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2020-01-08 02:45:21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专题报告之一: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4

  二、土地资源及其特点... 8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10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五、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23

  专题报告之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4

  一、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类型... 24

  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总体特征... 25

  四、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分区与利用模式... 27

  五、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与对策分析... 28

  专题报告之三: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29

  一、前言... 29

  二、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分区分类与现状特征... 29

  三、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对土地生态环境变化影响... 36

  四、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分区... 39

  专题报告之四:北京市城镇体系用地规划研究... 41

  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41

  二、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44

  三、城镇体系用地发展规划... 46

  四、实施规划的措施和建议... 53

  专题报告之五:北京市土地供需分析... 54

  一、土地资源现状及潜力分析... 54

  二、人口预测... 55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 56

  四、土地供需分析... 58

  专题报告之六:北京市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和控制指标协调衔接报告... 59

  一、协调衔接指导思想和原则... 59

  二、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的确定... 59

  三、协调衔接情况分析... 60

  四、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 60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一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是人类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所必须依赖的物质基础。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必须对其进行合理分配和科学管理,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人多地少,经济发达,土地需求量大,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尤显重要。本专题分析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旨在揭示其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土地的途径,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

  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隅,四周与河北省、天津市相邻。地理坐标为北纬39°38′41°51′,东径115°25′117°30′,东西宽160公里、南北长170公里左右,东南距渤海约150公里。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全市总土地面积16422.78平方公里(折合2463.42万亩)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0.17%。全市辖18个县区,城区有东城、西城、崇文、宣武4个区;近郊有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4个区;远郊有门头沟、房山、通州、顺义4个区,以及大兴、昌平、平谷、密云、怀柔、延庆6个县。

  2、地形、地貌条件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和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3;东南部为平原,面积约占1/3。海拔高度从东南部的10米上升到西北部的2000多米。市中心海拔43.71米。北京地貌类型多样,可分为山地、丘陵和台地、平原三种类型。多样的地貌类型不仅对农业用地产生影响,而且对工业、交通、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也产生重要影响。

  山地:面积为9070.99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55.22%。分布于西北部,是新构造运动上升区,经外力长期侵蚀切割的起伏山峦。海拔大于800米的中山带,山高坡陡,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分状况较好,是本市许多一级河流发源地,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林业生产;海拔小于800米的中山带,山高坡陡,土层较薄,植被以灌丛、灌草丛为主,水分状况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宜发展牧业。

  丘陵和台地:面积为408.81平方公里,仅占总土地面积的2.48%,分布于山地和平原交接部位。丘陵轮廓清晰,主要分布在房山山前,南口小汤山前,庙城山前及刘斌堡一带。一般海拔150—3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北山山前丘陵坡度较缓,自然状况较好,利于林木果树生长。西山则坡度较大,植被自然恢复能力较弱。丘陵地目前已大部分开发利用。缓坡旱作,阴坡植林,土薄干旱地区则生长草丛;台地主要分布在大灰厂,长辛店,南口东部,南尚乐和韩庄附近。一般海拔100米以下,相对高度20—50米。这里耕层浅,含水层薄,严重缺水,土地利用宜旱作,种植旱粮、果树或实行果旱间作。

  平原:面积为6808.91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1.45%,集中分布于中部和东南部。北京东南部平原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蓟运河和北运河洪积、冲积作用形成的。海拔一般小于100米,最低点仅为8米,坡度在3—5度以下,是目前城市建设及农业用地集中地区。

  3、气候条件

  北京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表现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寒冷。

  本市年平均气温为11—12,年≥10的积温值平原地区在4100以上,中山区不足2900。无霜期平原地区190—195天,长城以北无霜期比平原区约少一个月。本市年日照时数为2084—2873小时,日照百分比为60—65%,年总辐射为468.16—568.48千焦/平方厘米(112—136千卡/平方厘米),作物光能利用率只有0.5%左右,与光能利用率上限6.13%的光合潜力相比尚有一定的潜力可挖。本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70—660毫米,高于全国同纬度其他地区,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山区降水量大于平原区,4—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另外,本市灾害性天气较多,这些对农业用地结构和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4、水文条件

  地表水

  北京市地表水以河流为主。全市大小河流200余条,分属于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及蓟运河等。河流流向多自西北向东南,在天津市注入渤海。

  本市地表水年径流量为25.99亿立方米,平均产流量为15.47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只占全国平均产水量27.08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的57%,可见北京是个缺水区。加之北京经济发达,人口密集,需水量很大,所以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时必须重点考虑。此外,本市地表水利用率还不到20%,水库等水利工程只能控制山区面积的75%,西山区和北山区的山前地带地表水尚未得到控制,平原面积的40%甚至一半以上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地表水的利用仍具有一定的潜力。

  地下水

  北京市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据统计,本市多年平均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为29.21亿立方米,其中山区为15.85亿立方米,平原为3.36亿立方米。多雨年份可达33亿立方米以上,少雨年份则小于20亿立方米。但可开采的地下水量约23亿立方米左右,从地域分布看,山前地区第四纪松散物质有较厚的堆积,而且经砾石、卵石和粗砂为主,地表水容易入渗,地下水比较丰富。近郊区因生活、工业及灌溉用水大,地下水连年超采,局部甚至出现漏斗区,成为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

  总体来看,本市一次性天然水资源年平均总量为55.21亿立方米,扣除地下水和地表水计算雨中的重复量13.21亿立方米,实际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38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量的15%,而且局部水质污染严重。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对提高土地生产力有重要意义。

  5、土壤条件

  土壤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土壤条件对农业土地利用结构、方式及布局有深刻影响。

  北京土壤类型多样,主要有:

  山地草甸土:总面积为5.26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0.038%。分布在海拔1800—1900米以上的中山顶部。肥力较高,土层中厚,草本植被茂密,适于放牧。

  山地棕壤:总面积为1303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面积的9.45%。分布在中山800—1800米之间。土层较厚,多为30—60厘米,呈微酸性反应,孔隙状况好,腐殖质厚,肥力较高,宜于林木生长。

  褐土:总面积为8911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的64.65%。分布的海拔约30—800米。根据碳酸钙淋溶程度可分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粗骨褐土、普通褐土、碳酸盐褐土、褐土性土及潮褐土等亚类,以山地淋溶褐土为主。山地淋溶褐土呈微酸至中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为2—4%。土层厚度及质地因受母质、地形、植被及人为因素影响而各不相同,因此土地利用时应因地制宜。

  潮土: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的13.82%,多分布在冲积平原、山区河谷平原、一级阶地或冲积扇扇缘地区。主要在本市的东南部,是北京平原土壤面积最大的一个土类。土壤形成直接受地下水的作用,有机质、氮素及速效磷含量较低,呈微酸性反应。为全市灌溉水平最高,产量较高的土壤。

  沼泽土:面积很小,仅有2.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0.013%,主要在洼地积水地区零星分布。表土呈微碱性,有机质含量多为1.2—2.3%,开发利用的关键是稳定水位,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莲藕、蕉白等,也可结合养鱼。排水条件好的地区可种植水稻。

  水稻土:面积为52.4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壤面积的0.38%,为在潮土、盐潮土、湿潮土或者沼泽土地区种植水稻条件下形成的。

  风砂土:由冲积、风积两种作用形成。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潮白河两岸。有机质多在0.2—0.6%,肥力水平很低,仅能生长耐旱耐沙植被,在开发利用时应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

  6、植被条件

  北京市的植被种类组成较复杂,群落类型多样,以各类次生植物群落占优势。植被分布既表现出一定的垂直分异规律,因残存的原生群落与多种多样的次生群落,森林群落与灌丛草甸镶嵌,又显得零乱破碎。主要植被类型为属于森林植被针叶林和阔叶林草本植被的山地灌丛和灌草丛、山顶杂草草甸。

  针叶林:

  北京山区的针叶林主要是暖温带温性针叶林,以油松林和侧柏林为主。油松林在山区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以下的阴坡和半阴坡,是山区绿化、水土保持的优良树种。侧柏林广泛分布于北京低山海拔800米以下干旱的阳坡及半阳坡,是本市低山阳坡绿化的重要树种。

  落叶阔叶林

  北京市落叶阔叶林类型较多,主要有栎林、树林、杨桦林等群系和群系组。栎林是北京山区落叶林的典型代表,主要从辽东栎林、槲栎林和栓皮栎林为主,分布较为广泛。杨桦林主要分布在延庆、门头沟、密云等县区的深山区。

  山地灌丛和灌草丛

  山地灌丛是各类森林群落在人类长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下群落消退而形成的次生植物,主要分布在低山阴坡和中山阴坡、阳坡。山地灌草丛主要分布于山区接近居民点低山和丘陵区,面积广大。

  山地草甸

  主要分布在东灵山、百花山海拔1000米以上的林间隙地,面积较小,种类丰富,主要有苔草、银背凤毛菊、草地草熟禾、地榆、金蓬花等,是山区的天然牧场。

  ()社会经济条件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的重要影响。自然条件决定了土地资源具有多宜性,社会经济条件往往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规模、布局及途径。

  1、人口和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

  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其空间分布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大影响。首先,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在一定的土地面积范围内,人口越多,人均土地数量越少,人地矛盾越尖锐;其次,人口素质的不同往往导致了在土地利用观念、土地利用方式与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同;第三,从空间分布来看,人口密度较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土地利用率和集约度都较高,且多以非农建设用地为主。相反,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则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且多以农业用地为主。

