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1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1

发布时间:2020-01-26 18:59: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三年级的孩子的现实生活距离八百多年的北宋社会比较遥远,所以要体会当时的古都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描写古代画的课文,对图文对照这种学习方法比较陌生。在本单元的几篇精读课文中接触到了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并初步知道把几个自然段的段意串起来就可以粗知课文的大概内容。

如下:本班学生朗读课文的水平都较高,平均分达86分;生字的读音84分,也相当不错。但读生字时有几个字的音准确率不是很高:撑、拽 、扰 、乘 ,其中“乘”是多音字,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读准确。资料卡的完成只有两个学生年代填错了。

三、设计理念:

(一)研学后教的教学理念。本课教学,以科大讯飞的畅言课堂为学习平台,课前向学生推送与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资料,拉接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并通过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课中的难点通过小组研学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由老师组织堂上学习活动突破难点。最后以拓展阅读作学习延伸。

(二)混合式教学理念。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本课利用互联网+的应用,发挥了平板、教学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使教学效果具时效性。课前、课后的在线学习,能顾及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及学习风格,便于反复学习及复习;课中面对面学习,又便于师生讨论交流,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以读为本的理念。根据新课标理念: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整体特点:“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所以在设计时把理解课文的要求定得比精读课文低,一般粗知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去展开教学,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方法上,尽量放手让学生利用本组课文学到的围绕中心句写具体的方法去读懂课文,提高阅读能力,去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四、教学目标:

1课前利用讯飞系统语音检测生字读音,课中用难点正音的方法读准13个生字“作、溜、乘”三个多音字的读音。

2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了解画面上的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读自悟学习作者传神的语言表达。

五、教学重

(一)教学重点:通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传神的语言表达。

六、课前学习

七、课中教学过程

附件1

姓名: 班级:

认真读课文,完成这幅画的资料卡。

画名:
年代:
作者:
大小:
画面内容:
目前保存的情况:

课前的阅读资料

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 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22.7% 人均生产总值为2280美元,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生产总值为1250美元。 这个时期的人口也迅速增加,人口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的3250万增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1亿1275万。

北宋时期对外也空前开放,在东亚同朝鲜和日本关系交流密切,东南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强了联系。宋朝的外交同时也影响到了西亚和非洲。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1—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下来了。这幅画高25厘米半,长525厘米。这幅画描绘的是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通过这幅画,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总之,《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宋年间的汴京极盛,城内四河流贯,陆路四达,为全国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当时人口达100多万。汴京城中有许多热闹的街市,街市开设有各种店铺,甚至出现了夜市。逢年过节,京城更是热闹非凡。为了表现京城的繁荣昌盛,张择端选择了清明这个重要节日的景象进行59表现。《清明上河图》着重描绘了北宋首都水陆运输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张择端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图》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清明上河图》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疏密相间,有条不紊,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北宋以前,我国的人物画主要是以宗教和贵族生活为题材。

张择端虽然是在翰林图画院供职,创作的作品都称为“院体画”或“院画”,但他却把自己的画笔伸向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之中,创作出描写城乡生活的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画了大量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

附件2

拓展阅读资料

老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漂亮的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通宵灯火,鞭炮声彻夜不绝。出门在外的人,必定要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人们还要守岁。

  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走出家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同时,城内城外的庙会也开放了,小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可以骑毛驴,看美景,还能买到春节特有的玩具。

  元宵一上市,春节的高潮就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面还有叮咚作响的小铃铛呢……除了看灯,人们还会吃元宵,预示着新的一年快乐吉祥。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生活。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37026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39.html

《人教2011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 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