沉,色彩也不是奇诡瑰丽。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诗歌的手法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以及大的表现手法;其次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判断运用的手法。答题步骤是,先点明术语,再分析运用,再扣感情。本题要求“紧扣‘断君肠’一语,赏析本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人先写中原与塞上两地春日景色的清丽——“春色度河阳”“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再写琵琶横笛的声调凄恻——“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

声色结合,属于寓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更显示了战争之悲、思乡之愁、战乱之伤,很有感染力。

【点睛】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2)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3)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自牧归荑,____________。(《静女》)

(5)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劝学》)

(7)____________,秋天塞外雁雍雍。(《声律启蒙》)

(8)绿窗对朱户,____________。(《声律启蒙》)

【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2).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3). 恐美人之迟暮 (4). 洵美且异 (5). 兰泽多芳草 (6). 金就砺则利 (7). 春日园中莺恰恰 (8). 宝马对香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弘毅、冯、御、暮、洵、泽、砺、利、莺、恰恰。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荷风吹彻

晓寒

①过了桥,就是荷园,周围的时间,属于初秋的黄昏,夕阳从树冠里钻出来,染红蝉鸣之后落向远处的山头。风突然细了,薄了,像一个羞怯的女子,衣裙窸窣,领着一垄的荷向前奔跑,慌不择路地逃出我的目光。

②荷园在富家湾,顺着土路出我的大兰冲,就尽收眼底了。对富家湾我算是熟悉的,那里有一个大杂院,许多人家混居在一起,我舅公家也住在那。小时候正月走亲戚,最不想去的就是那里,父亲偏偏不照顾我的情绪,硬要扯上我。去舅公家要经过一座桥,桥有三搭,铺着木板,年深月久,木板变了色,烂了边,穿了孔,踩上去吱吱呀呀地响。随着响声,我感到桥在我的脚下喘息,摇晃。河水挤眉弄眼,冷不丁咧开嘴吐出舌头。我跟在父亲身后亦步亦趋,过了桥,趟过一个个泥水坑,我的心还跳得一塌糊涂,像是要破胸而出。我回头望一眼,老觉得这座桥不怀善意。

③见到舅公,父亲偷偷扯一下我的衣角,我怯生生地叫一声,他答应一声后,继续靠在椅子上抽烟。他的两条腿弓得规规矩矩,长烟杆一头衔在嘴里,另一头搁在燃烧的炭火上,造型滑稽古怪。他的脸好像没洗干净,数不清的斑斑点点摇摇欲坠,我怀疑一有风吹草动,那些黑斑就会像雨点一样落下来。这样一张脸,配上灰尘扑扑的墙壁,使我的呼吸开始变得困难。我不想呆在屋里,推开门出去,外面是一个天井,周围放着风车,锄头,晒垫,箩筐,其间还夹着些坛子罐子,梁上挂着一排晒干的红薯藤。天井的四个角上支着柱子,柱子的颜色难以定义,像黑,像灰,又像白。这些东西好像一直定格在那里,压根没有动过。天井里的苔藓也是,总不见长,薄薄的一层,和头年一样,就连溅到里面的爆竹屑,都保留着去年的样子。这般哀凉的意味,不为别的,仿佛就为坐实一件事情,时间都跑到别的地方去了,从未来过这里。

④中午,我们围着一张老方桌吃饭,菜看上去不错,大块的鱼肉堆在碗里,我几次伸出筷子又缩了回来,我记起母亲的反复告诫,你去了别人家,鱼和肉不能吃,那是主家待客时装门面的,藏在底下的都是萝卜丝和笋丝。这件事情关系到一户人家或者说一个村庄的尊严,尊严没有贫富之分,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挑战。饭吃得索然无味,我象征性地扒了几口,放下碗筷匆匆出了大门。屋檐下,堆满了杂乱的柴火,紧靠着柴火的泥巴墙裂纹纵横交错,乍一看以为是一张压平的龟壳。宽大的屋坪里,草垛一个挨着一个,这些牛羊赖以度过漫漫寒冬的稻草,被主人今天扯一把明天扯一把,弄得到处是洞,东倒西歪,像一些残缺不全的日子堆积在那里。鸡,鸭,猫和狗在草垛的缝隙里悠闲地漫步,它们打架,跳跃,歌唱,兴致勃勃,这是属于它们的自由广场。枯黄的杂草中,躺着碗和坛子的碎片,牛粪,鸡粪,废纸屑,蛇皮袋,人经过时,要看准了才能下脚,人们忙着挣一份口粮,没有闲功夫去管这些鸡毛蒜皮。天压得很低,一副要下雨的样子,天空下的老宅,屋坪,屋坪里的我,成为寒风中孤独的存在。父亲出来后,我在他面前甩开大步,想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那个灰头土脸的地方。

