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与病人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4-26 15:37: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沟 通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
  护士与病人的沟通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
  一、性质
  (一)护患关系是一种治疗性的人际关系(亦称专业性人际关系)
  (二)护患关系是专业性的互动关系
  
  二、护患关系的基本模式
  美国学者萨斯和苛伦德提出了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这一模式分类也同样适用于护患关系。
  (一)主动-被动型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护患关系模式。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而病人则处于完全被动的、接受的从属地位。即所有的护理活动,只要护士认为有必要,不需经患者同意就可实施。这一模式主要存在于患者难以表达自己意见的情况下,如昏迷状态、全麻手术过程中或婴幼儿等。这需要护理人员发挥积极能动的作用。
  (二)指导-合作型模式
  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患双方都具有主动性,由护理人员决定护理方案、护理措施,而病人则尊重护理人员的决定,并主动配合,提供自己与疾病有关的信息,对方案提出意见与建议。这一模式主要适用于病人病情较重,但神智清醒的情况下。此情况下,病人希望得到护理人员的指导,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共同参与型模式
  这一模式在护理活动过程中,护患双方具有大致同等的主动性和权利,共同参与护理措施的决策和实施。病人不是被动接受护理,而是积极主动配合,参与护理;护士尊重病人权利,与病人协商共同制定护理计划。此模式主要适用于患慢性病和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
  
  三、护患关系的分期
  护患关系的建立、维持和结束可分为3期。
  (一)第一期(初始期)
  从病人与护士开始接触时就开始了。此期的主要任务是护患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并确定病人的需要。信任关系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护士通过观察、询问、评估病人,收集资料,发现病人的健康问题,制定护理计划。病人根据护士的言行逐渐建立对护士的信任。
  (二)第二期(工作期)
  此期护患之间在信任的基础上开始合作,主要任务是护理人员通过实施护理措施来帮助病人解决健康问题,满足病人需要,达到护理目标。在护理过程中,应鼓励病人参与,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减少其对护理的依赖。
  (三)第三期(结束期)
  在达到护理目标后,护患关系就进入结束阶段,此期的主要任务是圆满地结束护患关系。护士应了解病人对目前健康状况的接受程度,制定病人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教育计划,了解护患双方对护患关系的评价,并征求病人意见,以便今后工作中进一步改进。

  护士与病人的沟通
  一、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信息遵循一系列共同的规则相互传递的过程。沟通是形成人际关系的手段。
  
  二、沟通的基本要素
  沟通的过程包括沟通的背景或情景、信息发出者、信息、信息传递途径、信息接受者和反馈6个基本要素。
  
  三、沟通的基本层次
  沟通可分为以下5个层次:
  1.一般性沟通 又称陈词滥调式的沟通,是沟通双方参与的程度最差,彼此分享真实感觉最少的沟通。双方往往只是表达一些表面式的社交性话题,如今天天气不错您好吗等。在护患关系建立的初期,可使用一般性沟通帮助建立信任关系,并有助于鼓励病人表达出有意义的信息。但如一直维持在这一层次,将无法建立治疗性人际关系。
  2.事务性沟通 是一种不掺加个人意见、判断,不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客观性沟通。如我曾做过剖宫产手术我今年50等。这一层次的沟通对护士了解病人的情况非常重要,护士不应阻止病人以此种方式进行沟通,以促使其表达更多的信息。
  3.分享性沟通 这一层次的沟通比陈述事实的沟通高一层次。病人对护士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示护患之间已建立起信任感,如病人向护士表达其对治疗的要求等。此时,护士应注意理解病人,不要随意反对病人。  
  4.情感性沟通 在沟通双方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才会发生。
  5.共鸣性沟通 这是沟通的最高层次,指沟通双方对语言和非语言性行为的理解一致,达到分享彼此感觉的最高境界。如护士和病人不用说话,就可了解对方的感觉和想表达的意思。
  
  四、沟通的基本类型
  按照沟通使用的符号分类,沟通可分为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
  (一)语言性沟通
  是指沟通者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与接受者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护士在为病人采集病史、进行健康教育和实施护理措施时都必须进行语言性沟通。
  (二)非语言性沟通
  是指不使用语言或文字进行的沟通,而是通过躯体姿势和运动、面部表情、空间、声音和触觉等来进行信息的沟通。非语言性沟通可伴随着语言性沟通而产生,主要目的是表达情绪和情感、调节互动、验证语言信息、维护自我形象和表示人际关系的状态。非语言性沟通具有情景性、整体性和可信性的特点。非语言性沟通形式主要包括:
  1.体语 指通过人体运动表达的信息,如仪表、面部表情、眼神、姿态、手势、触摸等。
  2.空间效应 指沟通双方对他们沟通中的空间和距离的理解与运用。个体沟通时的空间与距离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暴露程度与舒适感。人际交往中的距离主要分为4种:
  (1)亲密区:指沟通双方距离小于50cm,当护士在进行查体、治疗、安慰、爱抚时,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2)个人区:指沟通双方距离在50100cm之间,人们与亲友交谈、护士与病人进行交谈时主要使用此区距离。
  (3)社会区:指沟通双方距离在1.14m之间,在工作单位和社会活动时常用,如护士同事一起工作时或护士通知病人吃饭等。
  (4)公众区:指沟通双方距离在4m以上,一般用于正式公开讲话中,如上课、开会等。
  3.反应时间 反应时间的长短可反映对沟通的关注程度,及时的反应可鼓励沟通的进行。
  4.类语言 指伴随语言产生的声音,包括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节奏等。这些可影响人们对沟通的注意力,同时可表达沟通者的情绪和情感。
  
  五、影响有效沟通的因素
  1.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个人因素 包括生理因素(如年龄、疲劳、疼痛、耳聋等)、情绪状态(如愤怒、焦虑、悲伤等)、知识水平(如文化程度、语言等)、社会背景(如种族、民族、职业等)、个性特征、外观形象等。
  2.信息因素 包括信息本身是否清楚、完整、符合逻辑、是否相互矛盾等。
  3.环境因素 包括物理环境(如光线、温度、湿度、整洁度、噪声及是否利于保护病人隐私等)和社会环境(如人际关系、沟通的距离、氛围等)。
  4.不适当的沟通方式 常见的有突然改变话题、急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匆忙下结论或表达个人的判断、虚假或不适当的安慰、针对性不强的解释、引用事实不当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f74f76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b.html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