  根据1997年统计资料,北京市常往户籍人以1085.5万人口,其中非农业人口722.7万人,占总人口的66.6%;农业人口362.8万人,占总人口的33.4%。人口密度为644/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0.15公顷(2.3)。人口的非农业比重高和人口密度大表明北京市城镇化水平高、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小、对土地利用集约化有较高的要求。

  从空间分布看,北京城区人口为244.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2.5%,人口密度为27797/平方公里;近郊区人口为401.6万人,占全市的37%,人口密度3123/平方公里;远郊平原区人口为164.7万人,占全市的15.2%,人口密度575/平方公里;远郊半山区155.4万人,占14.3%,人口密度355/平方公里,远郊山区119.2万人,占11%,人口密度145/平方公里。人口分布密度自城区向郊区,自平原向山区逐渐减少的圈层分布特点深刻地影响着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和方式等。

  表1

  北京市人口的空间分布

地区

常住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城区

近邻区

远郊平原区

远郊半山区

远郊山区

全市合计

244.6

401.6

164.7

155.4

119.2

1085.5

22.5

37.0

15.2

14.3

11.0

100

27797

3123

575

355

145

644

  注:城区指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区、近郊区指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四区;

  远郊平原区指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县、远郊半山区指房山区、昌平县、平谷县,远郊山区指门头沟区、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

  资料来源:根据《北京统计年鉴1998》整理

  劳动力的数量和构成

  劳动力是人口中直接从事土地利用活动的部分,其数量、构成及空间分布对土地利用的结构、规模化、集约化等具有直接影响。

  1997年,北京市社会劳动力总数为655.8万人,其中城市劳动力494.6万人,占75.4%,农村劳动力161.2万人,占24.6%。表明绝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着与城市土地利用有关的活动。

  从劳动力产业构成看,北京市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占绝对优势,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70.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10.7%;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257.6万人,占39.3%;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328.1万人,占50%。表明绝大多数劳动力从事着非农产业活动,这必然要求土地利用与之相适应。

  2、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经济发展过程,是土地利用方式由锄耕、半锄耕到机械化作业的转变过程,化肥、农药、地膜、电力等物质投入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转变过程,体现着土地利用由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发展的过程。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的消费结构,产业不同的用地需求,形成不同的土地利用结构。如在温饱阶段,吃饱穿暖是主要的生活需求,必须有充足的耕地种植粮棉,因此作物种植结构以粮经为主。在小康阶段,肉蛋奶果酒的需求增加了,耕地的作物种植结构也由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园艺、畜牧、水产等多种经营用地相应地有所增加。同时,为了满足相对较大的居住空间、更多的能源消费,以及便利的交通等方面的需求,还需要增加更多的居住、工矿、水利、交通用地。当达到富裕阶段时,则更讲究生活的质量,于是汽车停车场、度假别墅、旅游用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用地需求会大大增加,原有的土地利用结构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北京经济发达,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810.1亿元,人均16735元,居民消费水平4557元,住房需求、汽车需求、旅游需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需求,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极大地影响着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

  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主要指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演进可以引起土地需要的变化,进而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由于各产业部门的土地需求、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生产率各不相同,在一定的产业结构之下必然形成一定的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在前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占优势,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城镇和工矿交通用地所占比重很小。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农业用地不断地被第二、三产业占用,这个农业用地减少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工业化完成时才会缓和下来。到后工业化社会,工业用地的增长会稳定下来,但交通、居住、旅游、生态用地的比重还会继续增加。

  北京市的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占绝对优势。9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1997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15.7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下降了11.6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了4.1个百分点,这个变化过程符合世界潮流,标志着北京正在步入后工业社会,由此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表现为耕地的减少和第三产业建设用地的增加。

  表2

  1990—1997年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

  单位;亿元

年分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国内生产总值

500.8

598.9

709.1

863.5

1084.0

第一产业

产值

43.9

45.5

48.7

53.6

74.8

8.8

7.6

6.9

6.2

6.9

第二产业

产值

262.4

291.5

345.9

414.8

499.8

52.4

48.7

48.8

48.0

46.1

第三产业

产值

194.5

261.9

314.5

395.1

509.4

38.8

43.7

44.3

45.8

47.0

  知识经济发展

  21世纪,人类将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天然优势。这是因为,第一,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信息灵通;第二,北京人才密集,集中了全国大多数著名高等学府和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著名科研机构;第三,北京经济发达,其产业结构已演进到三、二、一阶段,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北京的知识经济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且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很显然,知识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土地利用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将使传统农业发生质的变化,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摆脱对大自然的依赖;第二,将使传统工业成为低能耗、低水耗、无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第三,将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第四,通过对产业和人们行为方式的影响而改变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结构,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3、城市化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城市化的空间过程,也就是农业用地不断地转化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过程。可见,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及布局密切相关。北京是我国第二大超大城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深刻而广泛。

  城市郊区化

  研究表明,北京已进入了城市化的第二个阶段,即城市郊区化阶段,离心扩散是主流。这个阶段,城市扩展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近域蔓延,或称为摊大饼,导致建成区的急剧扩展,1997年已达488平方公里,比1990年的426平方公里扩大了62平方公里;另一种是飞地式扩散,以各类开发区的设置最为典型。这两种方式都导致了农用土地直接转化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北京城市扩展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其一是交通干线延伸。京石(北京石家庄)、京通(北京一通州)、首都机场、京八(北京八达岭)、京津塘等高速公路的修建,四环、五环路的规划和建设,不仅直接占用了农用土地,而且间接刺激了沿线地带的房地产开发。

  其二是工业扩散。自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来,城区的工业迅速向郊区扩散和转移。其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整体搬迁,另一种是部分搬迁,即将生产职能转移到郊区,将管理、研究和销售职能留在城区。工业扩散一方面导致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导致郊区工业用地比重的增加。

  其三是开发区建设。目前北京设置各类开发区29个,累计完成土地规划面积256.5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征用土地面积52.51平方公里。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淀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已具有相当规模。开发区建设不仅直接占用了农用土地,而且间接刺激了周围乡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

  其四是居住地扩展。改革开放前,北京住宅建设速度很慢,年均仅98万平方米(按建筑面积计,下同)。随着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特别是住房逐步实行商品化以后,住宅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1997年新建住宅竣工面积996.8平方米,其中近郊区666.1万平方米,占66.8%。经济实用住房主要分布在四至五环之间,别墅区为了接近自然则处于更远的位置,居住地的扩展直接促使农用地向居住用地的转变。

  其五是旅游设施建设。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游客。加之,北京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收入水平提高以后,产生了巨大的旅游需求,刺激了京郊旅游设施的建设,促使农用地向旅游用地的转化。

  其六是生态建设。当前北京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政府环保政策力度的加大和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呼唤着生态建设,由此对土地利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表现主要是:城区危旧房改造后增加了绿化用地面积;新区建设时注意到了绿化设施配套建设;远郊山区加强了植树种草,以达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之目的。

  郊区城市化

  这是一种与城市郊区化扩散相对立的城市化方式,以向心集聚为主导。对郊区县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卫星城、建制镇的发展。北京有建制镇78个,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其中30个为中心镇,14个为卫星城,它们是通州镇、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镇、沙河、昌平(含南口、埝头)、延庆、怀柔(含桥梓、庙城)、密云镇、平谷镇、顺义(含牛栏山、马坡)。卫星城、建制镇的发展将直接促使农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

  其二是乡村非农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相互融合,北京郊区县乡村非农化迅猛发展。1997年,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只占全部劳动力的34.5%,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中二、三产业占73.6%。乡村非农化的发展,一方面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增加了二、三产业的用地面积,另一方面刺激了农村集体和农民建房,1997年就达到了299.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二、土地资源及其特点

  ()土地资源特征

  北京的土地资源特征,是在北京独特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的。具体可概括如下:

  1、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土地资源的总体结构可以概括为六山水三分田,即山地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平地包括水面约占三分之一,具有山地、平原兼有,山地大于平原的特点。山区土地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资源较丰富,中山地区山高坡陡,气候较凉湿,地广人稀,人为破坏较轻,适宜发展林业。低山区山场广阔,坡度较陡,水土流失严重。丘陵、岗台地及山前洪积扇地势起伏,坡度较小,土层较厚,热量较充足,适宜发展粮果生长;平原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适宜性较广,水源比较丰富,热量充足,雨热同季,水、土、热配合较协调。

  2、人均土地资源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北京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特点十分突出。1997年全市户籍常住人口1085.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722.7万人,占66.6%,农业人口362.8万人,占33.4%。全市人口密度为644/平方公里,人均土地0.15公顷,比全国人均土地0.81。公顷少0.66公顷。农业人均耕地0.09公顷,也低于全国农业人均耕地水平。北京由于开发历史悠久,绝大部分土地已被人类开发利用,其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6.8%,而未利用土地面积只占13.2%。在未利用土地中,全市草地占59.1%(12.8万公顷),裸岩石砾地占29.6%(6.4万公顷),裸土地占2.9%(0.6万公顷),沙地占10%(0.2万公顷),盐碱地占0.2%(0.04万公顷),沼泽地占0.04%(0.008万公顷),其中可供农业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约1.53万公顷左右,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沿岸及延庆盆地,质量不高,开发利用受到一定限制。

  3、水资源紧缺,水土资源配合不协调

  北京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6。北京的用水结构中,农业占70%,工业和生活占30%。由于工业和人口的发展,自70年代以来就出现了市区地下水持续超量开采,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的现象。工业和生活经常挤占农业用水。今后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农业用水将更趋紧张,水源不足将成为土地资源开发的重大制约因素。

