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闹宝莱坞》 - 成功的定义

发布时间:2012-01-31 09:28: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想一想,你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再去看《三个白痴》吧

一本评价如此之高的电影,在我眼里却有一些遗憾,虽然我一边笑、一边思考,十分满意地看完,对里面的那些充满睿智的对白和旁白也很赞同。可总感觉这本电影的讽刺对象有偏差,没有击中要害,又或者说不敢去击中要害。

印象对印度很感兴趣,网络上一有相关的资料就会找来看。像火车顶上挤满了人,恒河中飘满了动物和人的尸体,阅兵像是在耍猴,贫民窟比较庞大,政府无权强拆贫民窟等等。再之前的印象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阻碍印度发展,印度的软件业是全球翘楚,印度嫁个女儿比中国娶个老婆还要痛苦。而片中也讽刺了嫁女儿的嫁妆陋习,其他印象中的情况没有出现,片中大学的条件不错,大多数人的生活也还好。

影片拍的很着调,思路清晰,目的明确,笑料不断,歌舞也恰到好处,虽有说教,但也合理,这是初步印象。但是本片的总体思路却过于主观,人物刻画也有些脸谱化,部分角色的行为比较做作,逻辑上不合理。

选择片中四个主角的选择各不相同,第一个主角是圣人,他的生活完全自主,不过他的读书生涯却是出于有钱人的恩赐,这点看来印度也不比中国好多少,读不了书的人也一大把,包括那个扛包的毫米。第二个主角是摄影师,他的爱好是摄影,看上去水平很高,可是家里人认为工程师有前途,所以让他学工程,这是片中唯一做出选择改变职业的人。第三个主角是虔诚者,算是小官二代,老爹是邮局局长,不过家里很穷,看样子算是清廉的官。第四个主角是死读书,此人读书之死骇人听闻(无法从逻辑上理解他,主要指读那份稿子,难道读出来后不理解这份稿子的意思?这样的理解力和白痴差不多了)。

为什么一生下来父母就帮我们决定我们长大要做什么,从来没人问我们想做什么。这句话我们大多数人会感同身受。但本片除了摄影师之外,其他三人都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学业和工作。所以重点说说摄影师,此人很听话,是个乖孩子,家里人应该都很喜欢他,摄影师的父母本着对他的爱,想让他以后找到好工作,摄影师也认可了这样的生活,直到碰到了圣人,你明明爱摄影,却跟机械结婚,听到这句话,我想起了俄罗斯强力五人团里的三个人,穆索尔斯基是职业军官,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开始的职业是水手,鲍罗丁是出色的化学家,可他们也是音乐家,是近现代民族乐派的开创者,对俄国和世界各国的音乐创作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也都是我喜欢的音乐家。如果他们是职业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后来还是成了音教授),像柴可夫斯基这样,那他们会更开心、更有成就吗?

如果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这句话乍一听,很有哲理,也很有道理。不过了解MJ的人应该知道,小MJ进入演艺事业是家族传统,他大量时间唱歌跳舞表演是被老爸逼的,他取得成功后认为童年很不幸,只顾着给家里挣钱了。拳王阿里倒是从小就很有思考,不过这个故事再拿个泰森来说就变味了,泰森很热爱拳击也很成功,不过他的个人行为还是负面比较多,难道这不是热爱拳击过头的后遗症么。再说到其他成功人士,郎朗从小被逼着练琴,不过他有天赋,所以从千钢万琴中脱颖而出,但他亲口说那时死的心都有,要是让他自己选择,你觉得他会去干什么,和现在的他比较又如何。其实很多成功人士的初始选择都是家里给逼的,这样的例子不用我举,一大把在书上写着呢。不过本片中都是大学生,应该有自主的思考,就算被逼也是有苦衷的,自己的选择要基于很多方面的考虑,为了父母、朋友也是选择的一个关键点,象《玛丽和马克思》中,玛丽选择的职业就是研究马克思的病。关于成功还要说到天赋,如果有这样的天赋,可是却不喜欢这样的职业,又该怎么办呢?

本片对摄影师这个人物的塑造使我们明白,专心于爱好会使我们成功。不过我来假设一下,摄影师还是成为了工程师,但是他把一部分业余时间花在了研究摄影上,也成为了摄影家,这难道会成为一个负面例子吗?当然,完全不喜欢工程学另当别论,干自己不喜欢的事,那确实是受罪。所以本片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每个人其实都意淫过,如果我去干那个了,是不是会有很大的成就。



成功什么是成功?到底要不要成功?影片结尾处,死党三人中,一个是有几百项发明专利的教师;一个是出了好几本书的摄影家;一个是有火热博客的高级管理人员,全都是社会认可的成功人士。那如果他们的成功打了折扣呢?一个是普通小学科学教师,还是在乡村学校,只不过抱着崇高的目的;一个是普通摄影记者,没什么过人之处;一个是公司小职员,朝九晚五,那么这些普通职业就算是失败了吗?影片让我们追求什么生活呢?是成功还是普通,难道人人都有强烈的才华可以散发吗?难道人人都能成为这个家那个师吗?还是我们自己感觉良好就算是成功了?

