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州市各个村的村名字的来历和历史

发布时间:2018-08-14 05:51:1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深州市各个村的村名字的来历和历史

风飘、凌消水大流话说刘秀等人从蓟县逃出,一路上马不停啼、昼夜兼程,直奔信都(今冀县)而来。在饶阳芜萎亭用过豆粥、南官停吃了麦饭,顿时力量倍增,遂又顶风冒雪,继续赶路。突然尖兵来报,前面有滹沱河挡住了去路。眼看王郎的追兵要到,刘秀的随从们都吓慌了。刘秀急命侯吏前去察看,寻船过河。不一会,候吏回来报:“水流瑞急,无船可渡。”眼看军心要乱,刘秀急派心腹大将王霸{字元伯}再去察看。王霸到河边一看,只见波浪滔滔,惊涛扑岸。漫说无船,即便有几条小船也无济于事。眼下军心浮动,稳住军心要紧,便心生一计,回报刘秀,诡称坚可渡。大家信以为真,转忧为喜。刘秀也高兴的说:“无用的使吏,如果说的是瞎话。”随令整队过河。说来也怪,及至到了河边,河上果然结上了一层冰。于是令王霸护渡,人马刚刚渡完,一阵和风吹来,顿时凌消冰解,河水流,将王郎追兵隔到滹沱河彼岸。刘秀望着奔腾的河水,不胜感慨的说:“今日渡河,天助我也。”后来这一带的几个村子,便分别叫风飘、凌消、大流村。凌消又叫危渡口,就是说刘秀当年渡河太危险了。刘秀称帝以后,人们还在凌消村修了一座汉世祖庙。到了明、清两代,“凌消暮霭”更成了深州八景之一。文人墨客都争相到此游览,赋诗作文,澌抒发思古之幽情。其中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凌消断岸可藏舟,燕赵分波古渡头。司棣车徙方返师,滹沱巨堑尚横流。诡称冰合堪驱马,信道天心果属刘。元伯一言开大业,云台端不愧封侯。辰时得朝,柏树拜祖刘秀人马过了滹沱河,继续南奔。到了今深州辰时村一带,时间正好是上午辰时。突然传来了汉更始帝被赤眉军杀死的消息。刘秀悲痛万分,诸将劝道:“望将军忍痛节哀,以定民心?”刘秀不肯。诸将由劝道:“天下志士离乡背景,跟随将军南征北战,谁不想攀龙附凤、建立功业,日后也好封荫子。今将军深孚众望,此时不正号位,只恐众人失望而生归去之心。”人心一散,难以复合,此天赐良机,不可失也。诚望将军三思。”刘秀见众人真心劝进,便答应下来。于是,在这里登基即位,号曰建威。旧时登基诚帝,须机祭天拜祖。见附近村里有棵参天古柏,荫蔽数亩,便在这棵树下拜了租。自此以后,这三个村子就分别叫了辰时、得朝、柏树。至今这一带还流传“辰时得朝”“柏树拜租”的说法。冯五黑墓的传说深州城东三十五里有个大冯营,相传是刘秀手下大树将军冯异驻兵的地方。从前在村中刘家坑旁边,有个大土丘,人们说是汉冯五黑墓。相传刘秀被王郎追到大冯营村西,无处藏身,十分着急,慌乱中见一个农民正在耕地,便上前求救。这个农民叫冯五黑,他急中生智,叫刘秀躺在梨沟里,翻土盖上,然后假装无事一样,仍旧赶着牲口耕地,很容易地骗过了追兵。刘秀做了皇帝以后,不忘这个农民的救命之恩,想封他个官位,差人来找,才知冯五黑已死。于是按照当时的礼仪,为冯五黑修了一座大墓。冯五黑墓已于“文化大革命”中出土,有陶俑等物。冯五黑救刘秀,相传还有蝼蛄在他的脸上爬来爬去,将复土拱了一个洞,才透进了空气。刘秀被拱的难受,心中骂道:“我这样难受,你还来捣乱!”追兵走后,刘秀站起来,将蝼蛄揪成了两截。忽又一想:刚才若不是蝼蛄钻洞,说不定早把我闷死了。于是,顺手在地边的枣树上扳了个枣枝针,把蝼蛄连接在一起,蝼蛄又复活了。刘秀说:“你救我有功,饥了就吃,拣地拱去吧。”谁知蝼蛄听成“稀了就吃,碱地拱去吧。”所以地里蝼蛄脖里那根硬刺,便是当年刘秀插的枣枝针。大小寺家庄和清辉头在深州城西南十五里,有三个村庄:清辉头,大寺家庄,小寺家庄,相传因村边兴隆寺而得名。