  ()土地资源质量

  根据有关资料,北京的土地资源质量可以分为八个等级。具体如下:

  1、一等地。面积17.73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0.8%。分布在冲积平原和洪冲积平原上,属土地质量好,熟化程度较高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菜田。

  2、二等地。面积14.64万公顷,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8.9%,主要分布在冲积和洪积平原上,土地质量较好,但部分有旱、涝、砂、粘等限制性因素。土地适宜性较广,生产潜力较大。

  3、三等地。面积25.5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5.6%。主要分布在冲积和洪积平原、洪积扇和岗台地上,有旱涝、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限制因素。

  4、四等地。面积28.8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7.5%。主要分布在河滩与洼地、洪冲积平原、丘陵岗台地和浅低山上。该类土地限制因素增多。

  5、五等地。面积47.8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29.1%。主要分布在中山、低深山,少量分布在浅山、丘陵和河滩上,土质较差,限制性因素较多,宜牧业果林业。

  6、六等地。面积22.7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3.9%,主要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其次是深、低山和河滩上。

  7、七、八等地。面积2.8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8%。该类土地包括流动沙丘、砾质河滩地、砂砾质平缓地、裸岩低山等土地类型,一般很难利用或不能利用。

  从空间分布看,一、二、三等地面积约占35.3%,以朝阳、海淀、丰台、顺义等区县面积最大。四、五、六等地约占60.5%,以门头沟、密云、怀柔、延庆、房山等区县所占面积最大,平谷、昌平、通州、大兴等区县次之。全市三、四、五等地的面积分布广,占土地总面积的62.2%。因此从总体上看,北京的土地资源质量属中等水平。

  ()土地资源的适宜性类型

  1、宜农地

  全市宜农地面积50.20万公顷(753.04万亩),占地总面积的30.6%,包括现有耕地、果粮间作地、园地及可开发的宜农荒地。

  宜耕地:面积41.03万公顷(615.38万亩),占宜农地的81.7%,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其面积约占全市宜耕地的72.2%,其次分布在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和浅低山区的沟谷、盆地和山麓缓坡地带,其面积约占10—1.5%。此外在海拔350米以上的沟谷及其两侧的缓坡地上也有一定分布。其面积约占1.0%左右。全市宜耕地按质量又可分三个等级。

  一等宜耕地:面积17.73万公顷(265.95万亩),占全市宜耕地的43.2%。其中,顺义、通州两区拥有全市宜耕地的57.9%,大兴、昌平、朝阳、丰台拥有40.55%。该等土地水土条件优越,无限制性因素,适宜性广,是全市粮食、蔬菜生产的高产稳产农田。

  二等宜耕地:面积14.64万公顷(219.6万亩),占全市宜耕地的35.7%,主要分布在密云、平谷、延庆、房山、昌平、海淀、石景山等县区的山麓地带、沟谷及阶地。有水源、质地、盐化、水文与排水限制。

  三等宜耕地:面积8.66万公顷(129.83万亩),占全市宜耕地的21.1%。主要分布在大兴、怀柔、延庆、房山、密云等县区。该等地坡度较大,土层薄,水土流失较重,属低产土地。

  宜果地

  面积9.18万公顷(137.66万亩),占全市宜农地的18.3%,包括果粮间作地和果园地及宜果荒地。主要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及丘陵缓坡地上,形成山前果树带,其面积约占全市宜果园地的76.9%,以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四县面积最大,约占宜果园地的57.7%,其次是延庆盆地和房山山前地带,面积约占17.1%。在平原区以大兴县面积较大,约占9.7%

  2、宜林地

  全市有宜林地面积69.33万公顷(1039.95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2.2%。包括现有林地和宜林荒地。其中已利用林地为54.31万公顷(814.68万亩),占78.34%,宜林荒地15.02万公顷(225.27万亩),占21.66%。主要布在山区的怀柔、延庆、密云、门头沟、房山、昌平等县区,其面积约占宜林地的90.9%

  全市宜林地按质量又可分为三个等级:

  一等宜林地:面积21.73万公顷(325.95万亩),占宜林地面积的31.34%。主要分布在怀柔、延庆、密云、门头沟4个山区县,其面积约占一等宜林地的81.3%。其次分布在房山、平谷、昌平3个半山区县,其面积约占9.1%。平原及近郊区县约占7.8%

  二等宜林地;面积17.40万公顷(261.0万亩),占全市宜林地的25.1%。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地带,面积最大的有怀柔、延庆、密云、门头沟4个县区,约占81.4%

  三等宜林地:面积30.2万公顷(453.0万亩),占全市宜林地的43.56%,多分布在土层较薄的山地,少部分在河滩地。造林工程艰巨。

  3、宜牧草地

  全市有宜牧草地9.00万公顷(135.07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5%。包括现有宜牧草地及宜牧荒草地。其中已利用牧草地为0.42万公顷(6.228万亩),占4.36%,宜牧荒山、荒滩、荒地约9.11万公顷(136.67万亩),占95.64%。北京宜牧草地条件和质量均较差。

  4、水域及宜水产养殖地

  全市有水域面积8.67万公顷(130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3%。其中宜养水面约4.13万公顷(61.95万亩),占47.6%。可分为二类,一是坑塘宜渔池,面积约1.75万公顷(26.25万亩),主要分布在顺义、通州、朝阳、昌平、大兴5个区县,其面积约占47.3%,成鱼捕捞量占全市总量的80%,平均亩产413.3公斤,是本市淡水鱼主要生产基地。二是湖泊、水库宜渔地。全市有大小湖泊30个,水库83座,水面总面积2.88万公顷(43.2万亩),占宜渔地的57.6%。其中已养殖水面1.46万公顷(21.9万亩),占61.3%。目前以自然放养为主,产量较低,每亩产量仅17.4公斤。

  三、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根据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农用地1137723.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3%,在农用地中,耕地343921.1公顷(5158817.0),占地面积的21%;园地99320.2公顷(1489803.5),占6.1%;林地630801.0公顷(9462037.5),占38.4%;牧草地4208.9公顷(63134.2),占0.3%;水面59470.3公顷,占3.6%;建设用地270867.8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5%,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630381.0公顷(3305715.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3.4%;交通用地35538.1公顷(533071.8),占2.2%;水利设施用地14948.6公顷,占0.9%;未利用土地232462.8公顷(3249720.1),占14.2%

  1、农用地

  耕地

  1996年,北京市耕地面积343921.1公顷(5158817),占总土地面积的21%。其中灌溉水31042.7公顷(465640.6),占耕地的9.0%,水浇地223598.0公顷(3353969.5),占耕地的65.0%;旱地58446.0公顷(876690.4),占耕地的17.0%;菜地30834.5公顷(462517),占耕地的9.0%。详见表3

  表3

  1996年北京市耕地类型及分布

  单位:公顷 %

 

耕地小计

比重

灌溉水田

水浇地

旱地

菜地

全市合计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县

大兴县

平谷县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343921.1

13463.5

6814.1

439.8

8781.5

2848.4

39996.8

51106.0

51264.4

24664.9

52786.2

19099.9

15508.3

24145.5

33001.8

100

3.9

2.0

0.1

2.6

0.8

11.6

14.9

14.9

7.2

15.3

5.6

4.5

7.0

9.6

31042.7

7340.7

308.0

0

6090.8

0

863.7

8205.3

1259.8

2842.6

2272.7

500.7

660.0

63.2

635.2

223598.0

3644.7

1696.2

7.0

655. 5

759. 0

30041.8

35210. 3

39839.0

18167.5

41007.0

14946.0

10733.2

15484.3

11406.5

58446.0

72.1

1869.0

119.5

51.4

1796.6

7763.1

3774.8

2665.6

2868.7

3990.5

2222.5

3551.0

7745.0

19956.2

30834.4

2406.0

2940.9

313.3

1983.8

292.8

1328.2

3915.6

7500.0

786.1

5516.0

1430.7

564.1

853.0

1003.9

  耕地主要分布在大兴、顺义、通州、房山四县区,合计占全市耕地的56.7%。其中,灌溉水田主要分布在通州区的次渠、马驹桥、台湖,朝阳区的黑庄户、来广营、黄港、豆各庄、王四营、洼军、平房、海淀区的苏家坨、永丰、温泉、上庄、东北旺、东升等三区的1-6个乡镇;水浇地主要分布在大兴、顺义、通州、房山四县区的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的乡镇和农场;旱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坡地、山前洪积台地和河谷阶地,以延庆、密云、房山、大兴、怀柔五县区居多,约占全市旱地总面积的73.6%;菜地主要分布在大兴、通州、丰台、朝阳、海淀五县区,约占全市菜地面积的54.4%

  园地

  1996年北京市园地面积99320.2公顷(1489803.5),占总土地面积的6.1%,其中果园9840.6公顷(1477609),占园地的99.2%;桑园123.4公顷(1851),占园地的0.1%;其它园地689.6公顷(10343.5),占园地的0.7%。详见表4

  表4

  1996年北京市园地类型及分布

  单位:公顷%

 

