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0-09-17 20:53: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重点句子,了解文章写作风格。

3.感受灯笼浓郁的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点句子。

教学难点

感受灯笼浓郁的文化内涵。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你知道灯笼都有哪些象征意义吗?(学生自由发言)在如今人们的心中,灯笼或许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明确学习目标

大屏幕显示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重点句子,了解文章写作风格。

3.感受灯笼浓郁的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走进作者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作者情况,师补充、明确。

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他的散文以质朴美著称,他善于将普通平凡的事物放在历史与现实较硬的背景下,捕捉其蕴藉深厚的诗情画意。

其作品的创作基调单纯简练,峭拔明朗,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作品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

三、检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sòng ) 斡旋(wò) 静穆(mù)怅惘(chàng 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

2.根据拼音写出相对应的汉字。

辉huáng____ 春xiāo____领yù_____

垂珠联lóng____ 夜深星lán____

3.解释下面词语。

焚身:焚烧身体。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斡旋:调解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熙熙然:指一副温和欢乐的样子。

不甚了然:不是非常清楚即明白一点,但是不完全。

燎原:火延烧原野,比喻气势旺盛。

四、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何妙处?

学生回答、补充明确:

①作为线索,贯穿文章始终;②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哪几件往事?

学生回答、补充明确: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②挑着灯笼上下灯学,母亲对自己的照顾;③乡俗还愿挂红灯,为夜行人指路;④元宵节观灯、猜灯谜;⑤族姊远嫁,官衔灯记录、传承着家族兴衰;⑥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

五、品读赏析

同学们,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关键语段、句子进行推敲赏析,是我们走进作者心灵深处的有效途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细细的品读课文。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跳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的优美句子和段落,并试着进行简要赏析,在组内交流分享。

难点释疑:

1.段落赏析:

(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①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结构: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

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2.字词、句子赏析:

根据提示,任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小组交流讨论)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式、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运用动作、外貌描写。“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表现出母亲对我的细心周到的关爱;“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写出岁月的无情以及我对母亲变老的伤感。

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为下文表现家国情怀作铺垫。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化用典故,化用了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既赞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六、明确主旨,体会情感

一篇文章中蕴含着的是一位作家情感的皈依,吴伯萧先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灯笼的背后,一定有耐人寻味的感情寄托,接下来让我们再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去探寻吴伯萧先生的心路历程!

小组交流讨论:

1.结合全文、小组交流并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讨论后明确:

①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灯笼之所以能够使作者联想起沙场征战的情景,更进一步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联:

背景回放: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2.小组交流:作者在文中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交流讨论后明确:

由儿时对祖父、母亲的怀念转入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最后升华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七、小结

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八、作业布置:

1.摘抄好词好句,积累优美句子、段落。

2. 完成【达标检测】训练题。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50b004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09.html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灯笼》优秀教案,公开课一等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