当年刘秀被追到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只有一座荒凉破旧的古刹。由于战乱,香烟不绝,山门上挂满了蜘蛛网。刘秀急忙破网而入,躲藏起来,心中暗自祷告:苍天保佑,日后一定重修庙宇,另塑金身。却说大蜘蛛见网被人撞破,便又急急忙忙地织补了一番,不一会就恢复了原样。随后一阵风吹过,把刘秀的脚印扫净了,追兵赶到,见庙门上挂满了蜘蛛网,地上也没有脚印,心想刘秀不会藏在庙里。抬头又见墙上写着“请回头”三字,于是返回头来,离庙而去。刘秀又一次脱险了。刘秀做了皇帝,传下一道圣旨,重修这座庙宇,名为兴隆寺,以示光武中兴。当时深州称下博,谁知负责修庙的官员搞错了,把庙修到了泰安州的博县。及至将要竣工,银元用去大半,才发觉弄错了地方,赶紧到这里重修。虽然远不及钦定的规模,但还算雄伟壮观。多年来香火不断,人们每年到这里赶庙会,并聚集到庙旁居住,渐渐形成了三个村庄,分别叫清辉头{请回头的谐音}、大寺家庄、小寺家庄。庙费以后,三村为庙发生了争执,都说应归己所有。为此还打起了官司,经官府实地丈量,兴隆寺离清辉头村较近,最后判给了清辉头村。这就是旧志所载兴隆寺在清辉头村的缘故。蒲龙头和窝幞头刘秀躲在庙中,听到外面没有了动静,估计追兵去远,便跑了出来,继续南奔。不料又被追兵发现,紧追上来。追兵搜了半天,不见刘秀的影子,只好失望的走去。刘秀出来后,弄了满头蒲花,后来刘秀坐了皇帝,所谓“真龙天子”,当年在这里弄了满头蒲花,所以,这一带的村庄就称为蒲龙头。也就是今年的刘家头、阎家头、常家头。刘秀从芦苇荡出来之后,带着满头芦花,向东跑去。眼看来到一个村庄,突然马失前蹄,将刘秀跌下马来,头上的帽子也摔掉了。他很生气,连问这是什麽地方?人家回答:是凤凰池。刘秀诉道:“什麽凤凰池?!简直是幞头。”窝刘秀称帝之后,他的金口玉言,违背不得。名字虽然难听,但又无论如何,只得将村名改成窝幞头。一直叫了一千九百多年。直到一九三一年,该村捐款唱戏,宴请乡邻,才又恢复了原名凤凰池。石槽位村深州城东南三里许,有个石槽位村。提起该村的大石槽,真是妇孺皆知,远近闻名。说话刘秀走国到此,人饥马乏,便在村中歇脚。见村中有一口水井,井旁有石槽一具。便命士兵汲水入槽,饲饮坐骑。所有的马匹饮足了,石槽的水却四毫不见少。刘秀等人很是惊奇,人们也以为是神槽,多年来一直保存完好。到了唐朝,该村出了个名人,名叫微知古。据旧唐书记载:魏知古,性方直,早有才名,弱冠举进土,累受著作郎,兼修国史。当时睿宗的两个功主金仙、玉真入道,钦命各造一观。虽夏季盛暑,仍营作不止。知古上疏谏,上不纳,倾之又谏。睿宗嘉其切且直,乃止营作。并提升魏知古为尚书。由于该村魏姓出了大官,又有著名的石槽,故村名为石槽魏村。至今,石槽和井尚存。石槽长约八尺,宽约二尺,汉白玉质。上有裂纹,相传为一名叫“加娄”的汉子所破。俗传,槽底有“加娄过、石槽破”等字样,村人原不解其意。一天,一个黑脸大汉驶车路过,将石槽撞破,村人要其赔偿,得知这个汉子名叫加娄,与石槽上的字样吻合,以为是天意,便将其放走了。其实槽上并无任何字样,此说纯系讹传。前、后抬头和欧阳珣墓前、后抬头相邻的两个村庄,在深州城南三十里,原为一村,名叫坟抬头。从前,村东北有座欧阳珣墓,村庄座落在坟墓南边,故名坟台头。后人以其名称不雅,改为凤抬头。现简称前、后抬头。据宋史记载:欧阳珣,宋吉州卢陵人,宗宁间进土,曾任南安军司录和监官知县,后以荐上京师。当时金兵大举南侵,朝廷准备割让绛、磁、深三州之地以求和。欧阳珣率领九位朋友上疏进谏,慷慨陈辞:“祖宗之地,寸土不可与人。战败而失地,他日取之理直,不战而割地,他日取之理屈。”但朝廷为奸臣所误,拒不采纳他的正确主张,并强迫欧阳珣为使,前往深州割地。到了深州城下,珣放声恸哭,对守城的官兵说道:“朝廷被奸臣所误,强迫我来割地讲和,我是抱着一死来的。国难当头,大家都要精忠报国,一定要坚守勿懈。”金国大怒,将欧珣押到金国的京城{北京},活活的用火烧死了。