园地小计

比重

果园

桑园

其它园地

全市合计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县

大兴县

平谷县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99320.2

416.8

1335.1

519.0

3522.8

3922.0

8088.5

3421.8

4756.9

11828.4

11526.9

17294.3

14243.1

10458.0

7986.6

100

0.4

1.3

0.5

3.5

3.9

8.1

3.4

4.8

11.9

11.6

17.4

14.3

10.5

8.0

98507.3

412.5

1328.8

496.7

3513.7

3733.3

7912.1

3416.8

4691.6

11666.2

11505.9

17205.4

14220.4

10418.1

7985.8

123.4

0

0

0

0

0

0

0

0

0

9.3

87.4

0

26.0

0.7

689.5

4.3

6.3

22.3

9.1

188.7

176.4

5.0

65.3

162.2

11.7

1.5

22.7

13.9

0.1

  园地主要分布在平谷、怀柔、昌平、大兴、密云五县,合计占全市园地面积的65.7%。其中,果园主要分布在上述五县,桑园主要分布在平谷县,占全市桑园面积的70.8%;其它园地主要有玫瑰园、草莓园、药材园、花卉园等,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昌平三区县。

  林地

  1996年北京市林地面积630802.5公顷(9462037.5),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8.4%。其中,有林地242995.6公顷(3644934.7),占林地的38.5%;灌木林239698.1公顷(3595471),占林地的38.0%,疏林地116704.8公顷(1750571.5),占林地的18.5%;未成林造林地27203.4公顷(408050.9),占林地的4.3%;迹地309.5公顷(4642.8),占有林地的0.05%;苗圃3891.1公顷(58366.9),占林地的0.6%。详见表5

  林地主要分布在怀柔、延庆、密云、门头沟、房山等远郊山区、半山区县区,合计占全市林地面积的81.7%。其中,有林地集中分布在北部山区的密云、怀柔、延庆三县,占了全市有林地面积的67.9%;灌木林以门头沟、延庆、怀柔、昌平、房山等区县最为集中;疏林地集中分布于地处山区的怀柔、延庆、密云、平谷、房山等县区;未成林造林地多分布于山区,以密云、门头沟最为集中;迹地多分布在怀柔、延庆二县,苗圃主要分布在昌平、通州、大兴的平原地区。

  表5.

  1996年北京市林地类型及分布

  单位:公顷%

 

林地小计

有林地

灌木林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迹地

苗圃

全市合计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昌平县

顺义区

通州区

大兴县

平谷县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630802.5

1516.3

1203.8

2607.3

4289.3

95690.3

49965.1

60690.1

3498.0

1944.9

4878.8

34725.6

138386.9

106951.3

124454.8

100

0.2

0.2

0.4

0.7

15.2

7.9

1.0

0.6

0.3

0.8

5.5

21.9

17.0

19.7

242995.6

1238.1

730.1

1116.3

3925.2

24592.7

19625.9

5779.9

2816.1

768.8

4064.3

13251.6

60589.4

62398.7

42098.5

239698.0

0

49.5

1288.3

11.2

57950. 6

18772.9

43474.5

0

3.0

3.6

6354.4

47568. 3

9831.3

54390.4

116704.8

5.6

8.5

161.7

2.0

7727.2

11103.7

9405.4

71.6

317.2

98.2

12207.5

27315.6

22872.3

25408.3

27203.4

62.1

188. 6

6.8

69.6

5316.0

357.8

1285.1

365.2

112.0

42.9

2733.0

2480. 8

11744.9

2393.6

309.5

0.2

0

0

0

0

0

0

0

4.4

1.9

29.1

199.2

7.6

67.1

3891.2

210.3

227.1

34. 2

281.3

58.8

104.8

745.2

245.1

739.5

667.9

150.0

233.6

96.5

96.9

  牧草地

  1996年北京市牧草地面积4208.9公顷(63134.2),占总土地面积的0.3%。其中,天然草地3918.0公顷(58770.1),占牧草地的93.1%;改良草地80.3公顷(1204.1),占牧草地的1.9%;人工草地210.7公顷(3160),占牧草地的5.0%。详见表6。牧草地主要分布在门头沟、密云、平谷等远郊山区、半山区县,合计占全市牧草地面积的85.2%,其中门头沟一区就占了一半多。在牧草地中,天然草场占绝大比重,以门头沟、密云、平谷、房山分布最为集中;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很少,其中改良草地集中分布在顺义县,占了全市的95.1%;人工草地以通州区最为集中,占了全市的多一半。

  表6

  1996年北京市牧草地类型及分布

  单位:公顷%

 

牧草地小计

牧草地小计

天然草地

改良草地

人工草地

全市合计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昌平县

顺义区

通州区

大兴县

平谷县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4208. 9

13.8

4.7

0

27.2

2237.5

346.9

11.4

83.9

111.7

0

510.1

13.5

836.0

12.2

100

0.3

0.1

0

0.6

53.2

8.2

0.3

2.0

2.7

0

12.1

0.3

19.9

0.3

3918.0

0

0

0

7.2

2220.5

319.9

3.1

7.5

0

0

510.1

12.1

826.1

11.5

80.3

0

0

0

3.2

0

0

0

76.4

0

0

0

0

0

0.7

210.6

13.8

4.7

0

16.8

17.0

27.0

8.3

0

111.7

0

0

1.4

9.9

0

  水面

  1996年北京市水面面积59470.3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6%,其中河流水面16343.1公顷,占水面总面积的27.5%;湖泊

  园地主要分布在平谷、怀柔、昌平、大兴、密云五县,合计占全市园地面积的65.7%。其中,果园主要分布在上述五县,桑园主要分布在平谷县,占全市桑园面积的70.8%;其它园地主要有玫瑰园、草莓园、药材园、花卉园等,主要分布在门头沟、房山、昌平三区县。水面342.8公顷,占水面的0.6%;水库水面23682.5公顷,占水面的39.8%;坑塘水面19102公顷,占水面的32.1。详见表7

  表7

  1996年北京市水面类型及分布

  单位:公顷%

 

水面小计

比重

河流水面

湖泊水面

水库水面

垓塘水面

全市合计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昌平县

顺义区

通州区

大兴县

平谷县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59470.3

2729.4

430.3

154.9

1516.5

980.4

3651.3

3578.9

6358.9

6512.5

3385.9

3780.7

3319.8

20344.9

2725.8

100

4.6

0.7

0.3

2.6

1.6

6.1

6.0

10.7

11.0

5.7

6.4

5.6

34.2

4.6

16343.1

614.7

77.2

102.5

390.3

559.3

2190.0

655.7

2498.6

3111.7

1164.2

1054.6

1450.3

2052.3

421.6

342.8

0

0

0

232.6

0

0

5.0

19.4

0

0

0

0

0

85.8

23682.4

36.6

2.1

2.7

34.8

358.0

714.7

504.4

93.5

0

0

663.5

1582.1

18024.9

1665.1

18102.0

2078.2

351.0

49.7

858.9

63.1

746.6

2413.7

3747.4

3400. 7

2221.7

2062.6

287.4

267.6

553.4

  水面主要分布在密云、通州、顺义三县区,合计占全市水面的55.9%,其中密云一县就占了三分之一多。在水面中,河流水面主要分布在通州、顺义、密云、房山四区县,占全市河流水面的60.3%;湖泊水面集中分布在海淀区,占全市的67.9%;水库水面集中在密云县,占了全市的76.1%;坑塘水面以顺义、通州、昌平、大兴、朝阳、平谷六区县分布最为集中,占了全市的83.4%

  2.建设用地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996年北京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20381.0公顷(3305715.2),占总土地面积的13.4%。其中,城镇用地432498.8公顷(87482.5),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14.7%;农村居民点用地87302.6公顷(1309538.7),占39.6%;独立工矿用地74995.7公顷(1124934.8),占34.0%;特殊用地25583.9公顷(383759.2),占11.7%。详见表8

  表8

  1996年北京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类型及分布

  单位:公顷%

 

居民点及工矿

用地小计

比重

城镇

农村居民点

独立工

矿用地

特殊用地

全计合计

东城区

西城区

崇文区

宣武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昌平县

顺义区

通州区

大兴县

平谷县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22038.1

2531.4

3131.2

1598.3

1886.0

23046.5

14945.5

3977.6

20783.2

7797.4

26179.6

22742.7

21114.7

17563.7

17880.2

9508.8

6948.6

10578.6

8167.0

100

1.1

1.4

0.7

0.9

10.5

6.8

1.8

9.4

3.5

11.9

10.3

9.6

8.0

8.1

4.3

3.2

4.8

3.7

32498.8

2531.4

3131.2

1598.3

1886.0

7627.3

2351.1

1141.4

2942.1

1042.5

692.1

1375.5

2003.6

596.5

2304.1

229.5

190.4

464.3

391.5

87302.6

0

0

0

0

5853.5

2967.7

613.7

3774.6

1969.5

10523.7

6914.3

12176.2

10776.7

9844.4

6595.0

4032.4

6259.5

4996.4

74995.7

0

0

0

0

8909.2

7429.9

1601.2

7067.9

3820.3

11691.8

8061.9

6632.7

5333.0

4716.2

2163.8

2236.3

3460.4

1871.1

25583.9

0

0

0

0

656.5

2196.8

621.3

6998.6

965.1

3267.0

6391.0

302.2

857.5

1015.5

520.5

489.5

394.4

907.0

  全市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情况是,城区占4.1%;近郊区占28.5%;远郊区县占67.4%,或者说,城近郊区大约三分之一,远郊区县大约三分之二。其中,城镇用地的71.4%分布在城区和近郊区,面积为2.32万公顷(34.8万亩);农村居民点的84.9%分布在远郊地区,面积为7.41万公顷(111.1万亩);独立工矿用地的分布较广泛,房山、朝阳、昌平、丰台、海淀等区县较多;特殊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淀、昌平二区县,占全市特殊用地的三分之二左右。

