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发布时间:2021-02-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一单元 教学设计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一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为后续学生建立有关电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从微观认识到宏观认识的转换做好铺垫。
这一课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交流、预测、检验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学情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现象能解释为是由于静电的作用,或者能进一步解释到物体摩擦产生了静电。学生的这些认识是我们期望的,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本课应该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初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步认识电的本质,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过程与方法:
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玻璃棒、橡胶棒、尺子、丝绸、毛皮、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体验静电现象
1、科学小实验视频引入: 气球摩擦头发后贴在衣服上,
2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这是为什么呢?
2、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下雨前天空的闪电、冬天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噼啪”的响、尺子在身上摩擦后能吸引纸的碎片、梳头的时候梳子与头发相互吸引、接触电视机屏幕有突然触电的感觉等)
3、揭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不一样的电荷。
1、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观看课件视频) 2)探究活动:摩擦起电 实验材料:
玻璃棒、橡胶棒、梳子、尺子、气球、丝绸、毛皮、纸屑 实验建议:
1、任意选择2种物体,快速摩擦。 2、用它们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 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 4、每个实验最好做2-3次。
发现: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有些不是很明显) 规定: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观看视频:不一样的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现象。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的气球分别系在木尺上,让它们挨在一起,然后用羊皮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互相接触的部位,观察现象。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 3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3、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器, 如电视机、电冰箱、电灯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才正常工作的。
观看课件:
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正电荷 用“+”表示 负电荷 用“-”表示 同种电荷 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 相互吸引
【教学反思】


4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2 《点亮小灯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小灯泡、电池、电线,它们的外观和名称。 2、知道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的连接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选用一些基本组件和材料设计简单的电路。 2、能用简图或文字表示自己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想法。
2、愿意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大家共同学习。
3、体验合作式探究的乐趣,并能够做到互帮互助,进一步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4、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指导观察小灯泡的构造及电路的连接装置。
【教学难点】
理解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线。
【教学准备】
5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师准备:课件;优秀电工小组奖牌2个;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 学生实验准备:1只小灯泡、11.5伏干电池、1根导线、实验记录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请孩子们来一起欣赏(出示PPT,习水的夜景)这是哪里呢?漂亮吗?如此美丽的夜景离不开电灯的功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电灯泡,并当一会小电工点亮电灯泡(板书:点亮小灯泡),大家有信心完成任务吗?
今天我们将同学们分成8个组,按照大家整体表现,还要设优秀电工小组,同学们准备好挑战了吗?
二、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观察材料,认识构造(观察部分) (一)观察小灯泡 1、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
师:孩子们看着自已组的电灯泡,结合教材,认真观察一下,灯泡是由哪些部分构成呢?
2、学生观察。(学生也可以结合本组已有的小灯泡,进行亲身实际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4教师结合小灯泡的结构图帮助学生认识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课件出示名称,强调有连个连接点,一个连接点位于小灯泡的尾部叫锡点部分,另一个位于小灯泡的一侧,和小灯泡的螺纹部分相连。
(二)观察电池 1、引导学生观察电池。
2、师生共同了解电池的结构(课件演示电池结构)
3、师:电池上有正负两极,小灯泡上有两个连接点,你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板书:两极?两点)
(三)引出导线
6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引导
2、出示导线。并对导线作简要介绍。 第二部分:合作尝试,点亮灯泡(实验部分) (一)小组合作点亮小灯泡
1、下面就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实验材料点亮小灯泡,我们要比一比,看那一组最先点亮小灯泡。不过在操作以前老师有个要求,每个组要明确一名记录员,完成本组实验记录单,组内可以小声讨论,同学们能做到吗?
2、学生实践。教师统计成功的小组并表扬他们的合作。对遇到问题的小组予以关注、指导。
3、小组汇报情况。演示点亮过程 4、讨论未点亮小灯泡的原因。 小组汇报讨论情况找出存在的差别。
师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让小灯泡发光,电池的两极必须与小灯泡的亮点相连,而且连接过程中不能断开。
(二)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同学们已经基本上弄清楚小灯泡点亮的原因了,那么我们利用我们得出的结论没有点亮的小组可以尝试用黑板上地方法试一试,已经点亮小灯泡的小组要用更多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当然,无论哪个小组,最终都要用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
3、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连接方法,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这里也有几种连接方法,猜一猜哪些会亮?哪些不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接法灯泡不会亮?(课件出示)
4、学生做出判断,教师予以简评。(以短路现象进行安全教育)
通过分析得出:像这样用导线直接把电池的两端连起来的现象叫短路;电路中电流不通,电没有形成回路,断开了就叫做断路。最后归纳在连接电路经常出现的错误接法:短路和断路。
第三部分:讨论电流路线(标注方向)
1、明白了小灯泡点亮的原因,那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电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尽量找两名以上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 2、学生小组将已画出的线路连接标出电流的路径。
(板书:两极连两点中间不断开形成回路;教师演示电在电路中的流动)
7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三、小结:
1、评选优秀电工小组
2、孩子谈收获,教师引导巩固电灯泡结构、连接方式、电流方向。
四、总结延伸:对家中使用的电器做个调查。
家庭用电调查表
姓名:
家中有哪些常用电器? 有哪些电器是用电池作电源的?
家中每月的最高用电量是多少? 最低用电量是多少? 家庭节约用电的建议:
【板书设计】
2、点亮小灯泡 两极 两接线点 短路 断路
【教学反思】


