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右两派的历史观

发布时间:2019-02-01 01:52: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左右两派的历史观2010-7-4

作者:yangguo   

(仓促之作,难免有所不足,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呵呵!)   

最近,出来不少论述历史真相的人,他们以历史学家为主,但也有不少业余历史研究者。   

这些人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找寻历史真相。不可否认,他们找寻出了不少让左派尴尬直至无语的历史真相


在这些历史真相中,有些是基于事实的,有些是换个角度解读的,有些则是以偏概全的,有些则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开个人的诉苦大会;有人则是谣言中转站,甚至有人胡编乱造(专门制造谣言)。


在我看来,只有前四种历史真相有论述的必要,其余的都在抛弃之列。   

A 基于事实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不同)   

这些是争议最多的。例如蒋介石是否抗日,例如李鸿章是否卖国。这些问题,左右两派都能拿出不少证据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吵得不可开交。   

不可否认,有些人把历史人物拿出来炒作,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只是抱着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的想法,认为自己填补了历史教科书的空白。   

这些历史人物,无论站在什么角度上来说,都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一生的经历,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人经历的极限;他们的政治观点和处事手腕,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俗话说人无完人,他们一生做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件事,不可能每一件都是对的,也不可能每一件都是错的。因此,有人赞美,有人批评,有人崇拜,有人鄙视,都是正常的。   

左派批评他们,主要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评判标准,以他们代表的阶级来划线,从而作出评价的。左派更看重历史人物的立场、精神、意志方面的因素。  

右派则是以普通人,甚至以他们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划线的。在他们看来,只要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而且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是伟大的,应该不吝赞美的。右派更看重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个人能力大小的因素。   

应该说,这两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没有无私的精神,勇敢的意志,是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这是左派的观点。  

例如蒋介石,一遇到困难,就想到向外国求援,1937年之前是德国,1937年后是美国;有时候抗战形势太紧,担心打输掉,就放出和谈气球;会战失败,大多把原因归结为手下的将领无能……

但是,没有勇敢担当的勇气,没有足够的能力,很难把事情做好。这是右派的观点。  

仍然以蒋介石为例,如果他没有担当的勇气,在抗战即将爆发的关头,退位让贤,彻底抛掉这个烫手山芋,把李宗仁,或者白崇禧,或者别的什么人推上去,然后在对方失败的时候跳出来品头论足……他当然会保留一个好名声……

许多人认为,蒋介石并不是有意要输掉那些战斗的。他的能力高于普通人,但是还没有高到应对从容的地步。在淞沪会战中,他的战略部署并不高明,最明显的失误就是缺乏战略纵深;但是,当时似乎没有人指出这个失误,可见当时的军事家们的水平都处在这样的程度。在许多材料中,都提到他常常把指挥电话打到连团一级,而且喜欢朝令夕改。这与他代表什么阶级关系不大,而是他的性格缺陷,是他的能力问题。   

左派的评价体系,更适合于编写政治理论书籍和历史教科书。  

这种评价体系是十分严格的,可以让人们对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毕竟,如果一个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分子都被尊为英雄,那么澎湃、江姐、刘胡兰,以及成千上万为工农群众的利益奋斗终身的人又该是什么地位,难道要封为圣斗士

右派的评价体系,更适合于鼓励普通人走上奋斗之路,甚至英雄之路。  

他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虽然XXX失败了,但是他已经尽力了,毕竟某些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于是,普通人得到的信号就是不必非要顶炸药包、堵抢眼,只要拼尽全力,无愧于心就可以了。   

但是,这两种评价标准不能发扬到极致,否则就会变成不近人情(极左),或者败坏士气(极右)了。  

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一些战士英勇奋战,不幸被俘,虽然经历了种种残酷的斗争才得以回国,却被某些极左人士问道:你怎么活着回来了?

天哪,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如果只有死掉的人才能当英雄,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兵应该每人配一把短刀,一旦战败,就切腹自杀,像日本武士一样。这样做,这些不近人情的家伙应该不会说什么了吧?不过,如果真的这样做,还有人敢参军吗……我只是弱弱地问一句……

极右的例子:打不赢就跑,走投无路了就当俘虏吧,反正战场上被俘也是正常的……

这也太讲人情了。如果每个军人都是这种想法,那人民群众就要大难临头了。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兴起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风潮呢?     

