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

发布时间:2014-09-18 15:17: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现状分析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有专业基础。

1、专业举办的历史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设置于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本专业从2001年开始试招生,2002年正式招生,招生规模分别为:2001-2004年及2006年招生一个班级,2008年招生2个班,2009年招生1班。历年已毕业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超过省内高校和学校的平均就业率水平;目前4个在校班级,分别是060121班(49人),08012745人)和08012844人),09012144人)学生总数192人。经过学校、学院九年多来的不懈努力,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两个校级重点学科支撑,本专业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实习和实验、校舍建设等软硬件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办学条件。2002年底被评为湖州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可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2师资情况

国贸系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始终将优化结构作为一个重要的建设目标,使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学位、学缘、年龄分布等结构日趋改善,向有利于提升学科专业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向发展。

(1) 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国贸专业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7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助教2人,中高级职称比例为88.3%;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比例为1:0.6:1.4:0.4,符合我校实际和省有关部门确定的结构比例要求,结构合理,满足了我校本科教学及多层次教学的需要。(见表1

1 职称结构

2教师的学位(学历)结构不断完善

2003年初开始,学校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力措施,大力引进高学历教师,同时加大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在职教师,学校给予引进博士相同的奖励,由于政策有力,措施到位,效果明显。博士6人(在读2人),硕士8人,另有硕士学位的辅导员2人作为后备人员,我专业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率达到73.7%,青年教师基本实现硕博士化,45岁以下教师硕士、博士的比例达到91.7%。(见表2

2 学历结构

3)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师资队伍平均年龄38岁,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师资平均年龄为49岁,具有副教授职称的师资平均年龄为46岁,形成了稳定的教师骨干队伍。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队伍比例超过63.2%,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中青三结合的师资队伍,教师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的专业理论扎实,富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并取得优异的成果;近几年,专业专任教师中1入选省151人才第三层次,1为湖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省级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入选省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3人为湖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入选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为院级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队伍正在茁壮成长。(见表3

3 年龄结构

4学缘结构优良,学术水平不断提升

具有外校学习经历(包括取得高一级学位)的教师始终保持在95%以上,现在已达到100%,本校学缘教师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外校学缘教师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国贸系17位专业教师毕业于全国10个省市,17所高校,学缘结构合理;各位老师的专业涵盖国际贸易、世界经济、金融、会计、统计、经济法、经济史、政治经济学等10余个专业,专业分布合理。

近年来,从国外留学回国青年教师中的士、硕士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使我系教师的学缘结构更加优良。

3教师科研情况

我系拥有一只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鼓励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成果丰富。

1教师近年出版教材、学术著作

4年,本专业教师出版专著5、教材6部(其中权威出版社专著1,权威出版社教材2其中教材《统计学》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补充选题,这在我校尚属首例。

2教师近年人均年发表教学论文、科研论文

4年来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一级2篇,核心或CSSCI期刊55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篇,教研论文9篇,年人均发表教科研论文1.33

3教师近年承担教研、科研项目

本专业教师科研能力较强,专业研究方向清晰。目前,专任教师中主持正式立项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21项(省部级课题9项),校级课题8项;新世纪教改项目2项,主持课题的教师达到12

4教师近年获奖情况

学院已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教师积极投身教研、科研研究,教、科研成果有多人次获得多种奖项,教、科研水平得到社会和上级组织的认可。

专任教师获得市厅级科研、教研奖励7项,校级科研、教研奖励6项,院级奖励1项。1位老师的重点课程《国际经济学》被评为2006年度学校“优秀课程”、1位老师参加完成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教学内容之探索(教材)”荣获2008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该教材被列入教育部规划教材,为全校首例。1获得“湖州师范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2获得“法商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被评为“求真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

4、近五年的招生与就业情况

1)招生情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本科招收学生44人,现有二本在校学生人数192人,共4个班级。生源稳定,新生第一志愿报考率高(具体情况见附表4

4 5年商学院国贸专业招生情况一览表

(2) 就业情况

近五年来,即便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学生就业未受影响,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稳步上升,一次性就业连续三年都是100%,这反映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平稳,就业率一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学生从事于本专业相符的职业比率平均在85%左右(具体参见表)。从提供的具体资料看,毕业生择业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外贸、内贸、金融、物流等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多个行业。

