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实之谓美 - 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 - 曾永成

发布时间:2015-10-16 09:34:1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文艺报/2006年/8月/17日/第003版理论与争鸣“充实之谓美”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曾永成王毅、傅晓微的《“充实之谓美”是儒家美论么?》一文(以下简称“王文”),不仅认为这是“美学、美育的一个理论盲点”,并且从德育与美育的关系提出质疑。笔者一直以为,对孟子的“充实之谓美”这一命题的流行阐释是错误的,但是并不赞同王文说的这个命题的“旨趣是论善”。这个命题当然不就是“儒家美论”,却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关于人格美的命题。无论是对这个命题的流行阐释还是王文的观点,实际上都反映出当下的美学和美育观念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就王文所及的问题加以讨论,无论是对于正确认识儒家美学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建设都有着不可小视的意义。这里,仅就这个命题的本义和相关的美学问题谈谈笔者的看法。本义阐释:孟子的人格美论诚如王文所说,“充实之谓美”是孟子在回答浩生不害关于乐正子的为人的询问时提出的命题。这是正确理解这个命题的含义时必须注意的特定语境。这就意味着这段论述表达的是孟子对人格品级的观点。在孟子看来,人的品格分善、信、美、大、圣、神这样六个品级,“美”是其中高于“信”而次于“大”的第三级。从孟子的言论可以看到,所谓善人乃是为人的起码要求,那就是“可欲”则欲,即在“仁、义、礼、智”之类社会礼制许可的范围内行事的人。欲望驱使行动,以“可欲”为规范,就不会越轨纵恶。但是,这样的善人是各种各样的,其中不乏惧于刑罚和舆论而不得不为善从善者,还会有为了沽名钓誉甚至狭隘私利而行善者。除了这些“伪善”之人外,还有些人则是出于对仁义礼智的真诚信奉而为善的,这些人,是仁义礼智本来就“有诸己”的真诚的善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信人”。在其行善之真诚这个意义上,这种人的品格当然高于前面所说的“善人”。孟子把乐正子归入“信人”,可以说是一种肯定和赞誉了。显然,“信人”还是“善人”,只不过是其中的真善人罢了。在“善人”和“信人”的基础上,孟子才提出了更高的“美”这一人格品级来。什么样的人才是“美”的人呢?孟子的回答很明确:“充实之谓美”。那么,这里说的“充实”又是什么意思呢?从前面孟子说的“可欲”和“有诸己”可以看到,善人和信人都还只是在个人行为的范围内遵从仁义礼智的规范,可以说还只是独善其身而已。在孟子看来,这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还算不上美,美的人还应该把自己所真诚信奉的仁义礼智推行到社会生活中去,用它来积极地改造社会,也就是把仁义礼智的规范向社会实践中加以充实。之所以这样来理解“充实”的含义,只要看看《孟子・公孙丑上》中的这段话就会明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是贼其君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皆知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四库家藏・孟子注疏》,山东画报出版社,第95页)这段话中说的“扩而充之”应该就是“充实”的基本含义。孟子以“四体”比喻仁义礼智“四端”,而人之四体是用来做事的,这就犹如火必然要燃烧起来,泉必然要长流达远。总之,不仅心中坚守仁义礼智,还应该积极实践,付诸行动,扩充它的影响,使之成为生活中的现实。这就是说,与善人和信人的独善其身不同,美的人还应当兼济天下,他们应该是推行仁义礼智的自觉力行之人。在这个意义上,就不能如王文所说“充实”的具体内容也是“善”和“信”。“充实之谓美”的出发点诚然是“善”,但是“美人”在“充实”的社会化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精神已经大大超越于“信人”,更不要说“善人”,这乃是一种更加积极和博大的主体实践精神。这种第1页共2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83bfbc0722192e4436f635.html

《- 充实之谓美 - 的本义阐释和美学问题 - 曾永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