深州人民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驱的民族英雄,在深州城{今贾城西}外为他修了一座衣冠墓,香火不断,瞻仰祭奠的络绎不绝。明景泰年间,都宪萧启归朝驻真定行台,阅郡志栽欧阳珣墓,作七律诗一首以寓感怀之意,并刻石与墓前。诗云:归朝驻节在行台,郡志时时一展开。见栽吾乡先达事,乃为昔日宰臣摧。议和大节终难屈,临死丹心誓不回。遥望深州高冢处,令人感怀重徘徊。嘉靖年间,深州知州程煌到任,闻深州有欧阳珣墓,逐前往祭奠,并为文吊之曰:呜乎!公乎不偶。挺生会国难兮。值崇宁廷诤和议兮。仵群佞迫遣割地兮。变祸临委身殉国兮。语诚者以死守被戳金人兮,魂为厉以杀虏。呜乎公乎!生而为英,死而为灵,天壤俱蔽兮万古有名。事旷世而相感,心悲切独竼。呜乎哀哉!尚飨清道光三年,知州张杰到任以后,更详尽地规定了祀祠条例:由祠旁赵邢村、贾村西等十六村选人经理祀祠;用书院马场地二顷四十六亩地租共二十四千六百文备祭品;每年二月春祭,九月秋祭;知州亲往主祭。每到祭祀这一天,人们抬着猪、羊以及其他精洁祭品,前来悼念这位英雄。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一九二四年},还重修过一次欧阳公祠。今天,欧阳珣墓和欧阳公祠已不存在,祭奠活动也早已停止,但是欧阳珣的名字载入了深州的史册,他的精神是不朽的。石像在深州西北八里许的石像村,从前有尊石像,上半载露出地面,高约三丈,下半载埋在地下,深不可测。石像村就因这座石像而得名。相传在唐朝时期,滹沱河从该村村北流过。有一天,河面上突然金光四射,叮当有声。村民都惊奇地跑到河边来看,只见从上游冲来两尊石像,上面各坐一弥陀佛,洋洋自得地敲着馨,口中念念有词:“叮叮当,叮叮当,你到深州,我到饶阳。”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人们对和尚特别崇敬,一见弥陀佛顺河而来,赶紧摆起香案,迎接上来。并在河边修了一座大寺,把石像供奉在里面。自此香火不断,游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到了夜晚,躅影宝光映于水面,景致极为可观。有过石像村诗一首,兹录于下:永夜神光烛五台,虚灵到处即如来。已迷石像终何在,未化金身半欲埋。草际断垣低枕水,雨中燕砌泾生苔。因知色相皆空幻,兴废由人不用哀。龙治河龙治河,又名龙池河,在深州城南约18公里,昔为滹沱河支流,经深州东南部入武强界。在深州和武强两县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龙治河的动人故事。相传,从前有个崔和的人,一天他在路上走着,突然看见一条小蛇朝着他爬来,这条小蛇很好看,崔和以为它有灵验,便将它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担生。在崔和的精心喂养下,小蛇一天天长大。谁知它长大以后经常咬人,害的人们不可安宁。人们将崔和逮扑起来,送到县城的监狱里。有一天,小蛇突然化作一条白龙,呼风唤雨,兴波入城,把崔和背起来腾空而起,不一会,大水把县城淹没了。自此这一带出现了一个湖泊和一条河,这条河就是龙治河。博白衣老父祠深州下博村,是下博县故城遗址,昔时有个白衣老父祠,历来香火不断。其中有个动人的传说。话说刘秀离开凤凰池以后,夜幕降临,正好趁夜赶路。到了下博城西,慌乱中迷失了方向。正在彷徨犹豫、不知所措之际,突然,一位身着白衣老者出现在刘秀面前,手指着信都{今冀县}方向说道:“努力!信都还掌握在汉将任光的手里,离这里还有八十里,快走!”话音刚落,白衣老父就不见了。刘秀不敢怠慢,急忙朝着白衣老父指引的方向飞驰而去,很快就到了信都。太守任光听说刘秀兵到,急忙开城出迎。由是转危为安,合兵一路,商定攻邯郸、灭王郎之计。刘秀做了皇帝以后,深感白衣老父指路之恩,便下命令在博修了一座白衣老父祠也随县同迁。