  交通用地

  1996年北京市交通用地35538.1公顷(533071.8),占土地总面积的2.2%。其中,铁路用地3849.1公顷(57735.8),占交通用地的10.8%;公路用地13299.0公顷(199485.6),占37.4%,农村道路用地17329.2公顷(259937.9),占48.8%;民用机场用地1060.8公顷(15912.5),占3.0%。详见表9

  表9

  1996年北京市交通用地类型及分布

  单位:公顷%

 

交通用地小计

比重

铁路

公路

农村道路

民用机场

全市合计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昌平县

顺义区

通州区

大兴县

平谷县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35538.1

2112.9

2332.9

500.7

1673.8

563.0

2625.2

3813.9

5079.0

4713.3

5908.3

1129.9

1947.3

1234.4

1904.4

100

5.9

6.6

1.4

4.7

1.6

7.4

10.7

14.3

13.3

16.6

3.2

5.5

3.5

5.4

3849.1

435.4

887.1

248.5

217.7

95.7

254.4

346.0

349.0

164.6

158.8

39.3

317.8

86.4

248.4

13299.0

964.1

974.9

215.8

958.4

288.8

1380.5

1402.8

1550.5

1969.8

952.0

543.3

752.1

616.4

729.6

17329.2

713.4

470.0

36.4

497.7

178.5

990.3

2065.1

2118.7

2578.9

4797.5

547.3

877.4

513.6

926.4

1060.8

0

0

0

0

0

0

0

1060.8

0

0

0

0

0

0

  北京交通用地的81.4%分布在远郊区,以大兴、顺义、通州、昌平居多。其中,铁路用地中主要大型场站、编组站等集中分布在近郊地区,占铁路用地的46.5%;而远郊区主要是对外交通干线铁路、场站等,占全市铁路用地的53.5%;而公路用地的76.6%分布在远郊地区;农村道路用地的90.1%分布在远郊区;民用航空机场主要分布在顺义区。

  水利设施用地

  1996年北京市水利设施用地14948.6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0.9%。其中,沟渠13748.3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92.0%;水工建筑物1200.3分顷,占8.0%。详见表10

  表10.

  1996年北京市水利设施用地类型及分布

  单位:公顷%

 

水利设施用地小计

比重

沟渠

水工建筑物

全市合计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门头沟区

房山区

昌平区

顺义区

通州区

大兴县

平谷县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14948.6

1228.1

362.0

45.5

882.1

118.5

580.7

1907.7

2355.6

2282.9

3114.7

274.1

742.9

875.8

448.0

100

8.2

2.4

0.3

5.9

0.8

3.9

12.8

15.8

15.3

20.8

1.8

3.2

5.9

2.9

13748.3

1165.7

348.3

29.8

878.0

75.3

554.6

1994.0

2283.2

2178.8

2415.6

256.7

450.1

780.3

437.7

1200.3

62.5

13.6

15.8

4.1

43.2

26.1

13.6

72.4

104.1

699.1

17.4

22.8

95.5

10.3

  水利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大兴、顺义、通州、昌平四县区,合计全市水利设施用地的64.7%,接近三分之二。在水利设施用地中,沟渠占绝大部分比重,达到92%,主要分布在大兴、顺义、通州、昌平四县区;水工建筑物只占水利设施用地的8%,半数以上集中在大兴县。

  3.未利用地

  1996年,北京市未利用地面积232462.8公顷(3249720.1),占总土地面积的14.2%。其中,荒草地128124.9公顷(1921873.5),占55.1%;盐碱地426.0公顷(6390.5),占0.2%;沼泽地79.3公顷(1190.1),占0.03%;沙地2082.0公顷(31230.7),占0.9%;裸土地6225.0公顷(93374.6),占2.7%;裸岩石砾地64195.4公顷(962930.7),占27.6%;田坎12901.4公顷(193520.5),占5.5%;苇地787.8公顷,占0.3%;滩涂15027.0公顷,占6.5%;其它2614.0公顷(39209.5),占1.1%。详见表11

  表11

  1996年北京市未利用土地类型及分布

  单位:公顷、%

 

未利用土地小计

比重

苇地

滩涂

荒草地

荒咸地

沼泽地

沙地

裸土地

裸岩石砾地

田坎

其它

全市合计

232462.8

100

787.8

15027.0

128124.9

426.0

79.3

2082.0

6225.0

64195.4

12901.4

2614.0

朝阳区

991.7

0.4

3.5

7.1

610.1

0

0.3

0

7.4

0

16.6

346.7

丰台区

2571.2

1.1

9.5

497.8

1759.9

0

0

0

0.3

0

28.33

275.3

石景山区

394.7

0.2

0

35.0

117.5

0

0

0

0

0

0

242.2

海淀区

1306.6

0.6

11.1

12.7

1049.4

0

0

0.1

8.5

192.2

1.8

30.7

门头沟区

31132.6

13.4

0

723.2

22367.4

8.6

0

297.8

2261.5

4684.9

754.6

34.7

房山区

67928.2

29.2

31.9

4313.3

10345.9

0

0.2

13.9

2261.5

48016.1

5075.5

125.1

昌平县

5496.4

2.4

21.3

697.7

3489.2

0

7.9

61.8

6.3

540.9

527.6

129.0

顺义区

7638.1

3.3

445.2

930.0

4262.7

0

51.0

742.1

109.1

825.0

70.3

202.6

通州区

2993.8

1.3

58.4

1001.4

1007.2

381.5

0

223.9

24.2

0

26.5

270.6

大兴县

4431.3

1.9

181.7

1601.4

1631.1

29.8

12.5

345.7

11.2

0

10.6

607.3

平谷县

8652.0

3.7

0.9

392.9

7299.3

6.2

5.7

15.9

157.8

181.0

531.6

60.8

怀柔县

30793.2

13.2

7.0

1534.8

21975.2

0

1.0

76.6

201.9

4763.2

2124.2

109.3

密云县

47323.4

20.4

11.3

1799.1

36936.5

0

0

30.8

2906.3

3226.9

2237.6

174.8

延庆县

20809.6

8.9

6.1

1480.6

15273.4

0

0.7

273.1

509.7

1765.1

1496.0

4.9

  北京市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房山、密云、门头沟、怀柔、延庆等远郊山区、半山区县,合计占全市未利用地面积的86.7%。其中,荒草地主要分布在密云、门头沟、怀柔、房山、延庆、平谷等六个县区;盐碱地集中于通州区,占全市盐碱地的89.5%;沼泽地主要分布在顺义、大兴、昌平三区县的低位冲积平原上;沙地集中分布于顺义区的小店、尹家府、李遂、天竺、北小营、南彩、牛栏山,大兴县的榆垡、礼贤、安定、定福庄、黄村、大辛庄、孙村、通州区的郎府、宋庄、渠头、觅子店、余辛庄,房山区的窑上,门头沟区的雁翅、斋堂、军响、延庆县的沈家营、旧县、红旗甸、延庆,怀柔县的范各庄、桥梓、怀北等七个县区的30个乡镇沿永定河、潮白河和一些古河道两侧;裸土地主要分布于密云、门头沟、延庆三县区,占全市裸土地面积的91.2%;裸岩石砾在90%以上的面积集中于山区和半山区,以房山、门头沟、怀柔、密云等四区县面积最大,占该类面积的94.5%;田坎主要分布在房山、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等山区、半山区区县;苇地主要分布在顺义、大兴两区县,合计占全市的79.6%,滩涂以房山、大兴、延庆三区县的分布最为集中,合计占了全市的49.2%;其它未利用地主要指废砖瓦窑,临时施工占用、尚未恢复原貌的土地,分布于京郊十四个区县的115个乡镇,以平原区为主,面积约0.2公顷(3万亩),占全市这类土地的75.6%

  ()土地利用特点

  1、绝大多数土地已利用,但土地开发仍有潜力。

  北京土地面积中已利用地面积为1408590.9公顷(2136.61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85.8%,未利用面积为232462.8公顷(324.97万亩),占14.2%。在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居多,有12.8万公顷(192.19万亩),占未利用土面积的55.1%。可供农业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有1.5万公顷(23万亩)左右,可见土地开发仍有一定的潜力可挖。

  2、农业用地比重大,耕地、林地居主导地位。

  北京农业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及水面五大类,面积为1137723.2公顷(1752.73万亩),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9.3%。如果扣除未利用土地,则比例高达82.0%,充分反映了全市土地利用仍以农业用地为主的基本特征。

  在农用地中,耕地343921.1公顷(515.88万亩),占农用地的30.2%,林地630802.5公顷(946.20万亩),占55.4%,两项合计达85.6%,反映了耕地、林地居主导地位的特点。

  3、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点

  由城区向近郊区、远郊区看,存在着这样一种圈层结构,即:城区非农建设用地近郊城乡混合用地远郊平原区商品粮、副食品生产基地(城郊农业用地)—远郊半山区、山区林、果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用地)。这种圈层结构形成的原因是,第一,自然条件的影响。由城区向北、向西,地形结构依次是平原、半山区、山区、第二,大城市的辐射。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刺激周围地区农业由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由自给型走向商品型,由传统乡村型走向现代城郊型。这种影响具有距离衰减的特征。自然条件决定了这种圈层结构的基本框架,大城市的辐射则是这种圈层结构动态演变的动力。过去的近郊区主要是城郊农业用地,现在随着北京城市扩张而逐渐演变为非农建设用地。随着城市进一步发展,这种圈层结构会进一步向外推移。