5 5年商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一览表

(二)专业发展环境分析

1国内外经济发展对外贸行业的影响

1)国外经济发展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影响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和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的影响,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快速下滑。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获悉2009年进出口额2008年相比下降16%前三季度,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55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9%这种影响体现在:第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将放缓。发达国家市场是中国出口最重要的市场。据统计,欧盟、美国和日本分别名列中国出口市场的冠亚季军,而美欧又是金融危机的策源地和迄今危机最严重地区,他们的危机不可避免会影响未来中国对其出口,实际上这种影响已经显现出来;第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增大,进而影响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金融危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可能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国际间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力度和频率将增加;第三,金融危机将导致企业收汇风险加大,出口坏账增加。中国的外贸出口队伍里中小企业占有很大的比例,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有200余家,占了全国出口企业数的50%,其创新能力较低,自主营销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外部环境一旦恶化首当其冲受到的影响是广大的中小出口企业一些企业可能面临生存危机。

2)国内经济形势对外贸行业的影响

国内经济复苏和长期向好发展趋势,必将使得国内进口需求增加,外贸人才的需求仍旧非常巨大。调查中,有92%的受访企业在近2年内有外贸人才的需求; 人民币升值虽然会加大企业出口的困难但是可以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打造品牌效益,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相对来说比以前下降,这使得能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建立跨国公司,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从而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另外,源要素的价格上涨也迫使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这将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提出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外贸快速发展,2009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877.3119亿美元。我国是纺织品贸易大国,其中浙江省又是纺织品出口大省,2009年浙江省纺织品出口总额为397.5496 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63%目前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水海产品生产国,也是重要的出口国,而浙江的淡水、海水养殖业发达,2009年水海产品外贸出口额虽然只有7.2104亿美元(占了全国的1/7左右),仅占浙江省出口总额的0.54%,但值得注意的是,水海产品外贸出口在2009年的出口增速排位第一,达到了24.39%,在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去年是十分难得的,说明该行业发展的势头强劲。这些都意味着今后浙江省对纺织品、水海产品贸易的专业人才需求将非常旺盛;湖州自古就被称为“丝绸之府”,纺织业非常发达,如织里童装产业集群,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占全国的30%;另外,湖州的建材(南浔的木地板、建材市场)、安吉的竹产业(竹地板)快速兴起和发展,对行业的专业需求非常大。 尤其是安吉的竹地板产业,其产品几乎100%出口,2008年出口创汇近10亿元。

2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经济将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中国企业将更直接地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造就一大批基本功扎实、贸易操作技能熟练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根据以上的宏观分析,我们认为:今后外贸企业在人才需求量上仍然十分巨大,对学历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最主要的是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来说

2、行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标志着中国经济将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之中,中国企业将更直接地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造就一大批基本功扎实、贸易操作技能熟练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根据以上的宏观分析,我们认为:今后外贸企业在人才需求量上仍然十分巨大,对学历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最主要的是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具体来说:

1)外贸行业发展需要过严的基本素质

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责任心强是任何一名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外贸行业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使得上述品质更为招聘企业所看重。其一,外贸业务员直接和外商客户打交道,多次合作后,客户有时信任业务员本人胜过信任企业。一旦业务员贸然离职,会带走大批客户,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其二,外贸历来是毕业生求职的热门行业。毕业生自身期望值较高。而当前市场环境变化、竞争加剧,企业提供的报酬和工作环境远低于毕业生的期望。很多毕业生因此巨大落差而不安心于本职工作,跳槽事件屡有发生;其三,外贸操作流程长、环节多、程序杂,稍有疏忽便会出错、失误,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因此政治思想好、责任意识强是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

2)外贸行业的发展需要过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首先,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高校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好的外语使其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如虎添翼;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是进入外贸行业的基本技能;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是外贸人员的基本生存能力;而成功地与人沟通是从事外贸人员应具备的首要能力。

