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

发布时间:2011-04-28 09:43: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丽水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

根据国家、浙江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着眼于为实施省委“两创”总战略和市委“三市并举”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背景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实现丽水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2004年第一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部署,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建设,不断加强人才教育、培养、使用、激励等工作,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2009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0.46万人,比2005年底14.27万人增长43.4%,每万人口中人才数795人,比2005年底568人增长40%。同时,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改善。公务员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8438人,占总数的53.5%,比2005年底增长14.5个百分点;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的高、中、初级人才比例分别为8.3%42.1%49.6%,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比2005年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全市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6人,有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已选拔“新世纪138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培养人员113人,其中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1人、第二层次8人、第三层次68人,评选市拔尖人才222人次、市科技新秀134人次。

 

  体制机制逐步理顺,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按照“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积极探索实现党管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市一级以及全市9个县(市、区)都成立了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人才办成为单列常设机构,初步建立了人才工作组织体系和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新世纪138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涵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环节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同时,坚持开展县(市、区)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结合会议、调研、专项检查等形式,加强对全市人才工作的督查指导,提升全市人才工作的整体水平。

 

  创新平台有效拓展,人才环境不断改善。建立“校(院)地(企)”合作长效机制,广泛开展人才、科技和项目合作,与省内外18家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成浙江大学丽水科技成果转移中心、浙江工业大学丽水研究院、浙江大学丽水市浙西南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9家。加快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初步建成了全市人才信息数据库、大学生村官信息库,为调节人才供求、优化人才配置、推进人才开发提供了便捷服务。加大资金投入,近四年共投入人才工作专项资金5900万元,对高端人才实行了政府岗位津贴制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人才工作,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人才发展总体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经济发达地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人才优先发展理念还没有完全确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配置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比较缺乏,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未来十年,是丽水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各项改革事业的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伐加快,海西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人才集聚力和辐射力将进一步增强。人才强市建设的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才工作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人才工作,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和第一推动力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统筹规划、积极创新、突破重点、整体推进,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两大战略目标,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理念,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主线,以高层次、紧缺急需和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重大人才工程为抓手,以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动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为丽水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人才优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尊重规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使人才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以用为本。坚持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贯穿于人才发展始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努力创新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才、才尽其用。

 

  重点带动。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在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中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一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带动各类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

 

  (三)发展目标

 

  今后十年,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人才队伍,为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奠定人才基础。

 

  ——人才规模不断壮大。到2020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4.3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比重达到26%

 

  ——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到2020年,主要劳动力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8.5%,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7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28.6%

 

  ——人才布局进一步优化。人才的产业分布更趋合理,装备制造、金属加工、日用化工、生态旅游、金融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比重明显增加,企业研发人员比重明显提高,在产业集聚区建成一批人才高地。农村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人才使用效能不断提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到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达到17.3%,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人才贡献率达39.5% 

 

  (四)总体部署

 

  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二是实行人才投入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合理分担的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社会资本在人才投入中的比重。三是发挥教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四是优先推进企业人才开发,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激励企业更好地集聚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提高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五是推进人才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布局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六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七是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围绕经济社会和人才发展战略,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有限资源,在重点人才、紧缺人才、急需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破。八是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提升各类平台吸引凝聚人才的承载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共建一批高位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九是优化人才创业创新环境,推进人才工作政策和法制化建设,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营造人才自由发展、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和安居乐业的工作生活环境。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围绕增强丽水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水平和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着力建设一支高层次、高水平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科学制定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衔接“省151人才培养工程”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开发专项工程,分层、分类实施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对“拔尖人才”、“138人才”、“四个一批人才”等重点人才实行重点培养,努力造就一大批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设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努力建设一批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推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建立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从海内外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努力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深入实施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结对帮带制度,加大对一线创新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促进青年英才不断涌现。完善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体系,健全有利于人才创业创新的评价、使用、激励制度,积极营造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大力开发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

 

  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切实加大重点领域紧缺急需人才开发力度。加强重点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生态旅游、机械装备制造、不锈钢、日用化工制品、合成革及制品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传统优势和新兴产业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及时了解掌握我市不同产业、行业、领域紧缺急需人才的需求信息,定期发布紧缺急需人才目录。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建设重点领域学科和专业,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鼓励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紧缺急需人才的继续教育,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对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高等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给予必要支持。积极开展合作与交流,通过人才“柔性流动”、成果作价入股、专利授权经营、技术联合攻关,使更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战略合作。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制订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紧缺急需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对于落户丽水的紧缺急需人才,切实解决编制落实、子女入学、家属安置、职称评定、待遇保障、住房需求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 

 

  (三)加强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

 