⑤我是在一条沥青路上想起这些事情的,路很长,给我提供了足够的回想的时间。我顺着路走,路边的灯柱像两根虚线,向着一片别致的楼房延伸,格桑花簇拥着灯柱下浅绿色的垃圾桶。粉红的自行车游道上,三五个游人骑着租来的自行车慢悠悠地过去。过了游道,拐进一条木走廊,我慢慢地走着,听到鞋底敲在木板上橐橐的响声。几只青蛙从一片荷叶跳向另一片荷叶,一只红蜻蜓刚飞出不远,又依依不舍地折了回来。就在我边走边看的时候,高擎的荷叶,红,白,紫的荷花,傻乎乎的莲蓬,拖家带口向我涌来,一瞬间把我包围了,淹没了。

⑥我慢慢累了,坐在木亭子里歇息,有孩子在亭子里卖莲蓬,四个扎成一把,十块钱,我买了一把,剥一个放进嘴里,嫩,甜,脆,比板栗的味道好。晚风送来密集的荷香,这清香缠绕的荷风,把我送往李白王维的唐代,周敦颐杨万里的宋代,送往冰心和朱自清。我看到鱼一条跟着一条来回,戏弄低垂的荷叶,听到桨声欸乃,一只乌篷船摇碎江南的早晨,采莲女子湿漉漉的笑声,接二连三地落向叶面,花间,莲蓬,水里,即将消失之前,又被那支长篙悠闲地搅起,打湿了女子的衣衫。一个荷园,让我轻而易举地凌越了时间,穿过千山万水。

⑦我默默安坐,心被很多陌生的东西摩擦着,分明是在故乡,却有挥不去的异乡的气息。在这里,我像是一个失忆症患者,可以去往很多地方,单单回不到过去。过去仿佛被一刀两断,连根拔起,我遗忘了过去,过去也遗忘了我,我第一次发现我是一个这么无情的人。我的乡愁已然下落不明,无处寻觅,不过我并不因此而感到悲伤,我很坦然地接受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⑧夜就要来了,一群鸟从荷风中飞过,我举起相机准备拍下来,鸟很快飞走了,不见了,像在有意回避我的镜头。我意识到,我已经打扰到它们了。

(选自2018年9月11日《文汇报·笔会》)

20. 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1. 第③④两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用意?

22. 赏析“荷”在文中的作用。

23. 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20. 兼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一掠而过的轻柔荷风比作羞怯逃离的女子,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荷风由近及远掠过荷园的情态,委婉地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疏离感。

21. 细致入微地写出故乡环境的陈旧、杂乱、肮脏的特点,与文中荷园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儿时乡村生活的守旧、封闭、落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凉情绪(厌烦、排斥、无奈),为后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22. ①荷是文章刻画的主要对象(或文章的主要内容),营造了美好的田园气息。②是作者诸多联想的触发物。③寄托了作者向往繁荣兴旺、幸福快乐的美好情感。④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严密完整。

