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 专题学习

发布时间:2012-09-10 21:58:1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 专题学习    识字与写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非常重要,学生识字写字技能的学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识字与写字历来都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专题一 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基本理念仍然是“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一)小学识字与写字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与写字的总目标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总目标是针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每个学段的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的识字与写字的目标是:(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和写字的学习目标如下。(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课程标准在识字量的确定和字种的选择上都有所突破。一方面,在“阶段目标”中适当降低第一学段的识字量,即由“1600~1800”降为“1600左右”;另一方面,在“附录”中新增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两个字表,它们将为教材及教学中字种的选择提供依据。    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当中,老师们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不同学习难度的字,往往采用不一样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学习任务。《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包括300个字。这300个字的特点是:第一,构型简单;第二,重现率最高,其中大多数字能够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让学生先学习先认这些字,会写这些字,这种做法借鉴了传统的识字写字 教学的经验,符合汉语言文字学习的规律。这个字表为我们小学一二年级识字写字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会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这些字,我们建议编在小学低年段的教学目标之中。    另外一个字表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我们原来使用的字表是《现代汉语常用字表》。这个字表从时间上来看太久远,是以对社会文献资料,更多的是通用文献资料用字的统计为基础制定的,而没有更多地关注到教学的需要,没有关注到儿童读物的需要。比如说,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会经常用到的小熊的“熊”,小鸭的“鸭”,《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是把这些字排在后面的。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专家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经过大量的统计,特别是把儿童读物列入统计范围,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制定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它更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要求,能为义务阶段识字写字提供一个最基本的内容。    最近几年,很多老师关心识字写字怎么评价、评价的依据是什么的问题。比如说,教材中对识字写字要求的差距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小学一年级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识字写字、选择字种等方面是有很大不同的。这两个字表,特别是基本字字表会给我们的教学、评价提供非常明确的依据,同时也给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空间。    (二)识字与写字的教学建议    1.要充分认识小学低年级认一定量的字的战略意义    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掌握写字技能的过程,写字在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过程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信息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尽快地提高中小学生阅读水平,是教育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学生在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如果学生识字的速度比较慢,识字量比较少的话,就不能达到阅读的要求。时间长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愿望不能满足的话,也会对今后的阅读产生一个阻碍,产生一个不良的影响。从儿童认知发展来说,具备阅读能力为他们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相对于现实世界,阅读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无数新奇、可能的想象、幻想世界,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以及对世界丰富性和多样性认识的发展。然而,实现独立阅读的前提是识字,因此识字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写字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任何一个国家的义务教育都会注重本国家文化教育和价值观的教育。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因此,从小学开始就应该 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但是,这些内容不应该简单地作为口号,向学生灌输或强迫记诵,而应该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习识字写字的过程中。另外,应该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汉字对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意识到学习汉字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直接感受学习汉字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作用和价值,也要让他们逐渐感知汉字本身的魅力,而这些都是简单的说教不能够奏效的。因此,课程标准对小学学段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一学段)。这样的目标与原来仅仅注重识字与写字的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是不同的,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其价值本身就异常重要,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为了解决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    2.多认少写,为尽快实现独立阅读创造条件    小学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是语文课程发展过程中的一贯要求。但是,不同时期的课程标准,对识字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课程标准在具体陈述“识字与写字”的阶段目标时,明确提出来“认识”和“学会”两种不同的目标,继续体现了实验稿提倡的“认”“写”分流,多“认”少“写”的理念。    任何一种文字都有易学的地方,也有难学的地方。汉字它有难学的地方。汉字的字形很多,读字很难。但是汉字有一个优点,汉字表意,因此识词不是太难。一般认识一千多字以后,基本上就可以阅读了。像我们中国过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个模块包含那么多内容,但里面的生字是1400多个,不到1500个。这是汉字的一种很奇特的功能。识字读字很难,但是识词容易,这是汉字的一个显著特点。    课程标准识字写字的基本理念是多认少写,认写分流,认写讲用,不是齐头并进,采取的是分进合击的思路。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要很好地落实这个理念。比如说,要认识一个字,首先字音和字形能够对上,但是对这个字的理解,对这个字的应用,要进行分流。同时认写讲用也要分流,对于一个字,字音和字形对上了,但是怎么写这个字,以及怎么理解这个字,怎么用这个字,要实现分流。很多人认为汉字学一次就可以完成认写讲用的任务,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它要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大量重复地出现,在不同的语言情境当中反复地体会和认识才能够理解,才能够会使用。    “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是符合汉语言文字自身 规律的做法,它汲取、继承了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传统语文教育在识字写字方面的教学经验是分进合击,即不追求认、讲、写、用的一步到位,而是四者先是各走各的路,到了一定程度才合而为一。