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方祭灶请比邻 - 咏祭灶节古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2019-03-14 13:54:3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吾方祭灶请比邻——咏祭灶节古诗词赏析

吾方祭灶请比邻

——咏祭灶节古诗词赏析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也称做小年。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

农历腊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日之语,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来的对联。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要到街头买回用玉米或小米专制的祭灶糖,于晚上敬献祭灶,意为糊灶王爷嘴,免得上天瞎汇报。同时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罢的祭灶糖,一般都与炒玉茭搅在一起握成团子,分发给家里的小孩或大人吃。按传统观念,祭灶日为新年的前奏。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在秦汉时代,灶神与门神、井神、厕神、中溜神共同负责家宅平安,为重要的五祀之一。那时候的说法是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每月最后一天灶王爷都要升天汇报全家人的功过。

南朝时,祭灶是在腊月八日,与腊八节重合。《荆楚岁时记》里记载道: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

南宋以前,祭灶(小年)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即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灶王是旧时民间信仰的灶神。《淮南子·氾论训》载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灶神最初为老妇形象,主管饮食,后改绘男子或美妇形象,职权由管一家饮食扩大至操全家生死祸福,并随时记录家人功过,年底上天向玉皇报告。因此灶王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再就是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祭灶节那天,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室外,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除去不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祭灶节的诗词,以宋代的居多,反映了祭灶的风俗世情,及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是我们了解和感受这一传统节日内涵的重要作品。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比较详细的介绍了这一传统节日的内容: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古代腊月二十四日左右,灶王爷将要朝拜天庭汇报人间的事情。灶王爷以云为车以风为马在人间稍作停留,家家户户摆上满杯的美酒和丰盛的食品来祭祀。献上烂热的猪头鲜美的双鱼,和甘甜细美的豆沙糕点松粉团子。家中男子斟酒祭献,女子则回避开去,把酒洒在地上烧纸钱来使灶王爷开心。丫鬟们和内人的争吵您就当没听到,猫和狗打斗的丑陋行为您也不要生气。等您酒足饭饱后送您登上天门,家事长长短短的就求您不要多说了,您讨得利市回来我分利给您。

诗人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写出了祭灶供品的丰富,祭灶的习俗,及对灶君的期盼。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十首》(其十),体现了祭灶的乡里情谊:

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

分胙虽薄少,要是邻里情。

众起寿主人,一觥潋灩倾。

气衰易成醉,睡觉窗已明。

吉日在家里举行祭灶,献上肥肥的牲猪和又香又清的美酒。祭祀完毕分享的祭神之肉虽然不多,还是邀请邻里一起来分享。众人一起祝主人长寿,诗人端起满满一大杯酒倒进口中。年老气衰容易喝醉,睡觉时窗外已经天明。

诗人在家祭灶,邀请邻里分享祭祀后的供品,体现了乡里情谊。

宋代大诗人苏轼《初到杭州寄子由二绝》(其二),借祭灶宽慰自己:

圣明宽大许全身,衰病摧颓自畏人。

莫上冈头苦相望,吾方祭灶请比邻。

熙宁四年(公元1071)十一月苏轼到杭州任通判。初到杭州,写诗寄给弟弟子由。

诗中说圣上宽宏大量保全了我的性命,但我自己身体多病衰弱常常害怕别人。你不要站在山岗上苦苦相望为我担心,我正在邀请邻居一同来家祭灶。诗人对被诬陷自请外放内心很是不满,借祭灶来宽慰自己。

宋人祭灶使用一种称为胶牙饧的灶糖,使灶神说些甜言蜜语。也有人说是要让灶神上天后齿牙被糖黏住,说不出话来。这里有讥讽诬陷他的谢景温等人的意思。

北宋诗人秦观的《答曾存之》,借祭灶抒落第失意之感: 

环堵萧然汝水隈,孤怀炯炯向谁开。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

祭灶请邻聊复尔,卖刀买犊岂难哉。

故人休说封侯事,归钓江天有旧台。

此诗作于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时诗人落第归蔡州。

诗的首联写蔡州环境:被汝水环绕,城门炯炯不知向谁开。颔联写诗人感叹自己的青春不知不觉在书边度过,已经在镜中看到自己头上有了白发。颈联写诗人祭灶时邀请邻居来聊聊今后的出路,改行务农是否可行?尾联诗人请老朋友不要再说封侯的事情,自己归来到江边钓鱼,原来的钓鱼台还在。落第失意之感溢于言表。

南宋诗人陈藻的《平江腊月廿五夜作》,表达了故国之思:

   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

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

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

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

陈藻,字元洁,为宋代著名学者林光朝再传弟子,能守其衣钵。著有乐轩集八卷。

此诗写于腊月二十五祭灶后。诗中写道:昨日家家宰猪祭灶,今晚户户洗豆做豆糜。溪水两岸燃烧的柴火明亮如昼,人们截断竹子在台阶前燃爆驱散魑魅。回想故国希望能还新年许的愿,我老翁不由得回忆起幼年时祭灶的情形。可惜我才高命薄遭到老天的戏弄,我自有刚强的性格不肯悲伤。

诗人描绘祭灶后人们迎接新年的情形,感叹自己才高命薄,难掩自己的故国之思。

宋代诗人孙纬的《献寿》,描绘了灶神的形象: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诗中写的是灶神的形象,将丞相比作灶神,以此献寿,可谓别出心裁。

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岁晚书事十首》(之一),写儿女深夜偷偷烧香祭灶的童趣:   

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

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

诗中写道:门外冷得如冰也不妨碍灶王爷上天,从来人间的富贵属于上天赐予。不知谁能学我的一对痴儿女,深夜偷偷学大人烧香祭灶呢!儿女深夜偷偷烧香祭灶,可见祭灶的习俗影响之深。

清代诗人周宗泰《姑苏竹枝词·跳灶神》:描绘了跳灶神的习俗:  

又是残冬急景催,街头财马店齐开。

灶神人媚将人媚,毕竟钱从囊底来。

《清嘉录》载: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周宗泰的这首词,就是写的跳灶神的情形。人们要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希望他保佑来年赐福。

晚清诗人罗昭隐的《祭灶》,感叹文章不值钱: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晚清诗人罗昭隐生活穷困,怀才不遇,对现实非常不满,特别是对人世间文章不值钱极为反感,愤愤不平。他的这首《祭灶》诗,即反映了他这样的心态。只是灶王爷不管文章事,所托不当了。

到了近代,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诗中提到的黄羊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诗人说家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哪里只是没有黄羊呢?家中再困难,也要典当衣物买供品祭灶。表明人们对灶王爷的虔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967a8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2.html

《吾方祭灶请比邻 - 咏祭灶节古诗词赏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