  紧密结合丽水实际,大力培育一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地方特色人才队伍。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及内部结构优化要求,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国内外知名院校资源优势,鼓励、扶持本地高校加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学科专业建设,加大青瓷、宝剑、石雕、茶叶、畲药、摄影、油画、旅游等特色人才培养。探索建立特色人才认证机制,设立特色人才评审委员会,推动特色人才认证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加强对特色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做大做强“云和师傅”、“松阳茶师”等特色人才品牌,对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并进行大力宣传,提升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重视华人华侨人才培养,积极支持丽水学院办好华侨学院,以“华侨要素回流工程”为主要载体,继续开展华侨企业家培训活动,在加强为华人华侨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华侨企业家综合素质,着力培育一批有才干、善经营、有影响的领军型华侨。重视在外创业人才培养,探索总结丽水人外出开办超市创业、食用菌种植营销、中小宾馆经营等创业成功模式,将其作为我市外出人才创业的系列品牌,加强培育和建设,推动更多的丽水人走出去创业致富。同时,重视发挥在外丽水高级人才联谊会、异地丽水商会、同乡会在密切对外联系、服务丽水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搭建在外创业人才返乡创业平台,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四)统筹抓好各类人才资源开发

 

  1.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造就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加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重点选好配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重视选拔培养复合型领导人才。进一步规范党政人才选用机制,着重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加强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到2020年,全市党政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左右。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以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成长型中小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为重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培养造就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提高战略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中高层人员培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革和完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期权股权激励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到2020年,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0.2万人。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综合运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手段,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和载体,拓展发展空间。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14.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矛盾有效缓解,学科、专业、产业、地区分布趋于合理。

 

  4.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提高技能人才的技术知识和创造性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水平,培养造就数量充足、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评选表彰制度,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适应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大批经营能人、生产能手、能工巧匠,努力建设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会经营、有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依托职业院校、现代远程教育、电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双证制”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和管理,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任职。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1万人。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能力为核心,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专业化水平较高、结构比较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加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大力开发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社区建设、残障康复、司法矫治、防灾减灾等专门人才。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研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社会工作人才加快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

 

  四、重大工程

 

  (一)千名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围绕我市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以生态旅游、机械装备制造、不锈钢、日用化工制品、合成革及制品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传统优势和新兴产业为重点,力争到2020,从海内外引进1000名左右具有较强创业愿望和创新能力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其中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100名,并积极争取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国家、省“千人计划”。

 

  (二)“创新2020”拔尖人才选拔计划

 

  以推进自主创新、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到2020年,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学科和重点项目等领域中,选拔培养一批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并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及后备人选,其中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100名左右,科技新秀200名左右。对入选对象,通过选派外出学习、扶持科研项目、实行目标考核、落实待遇政策等,进一步加强培养,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138人才工程

 

  以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引领作用突出、创新实力强劲的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为目标,与省151人才工程相衔接,制定实施《丽水市138人才工程(2011-2020)实施意见》。到2020年,培养1200名左右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其中100名左右在省内外学术和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能进入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序列的第一层次高级专家;300名左右能代表我市学科优势和学术技术水平的第二层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800名左右在各学科专业领域发挥骨干作用、富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四)重点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以领军人才为核心,团队协作为基础,到2020年,培育建设一批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具有省内先进水平的市级重点创新团队。其中,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培育20个左右能突破关键技术、研发战略产品、推广重大成果的科技创新团队;在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重点产业中培育30个起引领作用的企业创新团队;在人文社会、宣传文化领域培育10个左右文化创新团队。

 

  (五)千名优秀企业家培养计划

 

  围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要求,着眼于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每年择优选拔100名左右有发展潜力的成长型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分别安排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职业经理学院、国际机构进行教育培训;每年组织100名左右重点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到发达地区和知名企业考察学习,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才干,全面提高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物流、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到2020年,培养造就1000名左右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的优秀企业家。

 

  (六)高技能人才“金蓝领”开发计划

 

  根据我市特色制造业基地建设和生态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金蓝领”开发计划,建立完善“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制度,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师研修站,实行名师带徒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 年,培养1000名市级技术能手、50名首席技师,建立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

 

  (七)千名“绿谷名师”培训工程

 

  以培养骨干教师为重点,培养一支学术水平高,专业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实施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提升工程。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导向,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培养一支骨干教师、骨干校长队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鼓励、支持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攻读本科及以上学历,鼓励、支持初中、高中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大力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到2020年,培养100名名校长、300名德育骨干教师、1800名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

 

  (八)医疗卫生人才工程

 

  实施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医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实施基层卫生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建立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重点、梯队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乡村医生教育,建立完善卫生技术人员培训网络和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到2020年,培养100名在省内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或学科带头人,培训2000全科医师。

 

  (九)农村实用人才121支撑计划

 

  按照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结合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实施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农业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村创业人才。到2020年,重点培训农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000人次、重点支持200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100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

 

  (十)生态旅游人才百千万工程

 

