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影评1

发布时间:2016-09-11 19:33: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追风筝的人》 影评

故事根据胡赛尼的同名小说改编,再对一部电影评论之前,不得不说一下其作者或导演。很多时候,一部电影反映的既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心。

       胡赛尼,1965年生于喀布尔,后因战乱随父亲移民美国。胡赛尼毕业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系,现居加州。正好于影片中主角阿米尔的故乡,环境,职业,转变,如出一辙,正好反映出胡赛尼对故乡挚深的感情,似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战乱来临前美丽如画的阿富汗,以及战争后满目疮痍的祖国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和描绘。小说中,更是利用阿米尔父子因战事移民的事件带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移民生活画卷。

       有人说胡塞尼是个会写故事的人,用简单笔触便可以勾勒出生动画面。影片中画龙点睛的美丽风筝更成为牵动人们视线、心弦,并代表阿米尔与哈桑友谊甚至兄弟亲情的象征,以及后来因追风筝所引起的背叛。风筝的那端系着的是个梦,我想,那是难以实现的,他自己的梦。他想表达的,不过是人性的懦弱和懦弱后的忏悔与自我救赎。 因为当阿米尔看到哈桑被强暴的那一刻,他脆弱,又懦弱的心已经到了所能承受的极点。 放风筝是件美好的事情。 追风筝的背后却有那么多不美好的一面。丑陋总是与美好如影相随的,在美的背后,丑正探出半张脸庞。人性的复杂,透过一只摇摇欲坠的风筝,体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的开头和最后都出现了这么一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开始是哈桑对阿米尔说得,而最后是阿米尔对哈桑的儿子说的,影片最后似乎是通话这句话和流露在哈桑儿子脸上的笑容表现了一个救赎的完成,一个阿米尔对于自身救赎的完成,但我看来这个救赎的背后则隐藏着更深的东西。

      阿米尔小时的表现,让人觉得,是因为童年的天真、童言的无忌所引起。在这个意义上,救赎也是找回童年本真的一种方式。找回那个被变成大人的自己故意遗忘的世界,就是找到了真的自我。赶哈桑走,也是因为他无法在其面前面对自己,哈桑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自己是一个这样卑鄙、软弱和背叛的伙伴。只有他走了,他才不需要痛苦的面对自我,逃离片刻。

    在深层的意义上,阿米尔的忏悔对象并不仅仅是哈桑,也包括他自己和他的父亲与家庭,更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故土。忏悔的完成,再一次把他和故乡的关系确立起来,从流浪的异乡人,又变成祖国和故家文化角色的一员。这个深层隐喻,不过是通过童年的旧事来作为媒介完成,最后,他终于和家乡,和自己的故国取得了谅解,重建了精神联系和文化血脉。
但是,这一切的完成,都是以他认识到哈桑是他的弟弟作为直接线索的。换句话说,如果哈桑不是他的弟弟,只是那个童年的仆人,他还会赎罪吗?在他心中,他会发自内心的认为他应该忏悔吗(对一个仆人忏悔?)?要知道,哈桑对他的爱和保护,以及甘愿忍受的时候,并不知道Amir是他的哥哥。即使知道,这种爱也不会打折扣,因为他是孩子啊。可是阿米尔来赎罪,却是长大后知道他们的身份之后。如果没有这一种身份,结局又会是怎么样呢? 当然,人性的复杂,仅仅通过一部影片是不能充分的反映出来的,但取其一斑,便可窥视人性内心的美好与罪恶。

       关于犯罪与忏悔,罪恶与自我赎罪的电影有很多,罪总是有意犯下的,才需要救赎。影片《赎罪》,同样是一部因童言无忌、少年天真而犯下错误,无法面对自己,后来又转入赎罪的过程。同样也是在战争的环境下。呵呵,人性!~~~~可见人性终究还是因环境的驱使。

      *顺便说下,影片在拍摄过程中,由于影片中两位小主人公的戏分比例较大,于是演员的选择成了剧组最大的难题。因为,马克福斯特起初在美国找来的不少西亚裔男孩儿由于受到的西方教育及生活背景的影响过于深刻,几乎没有能如故事中所说那般西亚原色小孩儿的气质和劲头儿。于是,马克率队不远万里赶赴至今仍战乱不断的阿富汗,在喀布尔的一所学校里找到了真正他想要的主角。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局势不定、军马横行的阿富汗显然不适合影片的拍摄。甚至连剧组人员的人身安全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还好,地大物博的中国有美国人想要的地域条件——地形地貌与阿富汗相似的新疆喀什地区最终成了马克尽情发挥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956d2f6f1aff00bfd51e7e.html

《追风筝的人影评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