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岭南地区先秦铜器的考古发现分布及其社会影响

发布时间:171414338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岭南地区先秦铜器的考古发现、分布及其社会影响
[摘要]岭南地区包括两大水系,我国广西、广东境内的珠江水系和越南北部的红河水系。两大水系均发掘出土先秦时期的铜器。这说明从先秦时期起,铜器制作技术就从中原传播到了岭南;铜器制作技术沿着珠江水系和红河水系进行扩散和传播;先秦百越民族在吸收中原铜器制作技术的同时,制作出自身特征的铜器并用于军事和经济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先秦;岭南地区;铜器制作技术;社会影响

[作者简介]曲用心,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83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4-0185-05
截至2007,公开发表的先秦时期岭南地区铜器的发掘报告60余篇,涉及墓葬400余座,出土铜器i939件。本文拟就先秦时期铜器在岭南地区的考古发现、地域分布、数量统计及其社会影响作粗浅的探讨。

一、先秦时期岭南地区铜器的考古发现

(珠江水系的铜器考古发现

战国时期,岭南地区青铜冶铸有了较大的发展。近年来青铜器出土的地点明显增多,还发现许多随葬铜器的墓葬。考古资料显示,岭南地区在相当于商代晚期的文化遗址中就出土过零星的青铜器,如在粤北的石峡文化中发现过青铜匕首、矛、镞、钺、锥;在广州市郊暹岗夔纹陶遗址出土过青铜戈、剑、刀;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勉岭发现过商末周初的铜卣和铜戈;在桂北兴安县出土过周初铜卣;在广东曲江、佛岗发现过西周铜铙;信宜出土过西周铜盉。这些铜器大多具有中原文化色彩,很可能是直接从中原内地传入的。

1985~1986,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发掘西周~春秋时期墓葬时,出土青铜器100多件,计有斧、凿、刀、钺、矛、匕首、锨、卣、盘、铃、钟、针、圆形器等种类,其中绝大部分器物地方特色浓厚,在别的地方未曾见过,应是当地自制的产品。



在西江流域,广西恭城县嘉会乡秧家街金堆桥春秋晚期墓出土铜器33,包括生活杂用器鼎、罍、尊、甬,兵器钺、戈、镞、剑,工具斧、凿,还有兽首柱形器;田东县祥周乡甘莲村锅盖岭战国墓出土铜器14,包括铜鼓、剑、矛、戈、钺、叉形器;田东县祥周乡虎头山战国墓出土铜器7,包括斧、矛、剑、叉形器;宾阳县甘棠镇上塘村韦坡战国墓出土铜器21,包括钟、鼎、剑、矛、戈、钺、斧、刮刀、叉形器;武鸣县马头乡安等秧岭战国墓群出土铜器86,包括剑、矛、钺、镞、斧、刮刀、铃等;平乐县张家镇燕水村银山岭战国墓群出土铜器377,包括鼎、盆、钵、勺、剑、矛、等;岑溪市糯峒花果山战国墓10,出土剑、斧、矛、刮刀、削等铜器;岑溪市南渡镇盘古村凤根山战国墓出土铜剑和人首柱形器;灵川马山七星坡战国晚期7,出土铜器7,包括镞、剑、铲、勺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贺县铺门公社、沙田镇龙中村、贺州市马东村、高屋背岭出土大量青铜器。

广东罗定南门峒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出土铜器136,包括鼎、鉴、缶、钟、人首柱形器;罗定背夫山出土铜器98,包括鼎、鉴、戈、人首柱形器;德庆落雁山铜器15,包括鼎、剑;封开利羊墩战国墓30,出土一批铜器,包括戈、剑、刮刀;肇庆松山战国晚期墓出土铜器108,包括鼎、罍、壶、盘、桶、甬钟、人首柱形器。

广东怀集县栏马山春秋晚期墓出土铜器8,包括鼎、斧、人首柱形器;广宁铜鼓岗战国晚期墓6,出土铜器128,包括鼎、盘、剑、矛、斧、刮刀;四会鸟旦山春秋晚期墓出土铜器59,包括鼎、益、铎、人首柱形器;四会高地园春秋晚期墓出土铜器14,包括鼎、鉴、人首柱形器;清远马头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2,出土铜器64,包括鼎、罍、缶、钟、人首柱形器。在广东始兴县沈所区旱头岭发现2座春秋晚期墓,土铜器3,包括斧、剑、镞。广东乐昌市对面山战国墓出土鼎、勺、锛、篾刀、削、钺、剑、匕首、矛。

