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的根源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8-09-29 14:38: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的根源与对策

  [摘要]本文认为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根源在于我国这个世界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对低端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与计划生育导致劳动力资源增速放缓、高校扩招导致低端人力资源供给推迟、雇主陈旧的用工观念抑制了低端人力资源的有效释放和低端人力资源市场不健全导致低端人力资源供需区域性不平衡等因素。为正确解决问题,还深入分析了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认识中存在的误区,并据其因果关系提出加快产业升级、加强法制建设、引导企业转变用工观念、加强政策创新、加强青年一代的就业引导、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包括市场节点和流通网络的建设等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源短缺;产业升级;劳动密集型;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17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0)01-0057-03

  [作者简介]刘志军,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港口与航运管理系讲师,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广东广州510641)

  

  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就业危机,这些危机掩盖了我国近年出现的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也使各界没有着重关注这一问题。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金融危机的出现,也为我国低端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缓冲时间。如果对低端人力资源短缺问题不再加以重视,随着经济的复苏,我国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必然再次呈现,出现真正的人力资源危机,到那时候再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代价将是不盲而喻的。最令人担心的是,国内低端人力资源的短缺可能会严重影响外资的流入。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科技与经济实力有限,在短期内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难度很大。因此,重视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加大对该问题的投入,加快问题的解决步伐,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对低端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国内媒体的观点五花八门,有的认识甚至存在严重的误区。另外,导致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的原因很多,要清晰地描述其因果关系,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本文分析了问题的现状,力求寻找导致问题出现的真实原因,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一、低端人力资源短缺

  

  1 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状。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民工短缺在局部经济发达地区客观存在,工资待遇长期徘徊、劳工权益缺乏保障、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变革等多种因素,导致局部地区低端人力资源短缺。为此,各界采取了诸多措施。然而,低端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并没得到缓解,即使是在当前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结构性的人才短缺在局部地区也还是存在。

  

  2 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认识中的误区。对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观点不一,甚至出现一些认识误区,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些误区归纳为:(1)误把乡村剩余劳动力等同为有效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和有效劳动力两者在年龄、性别和技能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2)误把结构性缺工当作全局性缺工。目前的缺工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性的,如市场上缺的是年轻的、女性的和有技能的工人。(3)误把农民工说“民工荒”的理由当真理。(4)误把产业转移等认为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往往伴随着产业转移,其中,产业升级主要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而产业转移则指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二者的着力点是不一样的。由于产业升级是解决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为帮助区分二者的本质,有必要建立一个世界产业升级与转移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二、低端人力资源短缺原因分析

  

  探寻低端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源,应从宏观角度出发,结合具体情况来讨论,才能得到一个合理、全面的结论。总的来说,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的根源可归纳为5个方面:基本面、结构性不对称面、观念面、政策面和人才流通面。

  

  1 低端人力资源短缺根源在于低端人力资源需求增大与有效低端人力资源负增长之间的矛盾。在科技水平未发生重大变化的前提下,人力资源需求量随GDP同比增长,即使今年世界经济形势不好,国内GDP增量也会较大。然而,由于政策、工业化和社会转型(如生育观)等影响,我国1564岁之间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将不会像原来那样充足,特别是20世纪80年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的生育率降低,“独生子女”一代已开始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的人数相对于70年代出生的人口要少,这一升一降直接导致低端人力资源短缺。

  

  2 供需不对称加剧了低端人力资源的短缺。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腰鼓型,中间小,两头大,主要表现在对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和一线员工的供应短缺,对中间层次的文员、办事员和业务员供应饱和。而人才的供给却呈橄榄型,两头小,中间大。这样导致供需结构性不对称,包括经济发达程度的区域性不平衡、性别供需不对称、年龄供需不对称和技能供需不对称等因素引发的人力资源供需结构性不对称。不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差异很大,对低端人力资源需求量也不一样,在低端人力资源还不能顺畅流动的背景下,经济发达程度差异也导致低端人力资源供需区域性不平衡。在低端人力资源需求中,由于女性比男性具有心灵手巧、工资期望值低和好管理等特点,企业更热衷于使用女工。于是,在制造业出现女工不足而男工过剩的现象,即性别供需不对称;在低端人力资源中,年轻劳动力比中老年劳动力具有体能好、好培训、好管理和没家庭负担等特点,企业更愿意使用年轻劳动力。于是,在制造业出现年轻劳力不足,而中老年劳力过剩的现象,即年龄供需不对称。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企业对技能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我国低端人力资源绝大部分没有受过技能训练。于是,出现一边是企业招技能工难,一边是低端人力资源就业难的现象,即技能供需不对称。

  

  3 用工观念和就业观念抑制了低端人力资源的释放,加剧了低端人力资源短缺。许多企业用工观念老化、用工不规范和劳工权益受侵害等现象,抑制了低端人力资源的释放。由于企业一线劳动强度大,长期以来,私企、外企,甚至一些国企对新进一线员工的年龄限制很大,这种用工观念导致年纪稍大的劳动力不敢去这些企业,企业也不想用.即目前不是民工荒,而是年轻民工荒。企业主习惯于过去对待低端人力资源的态度,如工资低、生活环境差、工作环境差和劳动强度高等,这些因素促使农民工不愿外出打工。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自我发展,企业中技术含量低的工种所带来的低廉工资,对年轻一代已无多大吸引力。

  

