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主题班会

发布时间:2013-11-18 12:00: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名人班级文化建设之学习竺可桢主题班会

班级:七(6)班

时间:2013/11/15

地点:七(6)班教室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学习竺可桢的事迹,启发学生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伟大毅力和对待学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竺可桢简介

竺可桢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27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二.竺可桢事迹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15岁始),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读书。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冲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三,学习竺可桢精神:求是精神”

1933年,竺可桢在南京中央大学作《科学研究的精神》演讲时指出:“科学的研究,一方面在求真理,一方面在求如何征服自然。”“现在中国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连年侵袭的时候,我们固然应当提倡科学的应用方面,但更不能忘却科学研究的精神。他的精神就是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3777,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初迁西天目山与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合,再迁广西宜山。193810月底,全校师生员工在颠沛流离中到达宜山。浙江大学西迁至广西宜山时期,是西迁历程中最艰难时期,遭遇疫病和战火双重灾难。111,竺可桢即在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的专题演讲。1119,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大校训。次年,竺可桢对新生作《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他说:“浙大从求是书院时代起到现在可说已经有了四十三年的历史。到如今‘求是’已定为我们的校训。何谓求是?英文是FaithofTruth。美国最老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亦意为求是,可谓不约而同。”“浙大校训‘求是’的精神,这是我们所悬鹄的,应视为我们的共同目标。”  

   求是精神也就是牺牲精神和革命精神。追求真理的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和艰险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求是,有时还意味着牺牲。竺可桢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指出:“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他十分推崇并倡导“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多次举著名科学家为例。“近世科学始祖首推哥白尼、伽利略以及布鲁诺三氏,除前一人著书外,后二人一秉求是精神,历险如夷,视死如归,以身殉科学。……壮哉求是精神!”他认为,科学与革命是互为因果的,科学与革命的相同点,就在于“日日新,又日新,川流不息”,“革命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或思想上的。”“这种只问是非不计厉害的精神,和我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很相似。认定了革命对象以后,百折不挠,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求是精神还是一种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竺可桢对于求是精神的理解,与他卓越的教育思想和非凡的教育实践是完全一致的。在竺可桢看来,求是精神是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和国家领袖所必要的精神品质。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刻,他多次论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大学生的使命。他认为,大学要承担起“拯救中华、转移国运”的使命,使之成为“养成一国领袖人才的地方”。因此,“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他告诫学生:“国家为什么要化费这么多钱来培植大学生?为的是希望诸位将来能做社会上各业的领袖。在这困难严重的时候,我们更希望有百折不挠、坚强刚果的大学生,来领导民众,做社会的砥柱。”“你们要做将来的领袖,不仅求得了一点专门的知识就足够,必须具有清醒而富有理智的头脑,明辨是非而不徇利害的气概,深思远虑,不肯盲从的习惯,而同时还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这几点是做领袖所不可缺乏的条件。”即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具有清醒头脑的领导者,不仅要有科学精神,更要忧国忧民、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具有服务社会的报国精神和牺牲精神。而竺可桢在1936年新生开学典礼上向浙大学生提出的两个著名问题———“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至今仍激励着浙大学子思索求是精神的深刻内涵。
 竺可桢倡导的求是精神就是科学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
  

自强不息、永不气馁的奋斗精神

  竺可桢不仅倡导“求是精神”,更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师生树立了“求是”的典范。在他的宣传、带动和影响下,“求是”成为浙大的精神内核,内化到浙大人的思想、意志及品质之中。抗战西迁期间,浙大集聚了一大批年仅三、四十岁但学问精湛的中青年教授,如苏步青、王淦昌、束星北、贝时璋、谈家桢、蔡邦华、梅光迪、张其昀等,他们“不惮生活之困苦”,筚路蓝缕,艰辛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并以其创造性的思维,熏陶、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子。如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教授,“一家四口居泥墙草屋,晚间一盏油灯,几根灯草”,生活异常艰辛,但教学和研究不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44年入学浙大的李政道先生后来回忆道:“一年‘求是’校训的熏陶,发端了几十年来我的细推物理之乐。”在“求是精神”的激励下,竺可桢长校十三年间,浙大共培养三千多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在不同的领域开拓创新,成为改造社会、“转移国运”的栋梁之材。

  竺可桢倡导的“求是精神”被一代代浙大人奉为圭臬,传承弘扬。浙江大学师生们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为根本,为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求是精神”永远激励着浙大人奋勇前进,不断开创新的辉煌

四.讨论

学习了竺可桢的事迹及精神,谈谈你的感想。作为一名中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你应该样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91040eaf45b307e971972c.html

《竺可桢主题班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