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 8

发布时间:2020-02-27 08:10:5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建国以来我国取得的科学技术成就,所选材料代表性强,并收录了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蕴涵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节课的知识点在近几年来的中考题中常有体现,因此本课是中国现代史的重点课之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新中国所经历的历程,这对于理解新中国取得科技成就的背景能有所帮助。近年我国科技成就重大新闻,媒体往往反复追踪播报,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基础。初中生毕竟还是侧重于感性认识为主,了解成就的具体内容应该没有问题,但理解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和意义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两弹一星”及载人飞船的名称和发射时间,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义,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根据数字资料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掌握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技能。了解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学家的突出事迹,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科学家成功的共同原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搜集和整理有关“两弹一星”的资料,学习查找和收集材料的方法;分析“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研制成功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现实的洞察力和对未来的预见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中,体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点、难

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籼型杂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广的意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难点: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科技重大成就的原因和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教学准备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今天谈到科技大家会联想到信息化、数字化等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会想到的是原子弹、氢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等。当时只有极少数国家掌握这些顶尖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美国和苏联的“核讹诈”和“核威胁”,毛主席提出就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我们的原子弹。可想而知,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多么险峻。视频反映的就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那么“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新课讲授

学习导航:

word/media/image1.gif

(一)“两弹一星”

word/media/image2.gif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两位科学家对我国哪一方面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示:国防科技。

3.学生分组找出: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防科技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

提示: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教师提问:新中国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出“两弹一星”的,这与邓稼先、钱学森等科学家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精神呢?

提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甘于奉献,严谨细致,团结协作、敢于创新等。

5.引导学生回答:取得这些成就的历史意义。

提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二)漫步太空:

1.图片展示: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

2.请同学们看课本,说说:改革开放后在航天上取得的成就。

提示:1999年11月,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实验;

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翟志刚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补充一: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情况

1、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1999年11月20日

2、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发射:2001年1月10日

3、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 发射:2002年3月25日

4、神舟四号: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发射:2002年12月30日

5、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发射:2003年10月15日

  航天员:杨利伟

6、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7、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8、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

9、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10、神舟十号: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 发射:2013年6月11日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11、神十一号: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发射:2016年11月17日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补充二:嫦娥探月工程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1、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3、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正在进行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

4、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5、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三)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图片展示:

     袁隆平       屠呦呦

2.教师简要介绍:袁隆平和屠呦呦的科研经历。

3.提出问题: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社会意义?

提示: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4.教师指出:为此袁隆平成为获得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人;他还荣获多项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5.教师提问: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有什么医学价值?

提示: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6.教师指出: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四)“双百”方针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4页“文化事业的发展”的内容,回答:我国指导文艺工作的方针是什么?我国在文艺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提示(1):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提示(2):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来仍然是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应该遵循的方针原则。

合作探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文化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我们要学习本课人物的哪些精神?

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一起走近了新中国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了爱国奉献、赤胆忠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品质,不为名利,默默奉献让科技创新成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时应及时提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本节课涉及的专业科技知识较多,有的科技知识比较抽象,需要老师相应的补充。但因课时有限不能拓展深化,只能局限于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就来讲解,所以,如何使学生上一个台阶,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通过本课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关心国防、热爱科技,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渴望投身于国防和科技建设中去的优良品质。让学生向老一代科学家学习,不为名、不为利,赤胆忠心,报效祖国利用学生对军事武器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说多探讨。所以,本节课也是一次重要的科普教育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bf8afc6d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4.html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教案 - 8.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