  4 政策层面因素包括户籍政策、社保政策、高教政策、三农政策等抑制了低端人力资源的释放,加剧了低端人力资源短缺。户籍制度而引发的社会保障制度、安全保障制度对低端人力资源的系列不平等导致南下的低端劳动力资源越来越少。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原本参加民工大军的毕业生走进了学校,这代人的就业时间推迟,促使低端人力 资源短期供应不足。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农作物价格的上涨,“三农”政策的落实,农民负担的减轻,部分农民在家务农的收入和外出打工的收入差不多,但在家更加自由、安全,这样出外就业的低端人力资源就更少了。

  

  5 低端人力资源市场不健全导致低端人力资源流动不畅和我国产业转移,加剧了低端人力资源区域性短缺。目前,国内市场上还没建立规范的适合低端人才就业的人才市场和流通体系,没有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低端人力资源流通平台,不能在第一时间显示劳动力供求状况,无法使低端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佳,造成了劳动力的闲置浪费。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在加紧产业升级,而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地通过招商引资,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接纳了一些大型的来料加工厂,这将消耗大量的低端人力资源,这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迁出直接导致该地区低端人力资源需求的减少,可是这部分劳工已被产业转移到内地的企业消耗掉了。更甚者,由于在内地就可以就业,必然削弱低端人力资源南下东进的意识,这对发达地区低端人力资源的供给来说是雪上加霜。

  

  三、低端人力资源短缺应对措施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低端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会导致真正的短缺。由上可知,导致低端人为资源短缺的因素总体可分为基本层面因素和结构性短缺层面因素,其中结构性短缺层面因素又可分为供需不对称因素、流通渠道因素、观念因素和政策因素,要注意的是其因果之间不是一一映射的,很多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每个因素也可能影响多种结果。这样低端人力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要抓住问题的根源,多管齐下,综合治理,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 加快产业升级。发展经济是国家的中心任务,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亦即GDP增长和计划生育是无法改变的。在这一前提下,产业升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性策略。通过产业升级来降低单位GDP的“人耗”。在产业升级时,政府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当资源禀赋结构的升级要求产业结构随之升级时,所涉及的投资范围十分广泛,需要相关的产业同时升级,以支持升级后的产业继续发展。例如,从轻型加工业升级为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资本市场、金融业、科研和教育等方面作出相应凋整,以提供资本、技术和高技能劳动力等方面的支持。但是,出于产业结构的惯性、资金的限制、风险和外部性的存在,市场难以自发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此时,就需要政府积极干预,制定和实施适当的产业政策,积极发展资本和金融市场。参与建设和投资于诸如教育、卫生、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具有某种外部性的产业,以及需要较大规模的初始投资或需要较长建设周期的项目。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以补偿企业进行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时面临的外部性。为社会经济活动建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降低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运行的交易成本等。

  

  2 加强法制建设。靠市场机制来调节供需关系往往是滞后的,应通过政府引导,加强法制建设,通过法律手段来预防企业用工中的年龄、性别和地域歧视,提高企业一线员工的待遇、工作环境,保障其合法权益。对该问题,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最近相继出台了《安全生产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但这与社会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比如,提及维护外来工权益,听到最多的是及时足额支付工资、提供基本的劳动安全保障之类。应该说,这些只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最基本内容。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全面实现劳动领域的法制化管理,根据法律法规制定出与之配套的劳动政策,形成以《劳动法》为主体的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三方协调机制、劳动标准体系、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劳动保障监察制度等。

  

  3 引导企业转变用工观念。政府应该帮助企业转变用工观念,改变过去认为低端人力资源就是廉价资源的观念,使企业自主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鼓励企业聘用35岁以上的员工,防止企业用工过程中的重男轻女/重女轻男现象,调整用工标准,适当放宽年龄、性别、地域、经验等限制,加强企业低端人力资源的培训,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低端人力资源的真正无限供给。

  

  4 加强政策创新。包括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完善企业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和改革教育体系等,这样才能避免户籍政策阻碍低端人力资源流动、三农政策引起低端人力资源回流和高教扩招推迟低端人力资源释放等问题的出现。在这个方面,许多地方政府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对农民工确实做了很多工作,但是由于是地方性的,其普及率很低,很多农民工都不知道这些政策的存在。因此,在这个方面国家应该加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才能全面、系统地解决问题。

  

  5 加强青年一代的就业引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出现,家庭和年轻一代对其就业标准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使更多的年轻人推迟就业,这需要加强整个社会就业观念的宣传,建立合适的国民教育体系,才能避免由于就业观念的转变和高校扩招而引起的低端人力资源释放推迟现象的出现。

  

  6 加强低端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包括市场节点和流通网络的建设。目前,市场上还没建立专业规范的,适合低端人才就业的人才市场和流通渠道,这源于之前低端人才的就业习惯和企业招聘低端人力资源的招聘习惯。之前,由于低端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企业习惯在家坐等低端人力资源上门应聘。另外,低端人才市场的利润低,大型资本流入不足,政府也没有重视,最终导致低端人才就业市场和流通渠道一直没有培养起来。同时,该市场的不成熟也导致大量非法中介的存在,严重影响低端人才市场的形象与发展。目前,低端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急需要政府的扶持,甚至直接参与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1)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发展跨地区劳务合作,与劳动力输出地的学校、当地政府合作,直接引进低端人力资源。(2)创建网络化、便捷化的职业供求信息系统。把劳动力输出地政府提供的民工数量、年龄、性别、技能等信息,各类培训学校的专业、生源信息和联系方式,与输入地企业的需求专业与人数信息及联系方式在网上发布,促进双方相互沟通与专业及时调整。(3)规范职业中介,政府加大对合法中介在资金、政策和管理上的扶持和监管作用,培育出一些上规模、守法的中介。(4)加强培训工作,针对产业发展特点,有计划、长期性、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培训把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ee9149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7.html

《低端人力资源短缺现象的根源与对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