在珠江三角洲,深圳大梅沙8座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墓出土铜器11,包括短剑、矛、钺、矛形器。深圳叠石山遗址出土铜器。

在东江流域,和平龙子山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出土铜器4,鼎、戈、钺;在广东揭阳县先后发现了16座战国墓,出土中铜器36,包括鼎、盘、罍、剑、戈、矛、钺、镞、削、篾刀等。在揭西县赤岭埔遗址采集铜器9,包括钺、剑、矛、斧等。龙川县丰稔佐拨村发现一批战国时期铜器,包括剑、钺、斧、矛。博罗县银岗遗址Ⅱ期发现铜器。



(红河水系的铜器考古发现

笔者在作本研究时获取的红河水系早期青铜时代的资料有限,很多资料因馆藏于越南,缺少获取途径,现主要就1959~1962年发掘的考古资料作简单介绍。

1、越南中部北区(广平省和清化省

越南广平省发现的青铜时代的遗物较早,1962年在广平省洞海发现一些铜器,有铜手镯。另外此区域在1935年和1945年曾发现斧、矛和匕首等铜器。

东山文化遗址:清化省有许多青铜时代的遗址,东山文化遗址是最重要的一处,东山遗址位于马江左岸,清化省东山县东山村。东山遗址是由东山村一位农民在马江畔钓鱼时发现的。1924~1929,法国远东博古学院委托巴诺负责这里的“发掘”工作。巴诺历次发掘的材料已经散失,据称巴诺找到489件铜器。1935~1939,法国远东博古学院邀请瑞典考古学家阳士(Janse继续发掘东山遗址。最重要的发掘在1935年进行,阳士的工作成果先后于1947年、1951年、1957年发表,据公开发表的数据统计,阳士大约发现200余件铜器物,一些墓葬的年代稍晚。最早的大约在西汉前期(公元前二世纪,稍晚的主要是西汉末东汉初(公元初年196112~19624,越南文化部文物保管司考古队对东山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笔者未获得这次发掘的资料。

清化弘里遗址:位于清化省弘里县弘里社的一处田地里,对面为东山遗址,属一处聚落遗址。在文化层发现4座东汉砖室墓。发现26件铜器,其中矛6,镖、匕首各1,6,圆环12件。

清化纳山遗址:位于清化省东山县东兴杜,墓葬遭破坏,发现20件铜器,包括斧6,匕首2,9,1,小铜鼓1。居住遗址,年代与绍阳遗址和东山遗址相当。

磊山遗址:清化省农贡县新福社定金村磊山。汉代以前聚落遗址。铜器29,6,3,匕首3,15,凿、小铜鼓各1

2、越南北部中游和上游地区



和平——北山文化遗址在此区域,以富寿——越池区域最为重要,主要有越池遗址、越进遗址、富厚遗址、清亭遗址和万胜遗址。

越池遗址:1959年发现,1960年和1961年收集和发现青铜实物有斧22,21,小铜缸1

越进遗址:临洮县越进社门丘山,19614月发掘,铜器多残破,2,1,鱼钩5,3,耳环1,
征集斧2,1

清亭遗址:临洮县清亭社的山丘上,收集青铜器物10,2,2,2,匕首、矛各1

万胜遗址:锦溪县万胜社封域村,发现铜缸2,附近发现犁1,2,1

3、安沛——老街区域

兴安遗址:青铜时代居住遗址找到矛、斧2,戈。

陶盛遗址:1960发现铜缸,1962年发现铜鼓,鼓内矛、匕首、斧各1。瓶等。

4、北部平原地区

北部平原地区是越南青铜时代的一个重要考古区域。河东省的南政遗址、鸿阳遗址,山西省的凤格遗址、甘上遗址。

南政遗址:遗址位于应和县美德社明政村境内,初步调查中所获得的实物都是陶器残片和一件铜实物——铜环,收集矛3,3

鸿阳遗址:清威县鸿阳社,获得铜器5,3,2。与富寿——越池区域青铜时代遗址发现的实物有相似之处。



除上述遗址外,在北部平原其他各省也零星发现一些铜器。河内近郊东英县的古螺名城有许多遗址,1959年在城墙脚下发现铜箭镞仓库,藏有上万枚箭头;在兴安发现斧和象铃各1;在海防的象山遗址找到铜器15,10,4,匕首1

