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精品教案2(第2课时)

发布时间:2020-11-19 09:59: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植树的牧羊人》精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看句”,深入体味第一人称表达的妙处。

2. 通过“看意”,走近作者,走进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高贵灵魂,进而明晰“活就为改变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聊了聊艾力泽•布菲,这个可敬可爱的牧羊老人,他的精神与我公精神有相似相通之处呢!这样的人值得人们记录他们,值得全世界瞩目他们。我们来看看作者让•乔诺是如何来面对面记录牧羊老人的行动的?

设计意图这样的课堂导入是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缀接与过渡,回应第一课时拓展的问题,又自然引出本节课需要重点解决的学习问题,让学生学会温故知新,前后勾连。

二、看句——“我”见天地“我”见众生

1. 跳读寻找包含“我”与“他”的语句,思考辨析:“我”与“他”出现在同一空间里,能读出一种什么味道?

投影展示

(1) 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

(2) 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

(3) 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4)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小结:

本文虽是小说,以“我”写“他”,真实客观;

本文虽是小说,以“我”看“他”,专注真诚;

本文虽是小说,以“我”读“他”,深情留念;

本文虽是小说,以“我”阅“他”,钦佩敬仰;

本文虽是小说,以“我”思“他”,惺惺相惜。

2. 寻找文中含有“我们”的语句,深情朗读。“我们”包含一种怎样的情怀?

投影展示:

(1)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

(2)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

(3)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小结:

透过“我们”,看见了世界的温暖和谐;

透过“我们”,看见了奉献的无私忘我;

透过“我们”,看见了欣赏者与被欣赏者的心手相牵;

透过“我们”, 看见了记录者与被记录者的坦诚相待。

有“我”有“他”有“我们”,当我们怀着欣赏与敬仰的目光去注视那些守望孤独、竭尽全力改变这个世界的人时,阿尔卑斯山因为温暖目光的聚焦也会变得光彩而绚丽。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我”视角让世界充满了理解与欣赏的光辉。

设计意图我”的角度来读“他,第一人称的视角让这篇文章充满了温度与热度。通过两组句子的整合朗读,进行体味,引导学生领悟人称代词背后蕴含的情感密码,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与人文性

三、看意——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1. 朗读课文首段和末段,说说“我”是如何评价牧羊老人的?你同意“我”的评价吗?

投影展示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

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

那就可以肯定地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

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

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我就觉得

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

可是

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

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

我就从心底里

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

感到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小结:

认为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他慷慨无私,不计回报,他将沙漠变为绿洲,他将芜变为生机,他为这个世界留下片片绿荫、阵阵清凉。他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变着这个世界。

2. 联系本文,结合让·乔诺的经历简介,你认为让·乔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投影展示:

·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乔诺的作品多半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小结:

·乔诺热爱一切美好,愿意记录美好;

·乔诺热爱和平,热爱家乡;

·乔诺热爱所有活着就为改变世界的人们。

……

3. 拓展思考:左宗棠、林业工人张迎善与植树的牧羊人之间有哪些精神的相通之

投影展示1

清代诗人萧雄赞颂左宗裳西北植柳:千尺乔松万里山,连云攒簇乱峰间。应笛里边亭柳,齐唱春风度玉关。

对新疆天山地区种植“左公柳”的情景,诗的自注中作了如此记载:“左文襄公饬湘楚诸军,各于驻处择低洼闲地,搜折树枝,排插为林。方及数年,已驳蔚然深秀民甚德之。皆榆柳也”。

投影展示2

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

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 10天、20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在1981年至1985年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丫 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 仿佛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

小结:

他们目标笃定,执着如一,改变着这个世界;

他们意志坚定,厚德载物,改变着这个世界;

他们孤独坚守,矢志不移,改变着这个世界;

他们无私忘我,创造奇迹,改变着这个世界。

他们的精神是愚公移山的精神!

他们的精神是精卫填海的精神!

他们的精神是夸父逐的精神!

他们信奉活着就要为荒山穿上绿色的衣装,

他们信奉活着就要为世界留下绿意和荫凉,

他们信奉活着就要改变这个世界!

(生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文本勾连,将艾力泽•布菲与我国的植树“张迎进行比照,探究二者的相通之处。不管是西方的开放自由,还是东方的敦厚谦和,无一例外地都对改变世界的奉献者产生由衷的敬意。帮助学形成立体网状的学习区间,建构起更全面、更高瞻的语文学习意识,语文课因此更丰富、更圆融。

四、写作拓展

投影展示: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缔造希望与幸福。你认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并写出你的评价与感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为机动的结课环节,如果课堂进展顺畅,剩余时间充裕则在课上完成;反之,则留为课下作业。从文内走向文外,从文本走向生活,并“植树”一词的外延扩大,让学生去寻找身边那些执着如一、无私奉献为世界创造价值的人们,不仅仅是植树者。这样一来,将文本的意义拓展到现实意义文本的价值实现了最大化。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b0793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21.html

《《植树的牧羊人》精品教案2(第2课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