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设问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3-04-17 03:18:3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设问之我见

高中历史课堂要提高效率,问题的设置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深入、课堂的控制力以及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等诸多因素,在课堂上当问题被抛出后,学生毫无反应一问三不知,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形。有的课堂热热闹闹,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教学目标没有得到有力的落实。

1.无疑而问

无疑而问,无难可疑,这样的问题对话注定是无效的。看似热闹繁华,其实是浪费时间。所提问题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没有难度,没有一点思维价值。提问成了一种装饰,白白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老师已让学生朗读的情况下再设问,是无效设问。而且即使没有朗读,这个问题也毫无思维含量,因为答案就明确写在书上,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获得,起不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

2.自问自答

这是一种最典型也是最常见的教师自导自演式的“生成”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所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分解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并串之以“试题解答”式的教学步骤来构成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将自认为的问题及其结论硬塞给学生,使学生丧失了探究的浓厚兴趣,处于疲于应答之中,导致思维出现混乱、断裂。

3.请君入瓮

教师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预案,不顾学生实际,生硬地按预设的步骤,引导对话流程一丝不差地按预定进行,水到渠成般地借学生之口得出教师“满意”的答案。教师要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要通过设问来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科学的认识应该是在学生激烈思想交锋后自觉构建起来的,而不是建立在扼杀学生思想火花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教师的引导应该是引起学生新旧思想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而不是通过设圈套来“请君入瓮”四、满堂发问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满堂问”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 “满堂问”是教师在教学上的“包办到底”,所有事情教师都给办好了,学生只需配合答问题,此类课程虽以“问题”形式展开教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积极讨论、踊跃回答,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但实质上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讨论的结果最终还是回归到教师提供的答案上,学生的思想灵感成了教师答案的陪衬,如此教学自然难以让学生获得历史体验与感悟,历史素养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3461721711cc7931b71628.html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设问之我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