海防越溪青铜时代遗址:1961年发现,发现5座船棺葬,3座没有什么实物,1座有斧1,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发现实物100,大部分是铜器,计有斧37,3,9,环首削4,3,3,瓶、,10,匕首3,1,铜鼓2,铜铃2,4其它杂器3件。其中的剑、环首削、钮状方钟、壶、鼎等系外地输入,与中国战国时期器物相类。

越南青铜时代第一批遗迹出土的铜器达10274(其中古螺遗址箭库出土镞10000多枚

二、岭南地区出土的先秦铜器的统计及其特征

(珠江水系出土铜器的统计

岭南地区珠江水系共出土先秦时期墓葬遗址铜器1939,其中兵器1005,约占52%;生产工具536,约占28%;生活杂用器398,约占20%

兵器计有戈、矛、剑、钺、刀、匕首、鈚、镦、镞、标枪头等11种。

生产工具计有锄、锸、铲、斧、锛、凿、锯、叉、镰、刻刀、刮刀、篾刀、削、锥、钻头等15,其中215,104,刮刀88,篾刀80件。中原地区常用的旱地农作工具仅见报告6件。

生活杂用器种类较多,计有鼎、簋、尊、卣、鉴、洗、盘、盆、钵、罍、缶、锅、铜提筒、提梁壶、盉、钲、铎、编钟、甬钟、羊角钮钟、铃、勺、环、箍、针、钏、矩、T”形器、“丁”字形器、尖状器、圆球形器、半球形器、柱形器钁形器、铲形器、方形器、三棱器、箕形器、环形器、钩形器、叉形器、码角器、刀锯两用器、棺栓、铺首、车饰、饰件、盖弓帽、带钩、杖头饰、铜牛、铜镜等50多种。

(红河水系出土铜器的统计



越南早期铜器也有生活用器、兵器和生产工具三大类,但种类不及珠江流域丰富。出土总数达10274,其中兵器10088,生活用具51,生产工具135件。

这批遗址出土兵器有戈、矛、镖、匕首、刀、镞等。镞最多,达上万件,主要出自河内古螺的一个箭镞仓库。生产工具有犁、镰、斧、凿、削、锥。斧最多,116,90%以上。

(岭南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铜器的特征

1、珠江水系出土的较具特色的器物有盘口鼎、钺、扁茎短剑、弓形格剑、“门”纹矛、刮刀、柱形器等,红河水系较具特色的器物有铜鼓、象铃、铜桶、铜斧和铜钺等。

2、出土的铜器主要是兵器和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较少。珠江水系出土铜兵器1005,52%;生产工具536,约占28%。红河水系出土兵器10088件、生产工具135件、生活用具51件。两条水系的兵器比例均较大,说明先秦时期岭南地区民族之间、部族之间征伐较多,与越人俗好攻击的历史记载相吻合。

3、珠江水系出土的生产工具中,斧、削、刮刀、篾刀合计约占生产工具总数的90%。中原地区常用的农作工具仅见报告6,约占1%。这一方面说明南北方不同的生态环境、农业发展水平和耕作方式对农作工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铜农具在当地的农业生产中所起作用很有限。红河水系出土的青铜农具,尤其是铜犁和斧在红河三角洲地区的早期农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春秋至战国时期岭南地区共出土铜鼎66,约占生活用器的17%,鼎在广东的和平、揭阳、肇庆以及广西的岑溪、平乐等地均有出土,少的一鼎,最多的五鼎,也有用三鼎的。41,约占生活用器的10%,其他青铜生活用具所占比例都在10%以下。鼎和钟的数量和所占生活用具比例相对较大,所谓钟鸣鼎食在岭南地区亦有反映。

三、先秦时期岭南地区铜器的使用及其社会影响

古代百越民族分布于岭南,即今天中国南方及今越南北部等地区,地理纬度不超过北纬32°,属热带或亚热带区域。从地理形势看,分布在山地、丘陵、平原及江河海湾等,这就必然构成了百越农业与采集捕捞业并举