其次,动手能力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想方设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招聘时也希望招聘有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外贸流程、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员。一方面能更快地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融入企业团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培训时间、降低企业自身的培训成本。

最后,扎实全面的外贸专业知识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主要方面。它是外贸人才专业能力形成的基础,展现了其发展潜力和后劲。

3)时代的发展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熟悉国际法律法规的人才更受青睐。由于近几年我国在外贸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遭到反倾销和反补贴等一系列问题的干扰,因此对于那些既精通国际贸易,又通晓国际法律的贸易人才尤其畅销,而目前,我国诸如此类高端的外贸人才非常缺乏。

其次,我国外贸企业为了拓宽市场渠道,必然需要优秀的外贸营销管理人才。这类营销人才除了熟悉国际商务规则与政策,有良好的商务谈判经验,还要有一定的国际市场潜在资源,有风险规避的能力。从我们在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国内很多外贸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对海外市场的了解和研究还不够,缺乏有效的公司及产品品牌管理策略,这也给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带来了很大的瓶颈。

最后,随着我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商务谈判类人才需求也非常迫切。谈判人才要从相互所处的环境、彼此的利益诉求等进行有智谋的谈判,这有时是一场心理战术的较量,但又要以熟悉国际惯例和所在行业知识为背景,彼此进行双赢的沟通并达成贸易协议。

总之,随着外贸行业进入新一轮的发展高峰期,对外贸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熟知行业知识,还要通晓国际法律法规、经济、贸易、国际营销、各国的文化习俗甚至在心理素质上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这要求我们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更要侧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拉近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距离,我们对用人单位和部分往届毕业生做了调查。一共收回用人单位的问卷49份;由于客观原因,往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共有8份。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下问题:

1、专业技能功底还是偏弱。毕业生在工作中感觉主要存在的问题:第一,实践教学偏少,要注重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注重实践教学。所有的8位学生建议我们今后应该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对于加强实践教学的方式,4位学生认为应该有效压缩理论课的教学,其中2位认为尤其是要精简如思政、马哲等公共课程的教学时间,充分加强实验实训课程时间;2位学生认为我们实验室的教学软件陈旧过时,应该经常不断更新;1位学生认为应该加大对学生在校创业的支持力度等。第二,注重外语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外语口语、商务英语的教学还要加强,做到外语在校的学习时间不间断。8位同学都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外语,尤其是口语在校学习得还是不够用。特别是调查中有一位自己感觉比较成功,对目前的状况也比较满意的毕业生就认为每天坚持参加学校的外语角训练口语和沟通技巧对自己的帮助非常大;其中1位学生建议要聘请外教。

根据用人单位的调查返回的问卷,我们发现:第一,92%用人单位近5年对外贸类人员有需求意向,具体需求的岗位前四位的依次为:外贸业务员58%,跟单员42%,报关员20%,单证员18%。第二,尤其是掌握了公司所在行业的商品学的有关基础知识的毕业生很受欢迎,有26%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外贸业务员是最关注是否对产品知识的了解,在了解的程度上,44%的认为只要掌握产品的基础知识,28%要求掌握比较专业的知识,也有18%的认为要能够与专业人士进行沟通。第三,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应聘人员的外语能力(76%)和实践经验(70%),工作认真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也是排在前面的因素,只有24%的用人单位会关注学历,值得一提的是,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调查发现没有一家表示会最关注。特别是在对当前国际贸易毕业生最大的不足选项上,按照所选的比率依次是:理论与实践脱节(52%),适应能力弱,上手慢(36%),动手能力差(28%)。

2、沟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在问卷中,76%用人单位表示在招聘中最关注沟通能力,不少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与客户沟通能力弱(占30%),并建议要加强职业素养(60%)、商务礼仪(58%)和语言表达艺术(52%)的训练;24%用人单位认为国贸专业最大的不足是缺乏职业态度,对公司的忠诚度不够;在对毕业生的调查中,我们同样发现有5位毕业生工作才不足2年,已经换过1-3个工作,侧面上也反映了以上问题。