众所周知,传统的识字教学是先让学生读《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开始认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而开始写的则是“上大人,丘乙己……”认和写不是同步的,讲和用也不是同步的,认、讲、写、用更不是同步的。“为什么有那么一段时间,要各走各的路呢?因为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规律、步调。一切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当分则分、当合则合,别看都是‘字’,认、讲、用、写可并不是一回事。”可以说,认写分流,是根据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作出的选择。    3.降低写字量,关注写字过程,注重写字基本功的培养    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适当降低了实验稿中对第一、第二学段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写字量由“800~1000”降为“800左右”。又如,第二学段的写字量由实验稿的“2000个左右”降低为“1600个左右”。    对识字写字量的调整主要是基于多年来语文教学的经验。传统的识字教学要求学生背“三百千”或者“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是前三种。据统计,这三种读物读下来之后,能认1400多个字,将近1500个字。这就意味着识字教学开始逐渐地进入到阅读教学。各个时期的语文教学大纲也是这样。从1992年颁布语文教学的大纲以来,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大部分都集中在1500~1800字,与传统经验基本吻合。还有一些机构作了一些非常精确的统计。在常用的3500字当中,其中1000个字覆盖了目前出版物的88%,2000个字覆盖了当代出版物的97%,也就是学生认识2000个字,就能阅读日常出版物的97%。基于这样的教学经验和统计数字,我们作了这次的调整。    识字写字量不是越多越好。到了一定程度,多认字对于学生阅读的帮助概率会越来越小。1600~1800个字可以覆盖目前出版物的90%以上。这样既为学生阅读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也为学生继续多认字留有空间,学生遇到一些不会认识的字,可以尝试不同的识字方法,识字策略自己去解决。很多地方和学校做了大量的实验,认识1600个字左右的话,就达到了进入阅读状态的基本要求。如果追求2000~2500个字的话,从全国来说,识字量、写字量比较多,会造成老师学生的过重负担。识字量要求下降,还有利于各种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养成。如果一开始施压给他的认字量比较多的话,老师急 于完成任务,有的时候就会忽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看似从内容上、从显性的数量上减弱了,但是对一些隐性因素来说,可能对学生后期的可持续性学习汉字有所帮助。    在这次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还对写字教学提高了要求。现在社会、家长等各方面都认识到我们的写字教学质量亟待提高。这些年来,由于计算机的使用,写字教学受到了一点影响,学生的书写能力有所下降。有识之士,包括老师、家长都认为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历史证明,每一次书写工具变革以后,汉字的艺术都是朝前走了一步,而不是退后。    课程标准要求保持好写字的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因为写字的姿势好了、习惯好了,字才写得好。写字的姿势正确还能保证人的身体健康。写字是培养一个人心气的有效途径。郭沫若先生说,中小学生写好字能培养细致耐心、为他人着想的品质,粗枝大叶,不为别人着想,将来是会误事的。写好字还是一种审美享受。所以,课程标准对每个年段都增加了这样的要求,而且对每个年段都有非常详细的要求。    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这个文件是应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制定来的。该文件要求,“中小学书法教育应本着打好技能基础、坚持循序渐进、注重书法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原则”。首先,要求中小学生打好写字技能的基础。写字是个技能,要写得横平竖直,写得端正,写在格子里面,写得正确。其次,是坚持循序渐进、注重书法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应该开始写毛笔字,练名家书体,注重书法的修养,到了初中的时候应该写一点行楷字,适当地知道一点我们中国书法的源流,大致有几种字体,会喜欢一些非常好的名家书体。    实际上,我们很多学校非常重视学生书法课的教学。对于书法教学,有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学校是这样操作的。他们安排有专职的书法老师负责书法课教学,开辟出专门用于书法教学研究的一个教室。学生能够按照课表定时进入这个课堂。教室环境氛围整体布置也非常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使学生能获得一种心静的感觉。对学生书法的学习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低中年级的学生进行硬笔书法的学习,高年级进行软笔书法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对汉字书写的揣摩研究。除了书法老师之外,其他语文老师也兼写字课老师,每周安排一节写字课,实际上是阅读和写字相结合的课程。我们认为,这个学校的做法基本上达到了教育部通知的要求。写字教学的践行者 就是小学语文老师,学校专门聘请书法教师要增加一笔经费,大多数学校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认为,首先,语文老师要写一笔好字,要具备这种指导学生写字的基本技能。然后把写字教育和书法教育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去。识字教学,特别是写字教学,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校园里都有非常漂亮的板报,但是多数不是手写的,是计算机打印出来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但是我们更希望这样的墙报和板报是学生的手写体,如果学生手写的非常漂亮的文字展现出来,说明我们的写字教学水平非常高。    写字教育对我们老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其他学科的老师,如果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写得非常精彩的字的话,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引领、引导和影响。因此,所有学科的老师都要练字,我们大家来享受书法艺术的熏陶,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4.降低要求,减缓难度,突出拼音的使用价值    根据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定位,相应地对教学要求也要发生变化。另外,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难点,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主要表现在难记,以及拼读和书写要求高。所以,2001年版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作了较大的调整,突出对这个工具的使用。    (1)从“背诵”到“熟记”、从“默写”到“正确书写”,降低记的要求。几十年的要求(只有1963年大纲没有作出明确的要求),如背诵《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够默写声母和韵母,一直到2000年修订大纲和2001年课程标准实验稿才发生变化,要求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正确书写声母和韵母。从“背诵”到“熟记”、从“默写”到“正确书写”,降低了对汉语拼音识记的要求。    发生变化的原因如下。从识记的角度,小学低年级无论什么时候学习汉语拼音都会比学习汉字难。首先需要学生认读、记住的声母、韵母,不像汉字音形义之间还有一定的联系,声母、韵母没有意义,音和形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因此只能是机械记忆。尽管所有的教材都会在形象性和趣味性上做文章,但毕竟还是有限。以往大纲要求学生能够默写声母和韵母,前提条件是在识记的基础上背得滚瓜烂熟。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这些要求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语文学习从机械记忆开始,给学生就是这样的第一感觉和印象。从工具的角度来看,不必要求这样高也可以实现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目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帮助阅读和写作的任务,做到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熟记字母表就足够了,根本用不着达到默写和背诵的程度。    (2)从熟练拼读、直呼音节到准确拼读音节,降低拼读的要求。1992年大纲对拼读的要求是,“学会拼音方法,能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以逐步做到直呼音节”。2001年的课程标准要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从熟练拼读直至直呼音节到准确拼读音节,拼读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降低了两个层次的要求。众所周知,达到直呼音节的前提是熟练拼读,而只有准确拼读,经过反复多次训练,才可能熟练。尤其是从准确拼读到熟练拼读,绝对不是同一层次的要求,如1986年大纲一年级“要求拼读正确并逐步熟练”,二年级要求熟练拼读。