23. 文章立足现在,以村庄过去的落后贫穷与当下的诗意美好作对比,表达了不必追恋过去,应坦然接受时代发展下村庄变迁的情感,反映出对乡土变迁的一种理性、豁达的态度,这对我们理解当今的新旧变革具有启发意义。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结合上下文文意具体分析,按照“手法+内容分析+情感效果”的模式作答。“风突然细了,薄了,像一个羞怯的女子,衣裙窸窣,领着一垄的荷向前奔跑,慌不择路地逃出我的目光”这句话是景物描写,“风”是描写的对象,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把一掠而过的轻柔荷风比作羞怯逃离的女子,“领着一垄的荷向前奔跑,慌不择路地逃出我的目光”中“领”“奔跑”“慌”“逃”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荷风由近及远掠过荷园的情态,全文是写“我”对荷园的回忆,从情感上本句委婉地表达出我对故乡的陌生感、疏离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考生应从内容、手法、效果等角度综合考虑。第3段环境描写的句子为“外面是一个天井,周围放着风车,锄头,晒垫,箩筐,其间还夹着些坛子罐子,梁上挂着一排晒干的红薯藤。天井的四个角上支着柱子,柱子的颜色难以定义,像黑,像灰,又像白。这些东西好像一直定格在那里,压根没有动过。天井里的苔藓也是,总不见长,薄薄的一层,和头年一样,就连溅到里面的爆竹屑,都保留着去年的样子”。第4段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是“屋檐下,堆满了杂乱的柴火,紧靠着柴火的泥巴墙裂纹纵横交错,乍一看以为是一张压平的龟壳。宽大的屋坪里,草垛一个挨着一个,这些牛羊赖以度过漫漫寒冬的稻草,被主人今天扯一把明天扯一把,弄得到处是洞,东倒西歪,像一些残缺不全的日子堆积在那里。鸡,鸭,猫和狗在草垛的缝隙里悠闲地漫步,它们打架,跳跃,歌唱,兴致勃勃,这是属于它们的自由广场。枯黄的杂草中,躺着碗和坛子的碎片,牛粪,鸡粪,废纸屑,蛇皮袋,人经过时,要看准了才能下脚,人们忙着挣一份口粮,没有闲功夫去管这些鸡毛蒜皮。天压得很低,一副要下雨的样子,天空下的老宅,屋坪,屋坪里的我,成为寒风中孤独的存在”。从内容上,细致入微地写出故乡环境的陈旧、杂乱、肮脏的特点;手法上,对比,与文中荷园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儿时乡村生活的守旧、封闭、落后;从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厌烦之情,为后文对乡土变迁的一种理性、豁达的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意象在文中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跟该意象相关的重要语句,结合内容和在文中的位置判断,注意把握作者情感。从文章思路来看,本文中“荷”这一意象反复出现,贯穿全文,是作者诸多联想的触发物,是本文的线索;从作者的取材角度来看,荷是文章刻画的主要对象,“高擎的荷叶,红,白,紫的荷花,傻乎乎的莲蓬,拖家带口向我涌来”,这样的荷园美景营造了美好的田园气息;结构上,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严密完整;从情感效果上,作者笔下的荷园是静美的,环境宁谧,风景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群鸟从荷风中飞过,我举起相机准备拍下来”这些情节寄托了作者向往繁荣兴旺、幸福快乐的美好情感。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中情感的能力。考生应认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透射作者情感的句子,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文章主旨。文章第六段“一个荷园,让我轻而易举地凌越了时间,穿过千山万水”,以村庄过去的落后贫穷与当下的诗意美好作对比;第七段“我默默安坐,心被很多陌生的东西摩擦着,分明是在故乡,却有挥不去的异乡的气息。在这里,我像是一个失忆症患者,可以去往很多地方,单单回不到过去。过去仿佛被一刀两断,连根拔起,我遗忘了过去,过去也遗忘了我,我第一次发现我是一个这么无情的人”,文章立足现在,表达了不必追恋过去,应坦然接受时代发展下村庄变迁的情感;“我的乡愁已然下落不明,无处寻觅,不过我并不因此而感到悲伤,我很坦然地接受了一个村庄的命运”反映出对乡土变迁的一种理性、豁达的态度,这对我们理解当今的新旧变革具有启发意义。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斜杠青年”是指不满足单一职业、拥有多重身份的年轻人,他们通常会用“/”来介绍自己的身份,如:作家/插画师/摄影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2.3%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可以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

其实,想想那些名人大家,只懂得一招的人并不多,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比如,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马克思一生酷爱数学,歌德写《颜色论》,孔子更是多才多艺,冯骥才从篮球到写作到绘画到风俗文化研究等等,他们都是“斜杠青年”。

(摘编自《法制晚报》)

材料二: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少年轻人选择多重职业。斜杠后面连接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多重身份,也凸显时代的宽容与进步。

随着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重大特征,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一部分充满活力朝气,敢于挑战的青年主动淬炼自己,掌握多项技能,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而现代人的就业观、择业观已经和之前大不相同,社会对于这种多元职业选择秉持一种开放、认可的态度,使得“斜杠青年”层出不穷。由此可见,“斜杠青年”背后是科技进步、思想开放的强大背景。

(摘编自“南通网”)

材料三:

调查显示对于“斜杠青年”的优势,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52.0%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46.3%的受访青年认为职业体验更丰富,选择更多样。其他的优势还有: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45.5%);兴趣专业化,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33.7%)以及减少单一职业的枯燥,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24.8%)等。

