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4-10-07 20:14: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认识

摘要在当今社会中,大学校园成为心理疾病高发地带,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我国心理危机干预,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工作都取得可喜成绩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着本土化程度不高由外向内的单向干预以学校为单一的干预主体着眼于危机预防和应急处置局限于对危机当事人的干预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危机干预的效果。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认识

一、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现状

就大学生个体言,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几方面。心理危机一旦产生,常有肠胃不适、食欲下降、疲乏、失眠之类的生理表征,并多有虑、惧、疑、郁、悲、怒等情绪反应,同时容易出现分心、健忘、低效等认知现象,甚至还会有言行紊乱、举止古怪,轻信他人等行为表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身处转型期,其危机表现相对强烈,在兼具突发性和无助性的同时还隐含着更多的危险性.

20世纪90年代初,在南京成立了国内第一所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开创了我国危机干预工作的先河。在此后的十年间,国内对于危机干预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对国外相关理论的综述与移植上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连环效应,像大学生就业困难、教育支出偏少、教育资源困乏等。都直接或间接的危及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危机和自杀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也成为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热点,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努力构建并完善各种危机干预机制自此,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到大力推进,学者纷纷探讨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对策。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本土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

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最早源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在起步阶段,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模式,都是翻译和套用西方的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我国的地域差异以及理论是否普遍适应性。当前国内仍无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仍是以国外理论为基础,进行相应的研究活动。唯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理论才能鲜活,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出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不断提高本土化程度。

2、 缺乏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首先,现有研究大多采用思辨型研究法,缺乏实证研究,不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极大的限制了研究的深入;其二,实证研究部分缺少深入细致的个案研究;其三,一些研究的研究角度、研究工具较为单一出现重复性研究的现象。关于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论文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思辨性的讨论,实证研究相当少,而且大部分是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特征等方面的调查,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危机干预机制和方法的研究很少,导致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针对性不强。

3、 理论研究重复、概念的内涵与实际操作不相匹配

目前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论文大多都集中探讨危机干预的概念、预防体系的建立、危机干预的力量模式、意义等几个方面,重复性研究较多。而且对危机干预概念内涵的探讨与实际操作不相匹配

4、 学校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主体

我们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当学生产生心理危机时,学校应全权负起危机干预的责任,而与其他的部门无关。这种认识割裂了学生和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吧整体问题片面化,未看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复杂性,将复杂问题片面化。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家庭和社会也是干预主体之一虽然大学生远离家庭,但家庭作为其出生和成长的重要环境,仍与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危机诱因正来自家庭因素,如经济贫困父母离异亲人去世等另外,大学生虽未走上社会,与社会联系较弱,但社会却拥有丰富的危机干预资源,如专科医院干预中心等专业机构,以及先进的医疗条件等在特殊情况下,学校须将危机学生转介给社会专业机构诊治

三、今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具备的条件

1、 加强本土化的研究

因为我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其特殊的背景,因此对它的研究也要考虑这一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的研究。特别是就我国高校较为重视危机前的预防工作,那么如何把这一特点结合进研究中,探讨适合我国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是特别需要的,这样也会使得我们的研究工作与实践工作更加匹配。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是我国大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本土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心理委员的设立为构建快速灵敏的危机干预反应机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心理委员是心理危机知识的宣传员,是心理危机预警的信息员,是心理危机化解的咨询员,是危机后干预的支持员。促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本土化,这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根本目标。

2、 加强实证研究

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在今后要加强研究的实证性,这需要两方面从业人员的努力,一是高校中从事危机干预的工作人员,包括学校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工作人员和其他学生工作系统人员,这部分要加强自己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使得自身举办从事实证研究的能力;二是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员,这部分要加强自己选题的实践性,使得自己的研究能更加贴近高校的实际。

3、 加强发展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既然从字面上来看,危机包含了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但在实际的危机干预工作中,工作者更多地只看到了其中危险的含义,所以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来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实际上危机只是个体在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失衡状态,一旦走出失衡状态,个体也会获得较大的心理成长,因此在危机干预的研究中也应看到危机的积极意义,加强发展性的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注重大学生自我的调节力量。

4、 社会、学校、家庭共同行动,为学生保驾护航

实践表明,以学校为单一的危机干预主体愈来愈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危机干预之重如何借用外力形成合力,成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及现代系统论的思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除与学校发生直接联系外,还与家庭#社会发生关联为此,需要把家庭和社会一起纳入到危机干预中,从而使学校拥有强大的支持后盾,建构起一个三维一体的危机干预主体体系较之于以学校为单一的危机干预主体,新的危机干预主体体系突破了线性和平面的限制,而具有立体和动态的特点

5、 重点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关口前移,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着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系统。

在认识方面,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继续支持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方面,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强学生管理人员、特别是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干预能力的培训工作,形成干预危机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实人员,健全机构,做到人员到位、组织到位,机构到位。在教育手段方面,要在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认真做好心理信息的采集和评估工作,努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监控系统

四、总结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团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已成为高校不容忽视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协调一致和共同努力。更需要研究者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已发展成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楼仁功,潘娟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探究[].中国高教研究,2006(6).

2 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后干预教育评论2011 年第 4

3 沈永江.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 2005(3), 424

4 朱美燕: 论危机干预中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教育探索2010年第 6

5 高垠: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9年第 2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f49e96ba0d4a7302763a79.html

《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认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