从历史发展来看,1963年到现在,只有1986年大纲和1992年大纲要求熟练地拼读音节,有条件的可逐步做到直呼音节,在此之前的1963年大纲和1980年大纲都没有这样高的要求。这次课程改革之所以作出这样大的调整,主要还是基于对汉语拼音作为工具作用的认识。如果说汉语拼音仅仅是辅助认读汉字和正音,就没有必要达到熟练的程度甚至做到直呼,只要是能够准确地拼读即可实现这样的目标。如果说要达到利用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目的,首先必须达到熟练拼读的程度,才可以在阅读中有效地发挥作用。“只有儿童对音节整体的识别不再依赖通过看清声母、韵母、声调,然后拼合出来,而是能够以音节整体为单位进行辨认操作,这才具备了最基本的阅读条件。”所以,能够做到直呼音节则是最理想的,因为做到直呼,学生可以通过直接读音节把课文读下来,而不用经过拼合的过程。通过以上的分析,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1986年和1992年大纲要求这样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汉语拼音帮助阅读的要求。基于汉语拼音的作用和对学生语文学习规律的认识等原因,语文课程标准对拼读要求作出重大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读课文时,以读拼音代替了读汉字肯定是不对的,也没有必要让学生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在熟练拼读和直呼音节上,而应该让学生直接去识字和阅读。    (3)降低书写的要求。对于书写的要求,从1963年以来的大纲来看,1992年大纲的要求是最高的,“能默写声母、韵母并抄写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要求的难度一是默写声母和韵母,二是声母、韵母和音节在四线格上写得正确、工整。尤其是在四线格书写的要求,除了1992年大纲,1963年以来的其他大纲都没有这样的规定,基本都如同现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即“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除了1980年大纲要求默写声母和韵母)。对书写要求作调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 语拼音书写要求太高导致学生难学、厌学。如果从单一笔画书写的相对难度来看,汉语拼音的笔画要比汉字的笔画难写。学生刚刚入学,大多数学生在写字方面还没有一定的基础,就让学生写“ɑ,o,e”,肯定比写“横竖撇捺”难;同时,还要把这些本来就很难写的字母恰当地安放在四线格里,其难度可想而知。有些老师还严格要求按照四线格的位置书写,如写j,q时,这两个字母的下端一定要写到最下一格的三分之一,诸如此类的要求,实在是为难学生。要判断出四线格中每个格的几分之几,成人不容易,刚入学的孩子更难。    令人深思的问题的是,为什么要求学生汉语拼音的书写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写汉语拼音的目的是什么?从学生的角度,写拼音一方面是帮助记忆,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汉字注音。然而,写拼音与写汉字的目的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除了帮助记忆之外,写汉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因此,汉语拼音的书写要求绝对不应该如同写汉字那样,只要能正确地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就可以了。如果要求太高,就需要承担众多的风险。首先,书写要求高必然延长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时间,因而占用学习其他内容的时间。其次,书写要求太高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本来就不合理,为了完成任务,学生要反复训练,必然产生厌烦情绪。仅仅一个“工整”要求,不知要浪费学生多少时间,并且没有什么意义,后果则是刚入学的学生就厌学。另外,从学到用汉语拼音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违背学生认知的规律,盲目追求一步到位。 专题二 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实施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识字和写字部分把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放在了头一条。这一条软性的指标是十分必要的。    1.如何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把“喜欢学汉字”、“对学汉字有浓厚的兴趣”作为小学低年级学段识字的首要目标。对于刚刚走进学校的学生来说,喜欢汉字,感受识字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学习汉字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必然会主动探求识字的方法,逐渐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体验和总结出来的规律的增多,独立识字的能力就会自然形成和发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所以不能把识字数量的多少当做识字教学的全部目的,也不能将其当做衡量一种识字方法是 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识字教学不是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任务,学生能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如果学生一接触语文学习,老师就把汉字作为一些枯燥的高深的符号强加给他们,让他们产生一种畏难情绪,甚至是厌学情绪,这对今后他们的学习,无论是识字的学习,还是阅读等相关内容的学习,都是十分不利的。古人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把识字作为一种乐趣去享受,对他们今后的学习非常有益。    我们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而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地落实课标的要求,精心地设计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在入学不久就喜欢汉字,做到自主识字。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培养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的渠道很多。一线教师在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愿望这方面作了很多的探索,也积累了非常好的经验。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识字。比如,他们在学生刚上学的时候就布置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自己的姓名牌。在姓名牌上写上自己的姓名,也可以设计一些比较个性的图画等装饰。上学后,让学生把写有自己姓名的牌放在桌子上。在课间的时候,老师鼓励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姓名牌,互相认识一下班上的同学。一个班上有几十个学生,一个名字至少有两三个字,这样的话,几十个字、几百个字,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之中,高高兴兴地认识了。并且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对识字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识字,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学校的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可以作为识字的途径,作为学生识字的课堂。比如,老师帮学生建立他们自己的识字乐园,让学生把平时读过的杂志报纸当中他们认识的字剪下来,贴成自己的识字乐园。老师让学生建立他们的识字口袋,鼓励学生把生活中认识的字写下来,积累进去。还有的老师在墙报上开辟一个专栏,叫“识字树”,引领学生把他们识字的成果,用各种果实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挂到树上,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定期的交流。这些措施不仅开辟了识字教学的另一个渠道,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2.如何提高识字的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效率。”情境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最好方法。创设 一些情境就等于给学生创设一些识字的机会。比如说,学生每天上学的时候要经过一些路,路边的商店、路牌、广告、医院、书店都有自己的名称,学生用人民币去购买东西,人民币的上面也有汉字,这些情境都是学生识字的好机会,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能让学生喜欢识字。在课堂识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培养学生识字的愿望更为重要。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雨铃铛》这一课的时候,先播放了歌曲《小雨沙沙》,美妙的歌声立刻吸引了学生。这个情境导入的效果就非常好。这时教师出示“雨”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记忆生字的字形,既提高了识字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除了用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识字兴趣,进而提高识字的效率之外,有的老师还会利用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比如,在进行识字单元教学的时候,老师就为学生创设一个童话的情境,说咱们今天去森林王国和智慧女王去比赛,咱们一起闯关,看看是智慧女王掌握的字多,还是咱们掌握的字多。