  4、建设用地结构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较大比重,城区与郊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明显。

  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7.1万公顷(383.88万亩),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5%,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2.0万公顷(330.57万亩),占全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1.2%;交通用地3.6万公顷(53.3)万亩),占13.3%,水利设施用地1.5万公顷,占5.5%表现出以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主的特点。

  建设用地在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所占比重分别为100%56.6%12.6%。在远郊区内部,建设用地在平原区为27.0%,半山区为16.0%,山区为5.3%,表现出由城区到郊区、由平原到山区递减的特征。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及经济效益

  1、土地开发利用程度

  衡量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主要有: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指数、耕地复种指数、森林覆盖率等。

  土地利用率

  北京现状土地利用率为85.8%。土地利用率在不同区县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的趋势是,近郊区和平原区土地利用率较高,为96.3%;山区、半山区较低,分别为84%82.1%。其中,土地利用率最高的是通州区达97.9%,朝阳区次之为97.8%;土地利用率最低的是房山区仅68.1%。土地利用率的这种空间分布差异,除与北京市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分布及开发历史较早密切相关外,还深受本市人口分布、城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表12

  北京市1996年土地利用与开发程度

  单位:%

 

土地利用率

土地垦殖指数

耕地复种指数

耕地复种指数

85.8

21.0

157

14.8

近郊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

海淀区

小计

97.8

93.1

95.8

97.0

96.3

29.6

22.7

5.1

20.5

23.2

141

144

218

114

135

2.7

2.4

12.9

9.2

5.5

远郊

平原区

顺义区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通州区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大兴县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是用于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通过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小计

A.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范围,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93.9

①主体是人类;97.9

97.5

在评估经济效益不能直接估算的自然资源方面,机会成本法是一种很有用的评价技术。机会成本法特别适用于对自然保护区或具有唯一性特征的自然资源的开发项目的评估。96.3

50.2

2.环境价值的度量——最大支付意愿56.4

50.8

52.3

(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178

(6)列出选定的评价方法,并作简单介绍。165

三、安全预评价报告的基本内容163

168

2.8

0.8

3.9

2.6

远郊

半山区

房山区

昌平县

平谷县

68.1

96.5

91.3

82.1

20.0

18.3

20.1

19.5

145

134

135

139

9.8

4.3

14.0

9.0

远郊

山区

门头沟区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小计

79.1

86.2

79.6

90.3

84.0

2.0

7.3

10.8

16.5

9.7

174

155

138

94

123

16.9

28.6

28.0

21.1

24.3

  土地垦殖指数

  土地垦殖指数单指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北京市平均垦殖指数为21.0%,总的来说水平不高。它既反映了本市山区面积大,耕地少,又反映了本市耕地资源紧缺、人地关系紧张的严峻现实。

  北京市垦殖指数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远郊平原区垦殖指数高达52.3%,表明种植业是当地土地利用的主要形式。近郊区由于城镇化水平较高,耕地被占用较多,垦殖指数只有23.2%。半山区和山区主要受地形影响,耕地面积狭小,故垦殖指数较低,山区的垦殖指数仅为9.7%。从各区县情况看,土地垦殖指数最高的通州区达56.4%,最低的门头沟区仅2.0%,这与本市山地与平原兼备的地形地貌特点相适应。

  森林覆盖率

  森林覆盖率这里是指有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全市森林覆盖率为14.8%,其中近郊区为5.5%,远郊平原区为2.6%,远郊半山区为9.0%,远郊山区为24.3%。在县区中,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是怀柔县达28.6%;其次是密云县为28.0%,最低的是远郊平原区的通州区,仅0.8%。可见,森林覆盖率大小与地形、地貌及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

  耕地复种指数

  耕地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的百分数。复种指数表明的是耕地开发利用的深度及光热等资源利用的强度,全市平均耕地复种指数为157%。从远郊平原区到半山区、山区,耕地复种指数因地形的原因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分别为168%139%123%。从各区县看,石景山复种指数最高达218%,顺义区次之为178%,延庆县最低仅94%

  2、经济效益分析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土地开发历史悠久,集约度较高,因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高。199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237.47万吨,粮食耕地单产为9429公斤/公顷,分别比1996年提高了0.04%1.2%,劳均粮食产量(种植业劳动力)4.3/;蔬菜总产量为410.29万吨,蔬菜耕地单产为100612公斤/公顷,分别比1996年增长1.8%2.9%,农业总产值为90.4亿元(90年不变价),劳均农业总产值(农村劳动力)5836/人。

  表13

  1997年北京市土地经济效益分析

地区

粮食耕地单产

(公斤/公顷)

蔬菜耕地单产

(公斤/公顷)

劳均粮食产量

(吨/人)

劳均农业生

产值(元/人)

全市

9429

100612

4.3

5836

近郊区

朝阳区

丰台区

石景山区

海淀区

小计

10389

5811

6953

8465

94377

81200

79463

92916

88977

5.1

0.9

3.8

3.2

4219

4098

7790

9864

远郊平原区

顺义区

通州区

大兴县

小计

10907

12692

10592

11533

113007

122507

97677

109364

9.5

7.5

3.0

5.7

8643

5512

7746

7323

远郊半山区

房山区

昌平县

平谷县

小计

8996

8103

10115

8986

90311

70377

98020

88219

4.2

5.7

2.6

3.9

2938

10542

5559

5417

远郊山区

门头沟区

怀柔县

密云县

延庆县

小计

1253

9666

6768

5682

6618

62872

52100

114152

104770

94855

0.4

5.7

2.0

3.3

2.9

1395

5460

3439

5811

4203

  由于受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上述各项指标在各区县间具有较大的差异。从粮食耕地单产看,远郊平原区因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广阔,土质肥沃,易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因而单产较高,达11533公斤/公顷;远郊半山区次之,为8986公斤/公顷;近郊区因受多种社会因素影响,单产仅8465公斤/公顷;远郊山区的粮食耕地分布较零星且土质较差,单产最低仅6618公斤/公顷。从各区县看,通州区最高为12692公斤/公顷,顺义县次之为10907公斤/公顷,门头沟区最低仅1253公斤/公顷。

  蔬菜耕地单产的地域差异与粮食大不相同,远郊平原最高,远郊山区次之,远郊半山区最低。从各区县看,通州区最高,密云县次之,怀柔县最低,远郊山区的延庆县也达到了很高的单产水平。

  劳均粮食产量的地域差异也很明显,远郊平原区最高为5.7/人,远郊半山区次之为3.9/人,远郊山区最低为2.9/人。

  劳均农业总产值是一个反映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指标。全市劳均农业生产值呈现出由近邻到远郊,由平原区到半山区到山区逐渐降低的总体趋势,说明土地利用效益深受大城市的影响,效益的高低与各地距城区远近呈正相关关系。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经验

  北京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对今后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1.、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城镇、交通用地均占较高比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长期以来郊区、县形成了以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占绝对优势的格局,对其它用地缺乏足够的重视;工业用地在城区土地利用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致使用地综合效益得不到提高。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土地利用结构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区存量土地进行了结构调整,工业用地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用地比重大幅度上升;第二,非农用地明显增加,农业用地相对减少。卫星城镇用地、交通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和旅游用地增加特别突出;第三,在农用地中,园、林地增加,耕、草地减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果品商品生产发展;第四,种植结构也进了调整,粮经面积减少,蔬菜、瓜类、青饲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符合大城市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效益。

  2、农田基本建设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力。

  旱、涝、盐碱、风沙是本市主要的自然灾害。解放以来,各县区人民政府带领人民开展以治涝、防旱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综合治理水、旱灾害,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措施有:第一,河道清淤,排水防涝;第二,兴修水利灌溉工程;第三,坚持年年植树造林,实现农田林网化,由此显著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

  3、开源节流,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北京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随着首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占用耕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为此,各区县政府狠抓开源与节流两个基本环节,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措施有。第一,在生产条件适宜的地区,普遍推广喷灌,发展平播,实行耕地的小块拼大块,基本上消除了耕地中的沟、渠、埂,有效地扩大了土地利用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第二,开发利用荒山、荒滩,挖掘土地后备资源。第三,积极进行废弃地复垦,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房山区窦店镇为此被评为1994年土地复垦国家二等奖。第四,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用地原则,严格控制各项非农用地指标,对各项建设用地,尤其是占用耕地的情况,进行认真地审批,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稳住了耕地面积。

  4、实行集约经营,推广高效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力。

  北京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现有已利用土地面积的收益,实行集约经营。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文化和经济优势,并且较早地重视并实行了集约经营政策,土地利用效益明显提高。而且各县区都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实施星火计划与科研单位进行了全面的技术合作,引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与科研项目。例如,房山区周口店地区曾被国家列为星火科技示范乡,石楼镇被列为北京市农业机构化试点乡。农业科技的推广,大大地促进了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5、推广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目前已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加速了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与现代化进程。房山区窦店村由于率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生态农业,实行两茬平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农牧结合,农工商一体化两个良性循环,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被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雏型