8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3 《简单电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简单电路》是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已经学会了用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了电流在一个完整电路中的路径。这一课将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分别点亮1个和2个小灯泡,进一步了解电流的路径,并感知串并联的不同特点。
【学情分析】
《简单电路》是这一单元的第三课。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验,已经学会了用1根导线和1节干电池点亮小灯泡,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了电流在一个完整电路中的路径。这一课将在学生已有感知的基础上,利用小灯座和电池盒分别点亮1个和2个小灯泡,进一步了解电流的路径,并感知串并联的不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干电池是能给一个简单电路提供持续电源的装置。
2.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3.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4.电流时从干电池一端流出,经过用电器和导线回到另一端。 过程与方法:
1.使用一节电池、2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点亮。 2.观察、描述和记录小灯泡的连接方法和小灯泡被点亮的情况。 3.学会用简易的电器符号画简单电路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9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激发对电探究的兴趣,体会小灯泡被点亮时的快乐。 2.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使用一节电池、2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点亮。 2.用简易符号表示电路中的电池、小灯泡和导线。 3.完整电路的电流流向。
【教学难点】
1.使用一节电池、2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用不同的连接方法点亮。 2.完整电路的电流流向。
【教学准备】
小灯泡、电池、小灯座、电池盒、导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灯泡)提问:这是什么?
2.请你仔细观察小灯泡,你知道小灯泡的构造吗? 3.提问:什么情况下,小灯泡能亮起来?(要有电)
4生活中常用在电视机上,电灯上的电行不行?指出生活中常用在电视机、家里使用的电可不能随便接在小灯泡上,那是十分危险的。那要用什么电呢?引出电池
5.认识电池:电池有正极和负极,它是安全电。 6.谈话:有了电池小灯泡就能亮了吗?(还需要导线)
二、探究活动:
第一阶段:使小灯泡亮起来。
1.提问:现在老师给你这些材料,你们会让小灯泡亮吗?(会)那请你把 10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自己想法在老师给你的记录纸上画一画。
2.学生画,教师巡视。
3.谈话:那你们画的连法是否能让小灯泡亮呢?老师已经为各组准备好了材料,下面我们分组进行检验,每个小组四个人,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检验,自己检验自己的,其他同学监督,看他检验的过程是否与画的一致,当然,检验的同学忙不过来,其他同学还可以帮忙。检验亮的同学,在书上图的旁边画上个对条,小组内相互看看,需要几根导线?选一个材料员来领导线。
4.分组领材料后检验各自画的电路图,教师巡视。
5.学生检验后,教师让电路图正确的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介绍连接方法。最后找一个错误的连接图展示。
6.讨论:为什么最后一个小灯泡不能够亮?其他的几种连法会亮那?它们的连接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汇报后教师讲解:它们都是把小灯泡的金属壳与锡点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为什么这样就会让电通过灯丝,使灯丝发光亮起来哪?那些(指着错误的方法)连接方法就不能够让电通过灯丝哪?其实,小灯泡的金属壳里面是有秘密的。你能够猜一猜金属壳里面的样子吗?(教师可以做的引导:小灯泡的玻璃壳里有灯丝,灯丝是与两个竖立的导线相连的,那两个竖立的导线„„)
7.谈话:同学们猜的对不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小灯泡的结构吧。 8.谈话:现在,请同学们能够说一说,为什么这几个电路能够让灯丝发光亮起来?组内不亮连接图,它们为什么不亮?(错误之处在哪里?)
9.学生对问题做出解答。
10教师讲述:那几个错误的连接做法,主要是正极出来的电流没有经过灯丝,而是直接通过电线回到了电池负极,这种情况我们称为短路。短路时电池、电线会发烫,那是十分危险的。刚才是不是有同学的手被烫到了?(学生答:是)
11.学生口述正确的电路连接方法,之后修改错误的连法。
12交流:什么情况下小灯泡会发光亮起来?按照这样的连法,只要形成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来,流过用电器,再回到电池的负极,成为电流的通路,小用电器就可以工作了。
13.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还遇到了困难? (出示电池盒)这叫电池盒,有什么作用? 出示灯具座,这个呢?
18.灯一直亮着,行不行?怎么办呢? 出示开关,这个呢?
11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个开关,控制灯泡的亮与灭。利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来组成一个简单电路。用线连一下。(出示ppt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一个简单电路需要哪些东西? 看一下。此时这个简单电路,灯泡亮吗? 为什么?
开关闭合,小电珠亮,此时电路称为通路。开关打开,小电珠不亮,此时电路称为断路。
14.引出电路图(板书)
三、课堂小结:
1. 通过今天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2. 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设计】
简单电路
电池、导线、小灯泡、电池盒、小灯座 连接方法 点亮小灯泡
【教学反思】