这其中也许有某种势力的鼓动,也不排除个人的兴趣爱好(毕竟中国有十几亿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更有可能的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必然之一:当敌对状态结束之后,人们必然不会再紧紧抓住敌人的缺点大加批判,而是开始正视对方的优点了。

必然之二:新一代人没有参与过前辈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岁月,没有那样深入骨髓的仇恨。

必然之三:由于新一代人与历史人物(例如蒋介石)所处的时代已经隔了将近50年,对历史人物的人格、品性缺乏了解,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的东西(比如仪表堂堂),来距离产生美。   

另类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有点逆反心理主流媒体认为蒋介石是坏的,而现在的主流媒体并不让老百姓信服,于是,有人就认为,也许蒋介石是好的……

另类的原因之二:现在某些人的做法,还不如蒋介石呢……   

另类的原因之二是非常有意思的。这就是缺什么吆喝什么,宣传古人,其实是为了敲打今人。作者本人也许对宣传的对象并不感冒。   

这可以解释最近翻案凤流行的原因。有些人翻案,是为了颂扬被翻案者,有些则是为了拿五毛,而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是为了以史为鉴罢了——瞧瞧人家蒋介石,再瞧瞧你,国民党反动派尚且懂得如何如何,你号称是全宇宙先进,还不如人家呢!   

为什么毛泽东时代没有历史翻案凤?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空气,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活人实在是太先进了,把那些死人都比下去了。比如某些国民党官员廉洁奉公,但是能比得上焦裕禄吗?比如民国时期的军阀能征善战,但是比得上林彪、粟裕吗?比如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日寇面前表现出了民族气节,但是钱学森、邓稼先的气节丝毫不逊于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再拿死人说事,还有人听吗?   

而现在历史翻案凤为什么甚嚣尘上?他们背后的潜台词又是什么呢?  

某些国民党官员廉洁奉公——瞧瞧现在的公务员,除了吃就是嫖,真不知道当年祖父母为什么跟着你们……

民国时期的军阀能征善战——瞧瞧现在的军官们,一个个肥头大耳,能打仗么?

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日寇面前表现出了民族气节——当今的精英们只会投降,当官的先投降,砖家叫兽们后投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赞美先人其实是辱没后人,尤其是当这些先人都是敌对阵营中的人的时候……  

所谓的重新评价,其实是借古讽今,而左派却整天跟人家争辩历史真相民心向背,您以为人家真的不知道这些道理么?     

B 论述大历史的   

这类著作和文章往往不会补充更多的历史事实,但是,他们更擅长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著作和文章都有一股蝴蝶效应的味道在内。写这类文章的人对历史学的研究常常是跨越一百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如果涉及到民族迁徙或者国家关系,这种跨度甚至会达到几千年(例如研究犹太历史和中东历史的人)。


这种研究角度可以被称为大历史。   

这类研究者通常只是基于个人兴趣,也没有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愿望。毕竟,这类历史文章要求阅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甚至对民族学、哲学、军事学、古文、神话传说……都要有所了解。这些远远不是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更何况,历史教科书总共就那么几页,不可能承载他们的长篇大论。   

但是,我认为这类著作和文章对左派是有很大帮助的。有些事情,站在一时一地,即使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对照,也未必看得清楚;但是,如果站在几百年历史长河上来看,立即就会豁然开朗。   

建国前,黄炎培曾经向毛主席提出过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毛主席的回答堪称经典。这个例子被无数左派人士和历史学家引用,甚至被右派人士引用。

历史周期律是黄炎培先生对几千年历史的一个总结;另一个总结的典型是鲁迅,他把中国历史归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他们都是对大历史有着深刻了解的人,虽然毛主席没有明确说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什么,但是,他既然能够回答历史周期律的问题,谁敢说他不懂大历史?   

仅仅懂得小历史,只能当历史老师;即使去了《人民日报》写社论,一旦涉及到历史问题,恐怕还要捉襟见肘。而左派如果想要有所作为,特别是对于想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的左派来说,大历史是不能错过的。   

C 以偏概全的   

关于以偏概全,有一位左派网友的比喻十分经典:

某个历史事件有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123456……其中135对左派有利,246对右派有利。

某些左派喜欢引用135,并把它们穿成一串,借此宣传左派观点;而右派则拎出246,说左派扯谎骗人……   

因此,如果同一件事,左派的论述跟右派有显著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左右两派应该展开一场世界大战,也许,他们只是135”246”的关系。  

这些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左派不必为了维护左派形象或者某个大人物的光辉事迹而去制造新的“135历史;对于右派的“246历史,左派们不如直接把历史完整地讲述出来好了。   

不必担心某些人的形象会因为246”轰然倒塌。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那只能说明那个人真的不怎么样。   

D.开诉苦大会的   

这类人严格来讲不算是历史学家,因为他们整天讲的都是自己家族,或者亲戚家族,最多不会超过一个镇的历史,不论身处国内国外,面对大报小报,一旦开讲,就涕泪交流,像祥林嫂一样,整天就是阿毛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是什么呢,大抵就是文革挨整大跃进饿死反右下牛棚”……   

这些历史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张三没有吃苦并不代表李四也没有吃苦,城里没有人饿死并不代表农村也没有人饿死,至于河南、安徽、四川……那些地方可是出了不少变态人物,有人说某家人绝户,没准还真有其事;有人在运动中是真正的自愿下放的,但有些是被不怀好意的人使坏,挨整下去的;有个别地方搞得比较野蛮,把人打死的也有。   

因此,有人开诉苦大会,天天泪流满面,怨天恨地,从上骂到下,多多少少是情有可原的。人家家里都死人了,难道还不准骂两句么?   