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竞争的欲望。在和智慧女王一轮一轮的比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把识字单元的识字内容掌握了。    在识字教学中,很多老师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创造识字的条件,让学生建立汉字与实物的联系,让识字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识字。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识字策略。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呈现个性化的倾向,一些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学了很多字。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上学之前就已经认识了一千来个字。老师问这个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些字的,据说学生的父母天天晚上在家里唱卡拉OK,学生也跟着父母唱卡拉OK,慢慢通过字幕学了很多很多字。所以说,每个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已经不是一点字都不认识,而且他们的生活是个性化的,他们识字的途径是个性化的,他们之间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可能一篇课文的生字,对于全班学生来说,只有十几个学生不认识这些字。这就给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关注个性化识字的教学策略的探索。比如,有的老师先让学生把自己认识的字画出来,然后让学生讨论是怎么认识的,最后讨论对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这样,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也要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或者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违背识字的基本规律的现象发生。比如,有的老师挖空心思地给学生创设情境,每教一个字,都让学生编顺口溜。编顺口溜也是一个好方法,但每一个字都要去编顺口溜的话,就会把学生引入一个死胡同。还有的老师不正确地使用拆字的方法教学生识字。有的时候,编顺口溜来拆字,猜字谜来拆字,如果拆字的表述形式和字理相符的话,能够促进学生去理解汉字,如果拆字的表述恰恰违背了这个字的字义,这种方法会使识字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比如说“草”字,如果老师让学生编顺口溜的话,学生说“太阳落到十棵草中”,比较形象,学生也可能把这个字记住了。但是,这种拆字违背了字理字义。“草”这个字的字义是一颗种子在太阳的照射下发芽了,“草”字表示的是一个生长过程。但是老师不明白汉字的表义功能,他只想用拆分的方法让学生对汉字字形有一个表面的认识,他忽略了汉字形义结合的特点,学生当下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形,可是学生对“草”的字义没有真正地理解,而且把“草”这个字所蕴涵的文化底蕴给打破了。这是一种错误的导向。还有一位老师教饥饿的“饿”字,说食字旁,加上“我”,表示“我要吃饭了”。大家知道饥饿的“饿”是形声字,不是会意字。如果按照此方法推导下去的话,学生遇到了飞蛾的“蛾”,就想到我是一只虫,看见巍峨的“峨”,就想我是一座山,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在建立识字规律的过程中发生问题。    总之,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还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识字的过程应该是理解音形义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每个汉字都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符号,而是充满无限生命、无限文化的载体。识字教学的方法是很多的,不同的识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有些方法也有局限性。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来教学。    3.如何解决“识字量大”的问题    在识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识字量大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多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反映,低年级识字教学没法教,一节课要求认那么多字,写那么多字,是过去两倍的量,根本完不成。这些反映代表了一批老师的心声。他们认为识字量大,在课时量固定的前提下,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或者草草地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效果也不够扎实。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不能盲目地拔高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上还有很多陈旧的观念。在以往的识字教学中老师 们都习惯于“四会”,就是认识这个字,必须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而现在我们的识字教学是分类进行的,一类字是只要求会认的,另一类字是要求会认又会写的。有的老师总是用“四会”的要求对待所有的字,因此他们的教学承担了许多不应该承担的负担,拔高了教学要求。所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首先,识字任务不是在一个课时之内必须全部完成的,其次,只要求认的字不需要“四会”,仅仅会认、会读就行了,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把字音和字形对上就可以了。我们要看到,认、写、讲、用“四会”的教学观念一时半刻很难改变。表面上看老师非常负责,觉得每学一个字不达到“四会”就对不起学生,好像自己不负责任。我们建议各位老师,尤其是教低年级的老师,一定要把一到六年级的教科书全都看一看,在看的时候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一年级干一年级该干的活,不要去干人家二年级、三年级的活。如果你把人家二年级、三年级干的活干了,那么你肯定觉得负担非常重,而且,这是违背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教学要求的。    第二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识字教学渗透汉字构字规律缺乏认识。我们使用的教材的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掌握18~20个基本笔画,一年级下册让学生对18个偏旁部首进行列表归纳。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汉字是表意的道理,让学生积累表意,了解部首的名称和所对应的字义的关系。比如说,草字头的字就和草木有关系,月肉旁就跟身体器官有关系。如果老师在课堂中能够把这些规律渗透给学生,那么学生在掌握规律过程中自然就能形成一定的识字方法,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事半而功倍,自然就会提高识字的效果。    第三个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些字学生已经会认了,但是我们很多老师仍认为班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认识这个字,认为他们都是零起点。我们老师们经常把学生的学习看做零起点,把学生当一张白纸,每个字都要教。拿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来说,它是一个开放的单元,在这个单元中的许多生字,如商店、大厦、医院、学校、银行等,这些生字很多是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很多是在学前班认识的。对于这样的生字,老师就没有必要一个一个地教。老师可以把这些生字打出来,让学生说一说哪些字你认识,你是怎么记住它的,是在哪儿记住它的,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识字教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缩短了识字教学的时间。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教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让已经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当小老师,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 提高。    4.如何解决生字回生的问题    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有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发现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认识的字,到二年级的时候又不认识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把识字和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虽然识字和阅读应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第一课时集中识字,完成识字任务,第二课时完成阅读任务。老师们认为这样分开教学,特别清楚,特别独立,操作起来也很方便。实际上,这样的操作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会造成学生生字的回生现象,就是今天认识了,明天就忘了。    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在阅读环境中识字,可以温习学过的汉字。