与此同时45.5%的受访青年指出“斜杠青年”往往每份工作都是“半吊子”,没有一项突出的技能,40.1%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会增加职业规划的迷茫感:40.0%的受访青年觉得“斜杠青年”的工作缺乏保障。此外还有:要平衡各职业间的关系,浪费时间和精力(39.8%);收入不稳定(27.9%)以及投入到每项工作的时间少,影响工作质量(27.5%)等。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

就营造适合斜杠青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而言,目前也还有一些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需要突破。一方面,一些社会职业偏见仍未完全消除,比如不乏有人将斜杠青年视为“一心多用”甚至是“不务正业”的代表;另一方面,在现实的就业环境中,多数企业和公司对兼职依然有着明确的“禁令”,或是兼职模式所对应的劳动关系和法律,仍不成熟。这无形中抬高了做斜杠青年的成本。

社会的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必然催生越来越多元化的人和生活方式,斜杠青年群体的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具体体现。但在实际当中,斜杠青年群体仍需要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这是在乐见斜杠青年群体壮大的同时,必须正视的现实。

(摘编自《华西都市报》)

2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斜杠青年”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斜杠青年”具有多种职业、多重身份,他们许多人都是多才多艺的,充满活力与朝气,勇于挑战,掌握着多项技能。

B. “斜杠青年”的出现与民众就业观、择业观的变化以及社会对多重职业选择的态度不无关系。

C. “斜杠青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高效地利用时间,充实生活,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

D.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阐释“斜杠青年”,并以一些著名人物为例加以具体解释,使读者对这一概念能有一定的了解。

B. 根据材料二可知,“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宽容与进步,是“斜杠青年”出现的强大背景,其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

C. 目前,“斜杠青年”还面临一定的观念和制度上的阻力,但只要他们能克服自我认知的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就能持续壮大。

D. 四则材料都提及了“斜杠青年”出现的原因,其中包括“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多元化、经济组织方式的变革等。

26. 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斜杠青年”?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24. D 25. A

26. ①培养自己多方面兴趣爱好,掌握多项技能;②勇敢接受挑战,发挥自己的才能;③能够有突出的技能,做好所承担的工作;④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平衡各职业间的关系。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围绕“斜杠青年”这一概念,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不恰当。材料四中说“有人将斜杠青年视为‘一心多用’甚至是‘不务正业’的代表。”这就表明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并没有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故选D。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与评价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于文无据,错在“其出现有一定必然性”,因为材料二没有相应的体现。C项,无中生有,错在“只要他们能克服自我认知的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就能持续壮大。”材料四只是说“在实际当中,斜杠青年群体仍需要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这是在乐见斜杠青年群体壮大的同时,必须正视的现实。” 材料四中并没说明只要克服了问题就能持续壮大。D项,曲解文意,错在“四则材料都提及了‘斜杠青年’出现的原因”。材料三只是说明了“斜杠青年”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并没有提及这一群体出现的原因。故选A。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带着“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斜杠青年””这样的问题阅读四则材料,会发现答案主要在材料三和材料四中。一度这两则材料,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材料三,“调查显示对于“斜杠青年”的优势,56.7%的受访青年认为是高效利用时间,充实生活;52.0%的受访青年觉得可以接触不同人群,拓展人际关系圈:46.3%的受访青年认为职业体验更丰富,选择更多样。其他的优势还有:赚取更多的经济收入(45.5%);兴趣专业化,全面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33.7%)以及减少单一职业的枯燥,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24.8%)等。”这些优势就提示“斜杠青年”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掌握多项技能,还要勇敢接受挑战,发挥自己的才能。材料四,“在实际当中,斜杠青年群体仍需要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和社会层面的阻力。”材料三,“此外还有:要平衡各职业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斜杠青年”要克服自我层面的认知缺陷,平衡各职业间的关系。材料三中说“45.5%的受访青年指出“斜杠青年”往往每份工作都是“半吊子”,没有一项突出的技能,40.1%的受访青年认为“斜杠青年”会增加职业规划的迷茫感:40.0%的受访青年觉得“斜杠青年”的工作缺乏保障。”这写问题的出现就要求“斜杠青年”要能够有突出的技能,做好所承担的工作。综上分析,本题从三个方面简要概述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7257405d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b.html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海安高级中学2018 -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