12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4 《电路出故障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科学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9页至第10页,本课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电路的基础上,有的问题的解决可能意味着创造出一些新的事物,但重要的是要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一课中,一是分析造成电路故障的原因有哪些?二是学做电路检测器,并经历一个检测和完善电路的过程,强调的是问题的解决技能。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可以自己组建使小灯泡亮起来的简单电路,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但在电路组装过程中,有时小灯泡没有亮,学生感到诧异,本节课,我们将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白利用电来点亮电灯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通路)
2.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和猜测,描述什么地方的电路出故障了,并明白电路出故障,电流会中断。
3.经历检测简单电路装置的过程和检测自己小电动玩具的过程,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造能力。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加工,加以创新并学以致用。
13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检测电路中的知识。
【教学难点】
所学知识在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树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课旨在让学生当遇到“灯泡不亮”这一问题时,能依照“电路出故障了—哪儿出了故障—如何排查”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经历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长此以往,必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分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尊重事实、善于动手探究的科学素养。
【教学准备】
每组一套坏的电路元件(一个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一个电灯泡、三条不同颜色的电线)2.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元件(一个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灯座、一个小灯泡、三条电线)3.好的备用电池、电线、小灯泡若干。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4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提问: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电路知识,谁能说一说一个简单电路包括哪些电路元件?(生:电源、用电器、导线和电器元件等)谁能用这些电路元件点亮小灯泡?(请两名同学个连接一个电路,尝试点亮小灯泡)
2.小结:(一位同学的小灯泡顺利点亮)电流从电池的一端经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小灯泡就会发光;
3.提问:(另一名同学连接的电路小灯泡没亮)小灯泡没亮说明什么?(板书:电路出故障了。
二、学习新课:分析故障原因 1.电路出了故障,说明灯泡中没有电流通过。哪一部分出了故障,使电流中断,灯泡不亮呢?(学生小学讨论后汇报。
2.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出了这么多可能存在的故障,但这些毕竟还是我们的猜测。那我们怎样才能确切地找出电路中的故障呢?。
三、学习新课:制作电路检测器
1.(课件出示电路检测器)今天咱们也做一个电路检测器,利用它就可以查出故障的电路了。瞧,这就是我们要制作的电路检测器。
2.咱们亲手制作电路检测器,怎么样?
四、学习新课: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
1.我们该怎样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师演示:用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和一根电线的两端相连接,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故障;如果不亮,则说明这根电线有故障。
提问:如果电路检测器不灵怎么办?为什么先要把检测头接触一下呢?检测仅仅做一次就够吗?为什么要重复检测呢?
2.整理实验方法(课件出示)
A先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碰一下,看检测器的灯泡是不是发光。 B、把可能出故障的元件串到电路里,看检测器的灯泡是否发光。 C、重复检测一次。
3.接下来的任务是用刚才的方法查出电路出故障的地方。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设置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你们能用电路检测器把故障找出来吗?(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A、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尽量放低声音。
15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B、边实验边记录。
C、把检测出来的故障元件放在1信封中,然后在材料盒中换取好的元件。 D、重新连接电路,排除故障,使故障电路中的灯泡亮起来。灯泡亮起来,说明你已经排除故障,成功了。(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你们的电路中有几处故障,是在什么地方出的故障呢?
五、总结拓展
1.讨论:除了用电路检测器来排查电路故障,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找到电路故障,点亮小灯泡呢?课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看谁的方法更简单,更高效?
2.教育学生安全用电; 1)检测电路前要断开电源。
2)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板书设计】
4.电路出故障了
电流中断 电流回路 合理猜测: 电路检测器 →排除故障 小灯泡被点亮 1.小灯泡坏了; 2.灯座松了,没有连上; 3.电源坏了;
4.导线坏了,电路没形成→缠绕丝→测丝长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努力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留有充分的时间去尝试、讨论、研究,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自主探究,让他们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教师的思维轨道,因为只有自己发现并学会的知识才是记得最牢固的。
本课的教学是以教师创设的有故障的电路这一情境开始的。而这个情境的创设是依据上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使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而设计的。这种设计既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探究的问题从学生中而来的思路,又过渡的非常自然。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从猜测——验证— 16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真正体会了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故障的原因、实验的设计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只是充当他们的助手、支配者、引导者。如提示他们对故障原因进行归类分析、对设计的实验的可操作性提供建议等等。


17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5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中的第5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利用“电路检测器”科学规范的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容易导电,他们会发现将身边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导体是一种允许电流通过它们的物质,绝缘体是电流不能通过的物质。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从检测的常见物体上升到对人体、水是否导电的探究,从而自然地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的教育,也是本课教学着重要思考的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结合实际,的放矢。本节教学设计针对四年级下册的学生。从知识起点上看,学生对于电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例如电器设备必须用电才能工作,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电源等。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对电有了更深的了解,但是没有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课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帮助学生建立这两个概念,认识导体与绝缘体在电路中的作用,明确安全用电的重要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结合新课改要求,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大量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也乐于学习。
【教学目标】
1、知道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18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2、认识电学原件中导体、绝缘体的选材原因。
3、通过电路检测器的检验,掌握导体、绝缘体的基本判断方法。 4、通过拆解,分析产品构思和设计目的。 5、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析能力,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绝缘体。
【教学难点】
对接线板结构(工程设计)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试验记录表、小组实验评价表及实验盒电路检测器;橡皮、小刀、纸板、铁钉、钥匙、塑料格尺、毛线、五角硬币、丝绸等待检测物体、铁格尺、木条、石块、玻璃片、铅笔、回形针、一角硬币、铜丝等待检测物体各。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检测器、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到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1、教师出示课件一个电路检测器。问:这是什么?
上节课,我们共同制作了电路检测器,并用它检测了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天老师带来了电路检测器,出示实物电路检测器。边说边做当两个检测头相接触的时候,检测器中的小灯泡应该怎么样?(老师现在将检测头附近的的塑料皮相接触小灯泡会怎样?(小灯泡不亮),再演示一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金属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塑料皮不能让电流通过)教师出示课件小结
像铜丝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皮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导体与绝缘体。书:导体 绝缘体
19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二、检测“橡皮”,明确检测橡皮的完整过程及意义。
1(出示橡皮)
老师这里有一块橡皮,橡皮是否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我们怎样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呢?出示课件检测橡皮的方法步骤。请一名同学读出来。
橡皮到底容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我们必须进行检测,谁愿意到前面来检测一下,请同学们注意看,他是否按照上面的步骤检测的。他检测的过程是否规范呢?
三、检测身边的物体的导电性
(一)出示课件强调实验注意的地方
1、接下来就请同学样按照预测是否导电——检验检测器——反复检测材料——得出结论的规范的检测程序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检测完的材料要放进旁边的空盒内,全部检测完后,整理实验记录。
2、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检测结果?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小组的检测结果与你们的是不是一样?有不同的吗?
(二)交流汇报 1.出示课件
2.按照这种方式先小组内交流在全班交流 (三)引导学生认识那些是导体那些是绝缘体。
前面我们说过,像铜丝、铁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木片这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谁能说说,通过检测,我们知道了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呢?
四、安全用电教育
1.我们来找一找,教室中电器设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材料? 2. 我们人体和水都是导体,那在我们使用电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的安全,要注意什么呢?
五、总结
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为保障我们的安全,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电,保护好绝缘体。
20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让电流通过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导体与绝缘体的特征。
【教学反思】