就是一个汉字复现的过程,使识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所以,我们在低年段应该鼓励学生在家里读书,倡导学生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同读一本书,并且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除了读书以外,鼓励学生在家里跟爸爸妈妈说话,把说话与读书结合起来。    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充分地借助教科书提供的阅读材料。不同版本的一二年级教科书都编写了大量的儿歌韵语。这些儿歌韵语不仅符合学生阅读的特点,而且给学生的识字提供了非常好的一种途径。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可能读了五六遍就会自然地背下来了。比如,“我家住在大海湾,海湾有条打鱼船,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讲不完”。这个儿歌里头有很多生字,这些生字单独拿出来,学生不认识,但是在这个儿歌里头,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他们是认识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阅读材料,先让学生对阅读材料有个整体的感知和认识,再聚焦到某一个字,最后从部分再回到整体。不总是第一节课把这几个字单独拎出来,然后强化。我们一定要和字的语境结合到一起,使得学生的信息量多,帮助他们来识这个字。    可能大家注意到遗忘往往发生在近期,今天学生识了9个字,明天早晨上课的时候发现有些字学生忘了。这种遗忘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知识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些遗忘。那么怎么克服遗忘,巩固识字教学的效果呢?    第一,在学生和生字见第一面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一个比较强烈的认知过程,比如说在出示生字的同时给一些声音、一些图片,或组织一些相关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这个识字过程。这样就把识字的字形、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第一印象特别深入。    第二,及时复习巩固。第一次见面留下深刻的印象,若不及时地巩固和复现,也会出 现遗忘回生现象。所以,及时的巩固和复现特别重要,而且巩固和复现最好在语境当中进行,要和阅读的语言环境相结合,方法要多样。遗忘最容易发生在认知发生的近期,就是识字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这时,必须用多种手段,如赛读、比读、游戏读等多种方法复现,或者在语境中复现。这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遗忘,减少回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果。通过大量的观察,我们发现凡是有晨读,在晨读时复习了生字的当天,学生生字的回生就不容易发生。比如说,他昨天学了一篇课文,他今天早上读一读,放开声音读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基本上把昨天的生字复现了。我们在中西部看到一些农村学生,主要的课文基本上都能够从头到尾背下来。每天早上上学放下书包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书拿出来大声地读,整个校园就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样,学生几乎把主要的课文都能够背下来。    5.如何解决错别字的问题    错别字也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难点。我们的老师也经常抱怨,我特别注意让学生比较这个形声字,可是考试的时候还是出现这么多的错别字。而且老师还会发现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错别字的高峰期出现了。    在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错别字的出现一般都发生在三四年级。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自然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这个学段开始接触大量的形声字,而且汉字在自身演变过程当中,形声字大量增加,占据了大多数。形声字有共同的规律,但也有特殊现象的。你遵循这个规律可以正迁移,但遇到特殊现象,这个规律就起相反的作用了。第二,学生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同音字的现象。同音字不是错字,是别字,就是用另外一个同音的字替代了。特别是现在的网络语言、广告用语存在大量的别字,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影响。再有,很多人认为电脑输入是错别字的罪魁祸首。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现象。从这个现象看我们的教学,由于学生会认的字多了,会写的字多了,出现字形记错,书写的错误,从一定角度来看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为什么出现错别字还是进步?我们会看到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由于学生会认的字少,会写的字少,所以在一定程度出现混乱的状况可能就会少。等到三、四年级的时候,识字量多了,会写的字一下子多了起来,才出现这种混淆的现象。我们可以说,这是学生学习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的这种现象归纳为倒退,或者归罪于学生学习的退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就是说我们要进行 积极的干预。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太着急,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会逐步消失。我们曾经把小学三四年级的作文出现的错别字作过统计,我们分析这些错别字,看它们到底是哪些,为什么会出现,呈现出什么样的一些规律。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作一些这样的研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非常成熟的教学策略进行积极的干预。比如说,充分利用迁移的积极作用,同时注意到迁移的副作用。在按照规律认字行不通的时候,对这些字就要提醒或者单独来记,不能总是拿规律记。在出现错别字的时候,老师要讲一讲字理,强化汉字的音形义的联系。如突然的“突”字,如果老师讲一讲字理的话,学生可能就记忆得比较充分了。    6.如何对待学生的识字差异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两极分化比较明显。由于老师采用了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识字的策略,结果一部分学生学得非常好,他们识字的积极性很高,识字量也比较大,进而阅读面增大了。同时会有一部分学生畏惧识字,识字能力也比较弱。这部分学生和识字量比较大的同学作一下比较,就感觉到自信心不足。这可能是课改过程中很多老师看到的一些现象,就觉得课程改革让有优势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但难以保证所有的学生达到基本要求。    怎么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呢?这也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老师首先要认识到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是齐头并进的,肯定是有差异性的。从识字写字教学来看,学生的差异从入学开始就存在了,就有一个起点不同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老师要认识到这种现象的存在,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这种现象促进个性化的学习,比如说同桌学习,你认识这个字,我认识那个字,两个人可以互相教。再比如,我们从教学基本的评价要求的角度,鼓励学生上不封顶,但是每个学生要达到一个基本的要求,给学生创造一个空间,给那些个性化发展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一种空间和机会。否则的话,八个字他认识了六个,只有两个字不认识,就显得没有他的施展空间。我们的老师应该给他提供一些机会,让他帮助其他的同学,同时还要给他个人的发展提供一些空间,让他认识其他的字。所以要避免两极分化现象的加重,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差异。有的语文老师有一种比较好的做法。他鼓励学生在开始识字的时候,每个人准备一个生字口袋。每天学过的生字、认识的字,让学生用小卡片写好,放在生字口袋里,平时你生活中认识的字,也可以放进这个生字口袋。然后定期,如一个 月一次在班上组织识字大王的评比活动,学生把口袋里的字全部倒出来,数数谁认识得多,让同桌互相计数,班上进行评比。通过这种识字大王的比赛,落实了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策略思想。教科书所要求会认的字、会写的字,是最基本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尽可能完成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任务。但是应该给那些已经达到基本要求的学生提供一些空间和机会,不要一刀切,应该体现这种差异性;否则,会扼杀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们会看到,如果所学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己学过的,甚至已经学会的,他们就会显得毫无兴趣,会搞小动作。如果你给他另外一个任务,他可能不完成就去做其他的工作。忽视学生的积极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教育的大忌。    7.