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猫》的主线和辅线

发布时间:2019-04-14 14:17: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黑猫》的主线和辅线

  摘要: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短篇小说《黑猫》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借黑猫复仇的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人性是如何由善沦落到恶,使读者亲眼目睹杀人犯的变态心理和残暴行径,从而引发内心深处的深深震撼。该小说引人注目的还包括它的诡异气氛和恐怖画面,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

  关键词:爱伦?坡;猫;复仇;人性恶

  

  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诗人、短篇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他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和现代科幻小说的先河,用演绎心灵恐惧的创作手法提升了哥特小说的艺术地位,并以夸张怪诞的方式渲染了讽刺幽默的效果。这位生前寂寞,身后被人追捧的杰出创作家紧密地回应了19世纪的文化危机,表达对人类生存困境和发展危机的深刻焦虑和严肃使命感,是当之无愧的开路先锋。《黑猫》是爱伦?1843年写下的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主要写主人公因酗酒成性,秉性由善到恶,难以自控下吊死了自己曾深爱的黑猫;清醒时的愧疚让他不断寻觅与那只名叫“普路托”的黑猫相似的猫,弥补自己的过失。有一天他真的找到了,可是这只猫的存在时刻提醒他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终于在这种精神重压下,他再次决定谋害这只猫,却失手杀死了忠诚于自己的善良的妻。最后在复仇猫的指引下,警察找到了主人公杀人的罪证,最终将之绳之于法。

  在这篇小说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黑猫的复仇。与这条主线相辅相成的是主人公人性的沦落。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诡异的复仇者以及关于复仇的悖论

  复仇故事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从无数关于复仇的故事中可以总结出复仇故事的母题:开始以反角追杀,主角总是在捐助者护佑下逃脱,序列在交错发展,特殊机会下主角反抗,杀死反角,取得胜利。复仇成功取决于复仇者的执著信念和复仇的能力,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鲁迅的《铸剑》都是这类作品的经典之作。猫的意象在中外文学中都有相当多的表现。而在西方文学中,普遍的看法是认为猫是邪恶的化身,往往给人带来灾难甚至毁灭。爱伦?坡在故事中选中猫来承担复仇者形象,就是有意借用猫意象由来已久的神秘特色,成功地增强了故事的恐怖气氛和神秘色彩。猫的不死之身、顽强的忍耐力和执著的意志,都是它成功复仇的保障。而正是借用黑猫复仇故事,作者精心地营造出了震撼人心的恐怖场景。一开始作者就假借妻子之口,故作无意地告诉读者,这只名叫“普路托”――与希腊神话中死亡之神同名的黑猫,是女巫的化身。这只猫曾是主人公宠爱的动物和朋友,“我单独喂养它,而它不论在屋里屋外都总是跟在我身边。”怪异的事情出现在黑猫被它深爱的主人吊死在花园之后。主人公家突然失火,不倒的隔墙上清晰的猫的浮雕都无不透出诡异的气息,提醒着读者将有故事发生。第二只黑猫的出现印证了我们的想法。从它出现的那一刻起,复仇的故事已经拉开了序幕。这只猫在外形上与第一只黑猫如出一辙,除了脖颈上的白斑外。而这白斑日益清晰地演变成了绞刑台的形状,则更是它复仇行为的具体化。这些难以解释的事情都是借助以黑猫古老而神秘的象征意义来表现的。作为复仇者形象再次上场的黑猫,对主人的如影随形,再不是曾经的毫无猜忌,对主人的眷恋亲近很明显地带有复仇色彩。和前一只黑猫的极度相似;消失的一只眼睛;颈上的白斑,这些都成功地激起了主人公内心潜藏着的恐惧和厌恶,终于精神失控误杀了妻子,使自己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黑猫的形象在故事前后发生了嬗变。它首先代表了那一类被侮辱被损害的弱小者。这些弱小者单纯善良,毫无害人之心,却也胆小懦弱,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他们过分依赖那些貌似强大的他者,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黑猫对主人的过分亲近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意义的象征。然而对他者的过度依赖,影响了他者的正常生活,往往对他者带来极大的精神负担,这种负担沉重到不能承受的程度,必然对他者和依附者同时带来严重的创伤。所以不胜其烦的主人公杀死了黑猫,自己也陷入了深深地自责之中。而当弱小者虽然步步退让却一再地被欺凌被伤害甚至被残杀时,这种伤害也激发了他们自身潜在的能量,迫使他们坚强起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命运,捍卫自己的权利。归来的复仇者正代表这样一种转变。黑猫对主人的复仇,从被欺侮被伤害的弱小者的立场来看当然是正义的。然而故事中却存在一个复仇故事的悖论,让我们深思复仇的意义或者应采取的方法。黑猫完成对主人的报复,是引导警察找到了女主人的尸体。然而认真推敲会发现女主人的死其实和黑猫有直接的关系。正是黑猫的如影随形和它身上种种让人恐惧的特征,让男主人难以自制,导致了女主人的惨死。可以说善良的女主人是黑猫复仇之路上的牺牲品,没有她的死,就难以对男主人公施展惩罚。为了个人的复仇却毫无顾忌地伤害无辜者的生命,从这点来看,我们不禁对复仇的合理性和意义产生了怀疑。