21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6 《做个小开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开关是所有电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开关控制着电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一直采用断开连接的导线或取下电池盒中电池的方法来断开电路,他们会感觉这样做很麻烦。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首先观察手电筒的结构,了解手电筒的开关是怎样控制手电筒电路的断开和闭合的,再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个开关,并利用它来控制电路。在制作小开关的过程中,学生要思考小开关的什么地方需要导体来制作,什么地方需要用绝缘体来制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路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体来做。 过程与方法:
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教学难点】
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22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只手电筒和相应的干电池,软木块(橡皮一块、图钉两个、曲别针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一个、电池盒一个、电池一节,导线若干,红灯、绿灯和黄灯各1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点亮小灯泡,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能不能做一个闭合的电路,使小灯泡亮起来吗?那么现在开始动手做一做吧!看看哪个组做的又快又好。
2.这些装置长时间就这样放着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应该怎么保护他们?对,我们可以做一个开关。板书课题(做个小开关)
3.出示各种各样的开关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些都是什么开关。
二、观察手电筒:
1.观察组成手电筒的各种材料。
讨论:在这些材料中,有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为什么有些地方要用导体,有些地方要用绝缘体?
2.观察手电筒的构造。
思考:电池和小灯泡是怎样安装的?电路中电流的路径是怎样的?试着标出电流的路径。
3.观察手电筒的开关。
观察并操作手电筒的开关,体验开关是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的。(教科书提供了一张手电筒内部构造的电路图,图中表示的是电路断开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手电筒的电路是通的,图上的开关该怎样表示?画一画电流是如何从电池的一端通过开关和小灯泡回到电池另一端的。
三、做个小开关:
1.给每一组一个断开的电路,讨论怎样设计一个开关。
23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重点讨论:用什么材料来做,怎样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
2.利用身边的材料,讨论并设计制作一个小开关,然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3.利用每组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能交叉控制红绿灯的电路。测一下,什么时候红灯亮,什么时候绿灯亮。(活动目的:用一个开关来控制红绿灯的亮与灭。
4.如果要在红灯变绿灯、绿灯变红灯的中间亮起一盏黄灯的话,应该怎么办?(方法: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路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路,用一个开关控制三个电路。
5.交流汇报:
1)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 2)解决了哪些问题? 3)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4)一共运用了几种小开关的制作方法?
5)自己设计的红绿灯是怎样控制的,和生活中的红绿灯有什么区别?
四、延伸与拓展:
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家里用电器的开关是什么样的,这些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的。
【板书设计】
6.做个小开关
开关 连接或断开电路
遥控开关、拉线开关、闸式开关、活动开关等 导体 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
【教学反思】


24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7课《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最后一课时。教材共有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检测接线盒里面是怎样连接的;第二部分是比较不同的电路连接。第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明白通路和断路的区别,了解通路有不同的连接方式,第二部分是不同的电路连接,让学生了解灯泡和电池都有串联和并联两种连接方式,了解串并联特点,让学生更深地掌握电学知识。通路和断路是这一课的重要线索。通过对通路断路地研究,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又能言简意赅地掌握串并联知识,贯穿本节课始终。本课活动内容较为丰富,而材料又是活动的基础,因此,我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摆弄和思考,形成通路断路的完整形象,构建串并联的思维模型从中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培养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象来替代实际科学实验情况,有些孩子在课堂中甚至会只凭经验不加实验的去判断,因此要在课堂中非常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会使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在第三课已经学习了两个灯泡的不同连接,但是对灯泡亮度这一现象并没有深入研究,建构的串并联概念并不完整。电池的串并联在生活中可能有接触,但是没有形成概念。每一个实验或者是活动,都要演示2次或以上,渗透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掌握了电流、简单电路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应该比较容易,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概念掌握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25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培养勇于挑战、缜密推断、大胆设想的态度,并通过实验来验证。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2.能运用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电路,通过电路分析串并联的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连接的通路的个数,总结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电路的特点 2.判断两个电池并联电路的摆放方法。 3.电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分配。
【教学准备】
为每小组准备:1个电路检测器、2个四个接线头的盒子(其中两组没有通路,另二组有三个通路实验记录单;2节电池(配电池盒2个小灯泡、2个灯座,导线若干根。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旧知回顾引出课题
1、会议电路检测器的用途。 2、说一说电路检测器工作原理。 2、出示道具(一根管子中间有四根导线)
学生观察思考:在不打开的情况下,能否知道左右的那两根导线是接通的?猜一猜
教师验证:用电路检测器
今天我们来学习《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26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一)、学生探究接线盒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谈话:每个电路是根据生活、工作的需要连接的,有的往往我们又无法直接观察到,我们能知道电路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吗?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电器元件
探究活动:接线盒的研究 1、课件出示一个接线盒。
2、师提问:你知道这个电器元件的名称吗?知道这个电器元件的作用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吗?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用什么办法知道它们的通和断?让学生说说具体的操作方法。
3在不拆开的情况下,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盒子内部是怎样连接的? 4,小学生讨论检测顺序并汇报。 投影出示实验方法及步骤
1、以小组为单位,先检查电路检测器是否正常,讨论检测的顺序,然后再开始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并把检验结果记录在表中,四个接级头应检测6次,做到不重复,不漏测(一边测一边记录)
2、检验完后,根据检验结果推测接线盒内的连接情况,把推测结果画在记录纸上。
3、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结果 (二)小灯泡的两种不同连接方法
刚才我们对接线盒的连接进行了探究,下面我们来研究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1实验材料盒(两节电池、两个电池盒、一个电珠、一个灯座和6根导线) 师提问:用这些材料组装不同的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师根据学生实验总结两种连接方式并板书。
5、课件出示串联小灯泡及并联小灯泡并分析连接特点并板书。 师提问:不同电路小灯泡的亮度有什么不同? 6、师生小结:
投影演示:并联电路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通路,在电压相等的情况下,并联电路灯泡所发出的光线比串联电路发出的光强得多,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比并联电路所发出的光弱得多,在我们家里的电器如电灯、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是并联在电路上的。并通过教室灯泡的开关让学生明白:并联电路断开其中 27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一处,灯泡任然发光;串联电路断开其中任何一处,小灯泡全部不亮。
三、课外延伸
课件出示电路板游戏设计题,学生思考回答
四、师生总结 【板书设计】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通路 断路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电路检测器) 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教学反思】


