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美,从古诗中来
——分年段学古诗,提高审美情趣之我见
内容摘要
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为了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分学段提出了相应的学习要求。对学生掌握古诗词的程度和审美要求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此可以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领略古诗的美。

关键词分学段品味语言美想像画面美感悟意境美
古诗,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此数量足以证明为加强古诗教学,扩大了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领学生学习古诗,其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由于学生年龄和知识基础等因素,新课标对学生掌握古诗词的程度和审美要求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因此我想应该从古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三个维度分学段进行教学。

第一学段
新课标指出,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文的要求是“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重点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去领略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最为明显是语言的音乐美。原始诗歌是原始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为协调劳动节奏和激发劳动热情的歌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如一年级上册所选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这样的语言美在古诗中是比比皆是的。

第二学段
在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诵读仍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只是在这一学段,对于诵读的要求更为提高。除了让学生感受古诗语言的音乐美,还应让学生能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初步感受古诗

的画面美
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终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写天门山附近长江的雄伟景色,以简洁的画面,表现长江的磅礴水势及天门山夹江对峙的险要,其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一句中的“出”和“来”化静为动,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地势的险要,给人以动态美。
在感受古诗语言美的同时,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像,领略古诗的画面美。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因此,唐宋许多著名诗人的诗句,常常被告人选作绘画的题材。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第三学段
到了小学五、六年级,新课标的要求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对小学高段学生学习古诗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诵读感受古诗的语言的风格美,想像再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美,还应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一)感受古诗的语言的风格美。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通过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指导他们反复吟诵,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想像再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美。古诗中那些明亮动人的色彩,鲜活淋漓的形象光靠学生凭空想像,有较大难度。我们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绘画等辅助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再现,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为了更形象直观地理解“西辞黄鹤楼”和“下扬州”,我在黑板上画了长江流域的草图,标明黄鹤楼和扬州的相对位置,学生就能显而易见地读懂诗意。然后再学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能够以自己描述的情景为依据展开想象,进而自己动手画一画,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之后,学生不仅很容易感受到了古诗的画面美,也不难想像李白目送好友孟浩然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即通常所说的情景交融。优秀的文学艺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即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

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会诗人如何借描写江畔雪景,借歌咏垂钓“寒江”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和孤傲,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心情又要抓住“绝”“灭”“孤舟”“独钓”“寒江”等词语仔细品味,体会诗人的感情和用词之精妙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千古流传,不仅是因为诗中秋夜冷落的自然景色渲染了诗人孤愁的情怀,最为突出的成就,在于此诗的景物描写别具一格,“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14个字中有残月、寒鸦、霜天、江枫、渔火、泊船这么6种景物之多,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整整两句却只刻画了“钟声”这一意象,这种浓笔重彩和前面的轻描淡写形成鲜明的音影效果。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审美素质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而古诗这颗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的明珠,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取之不尽的美啊,我们教师作为文化传承的桥梁,更应尽好这个责任。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用书》第九册《唐诗鉴赏词典》
《谈艺录》周振甫冀勤
王家井新壁完小宣明霞联系电话7585191



美,从古诗中来
——分年段学古诗,提高审美情趣之我见



王家井新壁完小宣明霞电话758519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ba2a9e62d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e8.html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