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克己复礼为仁”与中国人性格的塑造

发布时间:2012-06-09 11:37: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克己复礼为仁”与中国人性格的塑造

石珊珊 201040007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仁”是一个很常见的字眼,像“仁者无敌”、“仁者见仁”等等。仔细观察这些词,会发现“仁”在很多情况下担当的是一种行为标准或道德标准的角色,如果有人用“仁”来评价某人的行为和道德,对这个人的称赞是很高的。那“仁”究竟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颜渊向孔子问过同样的问题。

据《论语颜渊篇》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孔子用“克己复礼为仁”回答了颜渊的疑问,并给出了“四勿”的具体做法。虽然已过去了两千多年,但这一观念早已渗入到中国人的思想里,“克己复礼为仁”——我们有意无意中践行着这一观念,它亦成为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一部分。

从《论语》的记载来看,中孔子对“仁”的解答可能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平时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但两千年的中国文化赋予了“克己复礼为仁”更多的涵义,使其超脱了孔子所处的时代,成为中国人价值观念的一部分。在“克己复礼为仁”中,孔子强调了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克己”即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得控制自己,去除心中的私念,不再只为一己之利,考虑更多的是别人,那他的行为就可以做到“复礼”了。何谓“复礼”呢?孔子的意思应是恢复西周之礼,但从更广泛的角度看,“礼”可以理解成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而孔子在这里提到“复礼”,是针对于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现状,因而更需要恢复“礼”来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念。做到了“克己复礼”也就做到了“仁”,在我的理解中,“仁”不仅仅指我们今天所说的仁义、仁慈、宽仁这些,它包含了许多人性中美好的特点,换个说法就是一种完美道德的表现。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意志和行为,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要求,那这个人就可以达到完美的人格了。

这样看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个人修养的极其重视就不难理解了。南宋大儒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亦有其合理之处,当然这里的“人欲”不应该扩大到人所有正常的欲望,而仅限于私心滥欲。明代王阳明也曾说:“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克己复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人强大的意志力作保证。而曾国藩一生坚持的“慎独”也是一种克己复礼的方法,“慎独”不光要求你在众人目光下做一个君子,当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亦不可放松对自己的约束。“克己复礼为仁”对中国人性格的塑成起了很大的作用。

“克己复礼为仁”对中国人性格的塑成起过很大的作用,但其弊处也在于,过分的自我约束导致许多人对自己的不满,深陷自责,给自己加了过多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其心理健康。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忽视“克己复礼为仁”在中国人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的积极作用,它使人更理性地去思考,不再拘泥于小我之中,用更宽阔的胸怀来看待他人和世界,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小的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40086858fafab069dc0261.html

《浅谈“克己复礼为仁”与中国人性格的塑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