单纯地开诉苦大会并没有什么问题,也许一百年后,他们的子孙还要继续骂下去。左派把精力放在他们身上是没有益处的,因为他们占有道德的制高点。

左派应该打击的是,某些人会利用开诉苦大会的人的情绪,炮制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比如从个人的恩怨放大到全国人民。这些东西,恐怕连开诉苦大会的人都会吓一跳。   

单纯开诉苦大会的人,不会说过激的话。就算他们骂了毛主席,也仅仅是骂而已,不会说什么把死尸从水晶棺里拖出来烧掉之类的话。

如果有人说了这样的话,甚至准备采取实际行动,那一定是从某个势力强大的团体那里拿过五毛。这样的人已经不是人民,而是敌人了。   

E.造谣传谣的   

这种人的最典型例子就是袁腾飞。有关他的恶行,各位网友们已经批判得足够多了,因此,我就不在他身上浪费汉字了。   

但是,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网友们提到过,但是很多人只是批判,却没有讲出原因来。

那就是:在当今中国,亲历历史的人,熟悉历史的人,尚有多人建在,有些人还占据着重要的领导岗位。为什么各种谣言满天飞的时候,他们不出来批驳、制止呢?   

我想到一个原因。涉及到人性,很有意思。   

比如有一个人经常被人骂成祖宗八辈都是穷光蛋,还遭人吐唾沫,就连祖坟,也被人泼上了屎尿。

有对他家情况十分了解的人,冲到他家门前破口大骂:混蛋!你的祖先明明是一个阔佬,却被人骂成穷光蛋,你家的祖坟被人家泼上了屎尿,你却一声不吭,你祖宗的棺材都要跳起来了!   

各位想想,这个人会就此发奋,跟那些侮辱他的家族的人理论么?

答案是不会。

试想,如果他冲到那些鄙视他的人面前,大喊大叫:我的祖先是阔佬,不是穷光蛋!那么,他将会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情况。那就是,所有人都会围住他,问道:

你家以前那么阔,你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呢?     

这就是人性。祖先的脸面是由后人决定的。后人不争气,你再告诉他他的祖先如何英明神武,这不是更让他颜面无光么?反倒是辱骂他的祖先的人,会让他稍稍安心些。因为这么一来,就没有人追究他和他的父辈当年如何败家了。    

用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不但右派在骂,左派也在骂。    

右派认为教科书中应该提到蒋介石的抗战事迹,就算不大加赞美,起码22次大型会战应该提到吧?像李宗仁、白崇禧、张灵甫、孙立人,都是对抗战有功的将领,应该提一下他们的抗战事迹。毕竟,现在已经不是国共敌对的状态了。

但是,他们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这不是由于左派反对的结果。而是,如果大讲国民党的抗战故事,那就必须解释,为什么共产党能够在军事和民心方面同时打败战功赫赫的国民党,这必然涉及到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和黑金政治,这会让人联想到什么呢?   

同样的道理,左派认为历史教科书应该多多反映毛泽东时代的伟大成就,例如两弹一星、大庆油田、农业学大寨、抗美援朝、珍宝岛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乃至1973年的西沙海战。但是,也没有如愿。   

原因很简单,如果拼命夸耀祖宗是个阔佬,那该如何解释现在的穷困潦倒呢?谁愿意让全国人民一起观看自己的败家史呢?   

如果现在的中国是个强国,那么左右两派的愿望都有可能实现。     

国共之间再敌对,也是内战,是兄弟之争。事实上,在建国后,毛主席还希望跟蒋介石搞第三次国共合作,只是蒋介石心有顾虑,再加上一些阴差阳错的因素,才最终没有实现。如果毛主席能够活到台海局势缓和的那一天,蒋介石的抗战功绩必然会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   

同理,在建国后的那些战争中,新中国都是战胜国;而且,新中国还取得了无数重大成就。一个钱财来路正派的大阔佬,有什么理由不宣传自己的发家史呢?不但要给自己脸上贴金,还要鼓乐齐鸣,让外星人都知道。   

而现在左右两派都憋着一肚子气,眼看着历史教科书越写越不是个味……

原因还是那句话:如果拼命夸耀祖宗是个阔佬,那该如何解释现在的穷困潦倒呢?谁愿意让全国人民一起观看自己的败家史呢?     

历史教科书的尴尬恰恰反映了上层人物的尴尬。  

他们不愿意让人们看到他们的败家史,于是不左不右,天天骑墙,企图同时踏住左右两只船。而历史的教训已经表明:骑墙派往往掉下墙头,脚踏两只船的人往往掉进河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2db21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4.html

《论左右两派的历史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