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知识点

发布时间:2019-07-07 11:06: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怎样
  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5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论述的内容是什么?

顶真,”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7、本文的“人和”是指什么说的?反映了孟子什么思想?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8.本文“人和”的关键是什么?

得道

9、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证的重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3、从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文章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5、第一段举出了历史上六位名人事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该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

都是在经受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排比,举例论证。

6、第一段从历史上六位名人事例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意思是 ----------------------是从---------------------------------------、等方面说明的,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7、第二段作者是怎样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论证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从正面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再由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针对国君说的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是从反面论证,论证的主要观点是:死于安乐。

8、写出全文的论点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本文论证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指出无论国家或个人都必须战胜逆境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10比较《孟子章》在论证方面的不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中心论点置于开头,先用概括性很强的事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论,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将中心论点置于最后,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14f3b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5.html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