3、与其它院校同类专业的横向比较

基于教育部统一口径颁布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规定,结果导致各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趋同,这是当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最大的症结,其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特色。同时,二本学生处在重点大学和高职院校学生夹缝中。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如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定位于大中型外贸企业,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上较强,与之相比,我们毕业生的竞争力相对偏弱;但是,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在动手能力方面又根本体现不了我们的竞争优势。

(四)简要的结论

以上对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现状分析中,我们总结出以下结论: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举办的时间相对较长,专业建设在学院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考生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相对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

2、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行业发展的态势和对企业调查的结果看,今后对外贸人员的需求仍然较大,但是,对该行业的人员的要求也日益严格。除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等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外,专业实践技能和外语能力日益重要。

3、差异化的培养战略是我校培养外贸人才的发展方向。这既可以避开强势竞争对手,又可以突出我们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地方性院校的特色优势;我们的毕业生可以定位于中小型外贸企业,以避开竞争;在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方面与三本和高职学生相比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以实行差别化战略,根据地方性院校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特点,结合区域和学校现有的优势教学资源细化培养具有特定专门商品知识的实用性、差异性人才;通过校内外的实训和实践,强化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实现由学校到工作单位的无缝对接。因此,我校二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重视“厚基础”之外,既要突出学生的高素质又要突出学生的强能力。

4、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加大将现代贸易交易平台和模式(电子商务)引入课程和实践教学,实现内贸和外贸互通。但是目前这点凸显得还是不够明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专业改革思路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引入社会资源,利用现代贸易交易平台,培养高素质应用性经贸实务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

1目标: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商务素养较高,专业技能扎实,面向外向型企业的应用外贸人才。

2规格:1 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业务素质:A.务素养:具备诚信、合作、分享、责任、全球化视野(公共课程体现);B.商务基础:重经管、主商贸、顾IT(专业基础课程体现);C.业务技能:外语熟练、IT技能娴熟、 专业技能扎实,掌握国贸实战平台操作(专业、实训实战课程体现)

3 文化素质:具有专业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文化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修养。

4 身心素质: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础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能够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义务。

3标准:

1专业技能标准:四个一工程。1张外语等级证书、1张计算机等级证书、1张专业技能证书(商务英语证书、报关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商务师证书单、证员证书)、1张实训实战证书。

2专业知识标准:符合本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要求。

3专业实训实践标准:具备一段外贸企业实践经历。

(三)对应的课程体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与现有的课程设计相比,更加注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主要体现学生在综合素质、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考虑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方向课和拓展课”,注重对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如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商务礼仪、人际沟通和商务写作技能;同时增加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方向类的课程以及能够体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特色资源类的课程,如纺织品贸易方向、建材贸易方向、竹产品贸易方向和水产品贸易方向。尤其是将外语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通过专业课程体现出来,做到学习的连贯性和持续性。还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商务平台,满足学生对实践操作技能的需求。基本的课程设置和要体现要求具体见表6

6 课程设置分析表

另外,对于方向课和素质拓展类课程设置,主要为:

方向课设置:这部分课程是根据区域经济的要求量身定做的课程,也是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后所修的方向类的课程。我们可以根据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可以考虑将纺织品贸易、竹制品贸易、建材贸易、水产品贸易作为学生的专业方向,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组。这部分课程的实用性很强,期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在校内进行高仿真的模拟实训和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针对性增加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商品学类课程,方向可以依据行业内的企业主营产品要求灵活设置,素材就是企业的主营产品;教师可以是学校内“双师型”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产品设计、营销人员。上课地点根据需要可以安排一定得时间到企业实地参观观摩。如果学生人数太多,也可以考虑带一部分学生去,将上课的过程录下来再进行教学,这些课程主要涉及的是有关商品学类的课程,可实行弹性教学,课时可以依据情况灵活,考核的方式也可以多元化。

素质拓展类的课程设置。主要考虑为三:一是经济学基础知识的拓展,主要是针对考研的同学,如《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二是人文社科类拓展课程,如《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逻辑学》等;三是经济转型拓展课程,主要考虑浙江经济转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后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而开设,如《浙江经济专题》、《国际服务贸易》、《国际市场营销》、《品牌学》、《国际资本运营》等,具体见表7