多年来一直香火不断,白衣老父祠的传说也流传只至今。飞村金家营深州王家井公社金家营村,相传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但深州旧志栽此村,其中有个缘故。明朝永乐年间,由于兵荒马乱,滹沱河泛滥,这一带土地荒芜,人烟稀少,后来,从衡水县金家庄先后迁来两户人家,一户姓金。一户姓李。两家生儿育女,人口渐多,慢慢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该给这个村起个什麽名字?两家发生了争执。金姓说他家来的早,应该叫金家营。李姓说李家人多户大,应叫李家庄。为此争执不下,各不相让,居然动手打了起来。姓金的人少,被李家打伤数人,于是告到官府。州官通过查问,知道金家所控属实,便问姓李的:“你家仗着人多势众连伤金家数人,犯了王法。你是认打还是认罚?”姓李的说:“大老爷认打怎麽讲,认罚又怎麽说?”州官说:“认打就让金家打你,打死白打,不许还手;认罚就将村名定为金家营”姓李的想,好汉不吃眼前亏,便回答认罚。这样,金家的官司打赢了,村名就叫金家营。因为金李两家迁来以后,虽然居住在深州地,但这个村的粮款摊派,农夫徭役都由衡水县管辖,一直沿续了五百多年人们俗称“飞村金家营”。直到一九四七年土地改革,金家营才正式归深州管辖。这就是深州旧志不载此村的缘故。崔家庄深州辰时公社崔家庄,原名单刘庄。明初,该村只有单刘两姓,十来户人家。因村小人少,经常受邻村北周堡大地主的欺悔。单、刘两姓不敢单独行动,人称单刘哥巴户。后来,实在是忍无可忍,听说下博村崔氏父子艺高胆大、好义勇为,便借着赶集的机会,请来崔家父子六人,和大地主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双方议定:各自用铡刀铡人,一个对一个。到了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真是人山人海,观者如堵。只见崔氏老汉提起铡刀,铮明瓦亮、寒光森人。他的长子走上前去,从容的爬在刀下。崔氏老汉一刀按下去,顿时人头落地,血花喷溅。该轮到铡大地主家的人了。他们你推推我,我推推你,谁也不敢近前,当众出尽了洋相。大地主无可奈何,只好服输,答应退还强占的土地,并保证今后再不欺悔穷人,于是崔氏名声大震。从此以后,崔家父子就在单刘庄居住下来。单、刘两姓深荷崔氏之恩,便将村名改为崔家庄。至今,村民还传说着这个故事。沙洼、王村、得胜营每当人们提起深州城北沙洼王村,总是和得胜营连在一起。话说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功占南京之后,{改统治,于一八五三年,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方等率师北伐。一路又和春官副丞相吉文元、殿左三检点朱会合连败清军,直捣北京。九月,起义军攻占深州。清朝惊恐万状,急派僧格林、大将胜保和都统西凌阿等人带兵围剿义军。太平军在城西杜家庄首战西凌阿,清兵大败。胜保屯兵于城北沙洼王村,因沙洼与“杀我”,王村与“亡清”音谐,以为不吉里利,逐将名该为得胜营。他满以为这样一改,即可旗开得胜,谁知恩得胜营并没有使胜保得胜,在太平大军的英勇抗击下,胜保大败,死者千于人。康王城深州城东南五十里有个康王城,相传是当年宋康王赵构泥马渡江的地方。话说康王赵构被弄到金国当人质,真是度日如年,总想寻机逃跑。一天,他借着赶鸟的机会,拼命南奔。金兀术一看康王企图逃跑,急忙拍马来追。眼看就要追上,在着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一个方巾道服的老汉,牵马走来,口中叫道:“主公快上马!”康王也顾不得达话,飞身上马,继续南奔。