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

发布时间:2022-09-30 10:10: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3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时间断限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等
政治
(2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港澳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线
(1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我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
经济 (2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城市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文化 (2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一、政治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政治与外交 1.民主法制走向健全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2民主制度的完善
①1982年,中共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1
②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③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的村民选举制度。 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2香港、澳门的回归:1997年,根据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根据中葡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
①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两岸达成共同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
②“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 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3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它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二、经济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 1.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内容: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②意义: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内容: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在全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意义: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
③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④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2.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三、思想科技文化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思想文化 1.邓小平理论 (1形成过程
①1978年,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②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概括。
④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⑤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⑥提出“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国家统一问题。
(2意义: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意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科技、文艺、教育
(1科技:2003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文艺的春天:“双百”方针得到进一步贯彻执行。
(3教育: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提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211工程”;启动“希望工程”。
3

[通史专题] 考向一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视角1 从物质文明发展角度考查新时期经济建设的理论、影响

【典例1 (2013·江苏单科,12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新时期经济建设
把握题眼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理论
A B 辨析 选项
C 应为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体制,错误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均与题目中的时间“1990~1995年”不符,错误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改革开放进入到新阶段,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确
D 答案
C 视角2 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
【典例2 (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题思路

4 不属于经济理论,错误

定位知识 解题关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时间:20世纪80年代;“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农村普遍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A 制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推动了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①②正确
辨析 选项
B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不符,故③错误
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开始于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与题目中的时间“20世纪80年代”不符,故③错误
迄今,我国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④错误
C D 答案
A 【主题深化】 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特点 (1内容
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②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了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 (2特点
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②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③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
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城镇化改革的方式。 考向二 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发展与祖国统一
视角1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查国家统一的必要性及影响
【典例3 (2012·江苏单科,101987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5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把握题眼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视角2 从民族独立与综合国力增强的角度考查国家统一的必然性
【典例4 (2012·天津文综,20“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解题关键 21世纪、彻底完成了民族独立
A B 辨析 选项
D C “一国两制”是政策,但不是根本保证,错误 “九二共识”不是根本保证,错误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不是根本保证,错误
根据“21世纪……之前……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等信息判断材料反映的199912月澳门回归,之所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强大
答案
D 【主题深化】 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关系,期间两岸隔海对打,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
(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1979年元旦,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了缓和阶段。随后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
6 祖国统一
1987年、自由返乡运动
“一国两制”构想还没有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错误
题干材料反映了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的做法,其本质目的是旨在推动台湾放开到大陆探亲限制,正确
“一个中国”的共识在1992年达成,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错误 港澳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不符合时间要求,错误
祖国统一

方面积极推动了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得到发展。
(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今1992年底“两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考向三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视角 从时政热点角度考查思想理论的发展和影响
【典例5 (2012·江苏单科,1119695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解题思路 定位知识
邓小平理论
把握题眼 1969年、1979年、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
A B 辨析 选项
C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多边外交,错误 “依赖”说法不符合史实,错误
19491976年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的变化,正确
D 答案
C 【主题深化】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及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 (1关系
①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③实质和灵魂都是实事求是。
④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继承与发展
①从思想路线上看,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从道路选择上看,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7 “民间融资”说法与史实不相符,错误

③从统一战线上看,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查,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模块链接] 考向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发展变化
【典例6 (2013·广东文综,39(节选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刘锡鸿 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
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解题思路 (3问,首先找到变化是“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是从否定到肯定。先要介绍70年代否定的原因,然后介绍80年代是改革开放,还要分析学术研究能够发生变化的原因。(4问是近年的大热点,考查历史学研究的问题。
答案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主题深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各领域的发展变化 (1政治上
①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了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
②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策略,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经济上
①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
8
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②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到全面科学发展的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地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外交上
①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②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事业等逐渐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教育全面发展。
猜想1 (立意:社会热点——中国梦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2013629日,求是网提出:民主、法制、科学是实现中国梦的三大基石。下列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三大基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最基本保障 B.一国两制促进了少数民族民主愿望的实现 C.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体现了民主决策、依法治国精神
解析 促进少数民族民主愿望实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一国两制”,故选B其他说法都符合事实,但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猜想2 (立意:唯物史观——理论成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 645亿元提高到2013年的519 322亿,35年间增加100多倍,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中国企业占79家,仅居美国之后。以下现象与材料数据存在因果关系的不包括( A.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伟大决策 B.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D.“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解析 “一国两制”理论解决的是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的理论成果,与材料经济发展的
9
主旨不符,故选D 答案
D 猜想3 (立意:主干知识——两次经济体制转型
2013714日数字中国网:“第一次从半统制经济转为计划经济,第二次从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这两次经济体制转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改变了计划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B.改变了各种所有制成份及其比例结构
C.“一五”计划完成与中国入世成功可分别视为转型标志 D.转型前后社会主义性质发生变化
解析 两次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根本目的均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项说法有误。 答案
D 猜想4 (立意:主干知识——重大会议与经济体制改革
201317月份,我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83 832亿元,其中民间投资额比重占63.9%。这体现了私营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私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地位被明确肯定是在(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私营经济的地位,故答案为D 答案
D 猜想5 (立意:社会热点——邓小平理论与中国梦
20137月人民日报网评论文章:“邓小平理论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夯实了物质文化基础。”下列相关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相符的是( A.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 B.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D.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解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建设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述的核心问题,与“邓小平理论”的材料主旨不符,故选D 答案
D 猜想6 (立意:主干知识——现代传媒的作用
2014年受媒体关注较高的热词是:“网络反腐”“打老虎”“职务犯罪”“固定资产登

