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镇长》得失谈

发布时间:2012-03-16 15:18: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电视剧《镇长》得失谈

18集电视连续剧《镇长》作为2007年央视一套黄金的开年大戏的确有许多令人兴奋的新意。不容置疑,这是一部反映当前农村乡镇干部的主旋律作品。但从其主要演员的选择、人物性格的塑造,又分明表现的是不同以往的“另一类”的形象。可以说潘粤明饰演的镇长戴兴,是新时期影视剧中一个全新的乡镇党员干部形象,这一人物的出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亲民政策,体现了当下基层乡镇干部勤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戴兴这个人物之所以鲜活感人,令人耳目一新,除了他所具有的社会学的典型意义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他身上所透射出的美学意义上的性格光彩。

电视剧《镇长》之所以好看,耐看,吸引人看,主要是编、导、演在美学——形式感上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首先是主要演员的选择与造型。导演选用潘粤明这样一个“阳光大男孩”去扮演一位乡镇干部,这本身就是一个艺术思维上的突破。他一件小褂穿在身上,一出场就表现出生活的质感,时尚、新潮、平和而富有活力。作为县办副主任的戴兴,本来是去为领导下乡探路,却为了过开车瘾自己把车开进了泥坑中,紧接着是和一群农村孩子的周旋,俨然孩子气未脱的大男孩。谁成想,这一颇具反讽意味的开局却决定了他的命运,县长让他去杨河沟镇锻炼锻炼,就这样,戴兴只好不情愿地走马上任,去当代理镇长。

文艺的根本任务是表现人、刻划性格。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指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戴兴出场时性格的规定性和他下到乡镇去环境的特殊性构成了反差强烈的不和谐。然而,编导却偏要在这种看似不和谐的构成关系中,让戴兴去展现自己的独特作为。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面对百废待兴的杨河沟镇,戴兴上任的头一天,“考验”就接连发生,一是他没有看到夹道欢迎的场面,迎接自己的只有马书记等几位乡镇干部,接风宴让前来要债的田胖子给搅了,学校老师又因拖欠工资罢了课,情急之下,戴兴自告奋勇充当代课老师,岂料,这堂仿佛“公开课”的较量,既展示了戴兴的古文功底和驾驶突发事件的才华,也教育和感化了在场的学校师生及乡镇干部,可谓一箭多雕。此后,剧中又出现了多次“不可为而为之”的情节。他到省城跑项目资金,巧用“大红旗”做“花车”,绝处缝生;回乡后处理刘安氏“土葬事件”,搬出了孔圣人以“孝”道治“孝子”,化干戈为玉帛;面对渡假村建起后生意冷清的局面,他又创意了一篇“寻宝”的文章,在省报上发表后倒是引来社会的关注,一方面游客巨增,一方面又引来考古学者的兴趣,因发现了重要古城“遗址”被有关部门勒令关门停业,真是福祸相依、相反相成,让人哭笑不得。

编导正是构置了这一系列的“事件”,赋予了戴镇长一个个独具性格光彩的“行动”,将一个透着时代的理想、青春的火热、人生的智慧、新人的魅力,既真诚又纯粹的青年乡镇干部形象跃然剧中。而潘粤明饰演的镇长戴兴,也很好地将草根意识、精英品格和平民行为融为一身,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后现代美学风格。成为这部风格迥异的主旋律作品最大的亮点。

其次是围绕主要人物设计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背景。

杨树泉扮演的镇党委书记马辛春也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基层党员干部的正面形象。他兢兢业业,以身作则,虽有一点私心,但原则问题上从不含糊。戴兴正是从他的身上,感到了压力和责任,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意识。可以说,没有马书记的佐证和映衬,戴兴不会获取如此的艺术光彩。

小朋友立仁的出现以及他的英勇献身,四嫚家族的转变过程,周副局长作为社会关系网——朋友资源的合理存在都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丰富性提供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背景。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乔娟、单荣、杨月华三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漂亮女性的出现,从多个侧面表现了戴兴丰富的情感世界,心理生活和价值观念。戴兴和乔娟从相识到相恋是其恋爱生活的第一主旋,其中有许多真实感人之处,但又有一些“误会”得过于“弱智”的表现。单荣是一个敢爱敢恨的单相思女子,尽管戴兴不习惯于她的热烈和妩媚,有意躲闪和规避,但她还是钟情于对戴兴“纯粹”天性的沉醉。杨月华在工作和生活中对戴兴的暗恋和体贴也属正常的情感范畴。只是在“度”上导演把握的分寸感有些欠佳,在一定程度上会损伤戴兴的“纯粹”和品格。好在,导演在处理其他两位女性人物情感关系时比较精心,既照顾到了商业性因素,又不曾损害了人物的情感。

第三,风格化的语言运用,使作品更具魅力。

《镇长》是一部主题性、倾向性十分鲜明的主旋律作品。但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性却又是十分隐蔽的。是通过一系列的镜头语言和人物语言自然而然显现出来的。整部片子在影调上有一种“糅性”,大量的侧逆光镜头,表现了现代农村山乡田园风情的独有魅力和生活实感。镜头更多的运用移动、升降、两极切换跳跃来叙述事件的发展,勾画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台词和镜头语言共同构筑起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般的叙事节奏和风格化的视听语言。由于有了这样一层艺术氛围的包裹,观众便会在十分松驰的审美状态中去感受主人公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镇长》虽然是一部以写人为主的作品,但是结构好易于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展示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利于刻划丰富性格的主体事件,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在《镇长》的剧本阶段似乎未能很好地解决。

看过全剧之后,我们不禁要问,戴兴怎么不太像一个镇长,倒像一个村长;“三农”问题,在全剧中几乎无从涉及;原本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的林果经济——板栗,从本剧一开始就被搁置一旁,而戴兴千方百计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渡假村,却没有很好展开就被省里“勒令停业”;在戴兴们走投无路、万般无耐之下,又从故纸堆中找出“一丝线索”——去发展一个存储量仅为50万吨的贫铁矿,以此来为全剧营造一个辉煌的高潮结局,结果,我们却看到了一个不太符合科学发展观、不太符合农村实际的“光明的尾巴”。

后边的故事编造得还算可以,勉强把全剧支撑下来。但自从没有了渡假村项目,此后发展铁矿项目的故事就倍感别扭。试想,一部表现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其中未涉及“三农”的核心问题——农业,不知这是一种怎样的编剧策略。

本来,渡假村的设计,戴兴的文章一箭双雕,可谓神来之笔,不仅引来大批游客,也引来考古专家的古文物发掘。试想,渡假村只要远离“遗址”一、二千米,并借势大做“遗址”文章,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自然天成,妙笔生花,故事沿此往下发展,再加上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我们可爱的戴兴就会在“绿色农业”上做足文章,而不会去挖空心思上马一个有违科学发展观的“小铁矿”了。戴兴也就不至于深陷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牺牲农民长远利益的泥潭之中。他的形象就会是另一番韵致,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就会更具说服力。

之所以对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还提出这些问题,无非是希望我们的编导切记不能“为了席勒而忘记莎士比亚”。应该让艺术典型充分活动于属于他们的真实的生活舞台上,才会绽放出更加动人的性格光彩。

(汪 河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b0a1a4284ac850ad024279.html

《电视剧《镇长》得失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