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的情节意识

发布时间:2019-12-23 14:00: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的情节意识

作者:何文旭

来源:《记者摇篮》2019年第06

        【摘 要】; ;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与叙事性文学作品都以人物为中心,展现人物的成长史。因此,此类节目在制作中,应以明确的情节意识,对受访人物的人生经历或观点思想进行选择、提炼和整合重构,实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关键词】人物访谈; ;情节意识; ;整合重构; ;传播效果

        人物访谈,是现代广播媒体中的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它以强烈的时效性、亲切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受众的支持与喜爱。笔者发现,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要想取得良好的收听效果和传播效果,除了具有上述特征之外,还要以较强的情节性引人入胜,启人心智。同时,广播是声音的艺术,缺乏视觉的直接观照和实体认知。为广播增添视觉形象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制作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的过程中,要建立和强化情节意识,并以之引导和操控节目的运行与传播。

        情节,是小说等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重要元素,它展示典型人物的性格,表现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内容构成上,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与叙事性文学作品都是以人物为中心,展现人物的动态成长史。而作为访谈类广播节目,除了在内容上体现真实性与时效性之外,在主题及结构上,也要呈现出深刻饱满、曲折动人的特点。

        因此,将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情节构筑方式引入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的制作中,则具有实现的可行性与操作性。也许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物成长的本身就是由生活片段衔接而成的动态流程,而人物访谈节目也是日常话语交流的真实再现,所以,将人物的现实生活状态在广播节目中原声回放,自然就产生了情节,同时也形成了节目的天然架构。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首先,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为了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情节并不是生活片段的随意拼接和自由组合,而是运用逻辑性思维对生活材料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安排,使之成为一个具有高度连贯性的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次,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也不是对日常谈话状态的复制粘贴,而是对日常谈话进行提炼升华,从而在广播这一媒体平台上,建立一个具有个性风格和社会宣教意义的交流场。因此,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的运作,应是对受访人物的生活状态及成长历史进行审视、选择、提炼、集中和整合重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是情节意识在节目制作中的实践和验证,也是节目的价值理念得以有效传播的重要前提。

        在访谈类广播节目中,受访人物提供的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生经历,二是观点思想。由于受访者很多是先进模范、知名人士或者在某领域作出贡献创造价值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本身的生活经历或职业生涯往往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甚至轰动效应。表面上看,这些人物提供的生活经历似乎更便于访谈类节目制作中的内容设定和情节布局。其实,要想使节目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共鸣,增强传播效果,绝不能对受访人物的生活状态及其提供的人生经历进行直观式的被动记录,因为人物的人生经历也不是简单的年龄与阅历的线性增长,而是一个行为、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的时空场景和历史流变。所以,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在策划及实际操作中,就要对受访人物所提供的生活素材进行多视角的审视、挖掘和辨析,理清素材元素之间的时空关系、因果关系和情感关系,以明确的逻辑思维规律,对素材元素进行提炼和整合。如此一来,在节目现场中,由访谈者和受访者所共同创造的节目内容,就是一段经过设计和重构的体现着本质真实的生活流程,而这一流程又往往遵循着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这一活而有序的模式,展现出波澜起伏、曲折生动的独特风格,达到入耳动心、余味绵长的传播效果。这种在情节意识的操控下建立节目结構的制作程序,笔者在工作中多次进行了实践与感悟。比如在对一些公益人物进行访谈时,不是对人物的生活经历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而是充分挖掘受访人物生活中的挫折、机遇、成就、情感和得失等诸多的人生关键点闪光点,对其进行整合和重构,并在节目运行中采用顺序、倒叙、插叙以及设置伏笔、悬念等多种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这样的构思和操作,不仅使节目起伏错落,奇景迭生,更会平添一种峰回路转、摇曳多姿的意趣品质,也更有利于正确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的表达与传播。

        另外,受访人物提供的若是观点或思想,因其素材元素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和思辨性,表面上看,似乎很难进行感性的处理和情节性的把握。其实,如果将这些观点或思想置于科学、社会、历史和人文等宏观视域中进行观照审视,则不难发现,任何一种观点或思想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源头和落脚点,也都有一个萌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往往与受访人物的人生机遇互动融合并相互认证。这样一来,这些观点或思想就被置于一个多维而立体的参照系中,凸显出一定的具象性和画面感,从而形成一个不乏肌理与质感的生命流线图。因此,在节目制作中,同样要以明确的逻辑思维和情节意识,对这些观点思想条分缕析,化静为动,变虚为实,从中挖掘生动鲜活的元素,进而进行提炼加工和逻辑整合,为人物的观点思想镂金琢玉,彩线串珠。笔者曾针对艺术家、教师、科技工作者和学者等文化人士策划并制作了一些访谈类广播节目,这些受访者提供的内容往往都是一些科技文化产品或思想理论成就,具有其行业领域的专业性和科学技术的抽象性,与大众生活有一定的疏离感。因此,笔者在节目的制作和运行中,一方面,以大众化的新闻视角,在这些内容中挖掘和提炼能产生社会影响、引发社会关注或者民众反映强烈的文化领域焦点话题;另一方面,在受访者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履历中挖掘和提炼具有时代气息且能打动人心的生活细节。然后,将这一虚一实的两方面的素材元素融会贯通,借鉴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情节构筑方式,建立起一个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而又跌宕起伏的节目架构。笔者发现,这样的节目往往以其鲜明的文化属性、知识价值以及科学的内在美感和浓郁的人文气息,适应着受众更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和审美诉求。

        总之,在当前的媒体生态环境中,作为人际交流和大众传媒的对接融合,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的存在,为开放而多元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平台。而在情节意识的引导、操控中建立起来的节目架构,将会使这种交流与分享实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22adb89be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5d.html

《人物访谈类广播节目的情节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