10
记”“裸官”等,这突出反映的是(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解析 媒体“热词”皆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人们搜索、关注、报道反映的是传媒的监督作用加强,故选D 答案
D 猜想7 (立意:时政热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在自建国至今的两百余年里,其国土由大西洋沿岸十三州扩展为囊括北美广袤土地的两洋大国,其军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本土到全球的演变过程。相应地,其全球战略重点也经历了由本土到美洲大陆再到两洋战略的演变过程。根源于美国天定命运思想和扩张主义传统的两洋战略,酝酿于19世纪末,发端于20世纪前期,战后初露端倪,二战后正式形成。 ——张林宏《美国全球战略的源起和流变》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中国已经拥有战略核武器库,尽管不很多,但足以打到美国本土”。“(2015年后强大的中国将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调整地区力量结构,并不惜冒险与邻国及本地区以外的强国发生冲突”。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材料三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这种战略包围可分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太平洋第一岛链为基础,北起韩国,以日本、台湾为中轴,一直延伸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西面北起中亚,南到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两条战线对中国东西夹击,遥相呼应。美国的军事部署和亚太战略使曾经散架的对华包围圈又逐步合拢、成型,并日渐强化,由此使中国国家安全面临严峻的潜在挑战和威胁。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评述材料中关于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的潜在挑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1
[评分标准] 一等: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答案 ①中国的崛起是21世纪国际上重大的积极现象之一,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维护包括亚太地区在内的世界和平与安全。
②美国国防部提出中国威胁论的原因有三:传统的两洋战略;“冷战”结束后中国国际地位上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其实质是为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
③中国没有与美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发生冲突,而美国在本地区构建的“小北约”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④中美两国应该求同存异,加强合作,建立互信关系,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4·甘肃兰州模拟一位村干部说:“现在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的,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这种改变缘于( A.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B.已“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行 D.农村实施土地流转政策
解析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实行,使村官处于百姓的监督之下,故选C。材料反映村官需要对百姓负责,受百姓监督,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与此无关,排除A;“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调制度对权力的制约,材料更多反映的是对百姓负责,受百姓监督,排除B;土地流转制度指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与百姓的监督无关,排除D 答案
C 2.(2014·安徽黄山一模下面图片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制度的体现,两种制度下地方都有很大自治权,它们最大的不同是(

A.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12
B.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后者有利于祖国的统一
解析 图片分别代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少数民族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不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中国家主权回归,外国人当家作主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特殊性在于港澳保留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的繁荣,“一国两制”有利于祖国的统一,但不是它们的最大区别,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4·湖南十三校联考20136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宣布:应联合国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派遣工兵、医疗和警卫分队近400名官兵。这是中国军队自1990年首次派出联合国维和人员以来,参与的第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军队首次派出安全部队参与维和。此举说明( A.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地区性组织成为中国重要国际舞台 C.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正稳步推进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始确立
解析 材料反映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说明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A项正确;联合国不属于地区性组织,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故C项错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始确立是在建国初,故D项错误。 答案
A 4.(2014·河北邢台一模1962年,台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临终前写下《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这表达了作者( A.悲愤、思乡、爱国的情感 B.盼望实行“一国两制” C.希望国民党早日反攻大陆 D.渴望早日和平统一中国
解析 “痛哭”“望我故乡”“永不能忘”可以看出诗人悲愤、思乡和爱国的情感,故A项正确;一国两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诗中体现的是希望回到祖国怀抱,不是要反攻大陆,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国家和平统一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4·广东湛江二模下列语句摘自不同时期小学语文课本第一课的内容,其中属于二
13
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是(

A.毛主席,像太阳,他比太阳更光亮……我们跟你永远向上 B.爸爸六岁去放羊,今年我也六岁了,公社送我上学堂 C.敬爱的毛主席教导我们:“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D.冰雪消融,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找到了春天
解析 A项把毛主席比喻成太阳,反映了对毛泽东个人崇拜,属于50年代教材内容,故A项错误;B项中“公社送我上学堂”,人民公社出现于1958年,78年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B项错误;C项中强调阶级斗争,属于“文革”时期,故C项错误;D项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变化和思想解放,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4·四川资阳三诊历史地图包含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有关下面两幅地图的信息,不合理的是(

