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

发布时间:2020-07-21 16:38: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实行,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水平、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实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增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增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合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持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水平,提升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水平、综合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水平。

3.增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合性,各地应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表一: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表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注:1. 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 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表三: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分科)


表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综合)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说明

1.表一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设置;表二为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表三、表四是根据我县实际分别制定的义务教育分科类和综合类的课程计划实施表。各地在制定本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时,应结合本地实际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时比例范围内作调整。

2.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如文化节、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时间增加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自主安排。

3.地方和学校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共占课时总量的16%~20%,该部分课时能够分散安排,也能够集中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是课程层次化、多样化的体现,各地在课时的具体分配上要体现课程均衡性原则;其它学科不得挤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

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精神,各门课程普遍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学校应根据活动的性质和内容,统筹合理安排。

4.课程的设置既有分科课程,又有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由各地依据当地实际选择开设。七至九年级若选择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对应减少自然地理的内容;若选择历史与社会、生物、物理、化学,则应参照相关课程标准安排自然地理的内容。

5.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初中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语种。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学科特点,有机实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也应渗透在相对应课程中实行。

五、积极改进义务教育课程教学

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坚决摒弃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提倡启发式,重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推动研究性学习;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勤于动手,引导学生重视相互讨论,重视彼此交流,重视以合作的方式学习;创造条件改革教学手段,倡导基于网络前提下的多媒体教学,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使用。

人文类学科的教学要努力改变概念化、教条化倾向。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时代要求,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形成理解,学会思考,学会辨别;要增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增强横向沟通,使学生在获得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水平的同时形成综合水平。

自然科学类学科的教学要改变过度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要使学生历经理解科学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水平以及创新意识;要改变“书本为主,实验为辅,脱离生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性教学,密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科学与人的关系。

积极探索综合课程的教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是新设置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要体现“综合”特点,在方式上以活动为主,突出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开发和合理使用综合课程的课程资源,密切联系社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力求学生在广泛的学习实践中获得体验,有所收获。

重视课程评价改革。课程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动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有利于协助学生准确理解自己在态度、水平、知识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质量,不应过度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重视和增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控制好考试规模和考试总量的前提下,着重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要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方式,要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把握、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在考试中有展示特长和潜能的机会。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52555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29.html

《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