  围绕加强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要求,坚持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加快旅游资源规划、市场营销、商品开发、旅游活动创意和组织等各类旅游人才培养。积极开展行业培训,全面推行资格认证和全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建立引进旅游人才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酒店管理集团、旅游营销策划机构和旅行社的高层次人才。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100名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1000名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10000名旅游产业业务骨干人才。

 

  (十一)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工程

 

  着眼于加快绿谷文化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全面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有较高学术造诣、联系实际的理论专家,一批坚持正确方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水平精湛的作家、艺术家,一批既懂得宣传文化发展规律、又懂得市场运作规律的文化经营管理专家。到2020年,选拔培养100名在本行业或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

 

  五、机制创新

 

  (一)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任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着眼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完善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加大重要部门、关键岗位、不同区域干部交流力度。完善公务员录用、调任、聘任、退出等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人员聘用制度、竞聘上岗制度和公开招聘制度。健全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化选聘的比例。

 

  (二)创新人才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健全重在群众认可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干部德才考察标准和考察办法。建立以岗位绩效考核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探索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探索体现职业知识、能力和业绩的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因地制宜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

 

  (三)创新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有利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机制。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有关政策,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引导各类企业加强对人才的激励保障,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建立产权激励制度,探索管理技能、技术专利等要素入股的新办法。建立健全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力量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制度。将人才队伍建设目标量化,按年度进行考核,对优秀单位给予奖励。进一步完善拔尖人才、138人才和重点创新团队等奖励制度。 

 

  (四)创新人才管理机制

 

  完善党政领导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提高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建立市、县(市、区)党委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建立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加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完善决策、协调、督促落实等工作运行机制。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改进宏观调控,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

 

  六、重大政策

 

  (一)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政策

 

  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逐步提高人才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确保教育、卫生和科技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探索建立人才投入绩效评价体系,提高投资效益。各级财政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确保用于各类人才的开发、培养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强化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的杠杆效应,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根据国家税收政策,适当提高有关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多形式投资人才资源开发。 

 

  (二)人才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政策

 

  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现有开发区、工业园区、创业园区的转型升级,依托各类园区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的创业创新孵化器,打造吸纳创业创新人才的载体。围绕我市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支持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到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共建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站等创业创新平台。研究制定从投入、土地、服务等方面支持科技人才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政策措施。

 

  (三)促进人才柔性引进政策

 

  通过探索建立人才工作证、居住证等制度,解决柔性引进人才在工作、创业、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置、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政府奖励等方面问题,吸引海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以项目合作、智力入股、兼职兼薪、成果推广转化、特聘岗位等各种形式来我市开展人力智力服务。改革目前人才引进中福利性政策多、建设性政策少的状态,以优化工作环境、搭建创业创新平台为重点,使人才能够充分施展才能。积极推进人才安全、人才保护和人才无障碍流动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丰富的华侨资源,吸引华侨、归侨人才回丽水创业,发展华侨经济。鼓励在丽水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各级人才交流机构和经济开发区积极探索人才柔性引进的方法和途径,搭建人才柔性引进平台。

 

  (四)引导和鼓励人才到基层创业发展政策

 

  鼓励人才到农村基层和边远艰苦地区工作,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提高党政机关从基层招录和选调公务员的比例,实施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轮调办法,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做好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的选聘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选聘政策,加大培养和管理力度。探索和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络和平台,加强创业技能培训,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提供咨询、辅导等各类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五)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政策

 

  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努力办好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和丽水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发展高等远程教育与网络教育,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学,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教育基地。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需求,适时调整高等院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精简合并重复设置的专业,积极设置符合地方、面向地方的新专业,加强地方急需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办学、多形式培养人才的格局,建成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社会化、开放式、创新型的职业学校,着力培养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培训制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人才素质。

 

  (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政策

 

  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加强人才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人才住房供应量,优先解决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中青年骨干人才的住房问题。对人才户口随迁、家属随调、子女入学入托及就业问题,提供优惠政策和方便,在出入境、税收、保险、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便利,对特殊人才实行特事特办。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科技人员潜心研究。

 

  七、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领导

 

  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纲要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研究制定规划纲要的分解落实方案,牵头组织实施重大人才政策和重大人才工程。建立全市人才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把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建立规划纲要实施的人才投入保障机制、评估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通报情况,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制定具体计划,切实抓好落实。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将人才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促进人才发展规划与科技、教育发展规划等各专项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各地、各部门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科学编制本地区、本行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完善配套政策,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协调、责任明确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规划纲要监测、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未来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适时进行修订调整,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三)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开展人才工作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加强对重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探索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强化人才统计工作,健全覆盖全市的人才资源基础信息库和人才分类信息库,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源年度调查统计制度、人才预测预警制度、人才资源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热爱人才工作、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工作专兼职队伍。

 

  (四)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党和国家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及时总结和宣传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加大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372d543c1ec5da50e2703a.html

《丽水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