7 国际经贸专业方向和素质拓展课程设置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基本能力训练主要通过课内实验的方式进行,学生熟练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实践技能;专业综合能力训练通过认知实习(大一暑假)、暑期实习(大三暑假)、专业实习(第八学期)国际贸易综合模拟来实现。体见表8

8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注:*表示课内实验

三、下一步须解决的关键性的问题及途径

(一)下一步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缺乏熟练掌握外贸技能、有外贸企业工作经验的师资

熟练掌握外贸技能,有外贸工作经验的人才由于学历学位上的原因难以引进,而符合学校人才引进政策的教师又普遍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导致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2实验条件有待改进

现有的实验室计算机使用时间已经较长,硬件设施趋于老化,需要更新;实验软件陈旧,需要升级;另外,由于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还缺乏商务谈判实验室、商品陈列室等。

3实践基地建设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学校和学院在前期已建立7个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但是,由于专业自身的特点限制,目前这些实践基地规模偏小,能够容纳的学生非常有限,还需要增加;并与实践教学基地建立起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

4、体制机制约束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有体制机制作为保障。但是现有的体制机制有的约束改革的实施,或者有些改革措施当前还没有制度加以规范和保障。如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一旦确定就不能调整,缺乏弹性;学生创业涉及课程的考情和考核如何执行;“双师型”教师的教学、科研考核制度革新等。

(二)解决途径

1、多渠道解决师资瓶颈

1请进来。将校外的专家资源引入校内。第一,根据国际贸易交易的环节引入校外专家。国际贸易的交易环节主要涉及外贸公司、银行、货代、保险公司、海关、商检、船公司、工商、税务、外汇管理局、外经贸局等部门,从每一个部门请一个有经验的主管领导或者分管领导作为特聘教授,成立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生的实践。第二,建立校外教师资源库。充分利用职业技术学院的、党校的相关教师和校内外外贸企业领导,成绩校外教师资源库,补充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实训实践。

2走出去鼓励年轻的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并建立长期联系。

3学校适当放宽学历要求。对于具有熟练掌握外贸技能,有外贸工作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学校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学历要求。

4柔性引进。根据需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灵活引进。

2改善实验条件

1建立外贸谈判实验室1个,要求能容纳一个班级(约50,有多媒体、谈判桌、小隔间。

2改善外贸模拟实验室全部电脑更新、购买和升级部分软件;最终目标是建立起开放式的模拟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外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模拟

3建立样品陈列室3个,不断更新商品。也可以由进驻企业提供部分商品用于教学。

3、拓展实践基地

1)增加校外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的紧密型合作联系经常交流、支付必要的指导费用。

2引导企业进驻引入社会企业(按照一个企业解决10个左右学生的实训实践,估计要15-20家。每家场地40平方,共计600-800平方。可以解决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进行参观和实践的要求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外出的安全问题、交通问题,还可以起到商品陈列室的作用。

3建立大学生实训、创业基地利用内贸平台--淘宝网;外贸平台--敦煌网、E-bay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创业基地。能容纳30人,90平方场地,配备电脑、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

4、体制机制创新

1)教学计划的调整权限适度下移,给下属学院一定的权限。

2鼓励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指导、场地、设备、经费支持和制度保障,允许创业学生以创业业绩替代部分学分。

3设立专职教学岗,晋升职称时科研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人才培养特色

1师资队伍专家化:校内的专业教师走出去,成为实践的专家;业内的国际贸易流程中的专家走进来对国际贸易各环节进行实训指导。

2、校企合作常态化:引进外贸企业进驻校园,利用外贸企业作为教师、学生的实训实践平台;建立校外紧密合作型实践教学基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有丰富的外贸实践经验。

3、外贸平台电子化:利用敦煌网、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使得学生熟练掌握现代贸易手段,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并推动学生自行创业。

4、产品知识行业化:利用现有或外聘教师开设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学课程,使得学生能在某行业的外贸中缩短熟悉产品的时间,直接对应企业的岗位需求。

5、专业技能职业化: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注重实训实践能力培养,对商务谈判和国际贸易的流程全真模拟,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获得4张证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7e7be0c77da26924c5b01d.html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