  6、加强地籍管理等基础性工作,为科学管理土地提供依据。

  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使土地利用由行政划拨转向市场配置。进入市场的土地,要求权属来源合法,产权清晰,界址清楚,具有法律效力。解放后,由于土地不许买卖并无偿使用,因而放松了地籍管理,加上六、七十年代土地平调频繁,城乡土地权属非常混乱。针对这种情况,各县区土地管理局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加强土地管理的基础建设,包括土地档案管理和土地登记工作,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土地利用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人地关系是一切土地利用问题的总根源。土地是人类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耕地又是土地的精华,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近20年来,北京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人口显著增加,导致每农业人口占用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城市发展每年还要大量征用土地。300多万流动人口也要生存,这对北京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增地减的逆向发展态势使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矛盾更趋激化,制约着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切实保护耕地,控制人口,协调人地关系,以保障全市经济高速、持续、健康发展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表14

  北京市80年代以来耕地和农业人口发展变化表

 

1980

1984

1988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耕地面积(万公顷)

农业人口(万人)

每农业人口占

耕地(公顷/人)

42.6

383

0.11

42.2

395

011

41.6

411

0.10

40.6

405

0.10

40.2

400

0.10

39.9

436

0.09

39.9

430

0.09

34.2

414

0.08

  注:表中农业人口数为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1998

  ()土地资源家底不清

  北京市土地资源没有准确数字,长期停留在行政管理上,各种统计数据均靠行政手段,通过统计部门逐级统计上报,对实际变化情况,无准确记载和反映。迄今全市耕地有三套数据,第一套是现行和法定的数据,系建国以来沿用下来的统计局数据;第二套是八十年代前国家组织进行的全国土地资源概查数;第三套是最近的土地详查数据。三套数据来源不同,存在着差异。这种数据上的较大差异,不仅给耕地利用的效益核算,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对比分析带来难题,也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带来障碍。

  ()土地污染比较严重

  由于政策、法制等配套体系不完备,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企业忽略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将有害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出去,使郊区水源和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北京地区利用污水灌溉相当普通,目前全市污灌面积达8.4万公顷(126万亩)。污灌地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东南部污灌区3.7万公顷(55万亩);西郊污灌区约2.1万公顷(31万亩);北郊污灌区约1.1万公顷(16.7万亩);房山污灌区约0.2万公顷(3万亩)。污水中的有机质比较容易分解,不易对土壤形成危害,但无机物中重金属在土壤中长期积累则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菜、粮产量、质量和人身健康。

  ()山区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有恶化的趋势。

  北京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全市几乎所有河流都来自或经过山区,大、中、小型水库都建在山区,因此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对保证山区土地资源生产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下游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也具有一定影响。

  北京山区绝大部分为坡地,而且坡度较陡,>25°的陡坡地面积占60—70%左右。一般情况下,坡度越大,水上流失越严重,尤其是25°—35°的陡坡地上,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由于历史上长期的人类活动,林草屡遭破坏,原始森林已演化为天然次生林,有的地区已演化为灌草丛。目前,半山区的森林覆盖率只有9%,山区也只有24.3%。水土流失不仅流走了水土,还造成泥石流、洪水、干旱等灾害的更加频繁发生,给土地利用造成不利影响。

  ()市区土地利用不合理

  北京市区土地利用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区人口过密,土地承载人口过量。1997年,北京城区的人口密度达27797/平方公里,人口最稠密的天坛街道高达53468/平方公里,椿树街道51314/平方公里。人口过密导致人居环境较差。

  第二,工业用地比例偏高。1994年,北京市区工业用地为75.16平方公里,占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的17.8%,其中42.7%的工业用地分布在市中心地区。而香港1991年的工业用地只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日本东京都23个区1981年工业用地仅占城市建设用的7.7%,而且主要分布在东京都外围首都圈工业区中。可见,北京市区工业用地比例偏高。

  第三,道路用地比重偏低。1997年北京城近郊区道路面积3522.3万平方米,人均5.45平方米,低于国际规定的7平方米低限。城市道路面积按现代化交通最低要求应达10—12平方米/人,国外一般达20平方米/人左右。北京市区交通拥挤与道路用地比重偏低有很大关系。

  第四,城区容积率过高,古都风貌正遭受破坏。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房地产商受到经济利益驱动任意提高容积率,严重威胁着古都风貌的保护。

  第五,市区与边缘集团之间的绿化隔离带正遭受蚕食,主要受到了市区扩展和郊区乡镇企业发展占用土地的两面夹击,分散集团式城市空间布局模式已名存实亡。

  ()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秩序混乱

  城乡交错带是城乡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城乡两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城乡两种管理体制并存在地带。这里,土地利用秩序十分混乱,外来人口聚集,违章建筑遍布,环境脏、乱、差。受经济利益驱动,乱占耕地,土地荒芜现象十分严重,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了。

  五、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它不仅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环境与生态平衡。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战略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北京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为适应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妥善处理好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关系。

  2、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土地利用在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以后,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出现了一种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的倾向。其实,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不冲突,社会效益是一种整体与全局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则是未来长远的经济效益。北京的土地利用必须强调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3、土地利用在全局上应服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北京的土地利用结构、方式与布局深受大城市的影响,其综合效益有一种由城区到郊区、由平原到山区递减的趋势。为了区域整体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未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必须使土地利用全局上服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对策措施

  1、摸清资源家底,为制定各种规划提供依据。土地资源家底不清是个大问题,直接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等的编制质量,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清查资源家底,并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随时掌握土地利用的方式、结构与布局。

  2、加强市和各区县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实行商品化以后,市和各区县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以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引导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应本着尽可能节约土地的原则,严格土地审批制度,规范土地审批程序,制止盲目占用土地,特别是乱占耕地的现象发生,将监管和调控的重点放在土地利用秩序特别混乱的城乡交错地带。

  3、农用土地要继续实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增加科技投入,稳定提高单产。作物种植结构要充分考虑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紧紧围绕大城市这个巨大的市场。

  4、继续调整市区土地利用结构,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和要求,安排各项城市建设用地。

  5、远郊山区要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制止盲目开荒,以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要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对于由此而造成的损失要予以补偿。

  6、加强宣传与法制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全民意识。人类一切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全市人民高度的自觉性与每个人的合理、合法行为基础之上。因此,今后必须在全市范围内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土地市情、土地管理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全市人民充分认识到北京土地资源的紧缺性、人多地少形势的严峻性和乱占滥用土地、破坏与浪费土地的危害性,从而增加保护与珍惜土地的自觉性。广泛宣传并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北京市关于(土地管理法)实施意见》等,建立健全配套法规,加强土地执法监督,严格规范人们的土地利用行为。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二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同时,由于人口增加、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土地需求量的膨胀,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已经成为全市社会经济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

  北京市土地总面积为16422.78平方公里,人均拥有土地0.15公顷(2.27),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全市的耕地资源数量更为有限:1996年底,全市的耕地面积为34.92万公顷(516万亩),人均仅0.032公顷(0.48),远远低于全国人均0.106公顷(1.59)和世界人均2.67公顷(40.05)的水平。为了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北京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必要对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研究。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无论是耕地数量的补充,还是保持耕地质量的总体平衡,主要靠两种途径:一是开源,二是节流节流重在政策的落实,开源则重在的深度和广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未利用土地,包括荒山、荒地、荒滩和荒水,二是已利用过的但利用不合理的土地或遭到破坏的废弃土地。在坚持节流的同时,摸清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并有计划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对于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类型

  在进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和分布调查时,根据开发利用的途径,将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分为三种类型:

  ()土地整理类后备资源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业生产效益的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归并零散地块、平整复垦土地、综合整治道路和沟渠;缩并和集中村庄及乡村企业用地等。由此可见,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于农业用地。结合北京市特点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中低产田改造

  中低产田改造在任何时期都应是土地整理的重点,它是土地实行集约经营,挖掘农地潜力,扩大耕地有效面积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1992年北京市农业区划办调查,全市中低产田包括粮食中低产田、中低产果园、中低产林地、中低产水面四种类型。

  2、农村居民点的整理

  农村居民点的整理,主要是零散农居的归并整治,农村村庄空心化现象的消除,以及农居周围零散废弃抛荒地的整理等。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农民宅院散乱,乡村企业常与农民住宅交错,村落内边角空闲地多,宅基地利用程度不高,形成所谓空心村”;农村宅院过多过宽,宅基地面积普遍超标,农村宅基地的户均面积仍保持在0.067公顷(1)左右,大大超过北京市0.02公顷(0.3)/(宅院)的农村宅基地管理标准;集体土地变相进行房地产开发,耕地资源隐形流失。因此,对北京市农村居民点进行科学和有计划的土地整理,是扩大耕地面积、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环节之一。

  3、田土坎的,归并整理

  田土坎的归并整理,有利于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实现精确农业,扩大土地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据调查,全市的平原耕地因田内沟渠、路网分布零乱,地头田埂占地过量,土地浪费严重。仅据顺义、大兴、平谷、门头沟等四县区非耕地调查数字估计,田间沟渠道路、地埂、坎阶占地达1.71万公顷(25.6万亩)。据粗略估算,如果对一般耕地进行开边、展沿、平改建,实现方田化,可扩大耕地面积5%左右。

  4、农田生产条件的整理

  主要包括沟渠、林带、路网等的规则化整理。这一措施有助于充分利用京郊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北京市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

  5、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为目的的土地整理

  主要是指针对北京市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的土地整理,包括对水土流失、风沙和旱涝等自然灾害进行综合治理。在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土地开发类后备资源

  土地开发指对目前尚未利用,而已知未来一段时间里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它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经济技术条件。北京市土地开发类后备资源可分为荒山、荒地和荒滩三大类型。

  1、荒山

  荒山主要指适宜发展林业、牧业,郁闭度<0.1或灌木覆盖率<40%的荒山、荒沟和荒坡,总面积24.14万公顷(362.06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7%,是本市主要的土地开发类后备资源。