一个强烈对比来了,反面典型死读书,一般意义上来说,混的非常不错,所以他开场就大呼小叫,露出不可一世的丑态,但是结尾,他要找的发明家却正是他想踩在脚下的那个主角圣人wangdu,于是他被迫认输,使影片的主题得到升华,可影片却不自觉地落入了俗套,要被人认可不是出于自身的魅力,而是出于对别人有用。那么如果,主角真是一个为了理想、为了学生的小学科学教师而已,死读书就算是战胜圣人wangdu了吗?主角抱着自己的信念生活,但是失败了吗?就像很多到贫困山区任教的大学生,他们是成功的吗?你会去学他们吗?这个命题大家思考过没有。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没有所谓成功,因此被别人看不起,这个命题就有点大了。而这样的例子在当前社会很常见,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希望获得所谓的成功,不成功的话,会感觉低人一等,参加同学会也会感觉不好。因此,家里的大人已经经历了那么多的世态炎凉,知道什么工作是被人认可的,什么是被人漠视的,给我们的建议都经过深思熟虑,可能有主观的强迫行为,可如果听从他们却不会出大错,如果你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到时候后悔也是可能的。

当今社会,所有成功方面的界定都来自于目前的普世价值观,这是一个用权利、身份、金钱界定成功的社会,如果像中国古代那样的隐士,不管是大、中、小隐,现在看来统统都是失败人士,除非他出山后有钱了、有权了、有身份了,像诸葛亮是成功人士,他的隐居朋友就没人会认为是成功人士,因为他没有表现过自己的能力,所以,所谓的成功不会来找他,当然他也不想去追逐成功。

所以,如果你不想成功,只是自己喜欢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本片中的对话和旁白就没啥看头了。其实说到最后就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混,混成什么样不用别人管,自己喜欢就行,如果我有才,成功会来找我,反之,也就这样了。这个就不是励志,而是混世了。说到底,没有一个有思想的人可以不管社会和他人。影片所表达的自由选择生活也还是在顺着主流思想,有成就、有创造才算是选择正确。那么那句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意味着没有成功,追求卓越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个社会才能决定什么是成功,什么是普通,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使自己有归属感、成就感。因此,引出下个话题,是学校在逼学生死读书还是社会逼的,也就是压力来自何方。

学校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

现代的学校教育确实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学校不这么做又能怎么样呢?小学升初中,初中会通过考试评价小学的教育成果;初中升高中,要中考,考的差就读不上好高中;高中考大学,虽然大学很多,可是好大学就这么几个,不考好意味着没好书念;大学毕业干什么呢,找好工作,融入社会。上述全是废话,所有人都知道,可是我们在评价某一级学校时,是孤立的看待还是把它的上下左右一起联系起来看呢?现在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自杀率都上来了,为什么呢?是这些学校逼死了学生吗?未必吧。社会、家庭,包括这些学生自己,他们难道都没有责任?

成功来自于社会的认可,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批量生产人才,社会根据学生的成绩和毕业学校的名声决定是否录用该学生,我们常听到的就是美国的某某著名大学教出了多少好的学生,国内的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国内一流,国际二流)教出了好学生。那么如何进入这些学校呢。美国的学校比较看重学生的能力,不过也要学生进行ACT入学考,中国就更不用说了,高考考的不好,基本就不用想进好大学了,同时意味着好工作也不会轻易到手。

那么是这种考试制度造成了成绩至上论吗?取消考试又会发生什么?这个就要扯远了,总之,中国社会是无法脱离考试的,不然会有很严重的不公情况发生(汉末的门阀贵族是从举孝廉的制度中产生的)。

我们一边抨击成绩至上论导致学生的创造力缺乏,一边社会还在看谁读的学校好、谁成绩好就录用谁,家长还在比较谁家的孩子成绩好,谁家孩子学校好,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么。

社会,这个最终需求需要什么,各级学校就会产生什么教育,不然学校早就改革了。要抨击的应该是社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需求。这个话题就更大了,不过不明白到这点,叫破喉咙也没用,一切都不会改变。圣人wangdu他们不是自杀,而是被谋杀。可关键是被谁谋杀,是不讲情面的主任吗?他可能有一定责任,不过关键并不在他。



社会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不为这些,还能为什么?圣人wangdu在学校里成绩排第一,看到这个情节,我很纳闷,上课时那么桀骜不驯,耍的老师团团转,可是老师出的题目又完成的这么好,要是按他的性格,干脆题目都给改了,什么狗屁题目,毫无意义,就像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屡出惊人之作,可这些文章大多没什么好果子吃。所以,该校老师和他还是很合拍的,他的解答能让老师满意,也没什么出格的思维,要是他天马行空,妙想天开,老师都看不懂,你觉得他的成绩会好么。他还有自己的发明专利,随便找个公司卖卖,一辈子都不愁,死读书还死追着他买专利,面子都不要了。所以,此人分数不愁,工作不愁,金钱不愁,爱情不愁,在社会上绝对属于成功人士。以这样的例子来说明我们要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事业,有很大意义吗?这是本很好的励志片,抨击了很多不合理现象,可是谈到社会了吗?难道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都应该纯的像天使,自己的想法都是对的,自己的目标都是明确的,可是社会会认可你吗?这四个人读的是印度的顶尖大学,还没毕业就有大公司来招人了,这样的情况中国也很常见,顶尖大学的学生总是很俏,而一般大学的学生却在为未来的生计犯愁。那么,那些一般大学的毕业生选择自己的事业选错了吗?要是按着圣人wangdu的意思,自己的选择都是对的,那他们岂不是更自由了。

