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3-01-05 19:09: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作者:游思源

摘要:“天人合一”是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永恒生命力的哲学命题,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中国今天解决现实问题仍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就主要通过对古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 找出其与现代“和谐社会”理念的相通之处及内在契合点 , 并发掘其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实践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 启示

现在国家大力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要实现一种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人类尊重自然珍爱自然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状态。[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是: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的同时,中国社会内部各种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化也日趋明显,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社会风险也越来越大。换言之,中国社会的各种不和谐现象越来越突出。所有这些不仅影响着小康社会的建设,更有悖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性质。不难看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适应了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又一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论创新,即社会主义不仅是民主的和富裕的社会,而且还是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从哲学角度分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体现了中国先哲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2]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深刻地契合之处,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发展演变,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重要的借鉴价值都是有意义的。本文先阐述“天人合一”思想,再分析这个思想的现代意义。[3]

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天”是中国人表述自然界的最高范畴, 指自然和自然界的规律。“人”是表示社会生活的概念, 是指个体的人或由人类构成的社会。

传统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一种追求人类和自然共存的大智慧,所蕴含着人与自然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认为人不能以自然为仆人,应把天地视为父母,把所有生命视为与自己相通。它以天、地、人的统一为基本点,主张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沟通、相类和统一,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以此作为最高的伦理价值目标。《论语·阳货篇》有云:“天何言哉?四时行焉, 百物生焉。”这段话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否定了天是超自然的上帝, 而明确肯定天是包括四时运行、万物生长在内的自然界。否定了上帝, 自然界便是最高存在, 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天即是自然界, 即是自然界的功能, 就是自然界的运行和生长。由自然界的功能而说明自然界的存在, 这是孔子的一个重大贡献。

具体说来天人合一”思想内涵有以下几点:

第一,主张人与万物一体,高扬生命一体化。

在“天人合一”观念看来,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彼此相通、血肉相连。儒家从“性天同一”思想出发,竭力主张天人一体,反对人与自然的分割和对立。认为天赋人以道德萌芽,经过人在后天的努力和修炼,日臻完备,达到人天相参、“下上与天地同流”的人生境界。张载《西铭》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德。民,吾同胞,,吾与也。”张载认为人与万物都得之于自然和宇宙,与自然和宇宙浑然一体,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只是自然和宇宙间存在的一物。民众百姓都是我同胞兄弟,应以仁爱相待;宇宙万物都是我的亲密朋友,应该爱护他们。人与人、人与万物都处于和谐、均衡和统一之中。儒家这种万物交融、并育不害的思想,正是“天人合一”所提供的生存大智慧。

第二,人与天地合其德,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致性。

“道未始有天人之别,但在天则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第二十二上)人道与自然之道有着共同性,即人与天地均依“道”而生成与发展。人要与自然合其德。人尽心知性始,进而知天命,把握天道。儒家“天人合一”要求就是以天道观人道,以人道合天道。《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三,主张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和谐发展。

儒家“天人合一”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一方面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顺天休命”、“辅相天地之宜”,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裁成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在此基础上,自觉与天地参赞化育,和谐共生。《周易·系辞》明确指出:“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圣人的职责在于调节自然的变化而又不违犯其本能,普遍成就万物而无所遗漏。天地相合,天人和谐,是人生最高境界[4]

二、“天人合一”所蕴含的“和谐社会”的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家通过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这与构建“和谐社会”所推崇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 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天人合一”观蕴含丰富的“和谐社会”的思想。

1、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和谐社会”思想

孔子的“天人合一”命题强调用“天意”来协调人伦关系, 建立稳定协调的社会人伦秩序。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命题, 认为人性与天道相通, 人心是能感通的主题, 只要尽心, 就能知性,继而知天, 就可以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天人相通”的境界。这都反映了人类早期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朴素思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关键是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变天地分离为天人合一, 恢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整体观念,对人类摆脱目前的困境, 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适度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和谐社会”思想

儒家十分重视适度发展, 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是为人而存在的, 因此, 在自然资源的利用上要开源节流并重, 保证利用、开发的公正性, 持续性, 这样才能使人类长治久安、繁荣鼎盛。孟子说:“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

3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思想

儒家特别强调以人为本, 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和至尊价值, 把宇宙整体划分为天、地、人三大因素, 其中人“最为天下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即齐心协力, 团结合作, 比天时、地利更加重要, 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

