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丑”到“审美”

发布时间:2020-11-11 11:40:2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审丑审美
作者:孙辰晨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年第15

        摘要:新课标规定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具的一门学科,语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之一便是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过程,也应当是使学生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是观照学生由感性审美到理性审美发展的过程,是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塑造的过程。

        关键词:审丑 审美 《老王》 中学语文

        鲁迅先生一百年前便提出文学的任务是涵养人之神思,即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培养人的精神。人的精神需要有很多,审美需求便是其一,这是人所独有的一种本质力量,不仅能唤起人不断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强烈激情,而且赋予人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一言以蔽之,语文课里应当有审美目标,语文课也应当是一个审美过程。

        一、辩证看待老王的外部丑

        1.从直觉体验出发认识人物

        审美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有其直觉冲动,亦有其知性体悟。任何一篇文章,学生在初读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这是必然的,也是教学中很容易忽略的。教师往往是从学生在预习中的理解和质疑来入手进行教学设计,但这些理解和质疑还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直觉体验与情感冲动则是一种纯粹的感官知觉。这显然是非理性的,但它是学生阅读时的真实存在,需要被尊重,应当作为更早一步的教学起点被考虑进来。

        这种体验是只触摸、不解释的。人的思维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最终文学作品的内涵还需要理性的审视与评价,即审美经验的判断。康德认为其是想象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它既包括直觉性的部分,也包括理性的思考活动。这种理性的思考活动并不以感官愉悦为目标,也有别于科学范畴内的理性思考,不以形成科学認知为目标。在审美范畴内,它关注生命的哲思、宇宙的奥义,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精神结构、塑造人们的精神境界。所以在语文课堂的终端设计上,还应该往后挪动一步,以审美经验来审视文章,将文章推入一个理性的审美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15d82c6a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c6.html

《从“审丑”到“审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