28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
第二单元 教学设计
1 《油菜花开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出于“油菜花开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一课。教材之所以选取油菜花作为观察材料,是因为取材方便,全国适用范围广泛,而油菜花的构造典型、简单,学生也比较熟悉。而我们把“油菜花”换成“芥菜花”主要是因为学校实践基地里的有大片的“芥菜花”可供学生观察学习,而且芥菜和油菜同属十字花科,开的花不论是花的大小、颜色、形态都十分相近,同样很适合学生研究学习。
本课内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采取总——分——总的顺序,通过到菜地里观察一棵芥菜,再对一朵芥菜花进行解剖观察;并由一棵芥菜植物上不同形态的花朵,推测一朵芥菜花成长为芥菜果实的过程,为后面进一步观察各种花;探索雌蕊、雄蕊是如何产生新生命——植物种子的过程;以及动物新生命产生的过程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三年级的《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已经自己种植和观察了凤仙花,知道它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几个部分,还知道一朵凤仙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等组成。
2.解剖时学生一般动作快,但可能有拉破、解剖无序、排列无序的问题,为以后的研究带来麻烦。因此这儿引导学生讨论很必要,此环节采用视频演示,再用三个要点12个字小结方法:由外向内,夹住基部,依序排列。学生能很直观地学习到正确的解剖方法。
29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3.对果实是怎么来的,部分学生模糊知道是花,但具体是由花的哪部分变成,是怎么变化而来是不太清楚的。所以前面解剖时要注意着重引导学生描述雌蕊的颜色形态,为这一步作个铺垫。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渐变的过程;注意抓住个别学生的发现大做文章,如雄蕊上有花粉,而且容易掉落,推测花粉很容易落到雌蕊上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掌握油菜花的结构特征;了解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的花的变化过程,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美育教育,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
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引入
师: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进入第二单元的学习了。《新的生命》这一单元共 30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7课内容,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单元导语:“春天……”
首先跟随杨老师去欣赏一下春天的美景吧!(播放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今天,我们来观察研究油菜花。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一)观察一棵油菜。
以前我们观察学习过凤仙花,知道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1、说说油菜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各在哪里了? 2、种子藏在哪呢?
3、油菜花和凤仙花一样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二)观察一朵油菜花。
师:接下来,我们要给它来个特写,近距离观察一朵油菜花。(出示学习任务)
1)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要求: A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B说说油菜花都有哪几部分构成?
2)汇报:谁能告诉大家油菜花由哪几部分构成?
3)刚才的方法适合观察外部结构,但要看清楚内部,我们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解剖。
2、解剖:
1)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拇指和食指夹住镊子,不要太用力,顺序是从外到内。
2)填写分工合作表,解剖油菜花。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3)用放大镜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4)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5)汇报观察结果,了解油菜花的各部分名称和特点。 6)在观察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3、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黄绿色萼片四片,黄色花瓣四个,呈十字形排列,雄蕊6枚, 31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雌蕊一枚。
(三)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
4、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教学反思】


32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2 《各种各样的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下《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二课,植物开花是孕育新生命的开始,花作为植物的繁殖器官,它的构造与生命世界的延续息息相关。在第一课学生对油菜花的构造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本课的教学指向研究各种各样的花。本课的基本内容有:花的专题观察,“花的观察”报告会,完全花和不完全花三个内容。如果放手让学生去从各个方面研究、比较各种花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被观察的对象的“量”又多。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对象越多就越容易流于“走马观花”的形式,所以要确定好“精而不少”的数量,让学生能集中地对观察对象进行有深度的探究活动。本堂课的重点是,在老师确定并准备了合适的材料后,学生能够掌握识花软件的使用、科学有序的观察花的结构,并正确地区分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雄花。在研究过程中,知道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学情分析】
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并通过对大树、小草的观察,凤仙花的种植活动,建立起植物的生命周期的概念。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建立起繁殖的概念,知道生命通过繁殖而生生不息,并为以后的生物和环境,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形态结构与它的功能相适应,生物的进化而打下基础。