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价应该注意什么    要保护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我们就要开展好对识字写字的评价。教师在评价的时候切忌拔苗助长,切忌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应该鼓励有兴趣学习但暂时还没有学好的学生,让他继续努力,识字和写字学用结合。    我想特别是对一二年级识字写字的评价,要贯彻激励性原则。经过十年多的课程改革,很多老师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有些老师采取分项检测、分步通过的方式。就是认字是一项,写字是一项,采取分步骤地检测,把检测变成一个一步一步前行的过程,而不是到最后的时候才检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一次没有通过,可以测试第二次,第二次没有通过,可以第三次,很多考试都可以这样做。还可以把学生最好的一次成绩作为他的成绩。大家都知道的美国的SAT考试,允许学生考很多次,然后把最好的成绩提供给大学,作为学习的参考,大学会看这个成绩是不是逐步提升的过程。所以,我们希望老师不一定一步到位。可以把这种检测放在平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分成几项,然后让学生互相来检测,如高年级的学生帮助低年级的学生,也是一种办法,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帮助风气的形成。    我们在评价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变考试为考级。虽是一字之差,但是我们对作为评价对象的学生的认识的改变,是评价观念的改变。考试使学生有一种被别人监督,被别人检查的感觉,他觉得自己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觉得别人来检测我了。而在考级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考几级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能力强的学生选择的级数可能高一点,能力弱的学生考的级数可能低一点。这样我们就尊重了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认知差异,给学生一个 逐步提升识字空间的一个阶段性。还有我们可以把测试变成展示,我们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他的识字成果能够展示出来。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识字交流活动,如识字交流周,对学生识字成果进行展示,也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进行展示。实际上展示的过程,就是学生汇报他们识字成果的一个手段,评价在于评,更在于激励和引导学生识字和写字的热情。    评价的功能本来就是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评价结果,看学生认识多少个字,还在于评价他们认知的过程,如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什么地方能够主动地识字。识字的数量固然重要,但是识字的过程和方法的体验更重要,这是学生积累识字愿望、识字兴趣和识字能力的重要环节。    8.写字教学实施中应该注意什么    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改革,但是当前仍然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写字教学的指导普遍不够。一线教师比较喜欢讲解课文,往往在低年段,教师就把写字教学的任务交给学生回家去完成,学生的写字练习缺乏监督和指导。在中小学举办观摩课的时候,很少有老师展示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课堂,往往都愿意展示阅读写作的课堂。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识字教学还比较重视,但是写字环节往往就成为教学的点缀。例如,在一次教学评优活动中,一个低年级老师素质还很好,在课堂上确实有一些不错的环节,但是在写字环节仅仅安排了3分半钟。在课后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写字环节只安排3分半钟。他回答说,这节课的字没有什么新意,让学生自己认识认识、写一写就够了。言下之意就是我很难在写字教学环节上展示什么亮点、什么新的东西。还有的时候,时间一紧,教师把整个写字环节删掉了,让学生回家自己去做。这也是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一个重要原因。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里明确写出来,“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每节语文课,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写字时间,在写字的过程中,老师还要加强指导,不要把写字都留作家庭作业。我们知道家庭作业有把生字写几遍、几十遍的现象,搞得学生一点愿望和兴趣都没有。所以,我们这次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当中明确要求,每一节语文课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教师也要在学生写字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写字的姿势、写字的习惯、写字的一些规律,给学生更多的具体的指导。因此我们强烈地呼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合 理地分配时间,低年段的每堂课都必须给学生留有写字的时间,千万不要让教师满堂讲,占据了学生所有的学习时间。在小学阶段的写字,要做到写对、写好、写快。写对是在起步阶段能够按照正确的笔画和结构书写;写好是通过学生的观察揣摩,师生的评议,能够初步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写快就是学生能够熟练地按照学科要求的笔顺笔画来独立地写字,有一定的速度。老师在备课中要下一点工夫。比如,在教材的集中识字的单元,认识带有木字旁的字。木字旁在不同结构的字里面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有上下结构,如杏;有半包围结构,如床;还有就是左右结构,如桃、休等。它们都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结构的字里面,木的变形不一样,那么老师在备课当中,就应该有所领悟,有所体会,这样在指导学生书写的时候,才能够让学生书写的有一些规律性。    还有一个不好的现象,就是有的老师比较注重课堂教学的观赏性,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往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字的间架结构,让学生来认字,把板书、生字、范写字这样的环节从教学过程中删掉了,让学生看着课件去写字。教师忽略了当堂的田字格的范写,这对于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写字练习是不利的。学生在课堂上认认真真写好字,这本身是一种态度。而这样一种态度应该通过教师的感染与示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做到在黑板上板演、范写,注重笔顺,注重间架结构,同时让学生在老师范写的时候认真看,用心记,模仿写,这样做的话,写字教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文化。    认认真真写好字,是对学生的要求,实际上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老师在课堂上,每写一个字,都要注意到你是给学生写,学生要模仿的,学生都要看到的行为示范,要引导学生,练习基本的笔画、基本的部件、基本的结构,为那些复杂的字打好基础,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把这些基本字写好,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有经验的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写字的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非常重要,这不仅仅关系到写字的质量,还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那么这次课程标准特意增加了这方面的要求,就是每一个学段,包括七到九年级都要关注,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学生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应该在学生的书写之前就明确提出要求。低年级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儿歌,比如说,“头正肩平挺起胸,双手并排要着地,身子微微向前倾”,这是一个正确的坐姿了。执笔上的要求是“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边一拳间,纸离笔尖一寸远 ”。这些儿歌让熟读成诵,还坚持反复要求,让学生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学生在写字教学评价这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刚开学的时候,一年级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写字姿势、写字习惯,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往往随着教学的深入,有些教师就忽略了这一点,中高年级段的教师几乎不再提写字姿势和习惯了。我一直认为每堂课教师都应该督促,督促学生养成习惯。在写字的评价方面,一定要以鼓励学生为主,形式要活泼。在布置写作业时,作业量要适中,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可以让学生给古诗或生字加一些漂亮的配饰,让学生把同偏旁的字写在卡片上,把卡片剪成水果状在全班交流,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把卡片贴上去等。