突然,一条长河挡住了去路,后面的金兀术又追了上来,急得康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叫一声“天丧我也”,坐等毙命。突然,那马四蹄一举,长嘶一声,跳入河中,驮着康王浮游而去。那康王爬在马背上,如坠五里雾中,耳边但闻忽忽声响。不一会就登了岸。那马将康王耸下地来,转身跑去。这是夕阳西下,天色以晚,康王不敢停留,只得朝前走去。走着走着,看到前面的城边有座古庙,便走了进去。只见门内站着一匹泥马,与驮他过河的那一匹一模一样,细看还湿淋淋的,浑身淌水。康王暗道:“莫非渡我过河的就是此马不成!”转有一想,突然失声说道:“泥马沾了水,岂不是要坏了!”一言未毕,只听忽拉一声,那马顿时滩在地上,成了一堆泥土。人们传说,康王城北边的那条河(龙治河)就是当年康王骑着泥马渡过的河,前、后康王城之间有个土疙瘩,形如卧马,就是那匹泥马化成的。西景明当年刘秀走到东景萌这个地方,天蒙蒙亮于是就有了东景萌向西走了一会儿,天亮的时候正好走到西景明,等走到阳台这个地方太阳升起来了于是就有了东西阳台兴龙寺与清辉头和大小寺庄村兴龙寺位于深州市清辉头村和大小寺庄村之间的旷野之中。相传此寺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纪念他在此脱险而建,故名曰“兴龙寺”。不是“兴隆寺”(石碑上刻的是“直隶真定府深州重修兴龙寺碑记”),故应是兴龙寺。关于兴龙寺的传说,广泛流传于附近村庄的群众之中。这些传说虽荒诞却又美丽动听。相传刘秀与王莽争夺天下时(有的资料说是王朗,不是王莽,本文仍按群众习惯用王莽)。刘秀逃到了今河北深州境内,刘秀来到了一片旷野之中后面王莽追兵甚急,无处藏身,刘秀只见前面一间小庙,便急急的来到小庙前,只见小庙有一间大小,门窗已无,香案上的尘土足有半指厚,一派萧条景象,刘秀看实在无藏身之处,便进了小庙躲在墙后,他刚一进庙,一只硕大的蜘蛛不知从哪儿爬了出来,迅速在庙门上结了一个大网,把庙门封住,又一阵风刮起把地上刘秀的脚印刮没了。王莽的兵一到,看见庙门上有一个大蛛网,里面有一张破香案和一尊小佛,别的什么也没有,再看蛛网完整,地上也没有痕迹,就想到,刘秀如果进去,蛛网必破,再说庙小也无藏身之处,一定是向前跑了,于是继续向前追去。刘秀在庙里听得追兵跑的渐渐远了,就站起来准备继续逃路。可是他看见那个救命的大蜘蛛却爬上了香案,在香案上爬来爬去。随即在香案上留下了踪迹,刘秀也发现了奥秘,蜘蛛爬的好像是三个字:请回头。刘秀立即醒悟,马上说到:“等江山平定,一定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供奉香火”。说完,立即向原路逃去。王莽的军队向前追了一程。没有发现刘秀的影子,于是才想到一定是在小庙处脱了身,于是又折返回来,发现庙门上的蜘蛛网已破,香案上有蜘蛛爬的三个字:“请回头”。王莽认为是天意便不再追了。刘秀当了皇帝以后,还真惦记着他许诺修小庙的事。于是他命令部下翻修此庙。一种说法说修错了地方,把庙修在了山东泰安州的博县。(当时深州称下博)另一种说法说监造官是山东地方人,故意把庙修在了山东。当工程快完工时才发现修错了地方。可是剩下的银两已不多了,将剩下的银两又到今河北深州地方,另修庙宇。这就是后来的深州兴龙寺,当地人把它俗称“大寺”算到今天,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兴龙寺建成后,在西侧二里许逐渐形成了村庄,因刘秀在此遇蜘蛛“请回头”这个村便得名“请回头”村,后来演变成了“清辉头村”。在东侧三里许,有高、张、蔡、吴四姓人家居住在起村名的问题上谁也不愿让别的姓起作村名。又因兴龙寺所处地由这四姓人家耕种,遂一致同意。以“寺”为名叫“寺家庄”又因“寺”与四谐音,故含有“四家庄”的意思。明朝年间,部分吴姓人家搬到了村西南角居住。当时仍为一个村。随着他们人口的增多,清朝年间,他们便独立为村,自称“小寺家庄”。