本课的探究技能是观察、汇报,学生已经在本单元第一课中会解剖一朵花,在饲养活动中经历过汇报和交流,初步会用平板拍照佐证,表格统计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以前的生命世界和第一课的教学中,孩子们已经建立起不能随便伤害小生命,控制研究样本的数量的情感观念。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尽量在现场观察,不采摘花朵,(可以使用放大镜)充分利用学校的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并且课余时间多观察校园中的植物的花,也可以用平板电脑把花拍摄下来。提倡学生带花 33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盆来美化校园,美化教室,或把花水养,能不解剖的尽量不解剖,观察过的花可以压制,制作植物标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研究过程中,知道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根据雄蕊和雌蕊的情况,知道单性花和两性花,雌花和雄花。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识花软件初步识别花的品种,根据提示完成对花的结构的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

2)能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借助平板电脑表述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和同学进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持续探究花、探究植物的兴趣。

2)通过花的多样性体会到自然界中生物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能够找出某种花是否缺少一部分或几个部分,判断这种花是完全花还是不完全花。
【教学难点】
区分出单性花的花蕊是雄蕊或是雌蕊,并判断该花是雌花还是雄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花朵有槐花,天竺葵,四季海棠,月季。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开课导入,引出课题
34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上节课,同学们观察一朵油菜花,通过观察,你知道油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PPT展示)
除了油菜花,自然界的花还有很多,这些花的构造与油菜花是一样的吗?它们与油菜花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板书课题:2.各种各样的花)
二、花的观察,获取事实
1、认识观察材料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花,你们认识哪些花? 2、提出观察问题:
这些花到底和油菜花的的构造一样吗?
从外向内观察每一种花,看看它们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比较这些花的相同与不同,每个小组的同学边观察边记录。 比比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开始吧!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3、小组合作观察、记录 4、汇报交流
叫学生来说这些花的相同与不同,并展示。每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三、比较分析、建立概念
1.对照观察记录汇总表,建立“完全花”和“不完全花”的概念. (第一层次)
:同学们对五种花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吗?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就进一步引导:它们和油菜花的构造一样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板书“完全花”“不完全花”(课件展示) 2从花蕊的方面进行观察比较,揭示”单性花、“两性花、“雄花”“雌花” 再仔细看看这些花的雄蕊和雌蕊,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引出概念:“两性花”“单性花”。四季海棠只有雄蕊或雌蕊,它就是单性花。 3、聚焦到四季海棠的“雄花雌花”,认识雄花、雌花,雄花和雌花都是单性花。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像四季海棠这样的雄花和雌花:(课件展示:柳树的雄花、雌花,南瓜的雄花、雌花。
4、展示台展示雌雄同株的四季海棠,告诉学生:其实四季海棠是雌雄同株的单性花,一株花上既有雄花又有雌花。像这样雌雄同株的还有我们熟悉的玉米。 35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展示课件:玉米)
四、课件拓展
1 植物开花只是为了供观赏吗?花的哪些部分与繁殖有关?
2 判断:哪是西瓜的雄花?哪是雌花?像这样的雄花和雌花,将来会发生什么变化?(让生猜测,说出理由)聚焦或追问:雄花可以结果吗?雌花一定能结果吗?花的构造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有关?(小组讨论完成)
五、课堂总结
反馈学习收获(先叫同学们说说你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对照板书知识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学会观察了很多花的不同分类。按照花“是否具有4个部分”我们可以把花分为“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按照“是否有雄蕊和雌蕊”又可以把各种各样的花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师生对答梳理,师板书标准),今天我们认识的四季海棠、南瓜花、柳树的花、玉米的花等都是单性花。
结束语:花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还孕育着新的生命,是新生命的开始。开花和结果有紧密的联系。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保持这份好奇,去探究植物的更多神奇。(整理材料。 【板书设计】
2、各种各样的花
完全花: 萼片 花瓣 雄蕊 雌蕊 不完全花: 缺少一~3部分的花 单性花: 雄花 雌花 两性花: 雄蕊和雌蕊都有
【教学反思】


36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3 《花、果实和种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1通过解剖常见的果实,找出植物的种子。2通过解剖种子,了解种子的内部结构。3)种子萌发时需要的条件。4)种子是怎样传播的。基于学生认识水平本节课我引导学生从最熟悉的果实和种子开始研究、认识,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并通过解剖了解种子的内部构造。
【学生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果实和种子有了很多感性认识,但是对果实和种子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特别是一些能够发芽的,如马铃薯,葱,蒜等,孩子也以为是种子,知道种子能发芽,但是,对种子的内部结构了解不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能说出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 情感目标
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有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果实的构造。
37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难点】
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教学准备】
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视频。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百合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
1.图片:桃树的花、果实和种子:
桃树的花与结果、种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出示:百合花的雄蕊和雌蕊:
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百合花的雄蕊和雌蕊吧! 提出自己的猜测。
桃树的花、果实和种子特征比较明显,学生很熟悉。用以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在展示台上演示、讲解用放大镜观察的过程: 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
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2.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视频。 3.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
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全班交流汇报。
38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 阅读课文P27: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用视频材料更真实,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没有油菜的果实可用蚕豆替代)
1.发放油菜的果实。
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
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
全班交流汇报。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了解果实的生长发育过程。
拓展学生课外知识,阅读资料,思考讨论。 1.为什么有些南瓜的雌花没有发育成果实就凋谢了? 2.阅读资料: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板书设计】
花果实和种子 雄蕊:花药和花丝 雌蕊:柱头、花柱和子房 给花授粉 受精、结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复习的是花果实种子的知识,由于开花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花的结构和果实种子的结构这几部分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虽然种子这部分知识与开花结果不在同一章节,但合在一起来复习,从而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的目的。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花果实种子在知识上的联系,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一条主线,然后以问题的形式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复习。在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后,指导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核疏理和串连,经过点的互动,使之连接成线,将各部分零散的知识点串为一个整体,从而达到点动成线,理顺串活的目的。
经过理顺,本节内容形成四个大的板块:花的结构、传粉受精、种子的结构、 39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各个条理化的知识线索进一步衍射,使之纵横联系,将不同的知识线索经过移动,扩展形成为一个知识板块,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达到知其所以然的能力培养目标。
在对各知识板块的“串、讲、练”之后,抓住本质的东西,进行知识迁移,尽可能反应知内在联系骨架,和精髓提炼出来,将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使之成为知识网络。主要体现在板书的设计上,力求表现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只保留了极为重要的内容:花的主要结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等内容,其它的则省略了。通过箭头,把花的各部分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各部分结构联系在了一起,使整个知识成为一体,知识结构更加完整。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上课节奏有点快,导致学生自行探索的过程缩短,以后我会改正并注意这一点。有些地方应该多让孩子来自己探索,增加他们的兴趣。