识字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但目的就有一个,就是要激励学生识字的兴趣,展示学生识字的成果,不要让写字成为学生的负担。    这个专题主要讨论了语文课程改革,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目标,识字与写字教学的实施和识字与写字教学的评价。越来越多的国家把识字和写字能力作为早期学生智力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识字与写字教学的改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广大一线教师要共同努力,认真落实课程标准的识字与写字教学目标。 思考题   1.请说说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   2.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如何落实写字教学目标。   识字是写字的基础,写字是识字的巩固与提高,二者相辅相成,一直是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识字写字也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前提,关系到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使得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创新识字、写字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识字教学”方法 要促使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我认为应该把“教师引导学生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两方面相结合。 一、教师引导学生识字方法 1、玩游戏识字。 游戏是激起学生浓厚兴趣的火花,是满足他们好玩好动心理的催化剂,所以我在识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玩玩字卡”、“找找朋友”、“组合生字”、“叫字排队”、“我指你说”、“听音找字”“邮差送信”、“送字宝宝回家……”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乐中识记汉字”。 2、画简笔画识字。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教学象形文字。如教学“日、月、水、火、山……”等字时,可在黑板上勾勒出直观形象的简笔画来引出相应的生字。 3、做动作识字。 如教学“跑、踢、跳、 踹……”等字时,可让学生先比赛见字做动作,再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这些字都是“足字旁”? 再如:引导学生区分汉语拼音b与d时,可让学生伸出左、右手,四指弯曲,拇指伸直,边做动作边说:“左手b,右手d,两手一对b和d”。 4、编儿歌识字。 如教认“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这八个字时,可引导学生编儿歌:“早上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再如区分汉语拼音p与q时,可编儿歌:“p和q对面坐,讲故事说儿歌,p的脸儿朝着右,q的脸儿朝着左”。区分汉语拼音b与p时,可编儿歌:“b和p莫看错,一个坐,一个站,坐着的是b,站着的是p”。 5、叫字开花识字。 即通过给这个生字组词的方式来识记汉字。 6、花样读识字。 对于一些独体字,无法用前面的方法来识记时,我们通常采用领读、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男女生读、分组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强化识记汉字。 7、多媒体识字。 多煤体教学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采用了色彩、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使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认、难理解的生字化解在声情并茂中。如“叼、网、湾、秀、”等这些抽象的字可借助多媒体来教学。 8、课外积累识字。 识字仅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包括的东西实在太有限了。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识字量向课外延伸。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袖珍笔记本随时带在身上,当课余时间接触到广告牌、标语、宣传栏、街头牌匾、食品包装袋,还有各种报刊杂志时,要求学生将这些识字材料中的生字及时记录在袖珍笔记本上,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识记,每周二班会课评比一次,看谁交上的生字朋友最多。长此下去,笔记本渐渐地厚了,孩子们的识字量也逐渐增多了,知识也更加丰富了。 二、学生自主识字方法。 当学生由一年级过渡到二年级时,已经有了八、九百字的积累了,并且许多学生开始有了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教给学生一些自主识字的方法。如: 1、“加一加”识字。(即:部件加部件的形式)如:“翔”左边的“羊”,加上右边的“羽”,就是生字“翔”。 2、“减一减”识字。(即:合体字减去一部分部件)如:“菇”去掉“艹”就是“姑”。 3、“换一换”识字。(即某字换个部件就变成了另一个生字)。 如:“妈妈”的“妈”把右边的“马”换成“乃”就是“奶奶”的“奶”。 4、“比一比”识字。(即:通过形近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来识记字形)。如:“土—士、未—末、千—干”等,可根据笔 画的细微区别来识记。 5、“顺口溜”识字。 如:学生在自学“弟”字时,编出的顺口溜是:“小弟弟,真淘气,一拐一拐把脚踢”;自学“碧”字时编出:“王姑娘、白姑娘,两人坐在石头上”;在区别“辨、辩、瓣、辫”字时,学生在分小组讨论后编出了这样一个顺口溜:“中间点撇仔细辨,中间有言要争辩,中间有瓜长花瓣,中间丝线扎成辫……”等等像这样的方法学生编出的识字顺口溜还有很多很多。 6、“编谜语识字”。 如:有学生在自学“全”字时编出的字谜是:一个人胆真大,敢把王字踩脚下;有学生在自学“由”字时编出的字谜是:“田里冒出一根小秧苗”;自学“呼”时编出了字谜:“口里说,我很在乎你”……等等。 7、“记笔顺”识字。 对于一些独体字,无法用前面的方法来自主识记时,就采用边说边书空笔顺的形式来识记。 8、“查字典”识字。 当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遇见了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时,可请不说话的老师(字典)来帮忙。 ??? 总之,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还需要我们在座的每位老师们不断探索,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   3.就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的某一理念,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您的认识。 题:识字和写字教学改革,要实现“多认少写”的理念,首先要改进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方法和策略 ?  1.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包括阅读教学,要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的思想。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突出这个重点,在教 学时间、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认记写等方面予以保证,特别是在阅读课上要防止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 要相信儿童的认字能力,调动小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在自信的心态下,识字、写字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2.要求认的字,要明确要求,努力做到当堂认记,及时巩固。教科书中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教材中认识,挪个地方还认识,没有其他要 求。在教学中不要拔高要求。有的老师认为,对要求认识的字,引导学生逐字进行字形分析,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能提高认字质量。这样,花费的时间 很多,又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效果不一定好。其实,认字和认人是一个道理。认人,不必记住五官特征、穿着打扮,记个大体轮廓即可,见面次数多了,便认识 了。   要想取得理想的认字效果,一要第一次见面力求给学生以强刺激, 使学生对要认的字第一印象强烈。如,利用音像、动作、情境等加强汉字与事物的联 系,鼓励学生用自己想到的办法记字,以加深对生字的第一印象。有的老师在教蔬菜、水果用字时,让学生对照实物看标牌,看看、摸摸、读读、认认,甚至尝尝, 调动多种感官认字记字。有的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有的学生用猜谜的方法记“秋”字,用会意的方法记“闪”“笔”,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们” (门+亻),用减一减的方法记“几”(机-木),学生兴趣浓,记得牢。二要当堂采取多种方式复现,力求做到要认的字当堂大多数学生都认得。这就需要时间充 裕,形式多样,全体参与。如,分组玩字词卡,玩魔方(每一面写有本课要认的生字词),做摘苹果、找朋友、夺红旗的游戏,读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句子、儿歌, 让每个学生在游戏中、活动中,在语言环境中,在合作学习中,多次见面,“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见面就成了好朋友”。关键是教师要把时间、精力用在刀刃上 ──多种形式,特别是在语言环境中整体识记本课生字。三要及时复习巩固。