A.两者都是从东南沿海开始逐步向全国扩展
B.前者开放无规律、无计划,是被迫;后者有计划、逐步开放,是主动 C.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
D.前者开放的区域具有不彻底性;后者是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结合
解析 近代和现代的开放都是从沿海向内地扩展,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是在列强侵略下被迫开放,现代的开放是主动、有计划和逐步的开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和现代黄河流域都不是对外开放的重点地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近代开放不彻底,现代的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开放格局,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7.(2014·广东中山期末下图是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1987年出版中对一些国1980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测。当时,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14

A.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指引 B.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解析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来的,而此书是1987年出版的,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也是90年代提出来的,D项错误;邓小平理论是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成为党的指导思想,A项错误;改革开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此时已经深化,故B项正确。 答案
B 8.(2014·河南郑州调研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单位:元,图中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解析 根据图表时间限定19811989,由所学知识可知,D项时间不符合。C项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无关,A项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这将缩小城乡差距,AC两项都可以排除。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分配体制的改革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故B为最佳答案。 答案
B 9.(2014·黑龙江二模《南行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全记录》一书通过亲历者的叙述还原当时南行的细节,在平实的记录和表述中渗透了他们对南方谈话的感想和思考。他们“感想和思考”后可能得出的结论之一是( A.确立社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南方谈话的核心 B.南方谈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真正起点

15
C.规划20世纪中国前进航程是南方谈话的目标 D.南方谈话加快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解析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并规划了20世纪中国前进的航程;中国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10.(2014·山东泰安一模“中国共产党走过90多年的历程,期间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二次是邓小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这两次飞跃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民族、民生 B.民权、民生 C.民族、民权 D.富国、强国
解析 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中国的革命问题,最终指导中国取得了民族的独立;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使中国人民富裕了起来,是民生的问题,故选A 答案
A 11.(2014·江苏苏州四市调研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下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解析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三个面向,目的就是通过教育提高国际竞争力,故选D“面向现代化”的内涵是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不是改革开放的条件,排除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与材料时间1983年不符,排除B;三个面向中没有涉及国际合作的信息,排除C 答案
D 12.(2014·广东中山期末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16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我国自行车生产技术与规模等,故不能说明我国自行车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自行车从贵族的玩具到普通人使用,反映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而材料“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反映出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18分,第1422分,共40分。 13.(2014·福建漳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工作,获得如此迅速的进展,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生产责任制的建立,不但克服了集体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的弊病,而且通过劳动组织、计酬方法等环节的改进,带动了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纠正了长期存在的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于单一的缺点。使之更加适合于我国农村的经济状况。
——1982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材料二 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更加关心的是个人自家的田地,而对于修建一些公共水渠和抗旱水坝等水利设施积极性不高,由于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结果又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另外由于土地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在对于水源的利用和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也存在一些弊端。……由于各家各户在防治的时间上不一致,今天你去打药,害虫飞到别的田地,明天他去打药,害虫又飞回到你家的田地,这样防治的效果非常差,自然就会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了土地的经营权,使得中国的农业效率非常低下。美国一个种田的人可以养活大约一百个不种田的人,而在中国一个种田的人只可以养活0.5个不种田的人。……这种经营方式自然就增加了粮食的成本,使得中国农产品在与国外竞争中处于成本的劣势。
——吴剑平《浅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利弊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
材料三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2013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 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农业生产责任制产生的积极作用。(6

17
(2依据材料二,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弊端。为此,材料三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8
(3综合上述材料和分析,可得出哪些认识?(4
解析 (1问,从原有经济体制、农民生产积极性、生活水平来回答。(2问,第一小问,从农田基建、自然灾害、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从土地经营权方面归纳。第(3问,从中央政府的推动、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来回答。
答案 (1作用:适应农村实际,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克服人民公社体制弊端;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2弊端:不利于开展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不利于克服自然灾害;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低下。
方案: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适当规模经营。
(3认识:中央政府正确决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实事求是分析问题,才能科学解决问题。
14(2014·山东烟台一模梦,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有梦的民族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梦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做了怎样的制度安排?(6
材料二 改革开放是中国圆梦的重要环节,以下是邓小平南方讲话摘录: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2有人讲,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说明邓小平南方讲话是如何解放人们思想的?又书写了怎样的传奇?(10 材料三 美国历史上的大事年表(节选 1787 制定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 1861 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
1879 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黑暗时代” 1933 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 1947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3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美国是一个因梦想而强大的国家。依据材料概述在我国

18
和平崛起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美国借鉴哪些历史经验?(6
解析 (1问,抓住题目关键词“制度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提倡实践、三个有利于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书写的传奇”即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两方面分析。第(3问,结合材料三的具体内容,分别从民主法治、统一稳定、科技、改革等方面分析解答。
答案 (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解放:主张摆脱意识形态束缚,大胆实践,深化改革开放;提出解放生产力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评判的标准。
传奇: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重视科技进步,实行科技创新;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地位。


1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adce6d49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47.html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含最新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