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期末练习(答案)电子教案

发布时间:2020-04-12 01:47: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报任安书》期末练习(答案)



《报任安书》期末复习练习2018.12

1、翻译

1.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2.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3.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5.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6.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7.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二、实词

1.若望仆不相师( ) 2.幸勿为过( ) 3.倡优所畜( ) 4.卒就死耳( )

5.用之所趋异也( ) 6.所谓强颜耳( ) 7.审矣,何足怪乎( ) 8.以稍陵迟( )

9.乃欲引节( ) 10.殆为此也( ) 11.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 12.恨私心有所不尽( )

13.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 14.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 15.不可胜记( )

1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 1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18.通古今之变( )

19.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 20.以通其狂惑( )

三、虚词

1.以

(1)及以至是(通“已”)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来)

(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

(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用)

(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因而)

2.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写成)

(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做了)

(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当作)

(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对)

(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因为)

(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被)

3.且

(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况且)

(2)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暂且,姑且)

(3)且西伯,伯也(连词,再说)

4.于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比)

(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在)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被)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对)

(5)无益于俗(介词,对)

5.乃

(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却,竟然)

(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才)

(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表判断,是)

6.然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这样)

(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表示转折)

(3)阙然久不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内容情感

1.读第三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段说明自己不轻死而选择受极辱的事情。

B.作者先叙自己受诛而死不能认为是为名节而死,虽然祖先职务在天子眼里很重,但对名节无益。

C.司马迁认为人应该死得有价值“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故不能轻死。

D.作者列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自杀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辱后已不能再为名节而死。

解析:选B。“祖先职务在天子眼里很重,但对名节无益”错。

2.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解析:选B。据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

3.对《报任安书》中的思想与内容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借给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

B.司马迁认为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都是作者“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C.这封书信是司马迁的苦心孤诣之作,写得情真意切;作者“为情而造文”,自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

D.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

解析:选C。C项,说文章“自始至终表达了悲痛的感情”不妥,应该说作者感情复杂,全文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4.读课文前三段,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运用铺排把“六受辱”按程度由浅到深依次排开,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精神痛苦,感人至深。

B、作者一口气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等著名人物,意在说明“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连这些“王侯将相”也不得不受尽羞辱这一古今一样的道理。这是作者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

C、第一段中作者拿“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不得不摇尾乞食”作对比,渲染下狱受辱之恐怖,反衬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坚忍意志。

D、选文第二段先说一般人都怕死,但激于义理者不怕死,这是一层曲折。接着又说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但又何至于受辱呢?这又是一层曲折。最后才揭开自己“不得已”而苟活的原因。这充分体现了本文在情感的表达上“曲折起伏、欲言又止”的特点。

解析:选C 无反衬意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先人地位低下,没人看得起,自己要是犯罪被处死,就像牛身上掉下一根毫毛,他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在那个社会里,只会被认为是智力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终于被杀而已。这表达了作者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所作的悲愤的控诉。

B.司马迁说:自己受了极其残酷的刑罚,身体精神都难以忍受,于是他见了狱吏,要“头抢地”“心惕息”。这说明他认为自己不是士人,没有必要去死节。可以委曲求全,苟且偷安。

C.司马迁列举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受辱的事例,意在说明受辱者能够在逆境中,知耻后勇,获得成功。

D.司马迁认为自己因为进谏遭受这样的奇耻大辱,以致世世代代无法洗清。说他极其痛苦的心情常常在肠里转来转去,在家里恍恍忽忽,出门不知道去哪里。每想起这些受辱的事情,就常常汗流浃背,作者借自己受辱的感受间接抒情,发出了痛苦的呻吟,既表现了悲愤和不平,也表现了他忍辱负重、为史学献身的崇高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c3811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e5.html

《《报任安书》期末练习(答案)电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