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奇奇怪怪建筑背后的文化自省

发布时间:2014-12-04 15:59: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奇奇怪怪建筑背后的文化弱势浅析

今年10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提到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目前住建部正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标准,显然,针对奇葩建筑的讨论已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1.何为奇怪建筑

什么是奇怪的建筑,是否有一个科学的标准?根据民间和相关媒体的定义,奇怪建筑从风格上看,一是西方世界的现代风格或者“后现代风格”,比如大裤衩、银河SOHO;有的则充满了浓郁的所谓的传统气息和“世俗气息”,比如天子大酒店、方圆大厦、乒乓大厦。

从上面所提到的奇怪建筑看,可以大体分为两类。图片很土豪的感觉就是一个暴发户,分分钟秒杀你的资产。而对于当地的城市管理者来说,这些肯来当地砸钱造楼的土地主们,那是热烈欢迎的,哪管得了美不美,和周围建筑环境和谐不和谐了。

而像遭到口诛笔伐的所谓央视大裤衩和苏州秋裤楼之类(网民口中的称呼),则被诟病是过于迷信西方的建筑设计先锋了。以为城市的地标建筑必须要来个外国设计师,搞得人云里雾里的,才叫与世界接轨,才叫城市的国际范。

2.“奇奇怪怪”建筑的成因简析

第一,权力和商业干预设计,左右了建筑的风格。领导成总规划师,权势地标”.突出的就是一个字,最高、最大、最土豪。商业催生的迎合媚俗的建筑和复制建筑。

第二,崇洋媚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快速发展的建筑市场吸引了几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到此“淘金”,中国的一些地方官员和开发商对西方存在盲目崇拜,几乎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美学,盲目地“崇洋媚外”加重了这样的情况发生。夸张一点甚至可以说,中国已成西方设计师的“试验场”。(笔者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艺术风格没有偏见,东西方的艺术审美没有谁高谁低,如同穿鞋,只有合不合适)。

第三,被"奇奇怪怪"的建筑。信息时代开放的公众信息平台,催生了全民吐槽的热潮,有一些建筑不幸躺枪,被不加思索的列为“吐槽对象”,这种对建筑艺术的较为肤浅的解读同样值得关注。(这个话题另当别论)。

3.“奇奇怪怪建筑”现象揭示的建筑文化贫瘠。

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不断被刷新的今天,左右这一切的是权力、金钱的力量和不当的管理体制。本土建筑形态中民族的传统文化被误读,建筑中本土文化中优良的部分被忽视和世俗化;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始终难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建筑文化;同时对建筑文化的解读过于简单粗暴也暴露了大众建筑审美的不足。引发了一系列的粗俗建筑、失忆建筑、崇洋建筑现象的恶性循环。

4.建筑文化中对内的秉承和对外借鉴

我们不妨来分析建筑这种文化形态的某种特性。这种奇奇怪怪的建筑其实与梁思成所揭示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所指千奇百怪的英美建筑如出一辙:19世纪中许多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都在自觉地创造他自己的个人化的表现形式。这种个人化表现性的的建筑艺术设计理念能够大行其道,与建筑师本身所处客观环境是分不开的,而建筑师的个人主义往往可以理解为天才的创造力,在他们的文化系统里固然无可厚非了。

艺术无国界,但是建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性、象征性的实用艺术实体,在建造过程中就不得不考虑到其背后的人性、地域、文化等因素。(其在各国都在强调文化软实力、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的今天,)筑物是不能脱离其本身的民族属性而独善其身的。对于有着较为深厚文化历史的国家,在建筑文化领域的“拿来主义”态度上则尤其需要具有扬弃精神。

一些国家在面对建筑文化时的慎重和严肃的态度发人深省。那些成熟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恰恰是因为对本土文化传统的坚守最终取得了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取得成功。在巴塞罗那,安东尼高迪设计的始建于1882年的圣家族大教堂一直是最高的建筑物,西班牙政府明文规定,任何建筑的高度都不能超过这座至今仍未完工的教堂,这是城市对历史和传统的崇敬,是政治对文化的尊重。在日本,麦当劳进军京都时,遭到了否决,理由是麦当劳的红色标志和古城的青灰色建筑基调相去甚远,对整个城市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属性具有破坏性,最终迫使麦当劳放弃全球统一的红色包装,改成与京都古建筑基本一致的咖啡色,这是政府对民族性的保护,是商业对传统的妥协。

