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主题音乐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4年第5期 论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主题音乐分析 刘永良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 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为周广仁先生改编的钢琴作品,该作品的音乐主题极富有特征,如主题调性和调式的变化及冲突; 半音化和声;织体与旋律的非统一化调式等等;笔者将对此作品的主题作深层次的音乐分析,力求释义该作品的音乐特征。 关键词】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循环的旋宫系统调 旋宫系统调在中国乐律史上可称为“瑰宝”。如:“三分损益 法”、“京房六十律”、“何成天新律”、“五旦七声”、“八十四调”、 “唐燕乐二十八调”、“蔡元定十八律”、“朱载靖十二平均律”等等 该些乐律均以旋宫的形式不断演变、衍展而成,由于篇幅所限不 赘述;主题采用了陕西民歌《三一-里铺》的旋律特征音,尤其 是运用了四、五度旋律音程,该音程为陕北地区民歌旋律的特征 标志:主题由四个乐句组合而成的乐段,4+4+4+3非方整性结构, 为中国音乐中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类型,第一乐句从C宫 调起,落于G徵音,为“起”结构,如用音名呈现旋律音级为:c2一 d2一d2一g2一c2一al—gl—a1一g1一d1一g1,该旋律音程四、五度为浓郁 陕北民歌特点:第二乐句从c宫调起,落于G徵音,但该乐的织体 却出现了两个变化音,HIbB音和bE音,因此该乐句运用了旋宫技 法,织体已呈现为bB调,而第二乐句开始之处,即“承”结构,亦可 释义为c商调,结束处落于G徵音。如用音名呈现旋律音级为:c2一 d2一d2一g2一c2一a1一g1一a1一g1一d1一g1,该旋律音名与第一乐句原样 重复一次。在音乐材料上写法一致;第三乐句为“转”结构,音乐 材料发展与前两乐句明显不一致,该乐句最后落于G徵音,但织 体和声却呈现了离调现象,如小导l二和弦上建立的离调属二和 弦、下属和弦上构成的离调导七和弦等等,呈现了d调的特征,特 别为#C音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倾向主音d,如用音名呈现旋律音 级为:c2一f1一g1一c2一c2一al—g1一a1一g1一d1一g1,该旋律材料为四个 乐句中变化最大;第四乐句为“合”结构,句子长度仅仅为3小节, 最后落于C徵音,从旋律衍展上看,该小节旋律用音名呈现为: a1一gl—fl—fl—dl—c1-dl—gl—dl—c1.从音名可发现,该旋律为F宫 调特征,其中“a1一gl—fl—fl”为F宫独特的调性判别标志;从音乐 材料上分析,四个乐句长度不尽相同,4+4+4+3结构,在中国音乐 结构中,属于极为典型的一种非方整化句子长度,但音乐材料发 展手法为:前两个乐句旋律材料几乎原样重复一次,第三、四乐 句各不相同,如果用小写字母来标记该四个乐句为:aabc,该种 标 ̄(aabc)在西方音乐中为上、下片乐段结构,在西方音乐曲式 中,四个乐句如前两个或后两个乐旬的音乐材料一致或相近,即 构成上、下片结构,该种四句式乐段有别中国音乐中的“起、承、 转、合”结构”,因此,在中国音乐结构中并没有上、下片结构的概 念.虽然前两个乐句在音乐材料上一致。但在小写字母标记上仍 然为:abcd,这一概念也呈示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差异性,属 于自由、整体、联系更紧密四句式乐段,各个乐句之间的对比与 发展相结合。而四句式上、下片乐段前后两部分要形成鲜明对 比,并且没有再现的因子,而四句式“起、承、转、合”结构具有明 显的再现因子,归结于第四乐句“合”的特征。以上音乐分析呈示 了主题旋律在旋宫的手法下不断展衍、变化,增加了音乐主题的 独特性,同时也对主题旋律材料的演变作了深层次辨析,尤其是 与西方音乐进行了对置分析.阐述其中内涵,也揭示了其中的规 【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5—369—1 律。 二、主题旋律五声化、织体结构七声化 此装饰性变奏曲式在主题旋律与织体结构上呈现一种极为 特殊的作曲写法,即主题旋律呈现的五声化特征,织体结构呈现 七声化特征。该乐句的旋律为典型的五声化调式特征,旋律中清 角、变宫、变徵、闰等偏音一直没有出现,而织体结构却呈现了七 声化特征,即引进了清角和变宫等两个偏音。“承”乐句旋律为五 声化调式特征,而织体结构中引进了bel、a音,此音在中国音乐 调式音级中为“清角”、“变宫”两偏音.织体结构其实已经演变成 为了bB调.为典型的七声化调式。“转”乐句旋律为典型的六声化 调式,引进了一个清角音(fl音),织体结构为d调,并且织体呈现 系列的离调,d调中出现三个偏音,分别为bE音、bB音和#c音, bE音、bB音为“变宫”、“清角”两偏音,#C音为“变羽”音,该音实质 在羽音上降低了半个音.因此该织体结构特征为七声化调式,仅 是多引进了一个“变羽”音。旋律为引进一个“清角”偏音的六声 化调式,织体结构特征为六声化调式,即引进了一个“清角”音, 其实从广义上亦可理解为省略“变宫”音的七声化调式。因此,主 题四个乐句在旋律上和织体结构上呈现不一样的调式写法。也 是此装饰性变奏曲式最大魅力之一。 三、半音化和声 半音化和声写法体现在第三乐句“转”结构.该乐句和声进 行为:s—D2/dvi—dvi—DVI7/i,一系列的离调。导致调性极其复 杂、模糊、差异性,低音呈现半音化级进下行,并且在副属和弦上 离调建立的和弦为非三度叠置化和弦.这种非三度化和弦有别 于西方音乐作品和弦结构,并且第三乐句“转”结构中的织体呈 现了d和声小调,特别为其中的}c导音,上方旋律声部根本不存 在导音概念.特别为中国音乐中没有和声小调的概念.只有自然 小调的作曲写法。也没有和声功能的规律化进行.如s—D进行.根 本不存在或不常见,甚至没有大属和弦的概念,归结于调式中没 有出现导音.其中和声进行如D—tT出现的概率要远远小于s/S—t T出现的概念,整个“起、承、转、合”四句式乐段一共15dx节,其和 声进行为:Tsvi—T—SI—T—SII—D—CoB宫)DVII—SI6一SI—TSVI6一(C 宫)s—D2/dvi—dvi—DVl7/si一(C徵)一SI—D—T;如上所述,半音化线 性级进下行为此变奏曲式最大魅力之点,采用了西方作曲技法. 以融进中国音乐作品创作中,极其富有特征。 本论文深层次揭示了周广仁先生改编的钢琴小品《陕北民 歌主题变奏曲》主题音乐特征,并且也一定程度对置了中西方音 乐结构,从中也发现一些规律,由于时间、篇幅、笔者自身水平所 限,未能全方位呈现主题旋律特征,冀求在以后的音乐科研过程 中在日臻完善。 作者简介:刘永良(1988-),汉族,湖南湘乡人,四川师范大 学,研究方向:理论作曲和作曲技术理论。 369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8bf28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f9.html

《论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主题音乐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