40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题选自教育科学版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是在观察了花、果实、种子的基础上,对植物果实和种子特征做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经历猜想、推测、验证、说明的探究活动,明确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科学意义:植物开花以后,经过传粉、受精形成了果实和种子。果实和种子成熟以后,必须散布到各处才能扩大后代植株的生长领域,以使物种繁衍。每种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都有一定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特征是与它的传播方式是相适应的,也就是说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和它的功能(传播种子)是有联系的。
【学情分析】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科学语言的准确描述和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培养与提高。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让学生观察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学生要观察油菜种子,在捏油菜果荚的活动过程中发现其特点,推测油菜传播种子的方式。采用观察、假设、测量、实验等方式,经历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探究过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植物种子和果实的兴趣,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3、科学知识:
41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认识几种常见植物散播种子的方式,理解种子和果实的结构与种子的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获得有关植物的多样性、植物与动物与人类等知识的直接认识。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发现各自的特殊构造,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理解植物巧妙地利用不同的方法把自己的种子传播到远处。
【教学难点】
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猜想和推测不同的植物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方法。
【教学准备】
豌豆荚、苍耳果实、实验探究记录单、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1.观看图片:思考屋顶上的小草是怎么来的? (学生讨论交流)
2.类似的情景你还见到过吗?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植物是如何把种子散播到远处的。 (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二、探究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自体传播
1.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
1)展示油菜花田图片,由油菜花引入,你们知道油菜豆荚长的是什么样吗,油菜是怎样传播种子的,我们一起来探究油菜种子的传播方式。
2)探究过程
42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a观察成熟的豌豆荚(季节原因,用豌豆荚代替油菜果荚进行探究),观察成熟的豌豆荚的外壳有什么特点?
b轻捏豌豆荚,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c猜测豌豆的种子是怎样散播到远处的? d视频验证
e介绍自体传播,像这种靠植物本身传播的,并不依赖其他的传播媒介,这种传播方式,叫自体传播。
f观察散落出来的的豌豆种子有什么特点? g哪些特点适合自体传播? 2.凤仙花种子的传播方式
1)回忆当凤仙花果实成熟时,发生过什么现象? 2)凤仙花和豌豆种子的传播方式一样吗? 3)比较豌豆和凤仙花种子,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2分钟)
想一想,像豌豆和凤仙花种子这样,成熟后,都掉落到植物的附近,会产生什么样的情况呢?给我们的启示。
动物传播
大自然是绚丽多彩,包罗万象的。回忆探究豌豆散播种子的过程:观察,触摸,猜测,验证,得出结论。按照这个探究思路来探究其他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1、展示苍耳图片,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苍耳种子的传播方式,边探究边填写记录表。23分钟)
21)分享探究结果,2个小组汇报。 2)展示苍耳传播视频,介绍动物传播。
3)展示鬼针草、蒺藜的图片,看看这些植物果实有什么特点?猜测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
回顾总结
我们看到了豌豆和凤仙花的种子是小而圆,传播方式是:自体传播 而苍耳、鬼针草、蒺藜的果实是带刺的,传播方式是:动物传播
比较两种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植物果实种子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你有什么发现吗?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自身的形态结构是有联系的(板书) 3.展示樱桃、葡萄图片
43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它们也是靠动物传播,想想它们是怎么靠动物传播的呢? 风力传播
除了自体传播,靠动物传播,种子还有其他的传播方式,刚才同学说的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就是代表。
1.展示蒲公英图片,蒲公英种子是靠什么传播的呢?你能说一下为什么吗? 2.观看蒲公英视频 3.介绍风力传播
4.还知道哪些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是靠风力传播? 槭树,柳树等
5.欣赏风力传播视频,有什么感想? 水力传播
1.展示莲蓬,椰子图片。蒲公英种子很轻,它可以借助风力传播,但是像莲蓬,椰子它们又是靠什么传播?
2.它们的种子在水中不会腐烂吗?
3.思考种子的传播方式还与什么有关呢?(生长环境)
三、巩固训练
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也知道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与其自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有关。现在老师想和你们做个小游戏,检验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练习题:找朋友
1)将种子与其适应的传播方式连起来。
苍耳 水传播 凤仙花 莲蓬 自体传播 椰子 油菜荚 风传播 鬼针草 蒲公英 动物传播 樱桃 2)将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植物的特点连起来。 自体传播 轻,带翅或绒毛 动物传播 生长在水边 风力传播 有小刺或多肉好吃 水传播 果实成熟会突然炸裂 师生共同总结
44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这节课我了解了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生: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与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有关。
2、师:这节课,同学们认识了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其实,种子的传播方式与其自身形态结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自然是美丽神奇的,自然界中还有很多的植物,它们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呢?希望同学们抱着敬畏,爱大自然的心态去发现去探究。
【板书设计】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风力传播 特点轻有翅膀、绒毛,代表植物是蒲公英 弹射传播 特点种子小,干燥时会自动爆裂,代表植物有油菜
动物传播 特点动物爱吃果实外表带钩或刺,代表植物苍耳,葡萄水力传播 特点浮在水上,不易腐烂,代表植物:椰子、莲蓬
【教学反思】