所以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真理,你可以鄙视它,但你却要遵守它,除非你真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圣人



行为直到昨天我还是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但在最近的24小时,我让飞机迫降,几乎把XXX的骨灰送入下水道,还让一个新娘逃婚,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兰彻(圣人 wangdu,这个独白很搞笑,可看到这是摄影师干的,却怎么也无法和他老实巴交的性格联系起来,这样的事倒和圣人wangdu那种气质很接近,自说自话、自以为是到了极点。看看圣人wangdu和他的朋友在学校里干的一些夸张的事,学长张狂就电他的小JJ,酒后偷跑到主任女儿家表白、在主任家门口小便,偷改死读书的演讲稿,为虔诚者偷考卷,其实这些事我们也想干,就是没胆子,他干的这些事算是让我们解了气,可是这些事都是好事吗?我想我们不敢干也就意味着这些事不算是什么好事,我们可以一笑而过,可以偷偷意淫,可最后还是乖乖的在学校、在社会做该做的事。

友情本片对友情的表达非常到位,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连楼都可以跳。其实看到主任威逼虔诚者时,不自觉想到中国的现代俗语朋友是拿来出卖的。但是又觉得这和主旋律不符,也就作罢,不过实在是没料到他会跳楼。圣人和摄影师无微不至的照顾虔诚者,这一段真是感人,能这样思考友情,这个编剧有点牛。

不过圣人失踪这么多年匪夷所思,这么出生入死的兄弟,说不见就不见,只在暗中偷窥兄弟们,这样的安排很有趣,如果不是为了剧情做出的悬念设置,那么这个兄弟也太怪癖了。



演员说实话,我实在不觉得圣人wangdu,也就是阿米尔汉演的好,此人永远面带微笑,没有什么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倒是他的歌舞表演不错,表情很生动,动作很舒展。虔诚者和死读书倒很有心理描写,虽然此二人都有性格上的缺陷,不过表演很到位。其他人的表演喜剧味道很重,是合格的喜剧演员。重点说说摄影师的母亲,短短几个镜头,就能看出此人表演功力不凡,非常入戏,看年纪应该是资深演员,很有那种善良、伟大母亲的味道。

歌舞对印度电影不感冒,主要是因为片中大量的歌舞,这种舞蹈实在没有兴趣看,可是本片却使我眼前一亮。原来歌舞可以如此完美的插到剧情中去,相比较,中国的类似影片水平就不是差一点半点了,象《高兴》这样的片子,除了第一个歌舞场景还可以,其他场景完全不知所云。

本片的歌舞编排估计连好莱坞都能盖得过去,画面和音乐的配合天衣无缝,演员的表演也很给力,绝对是最高等级的专业舞美水平。



机械这是整本电影的最大败笔,作为印度的最高工程学学府,研究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一个四旋翼的直升机竟然搞得教授和学生都说不可能,圣人wangdu也是试了老长时间才搞出来,我这个不学工程学的人也知道,只要用计算机算出每个旋翼的升力,再用微电脑控制,这种直升机是完全可行的,根本不用这样微调,把这个当事来讲,可见印度人的工程学有点落后。帮主任女儿接生这段,一大帮子人搞了个助产器,又好像是什么了不得的成就。这件事确实很感人,也很能体现这帮人临机应变的能力,可是做这么个东西如此当回事,搞得好像做出多先进的东西似的。

印度的软件业确实发达,应该用这个兴奋点拍出好东西来,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印度的军工东学西学,结果四不像,要是再和中国开战,还不又被和谐了。



政治这个真的不想谈,可是不谈又忍不住。因为据说本片的结尾是在青藏高原西部的一座湖泊拍的,位于西藏和克什米尔边境,中国和印度对该湖归属有争议,现中国控制该湖东部约三分之二,印度控制西部约三分之一。毫无道理,为什么在这个湖拍,印度没地方可以拍湖了吗?鉴于印度宣称对克什米尔的主权,以及支持藏独,我们看到了圣人wangdu在一所看上去都是西藏孩子的学校教书,我怎么都控制不住的在联想,他们印度人来这里干吗,开着车一路通的就到了学校。也许是我太鸡血了、太矫情了,不过还是请印度的导演远离这些是非之地,不要让一本纯洁的好片沾上政治的恶臭。



最后我写的又臭又长,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清了:我们可以有选择,但制约仍然很多。

这确实是一本好片,不过如果剑指这个社会的话,我会觉得更对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251e176edb6f1aff001f19.html

《《三傻大闹宝莱坞》 - 成功的定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