的经济特点。

岭南地区主要有两大水系,我国广西、广东境内的珠江水系和越南北部的红河水系。珠江水系则由北江、东江和西江组成,其中,西江又由左江和右江组成。

岭南的广东及广西部分地区山地丘陵分布广泛,其中山地约占33%,丘陵占25%,平原占23%,台地占19%,海岸线曲折漫长。这一地区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发育在海湾内的丘陵性三角洲平原,总面积约达11000平方公里,境内河网纵横,土壤肥沃,春秋战国以来就是著名的农业耕作区。粤东北以及粤桂交界的部分地区则以山地、丘陵为主,其中粤北山地包括大庾岭、骑田岭等在内,为南岭的一部分,地形复杂,平地较少。雷州半岛等台地地区由低山、丘陵和盆地构成,适宜于热带作物及农作物的种植栽培。岭南地区河流众多,主要有珠江、韩江、南渡江、漠阳江及鉴江等。珠江是西江、北江、东江的合称,源于云南沾益县马雄山,流经云、贵、桂、,全长2129公里,流域面积达425000平方公里。北回归线横贯整个珠江流域,属于三冬无雪、四季常绿的亚热带气候,农作物一年可二熟甚至三熟。珠江支流众多,含沙量少,汛期达半年之久,流量大。其总流量为黄河7,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2,对舟楫航运及农业灌溉都十分有利。

这一地区为我国纬度最低的区域,北回归线横穿大陆中部。以现代气候分析,分别属于中亚热带、暖亚热带、暖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年均气温19~25,最冷月均气温9~21,最热月均气温28~29℃。除粤北等地有半个月左右的冬季外,其余地区长夏无冬,秋春相连。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作物一年二、三熟。这里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农业耕作区。

属于岭南的古代西瓯、骆越即今天的广西、海南及越南北部等地区,濒临北部湾。其西北与云贵高原接壤,南临南海、海南岛则孤峙海中。境内以
山地、丘陵为主。南部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岛屿星罗棋布。广西及越南北部石灰岩分布极广,桂中岩溶丘陵与平原区是发展农业的主要区域之一。从广西贵县至平南沿郁江干流为广西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也以土地肥沃、水源充沛,适于农作物生长而著称。广西现代年均气温16~23,最冷月6~15,最热月均23~28,海南岛及越南等地较之则更高一些。降雨量年均在1500毫米以上,水稻作物一年可二、三熟,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尤为适宜。



由于中原铜器制作技术的传播,至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岭南两大水系就已使用青铜器具。由于岭南青铜器具不断发展和普及,形成了岭南地区高度发展的青铜文明。

首先,铜器发掘出土较为密集的区域是珠江水系和红河水系。这说明铜器制作技术从中原传播到岭南以后是沿着珠江水系和红河水系进行传播和扩散的。

其次,发掘出的铜器分为两大类:兵器类和生活类。岭南地区珠江水系共出土先秦时期墓葬遗址铜器1939,其中兵器类1005,约占52%;生活类器具934,约占48%,可见在古代岭南,铜器用于军事和生活的比例大致相等。出土的兵器计有戈、矛、剑、钺、刀、匕首、鈚、镦、镞、标枪头等11,这说明当时的经济生活特点,必须要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来维持当时的社会生活。而在生活类器具中,出土有锄、锸、铲、斧、锛、凿、锯、叉、镰、刻刀、刮刀、篾刀、削、锥、钻头等15种生产工具536,约占28%,涉及到农业生产与采集捕捞业的各个方面;出土有鼎、簋、尊、卣、鉴、洗、盘、盆、钵等50多种生活杂用器398,约占20%,这些杂器涉及到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再次,出土的生产工具中,中原地区常用的旱地农作工具仅见报告6,其余则为当地特有的刻刀、刮刀、篾刀、削、锥、钻头器具,这说明先秦时期岭南已经发展出自身一整套结合当地生产生活的铜器具制作技术,代表了当时百越人的最高水平。其标志一是农具种类比较周全,大致形成了一套较有系统的农业耕作用具,斧、犁、锄、镰等。二是数量多,各地遗址中有比较广泛的出现;三是显著提高耕作效率,如出土的青铜犁呈V,正反面有棱脊,前锐后宽,象一只展翅飞翔的鸟,是农耕中的破土工具。出土的镰呈半月形,一面刻有紧密平行条文伸延至刃缘作细锯齿,刃部锋利,适于田中堆割稻杆和野草。这些有农具都适于装上木柄,它为加强耕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最后,从岭南出土的铜器农具如斧、犁、锄、镰等外形来看与中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又有不相似之处。这说明珠江水系和红河水系都与中原有联系。由于地缘关系,珠江流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多于红河流域,显然,原的影响是由北向南逐步推进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435d4d5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66.html

《论岭南地区先秦铜器的考古发现分布及其社会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