于是,寺家庄便改成了“大寺家庄”。当年的兴龙寺,究竟有何建筑,有几重大殿。供奉什么佛像,一直是人们追思的焦点。据大明成化年间(1484年)所立的石碑载:“重建大雄宝殿,伽兰祖师堂并天王殿前后两所”。为我们这一地区“又一观瞻也”。即旅游景地。最后一次维修是在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其碑文记载:“建释宫盛过前殿,备交辉,绘塑释像森严装饰甚丽”。兴龙寺的富丽堂皇,可想见一斑。大雄宝殿面宽约20米,进深约67米柱础直径约75厘米,实砖墙厚约一米。又根据废墟砖瓦堆积高二层楼高的情况来看,大雄宝殿高不低于20米,即六七层楼高度根据出土的彩色琉璃瓦,四脚蛇瓦当,砖雕来看,兴龙寺建筑一定宏伟壮观。那么大雄宝殿内塑的像怎样呢?据大明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所立石碑载:“内塑释迦金身,迦叶、阿难两边分立。”据老人讲,大佛为铜铸。有两三层楼高,人须抬头才能看见大佛的面部。可见大佛是很大的。可是,到了1853年太平天国军队攻占深州达半月之久,(当时人称“小闫王造反”)。他们来到兴龙寺前,首先推倒门前可能是宋朝时所立的两通石碑,然后冲入院内烧毁大殿,化掉铜佛像,他们只顾得抢掠,对院内所立的记载历次维修时的石碑(有十来块)也就顾不得推了,这些雕刻精美的石碑才得以屹立到文化大革命前。这样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集各种文化艺术之大成的建筑,彻底地消失了,实在是太遗憾了。这个巨大的损失是后人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兴龙寺倒塌后,和尚并未杀绝。还有一些和尚,最后一个和尚叫老龙。河乐寺村人。以靠收租庙的土地为生。(据了解,大寺家庄村袁姓人家在重修兴龙寺时曾一次无偿拨给寺庙四顷大地,合现在六百多亩。究竟有无此事需刨开清辉头村西北井台上的两通石碑查看。)房子也未全部毁坏,但是,那些破房子却成了土匪们藏身的窝点。后来老龙便搬到清辉头村住去了。老龙死后为了不让土匪们藏身人们便把那些房子拆了。至今120岁左右的老人还见过老龙,110岁左右的老人还记得拆房子。老龙死后,庙址及寺庙所属的上千亩土地便成了两村争执的焦点,大寺庄村认为,大寺庄村以寺为村名寺庙自古就是大寺庄的所以遗址及所属土地应归大寺庄村所有。清辉头村认为大寺遗址离清辉头村近,所以应归清辉头村所有。最后官司打到州里,州官判,从各村村口向大寺步量近者为胜。由于兴龙寺离清辉头村近,所以判归清辉头村所有。还有另一种说法,因为大寺遗址上经常出现倒卧,倒卧出现在哪个村地界里,哪个村负责赔偿。大寺庄村为了甩掉这个包袱,所以故意打输的,估计打官司的时间是在1900年左右。大寺庄村是一个姓高的代表打的。兴龙寺倒塌后,遗址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1915年,在“折家庙,盖学堂”运动中,曾拉遗址上的砖瓦盖学堂。日本侵略期间,又被拉走一部分垫苍石路路基。解放后清辉头村村民无法制意识,取遗址上的砖盖房或卖钱。“文化大革命”中石碑被推倒,甚至砸坏。但遗址被夷为平地是在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那些雕刻精美,书法精湛、有着研究当地历史、风土人情、村名变革小、滹沱河泛滥等重要历史内容的石碑被拉走修了桥涵,水闸,井台,几个龟形碑座被埋于地下。仅剩的一对完整的石狮也于2004年被人偷走。(传说过往兴龙寺的车辆必须停下,把车轴上的油渍刮下少许抹到石狮嘴里。不然它就让你翻车,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如今再来到废墟上,只见破砖烂瓦随处可见,一龟形巨兽静卧在西侧的渠里。