根据儿童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刚刚认识的字一定要在以后的两三天中及时复习。 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巩固识字的办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在口头组词中,在生活中的各种场合,留意生字的变化,做巩固认字的有心人。   3.重视对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引导与交流,不断扩大识字成果。一方面可以联系教科书中的识字内容,引导学生增识字词。如,学习《操场上》一 课,结合认识“打球、拔河、拍皮球”等字词,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认识一些体育机械,增识一些汉字。又如,学习《自选商场》一课,结合认识食品、日用品、文 具用字,引导学生到自选商场看一看,由集一些商品包装袋,认认上面的字。另一方面,借助教材中的有关提示,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如,人教版教材在“语文园 地”中,陆续出现了认班上同学的姓氏字,认广告、路牌上的字,认电视屏幕上的字,认书报杂志上的字的提示。教师可据此进行课外识字的引导与交流。再一方 面,教师鼓励学生随时随地在生活中识字,经常提供交流、展示自主识字的机会。如,指导学生把课外认的字,制成卡片装进识字袋,或剪贴成册,定期在班上交 流。又如,在班上开辟“识字园地”,鼓励学生在园地中展示课外识字的成果,与大家分享,把一个人认的字,变成全班认的字。又如,定期围绕一个专题(动物、 植物、玩具、文具、生活用品……)或开展的活动(春游、秋游、种植、养殖、开动动会 、搞竞赛……)组织自主识字的交流与展示。只要老师有意识,有措施,无 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学生,在这方面都会有令老师、家长吃惊的表现。此外,对识字的评价要跟得上。要转变观念,课内、课外认的字都能帮助阅读、都应计入学 生的识字量;课内识字丢几个,课外认字拣一些,这样的学生认字成绩仍应视为优秀;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暂时遗忘,要相信学生能在今后的阅读中把暂时忘掉 的字找回来。   4.写字指导要到位,要加强板书示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   如果说学生认字可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有时可以“无师自通”,而小学生写字,入学儿童大多是零起点,一定要“有师指导”。在课改实验中,有的老 师对指导写字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这是软任务,教学时间不够,往往就是把指导写字和学生练字的环节省掉了;有的老师虽进行指导,但指导不利,一个突出 的表现就是用展示写字的课件代替教师的板书。写字是小学,特别是低年级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学生的字写不好,就没有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老师的板书字不 好,就不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   从修订大纲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写字。强调打好基础,包括“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体现了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的指导思想。   加强写字,一要从思想上重视。电脑时代仍需要把字写得规范、端正、美观,这不仅是交流的需要,还是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和民族素质的需要。二要以身 作则。语文教师一定要练习就一手规范、美观的板书字。三要加强写字指导。对低年级学生,写字指导一定要到位。每次写字,一定要提醒写字、执笔姿势,直至养 成良好的习惯。每写一个字,一笔一画的起笔、止笔,一笔一画的占格、占位,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每个部件的高矮肥瘦,部件、笔画之间的穿插挪让……都要交代 得清清楚楚,并且要边讲解边示范。而后让学生先描后临,发现问题,在评议中指导。随着学生写字能力的提高,要鼓励学生说出写每个字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 观察发现,提高书写水平。四要保证写字时间。低年级每节课都应安排写字,由写字渐渐过渡到写词,每节课三五分钟,细水长流。还要利用每用一节的写字课,按 写字教材的要求,练写硬笔字、毛笔字(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练习用毛笔描红),力求使每个学生不仅把字写对,而且书写规范、端正,进 而达到整洁、美观。   4.您认为应该如何评价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 ? 一、从形、音、义的结合上评价识字能力 这主要是针对新课程教材中要求达到会写程度汉字的评价方法。《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这说明,形音义结合是检测识字能力的最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对汉字形音义有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才算真正识字。测评学生识字能力的高低就要以形音义的结合上入手。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正确的听说读写运用。为此,学生不仅要分别识它形、音、义三个因素本身,尤其字形内部结构关系,还要建立形、音、义之间的统一联系,做到“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鲁讯语),评价识字能力也必须从形、音、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 字形教学是识字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识字的难点。评价识字,就要抓认清字形这个关键。考查测试学生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听写。让学生听写学过的生字,注重每个字共几笔,第几笔是什么。 如:① “小鸟”的“鸟”共几笔,第三笔是什么笔画?“河水”的“水”最后一笔是什么笔画? 还可以给学生学言环境。注上音填空,或辨别形近字。 如:② 按拼音给下列语句填空: ?bā??? rēn????? rù A、 昨天,我班又有(?? )(?? )加(?? )了少先队。 ?? mù????? hé?????????????? zuǒ????????? yòu B、 树(?? ) (?? )苗??????? (??? )边?? (??? )边 如:③ 辨析形近字(说清区别即可) 十——土??? 上——下?? 大——天 左——庄??? 右——石??? 西——两 ?检测这些题目,可利用荧屏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去写、去做,也可以口答,比较简便易行,可以即时巩固已学生字,并随时掌握学生在某一阶段内的识字情况。 二、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察运用能力 单纯地识某个字,非但不好记字形,其字音也容易忘,字义印象就更难深刻了。把生字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学情况就不同了。加之一年级识字采用多认少写的原则,对要求会写的100个字可以用上述的方法考察其字形的掌握情况,而对其余400个只求会认的字便不能操作了。而一旦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考察,由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义”,学生可联系上下文去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近年来一些专家在语言认知心理研究中发现,字词语义的心理贮存是按以具体到抽象的社会生活经验的意义纬度进行的。因此,考察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汉字的实际运用,充分尊重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符合人类语言认知规律。 如:①以“商场 ”一词为例,通过“商场里东西真多。”“在商场买东西真方便。”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他们就基本了解“商场”的意思。通过一定的反复后,对这两个字的掌握相信不会有什么问题。在考察时如带上这个语言环境“我在商场里买了许多文具。”要学生认读“商场”一词,学生会比较容易认出。 改换汉字出现的语言环境来检测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是识字教学评价最基本的方法。识字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们要求学生识字,并不在让学生仅能认识出现在固定的某篇课文中的字,而必须使学生做到当这个字出现在别的语言环境也能正确认读,基本了解意义。进而能独立运用,把每一单元的字编成儿歌、故事,让学生认读。在儿歌、故事的阅读中,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儿歌将生字的语言环境改换了,能很好的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识字评价的有效方法,也更是汉字学习的有效途径。正是在这反复多次地接触过程中,汉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记忆模块,经过了陌生到不陌生,不陌生到熟悉的心理变化过程,而认识汉字。 当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评价识字能力的形式还有很多,比较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出一系列有生活气息、富有儿童情趣的语句,组成试题,让学生认读、试做。 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f49d3f376baf1ffc4fad3a.html

《3.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 专题学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