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文化时候,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建筑表象的借鉴是不能不抱以清晰的扬弃态度的。除了需要放眼世界文化以外,更需要审视自己的文化。因为有差异,所以我们要了解和理解外来文化;也因为有差异,我们要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立和多元。华夏文明拥有丰富深厚且优良的文化基因,盲目的、不加斟酌地追逐模仿某些脱离我们本民族属性的建筑文化并非明智之举的;相反,对于传统,选择性的、创造性的去坚守,守住根然后再看世界,观自身,如此循环,可能才是建筑和城市文化的良性发展方式。

5.奇奇怪怪建筑现象实质上反应的是文化弱势

习近平出乎意料的关心建筑风格问题,而且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来,(这似乎应该是属于城市建设座谈会的话题)。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举动,很显然,“奇奇怪怪建筑”更像是一个信号——一个关注文化意识形态建设的信号。

 我们常吐槽,中国的城市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没有精神。的确如此,旧城的大拆大建后,没有文化归属感和忽视地域性的规划,权力和市场就成为了城市建筑乱象的助推器,而外来文化自然而然地占据了中国这一领域的空白。我想这种被外来文化强势介入现象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外因:全球化的综合结果,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不仅仅是中国,其他新兴国家都会出现。此外,咨询的流通,流行文化的影响,强势文化辐射的必然,境外投资的文化影响都是突出的外在因素。

内因:某些战争历史原因造成的传统文化断层和发展滞后。特殊时期出于国家安定考虑产生的对文化意识过于单一的粗暴干预和误读。从政治上的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主导下的国民文化信仰和教育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百废待兴的新兴国家,中国的某些文化(不仅仅在建筑领域)不能应付新形势的需求。只能引进外来的文化。文化创造过程中,单一审美取向和权力的过多干涉、缺乏公众参与、经济投资信息不透明等因素影响很大。

不难理解,我们的文化弱势现象渐渐凸显,即,面对权力和经济的弱势;面对外来文化的弱势。其中面对外来文化的弱势是主要方面,我们的文化自主和文化自信心态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改革似乎只有开放性,忽略了独立性,从自身来讲,这恐怕是导致我们当今整体的文化弱势的内因。

5.民族传统文化的窘迫和觉醒

从城市建筑形态的变迁,不难看出,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对全球化的大势,本土文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珍视和传承,某些部分遭到曲解和误读甚至不加区别地摒弃,在文化形态上的独立自主意识的淡化,长此以往,本土文化颓势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别的文化影响甚至替代。

“奇奇怪怪建筑现象”之下的本土文化的虚弱无力,反映的是我们对自身文化自尊感的淡莫、本土精神的苍白,这正是我们的政府和所有国人要面对的大挑战。我们的文化建设要坚持对外开放,更需坚定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我们要尊重和珍惜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引进外来文化的时候,不是照搬和模仿,而是需要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髓,秉承本土文化属性,创造出真正有记忆,有归属感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这里有个误区,仿佛我们一谈及“传承传统文化”往往就觉得是对某一个繁荣的朝代的文化的传承,或者往往是对3千年、4千年前的东西的传承。我们的本土文化是各个时期互相渗透,绵延不绝的,并且不仅仅包括前天,还有昨天,甚至是刚刚发生的值得铭刻的大事件。这些都是丰富国民灵魂和民族基因的东西,是能恒久的温暖和真正有力量的东西,我想这也正是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部分。

另外,有关评论说,若从更深的根源上挖掘,似乎就要提到中国人集体的信仰缺失这个话题了。虽然有危言耸听的感觉,但是,确实,建筑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今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在这里暂不做拓展。)

现在重新回到“奇奇怪怪建筑”这个话题,不难理解,“奇奇怪怪”建筑中的“洋建筑现象”实际上是文化输出的物化形式,其得以输出则归因于其背后蕴含的巨大的文化魅力。(我们知道日本奈良市的建筑规划是模仿8世纪的唐朝的长安建筑,京都则是模仿的我国隋唐时期的的洛阳城规划而成)对建筑和建筑师本身的口诛笔伐没有必要,对某种建筑风格或某种文化的偏见更大可不必。看着在座的各位同仁,我在想,我们的文化将来是不是也能作为一种产品在国际上得以输出,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什么后现代,解构主义,非线性,淡定,中国很大,很包容,留它一两栋又何妨。

回归到现实中,通过本次文艺工作座谈会,我们可以看到政府的明确态度和主张,正如习主席在讲话中提到的“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只有我们的建筑不再让人感到“奇奇怪怪”,城市才能发挥出其本身的真正价值,成为城市的灵魂。相信后续的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出台,让我们拭目以待。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b4af81e009581b6ad9eb5a.html

《浅析奇奇怪怪建筑背后的文化自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