头早已不知去向。遗址中央的电线杆上有人写上了“兴龙寺遗址”几个大字和其它一些内容。最后剩下的比大坟头还大的那点遗址上有人用最后那几个砖垒了个龛每年春节都有人点蜡上香。环顾四周,只见几十亩大的遗址上,只有那棵桃树长的旺盛。陈口村以前,陈口村不叫这个名字,叫洪林镇.明朝万历年间,有师徒俩在北京城做生意,分别是山西的和洪林镇的,两人说好三年不许回家.山西人在店看家,洪林镇的人负责外出联系业务.可是洪林镇这个人在跑业务的时候,偷偷回家,并生了两个儿子.后来被山西的知道了,非常气愤,为了给山西人传宗接代,洪林镇的这个人便把自己的二儿子送给了他,山西人后来回老家了,过了多年以后,这个二儿子,通过科举做了大官.可在这时候,在洪林镇出现了一个大盗,并且成了大盗的据点,皇上下旨,围剿洪林镇,要求斩草除根.可巧派出的正是洪林镇的二儿子,.在将大盗捉拿后,要将全镇的人杀掉,可这个人他自己知道这是自己的老家,而且还有自己的亲人,但是皇命不可违,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将村名改成陈口村,回去回复皇上就称,已经没有洪林镇了.后来全村的人为了活命就一直叫陈口村了.贡家台贡家台的来历比较简单.原来这村叫宋王两台庄,因为村里地势较高有高台,后明朝年间山西移民来此,以贡姓居多,且多居于该村东头成为大姓,故改为贡家台.但现在无一户姓贡,却无人解释,而在该村东2里有一村也叫贡家台,因人少称小贡家台或东贡家台,属衡水县.猜想是外来人与本地人不和有矛盾,故东移一些吧,而名字却都保留下来了吧?这是个人猜想,没有证据.解放营解放营村的更简单,解放前叫昂里.明永乐年间从洪桐移民至此,人们为思念家乡故乃取村名'仰里'直到解放后.才由一县干部更名为解放营.清辉头传说有一宰相被皇帝错斩,后皇帝厚葬,可找不到头颅,于是赐予金头颅,葬于清辉头村北[一说在东口,所以才有周姓墓被发掘],金辉头,后叫成清辉头!此为传说,不可考!

“深州”之名始于隋朝。据《深州风土记》云:“隋开皇十六年(公元五九七年)于安平始置深州,以城西故深池为名。自此乃有深州之号。”明徙今治。 通过地名的考察,综观深州地名之来历,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深州总计四百八十四自然村。其中: (一)因水而命名 深州在历史上是比较低洼的地带,沼泽河流较多,谓之“泽国”。因此,许多地名与水有涉。如大堤、清河坊、下博(因在博水之下而得名)、南河柳、北河柳、东沿弯、西沿湾(属饶阳)(以上四村均系滹沱河得名)、南溪村、北溪村(因小溪而得名)、西蒲疃、东蒲疃(因池沼内蒲草丛生而得名)等。总计三十多个地名。 (二)因**而命名 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实行屯田制,唐以后历代因之。彼时不少村落是以“屯”命名的,且在地区上非常集中。如深州北部,刘官屯乡的刘官屯、陈官屯、张官屯、丁官屯、柴官屯;双井乡的马官屯;和深县南部地区大屯乡的大屯、张家屯、赵家屯、前屯、后屯;乔屯乡的钱屯、杜屯、蒋屯、郭家屯、乔家屯、张家屯和东大屯。所谓一溜十八屯。 (三)因战争而得名 深州无高山大林阻碍,滏、滹沱险。燕赵用兵,此为必争之地,秦以前尚矣。金、宋之际,两国交兵,双方在州境均设有“营”“寨”。于是又出现了以“营”“寨”命名的地名。如金家营、宋家营、南小营、北小营、前营、后营、婆娑营、里边营、野吴寨、寨里等,十多个地名。 (四)明代移民多以姓氏命名和水陆道口命名。 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一四○四年),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部分居民诏迁来中原各省。徙至州境的移民,以家族为单位屯田立村,多以姓氏命名。