45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5 《种子的萌发》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种子的萌发》选自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五课。2页,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浸泡种子,主要落实种子外形比较及浸泡实验。第二部分是种子的内部结构,主要落实剥开种子并比较观察种子内部结构的活动。第三部分是发芽的蚕豆,主要落实指导开展种子发芽实验并持续观察记录。
【学情分析】
《种子的萌发》是《新的生命》这单元的第五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种子产生的过程、种子的传播方式,知道种子是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角色,是种子为什么能孕育新生命,种子的内部都有哪些结构,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也是学习本节课的问题基础。虽然种子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学生还没有真正认真的去观察、研究过种子。学生通过三年级植物单元的学习,知道了观察是有目的的活动,观察要有一定的方法和顺序。通过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等学习活动,学生具备了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他们会观察、善于表达、能够收集整理资料,并且具有一定的耐心和毅力进行中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时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识植物种子的构造,知道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认识到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进行对比实验并做记录。
2、经历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比较蚕豆、花生、绿豆等种子内外部结构特点 46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并做好记录的过程。

3、指导学生开展蚕豆发芽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探究种子奥妙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观察记录的良好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的构造与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子叶在蚕豆发芽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培养皿、镊子、小刀、放大镜、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学生准备好观察记录表以便汇报。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儿童歌曲想听吗?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拍手唱。(播放种子发芽的录像,配上儿歌小雨沙沙)听完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生:说出种子要发芽,
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种子也不甘落后。今天我就一起研究《种子的萌发》,师板书课题:种子的萌发,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探究过程
1、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

前两天老师让你们回家观察蚕豆、黄豆、油菜的种子,并浸泡种子,你们做了吗?好,现在老师就考考你们出示课件:
47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1、观察蚕豆、油菜、黄豆的种子它们的外形有哪些不同和同之处. 不同点:大小、颜色、形状、光滑度。
相同点:都是植物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都能长成一株植物 2、浸泡后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吸收水分、膨胀、种皮破裂、发芽。
3)通过观察你认为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
同学们看到了种子喝饱水胖胖的样子,那你想知道什么? 种子里面有什么?
不同种子里面的构造一样吗? 种子为什么能生根、发芽?
我们一起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为了更好地观察,我们选者浸泡过的种子蚕豆。
2、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介绍解刨蚕豆的方法出示幻灯完成第一步。
小心地剥开蚕豆,每部分尽量保持完整,剥开后放在培养皿中观察蚕豆有几部分组成。
说出蚕豆是有两部分组成:种皮、胚。师:板书 师说明:种子里最重要的部分是胚。 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2)将蚕豆的“豆瓣”小心分开。
3)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各部分,并填写好记录单1 小组探讨交流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给予纠正。并让学生重复说胚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用同样的方法解剖黄豆观察黄豆的结构与蚕豆的内部是否相同。
学生进行解剖观察黄豆
学生汇报黄豆的的结构与蚕豆的相同。
比较其他植物种子的结构,课件出示白芸豆和豇豆的图片学生说一说种子各部分名称。你想知道胚的各部分将会怎样发展变化?
看课件出示种子不同部分的作用,让学生先说一说,教师在给予纠正和讲解。 老师告诉学生:植物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出示课件什么是双子叶植物,
48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让学生读一读,出示双子叶与单子叶的例举图片。 2、观察发芽天数不同的蚕豆种子
1)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中种子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发放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3天,6天,9天) 3)观察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外形。 4)解剖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5)汇报交流研究发现。
师: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三、小结
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蚕豆的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 种子的各个部分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练习巩固
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口答。
五、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同学们课后持续观察蚕豆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并做好记录。
我们的科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研究,我们还应该在生活中也注意积累知识,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科学家就是这样成功的。老师相信未来的科学家一定会在你们中间。
【板书设计】
种子的萌发
种皮 种子
胚根——根 胚芽——茎、叶 子叶——提供营养
【教学反思】
《种子的萌发》是教科版小学《种子的萌发》选自教科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五课。本课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对比观察不同种种子, 49 / 126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探究种子的内部结构,发现种子内部的共同点:每粒种子都有“小芽”、都能分成两半等。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胚,体会每粒种子都有胚,而且胚是有生命的,通过猜测胚各部分所起的作用,激起学生自己亲自观察胚各部分的变化的兴趣,为课后的持续观察提供了兴趣基础。
我的不足: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渴求与兴趣也很大程度来源于教师客观的评价,所以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1、我觉得在自己上课时在评价方面做得就有所欠缺。我的评价语言还欠丰富,评价的层面还比较浅。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学习伙伴之间真诚的评价与鼓励对于他们来说是易于接受的,也可以使学生有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的机会,这便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与默化。


50 / 12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83740e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22.html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