  二、苦苦挣扎的人性的沦落

  劳伦斯曾在《美国经典文学研究》中说爱伦?坡是“一个敢于闯入可怕的人类灵魂地狱的冒险家”。《黑猫》可算是爱伦?坡心理分析的经典之作。作者对主人公由善到恶的性格的转变过程做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深刻地剖析了人性善的表象下潜藏的巨大破坏力。一开始“我”是一个性情温顺富于爱心,特别喜爱动物的人,到最后成为一个杀人后可以冷静地肢解尸体藏匿的刽子手。这个过程充满了善恶冲突中人性的艰难挣扎。主人公一次次难以自制的行恶之后,都是清醒时灵魂深处的愧疚和恐惧。而他清醒时的自我救赎却带来了更大的灾难,以至于最后终于泯灭了人性,完全沉溺于人性恶的深渊。主人公的性格转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极善――善恶冲突――极恶。主人公一开始就声明自己“从小就以性情温顺并富于爱心而闻名。我心肠之软甚至是那么地惹人注目,以至于使我成了伙伴们的笑柄”。这样一个善良到了极点的人所有的嗜好就是饲养动物。可是好景不长,“我”由于嗜酒成性,“变得越来越喜怒无常”,甚至对妻子“拳打脚踢”,还开始虐待动物。酗酒是主人公行恶的开端,酒精刺激了人性中恶的冲动,支配着弱小而无力自制的人类。刘备曾经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当行恶成为主人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他也只能在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难以回头。这正是习惯的力量。爱伦?坡对心理学的贡献在于深刻地剖析了潜伏于人性善的表层下的恶的冲动是怎样抬头并成功地控制人类。主人公叙述自己吊死黑猫的心理过程时指出“反常是人类心灵原始冲动的一种――是决定人之性格的原始官能或原始情感所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想只为作恶而作恶的欲望――驱使我继续并最后完成了对那个无辜生命的伤害”。这种“反常”的心理――即恶的冲动――受制于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和文明对自我的约束,沉淀在人的意识深处。爱伦?坡正是深刻地认识到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为恶的欲望得到满足之后,道德的良知重新回到濒临深渊的主人公身上。回想到自己犯下的罪行,他也会悔恨、惋惜,并想要通过找寻相似的猫来弥补自己的罪行。主人公的悲剧在于他虽然意识到了自身的堕落和罪恶行径,但已经失去了自我约束能力,只能听命于意识中恶的召唤,在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痛苦挣扎的主人公此时良知尚存,若是有爱的力量来拯救堕落途中的他,或许会使他免除沦落。而善良的妻子并未能担起这份责任,她的逆来顺受、唯命是从,反而间接地鼓励了主人公的恶行,毕竟男主角的为恶没有受到任何的道德批判或惩罚。复仇的黑猫――代表着仇恨的力量,强烈地刺激了处于善恶之间的主人公,使他产生了极大恐惧、痛苦和不安。这种痛苦的压迫,最终使他“仅存的一点善性也彻底泯灭”,心中只剩下“最最丧心病狂的邪念”。至此主人公人性中的善恶冲突宣告结束,在一系列动作的推动下终于无可避免地成了一个毫无人性的可怕杀手。那么爱伦?坡通过对人性的表现,留给我们一个永恒争论的问题: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这是个两极的东西,在人的内部某个角落蹲伏着。当人处在绝境时,人性求生的欲望往往会让人们暂时忘掉道德文明所赋予人类的独特的价值观,屈从于内心的本能。艾云在她的中篇评论性小说《人可能死于羞愧吗》中反思二战,二战刚开始时,德国的“波兰籍的大多数人都存在这种阴暗的心理:纳粹最好能集中力量对付犹太人。犹太人被杀害得越多,波兰人就越安全。他们希望纳粹把注意力从波兰人身上移走,自己本民族就可能侥幸地活。”当恐惧和死亡的阴影时刻笼罩着没有反击之力的人类时,也许自私残忍的欲望就会生根发芽,控制人本身。而一旦人都退化成罪恶欲望的奴隶,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世界呢?

  爱伦?坡自身与生俱来的敏感气质和长期以来艰苦的生活坎坷的经历,使他后期的作品将创作的注意力转向了人类的潜意识,转向关注人类的病态心理和邪恶欲望,《黑猫》充分地表达了他后期的创作美学理念。爱伦?坡擅长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充分细致地对人物心理进行剖析,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般的逼真感觉。近现代侧重于主观心理描写的叙事作品,往往采用这种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振武.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冯晓娟.在恐怖中战栗――解读.爱伦坡小说全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艾云.人可能死于羞愧吗[J].钟山,2009,(6.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ae24aa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2c.html

《《黑猫》的主线和辅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