如田家庄、李家庄、白宋庄、郭家庄等,共计一百六十个地名;也有少数移民,在沿河两岸渡口处和道口交叉的地方居住下来,慢慢形成村落。于是又出现了河堤口、南口、北口、陈家口、徐祥口、马家口、土路口、道口等村。十多个这样的“交通地名”。 (五)因故城、庵观寺命名 深州历史悠久,或分或合,迁至靡常,古城寺院较多。然几经兵燹和洪水泛滥,昔日城廓、寺庙荡然无存。但从今天保留下来的一些地名,依然能反映出当年的影子。如: 下博村:乃因袭汉朝下博县之名。“古为县邑,今为村,”即指此也。 桃园村:是因袭故县桃城之名。 旧州村:为深州故城遗址之一,故曰旧州村。 贾城西、祖城西、程城西、王城西、阎城西等,均为深州故城而得名。 寺头、赵禅院、任禅院、张禅院、大寺家庄、小寺家庄、徐家寺、许家寺、半壁店、丁家庵等。以上村庄均因寺院观庵而得名。总计三十多个地名。 (六)因刘秀走国而命名 汉光武刘秀自蓟(即大兴县)南奔,路径安平、饶阳、深州一带留下了不少具有特色的地名。仅将今深州境内的举例如下: 风飘(今名冯飘)、凌霄、大流:据汉记载:秀至滹沱;侯吏白,无船不可及。秀令王霸往视,霸诡言,冰合可渡。比至,冰果合。令霸护渡,未必数骑,乃风飘凌霄水大流。 辰时、得朝、柏树:相传秀至此适辰时,旁有参天古柏一株,秀于树下拜祖登基。后人谓:辰时得朝、柏树拜祖。即此也。 大冯营、小冯营:相传为刘秀手下大将冯异叔侄驻兵处。 安驾庄、南护驾池、北护驾庄;相传为刘秀小憩处。 蒲龙头:相传刘秀避难于芦苇荡里,弄得满头蒲芦花。旧时谓帝头为龙头,故曰蒲龙头,村名因之。 握幞头(今名凤凰池):相传刘秀至此险被俘,被王朗追兵抓(握)去了帽子。 请回头(今名清辉头):相传刘秀至此,尖兵来报,走错了路,请回头。 护驾迟:相传刘秀逃亡至此,大将冯异前来护驾,秀责曰:汝护驾来迟。 王霸庄(今名王家庄):传为刘秀的大将王霸驻兵处。 总计十六个地名。 (七)以帝王将相和宣扬封建纲常而易名 康王城:据《深州风土记》记载:宋高宗为康王时,质于金。脱而南奔,曾驻跸于此。 魏公乡:以唐朝名宦魏知古得名。 白侍郎:以白姓在京师做侍郎官而得名。即今天的白宋庄。 张司马:以张姓在京都任司马官而名村。 孝义乡、仁和里:据旧五代史载,原名为飞凫乡、匡圣里。天福二年,因李自伦六世同居,诏改为孝义乡、仁和里。即今名大冯营。 总计五个地名。 (八)以神话故事而命名 石像村:据《深州风土记》记载:昔有石像载佛自五台浮滹沱而来,州人迎之,建寺存焉。因名其村”。 唐凤(今名唐奉):据《深州风土记》云:明成化年,法宝寺碑载有:昔人有得唐墓志者,墓志中即名此村为唐凤;又据唐朝有凤凰落此之传说而得名。 石人村(今名师尹):以村昔有石人故事得名。 三个村。 (九)以古物和职业命名 石曹魏村:以该村“石槽”而名其村。 簸箕辛庄(今名西辛庄):村民多以编织簸箕为业。 窨子村:昔日村民多以地下窨子纺织为业。 烧盆王庄:村民副业多烧制瓦盆。 十多个地名。 (十)以地理环境和方位命名 如高台王庄、东阳台、西阳台、东支村、西支村、东午村、西午村、东杏园、北杏园等。 五十多个地名。 从考证分析以上地名之由来,不难看出,它一方面说明了当时建村的年代和背景,同时也丰富了志书的内容,提高了志书的学术价值,对发挥志书的多方面作用不无裨益,它反映了深州历史、特点和自然风貌的变迁。此文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对这个古城感兴趣的同志们,姑且算作一块引玉之砖吧!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56c300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13.html

《深州市各个村的村名字的来历和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