三、“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永恒生命力的哲学命题,对中国今天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中国社会和谐发展,应当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1、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崇尚自然, 和谐共生

“天人合一”思想给予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以生态智慧。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而资本主义“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沿着马克思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式的工业化、现代化不仅对土地、森林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对水、大气、各种生物等造成了全面性的损害,酿制了当今时代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生态灾难。正如当代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所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创造了种种新的、更好的方法征服自然,但自己却陷入在这些方法的网罗之中,并最终失去了赋予这些方法以意义的人自己。人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的机器的奴隶。他具有关于物质的全部知识,但对于人的存在之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人是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才能创造性地释放和运用人所具有的巨大能量——却茫然无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对于解决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人与自然的严重冲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智慧。正如汤因比说过的,“东亚有很多历史遗产,这些都可以使其成为全世界统一的地球和文化上的主轴”,而这些遗产的其中之一,就是在中国文化中的“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种必须和自然保持协调的生存的信念”。

2、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贵和尚中, 仁爱不争

人不仅是纯粹的个人, 而且是社会人,是与他人、与社会密切相关的社会存在, 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息息相关, 只有社会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社会之中, 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如果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社会的利益, 那么, 社会的和谐就会被破坏, 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混乱, 就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失调, 最终结果是不仅损害了他人、社会的利益, 同时自身的利益也受到损害。

“天人合一”思想又赋予了中国人化解现代化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方法论智慧———和谐。和谐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生存变化的基本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宇宙世界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在人类没有诞生之前,自然世界的矛盾是在自然无为中调节解决的。自从有了人,就增加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毛泽东说:“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人活着就必须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又必须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怎么解决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从政治学与哲学相统一的角度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指出,要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但归纳起来,从性质方面看,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分成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相应地采取对抗性手段和非对抗性手段即专政和民主的手段去解决这些矛盾。毛泽东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绝大多数的矛盾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所以解决矛盾的主要方式是民主协商。民主协商其实质就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礼之用,和为贵”的处事风格在新时代的话语转换。[5]

3、加强个人自我修养——恬淡平和, 在双赢中寻求自我价值

人是自然进程中偶然的产物, 也是自然进程中特殊的产物。社会是有个人构成的社会, 社会的发展最终要通过个人的发展来体现, 人既生活在社会中, 又在超越社会,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个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进步,构建和谐社会, 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终要通过个人的全面发展得以体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最终的理想归宿就是为人们设计一个圆满的至高的人生境界, 作为世俗社会生活所追求的意义支撑和价值目标。其和谐思想强调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和谐, 进而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类社会和谐, 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 认为只有人自身全面和谐发展了, 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提出“未能事人, 焉能事鬼”的思想, 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 肯定人们的正当欲求, 主张在追求物质利益上要掌握中和的原则,保持平衡、恬淡、平和的心态。不能贪得无厌, 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 更不能见利忘义。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思想中便体现为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即使人成为“圣人”、“大人”或“君子”。这是一个德性完全体现, 仁义充满宇宙, 从而能“与天地同流”的超然境界, 这种对生命的价值关怀, 与对道义和价值的弘扬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生观是值得肯定的。

总之,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从大我寻求广阔的天地, 通过关心帮助他人, 关心人类生命前途, 感受人生的价值, 体验人生的乐趣, 达到心灵的充实, 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础, 在大我中寻找小我, 在大我中实现小我, 不以牺牲社会、他人的利益为代价获取自身利益, 从而达到双赢、共赢。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天人合一思想,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扬弃、批判的态度。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容易流于神秘主义,把天当作具有人格和意志的天帝、天神。这在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里表现得尤其突出,特别是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里达到顶峰。所以我们在合理吸取天人合一思想的精华时,也必须抛弃其中的糟粕,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人合一这一传统思想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出活力和生机。[6]

参考文献:

[1] 代海燕,刘志新.《先秦儒学“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社会构建》.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11:01

[2] 新浪博客.《和谐社会与天人一》. [Z].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d32df00100d6oy.html

[3] 杨春茂.天人合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国教育报.[Z]2006:02

http://www.jyb.cn/gb/2006/02/14/zy/3-ll/2.htm

[3] 廖小芬.《天人合一说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J].2009:02

[4] 吴育林.《论“天人合一”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 求索.[J].2007:02

[5] 魏建华.天人合一思想与和谐社会.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Z].2009:0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b75bb5960590c69ec376a6.html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