  2、荒地

  指适宜发展种植业和果粮间作的荒地。总面积约1.07万公顷(15.99万亩),占全市开发类后备资源的4.15%

  3、荒滩

  是指可以利用尚未利用的河滩地(不包括水库淹没区)。总面积约0.49万公顷(7.34万亩),占全市土地开发类后备资源的1.91%

  ()土地复垦类后备资源

  土地复垦是指对被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本市的土地复垦类资源主要指煤矿开采和各种砂石场和砖瓦窑废弃地的复垦,主要分布在怀柔、房山等地。

  二、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总体特征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向西北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部、北部系太行山山脉和燕山山脉,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3;东南部为平原,面积约占1/3。海拔高度从东南部的10米上升到西北部的2000多米。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夏热多雨。土地资源的总体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总体特征可归结为后备资源不足,生产潜力有限。自建国以来,北京市在人口和城市规模扩大的压力下,不断加大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目前,全市的土地利用率已达8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农作物复种指数达154.4%,比全国的平均水平145%高出9.4%。据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调查,宜农类土地后备资源只有4.67万公顷(70万亩)左右;而且这些后备资源质量不高,限制性因素多,整理、开发和复垦的成本大,近期开发尚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本市土地后备资源生产潜力受到较大的限制。为进一步摸清本市土地后备资源的家底,确定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保证本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各类土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进行以下分析。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数量与分布

  1、北京市的土地整理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农田综合整理(包括中低产田改造、田土坎的归并整理、农田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

  表1

  北京市粮食中低产田划分标准

  单位:吨/公顷(公斤/)

地区

高产田

中产田

低产田

平原区

山地区

9600

8.25550

69400600

4.58.25300550

6400

4.5300

  根据北京市粮食中低产田的划分标准,北京市的中产田有11.04万公顷(165.63万亩),占全市粮田总面积的35.6%;低产田2.68万公顷(40.22万亩),占全市粮田总面积的8.7%。中低产田合计13.72万公顷(205.85万亩),占全市粮田总面积的44.3%。平原区中低产田面积为8.27万公顷(124.02万亩),分布在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顺义、通州、大兴、昌平等县区;山地区中低产田面积为5.46万公顷(81.83万亩),分布在7个山区县和半山区县的山区部分。

  根据土地详查,北京市的田坎面积为1.3万公顷(19.48万亩),其中93.1%分布在山地区,平原区仅占6.9%。平原区的田坎可通过平整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山地田坎主要用于防治水土流失,是保护梯田的措施,直接开发利用价值不大。

  土地整理的另一大类是农村居民点整理。据详查统计,全市1996年农村居民点占地8.73万公顷(130.95万亩),人均占地237千方米,其中平原区人均占地240平方米以上,山地区人均占地也在200平方米以上,远远超过国家规定的村镇人均用地指标的高限,因此应当有计划地开展村镇规划,村庄改造,节地腾田和退宅还田。

  2、土地开发是北京市土地资源的第二大开源类型。其中荒山主要分布在山地区,以怀柔县、延庆县的面积最大,均超过5.33万公顷(80万亩);其次是门头沟区,共有4.18万公顷(62.71万亩)。荒地主要分布在永定河沿岸的大兴县、房山县和怀柔县的潮白河、西沙河洪积扇上,共0.83万公顷(12.42万亩)。荒滩主要分布在延庆县官厅水库周围地区。在这些开发后备资源中,宜农地面积为1.56万公顷(23.42万亩)

  3、土地复垦类后备资源主要包括煤矿、废砖瓦窑等废弃地。该类土地面积共0.27万公顷(4.04万亩),主要分布在房山、怀柔等地。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的质量与分布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本身的自然条件(土地质量),其次是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立地条件)。通过简单的定性评价与立地条件分析,将后备资源分为三个等级:

  一等宜农类后备资源分布在近郊和远郊平原区,主要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农田整理和退园还耕;

  二等宜农类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远郊平原区,开源类型主要为中低产田整理和土地开发;山地区部分主要为农村居民点整理;

  三等宜农类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地区,开源类型为中低产农田整理、土地开发和农村居民点整理。

  三,北京市土地(农用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了解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后,需进一步明确规划期内可供开发的潜力。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一一《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研究》对北京市的土地后备资源分别进行了远景和规划期潜力预测(2)

  表2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潜力

  单位:万公顷(万亩)

总计

土地整理类

土地复垦类

土地开发类

远景

规划期

3.13.746.555.5

1.51.922.528.5

 

0.66710

 

2.162.5732.438.5

  (整理于《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研究》)

  在计算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时,我们采用了分类分区加权求和的方法(见表3)。表中的远景潜力是指理论上通过各种开源类型所能提供的最大耕地数量;规划期是指1997-2010年间所能够提供的耕地数量。从表3可以看出,本市耕地后备资源潜力主要来自土地整理。全市远景潜力达11.37—14.40万公顷(170.55-216万亩),经过保险系数修正后可供给量为7.98-10.89万公顷(119.70-163.35万亩);在规划期内可供给量为3.43-5.44万公顷(51.45-81.6万亩)

  表3

  北京市耕地后备资源加权计算结果

  单位:万公顷

开源类型

区域

远景

保险系数纠正

规划期

中低产田改造

 

农田生产条件改造

 

农村居民点整理

 

土地开发

 

总计

山地区

平原区

山地区

平原区

山地区

平原区

山地区

平原区

0.191.25

2.363.1

0.76153

1622.18

2.452.68

1.30

0261

11.3714.40

0.640.88

1.892.48

0.531.07

1.31.68

1.371.53

1.96214

0.91

0.20

7.9810.88

 

 

 

 

 

 

 

 

3.4325.443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远景潜力

  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挖掘耕地增产潜力的关键。平原区中低产田面积达8.27万公顷(124.02万亩),这些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类型各有不同,包括肥力瘠薄型、渍涝水田型、渍涝旱田型、盐碱型、风沙型和水分限制型。应针对各自的限制因素,分别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改造。平原区中低产田平均产量按7.5/公顷(500公斤/)计算,如果能提高到700-800公斤,相当于增加了2.36-3.1万公顷的高产田。分布在山区的低产田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适宜作农田,应改为生态经济林果用地;山区的中产田分布在山间的河谷川地、坡旱地上,通过改进耕作管理措施,仍有增产潜力,平均亩产按400公斤计算,如能提高到500-550公斤,相当于增加了0.91-1.25万公顷的山区高产田。

  农田整理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改善农田生产生态条件,增加复种指数,以提高现有耕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目前,山区的耕地复种指数普遍较低,绝大部分乡镇小于120%,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复种指数。1996年,山地区的耕地面积为15.30万公顷,如将复种指数从120-140%提高到130-145%,相当于增加了0.76-1.53万公顷的耕地;在海淀、丰台、朝阳和石景山等近郊平原区,耕地的复种指数为120-140%,远郊平原区耕地复种指数为140-160%,如能,分别提高到160-180%150-175%,可相当于平原区增加了1.621—2.10万公顷耕地。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土地整理另一重要的开源类型。1996年,近郊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为1.32万公顷,人均占地138.7平方米;远郊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为3.28万公顷,人均占地259.7平方米;山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4.13万公顷,人均占地216.6平方米。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点现状用地规模大,人均用地指标过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差,有较大的内涵挖潜和改造潜力。根据人口预测,在近郊区按人均100平方米、远郊平原区按100-120平方米计算,在远景期可供改造的潜力为2.45—2.68万公顷;山地区域按120-150平方米计算,在远景期可供改造的潜力为1.71-2.18万公顷。

  土地开发在本市土地后备资源利用中所占比重较少,山地区共有宜农地资源1.30万公顷,平原区0.261万公顷。这些土地资源质量较低,开发后易引起生态问题,应进行严格的认证。

  在远景潜力的预测方面,除受资源背景的制约,还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这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没有一定的科学方法进行计算和衡量。根据本市专家的经验,山地区保险系数确定为0.7,平原区保险系数确定为0.8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规划期潜力

  规划期内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需要。由于本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按照占用耕地必须与整理、复垦和开发挂钩,城镇规模的扩大必须以村庄相应的缩并为前提以及城乡居民点总规模逐步缩小的原则要求,建设占用耕地越多,后备资源开发量相应就要越大,要做到占补平衡;二是开发能力。由于土地后备资源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科技投入,因此其能力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和科技水平的影响。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研究报告《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利用研究》,本研究确定北京市的土地后备资源在规划期的开发规模系数为0.5,因此在规划期内可供应耕地3.43—5.44万公顷(51.48—81.65万亩)

  四、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分区与利用模式

  在摸清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家底的情况下,为了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有计划地开发和科学合理的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确定开发分区和相应的利用模式。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类型分区与利用模式

  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影响期长,战略意义重大,其内容与操作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诸多因素影响。分区的主要依据有两个:一是后备资源背景;二是社会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按照上述原则共分三个区:

  1、经济发达平原综合开发

  该类地区主要包括近郊和远郊平原区,远景耕地开发潜力为6.69—8.14万公顷,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交通便利,人口密度高,地势平坦,耕地集中,经济实力较强。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锐减、非农建设用地失控。土地利用模式是:将开发利用后备资源与村镇规划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等内容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开发。

  该类地区土地开发利用主要措施有:(1)作好城乡建设用地规划和村镇规划,通过平整土地,调整、归并和改造村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2)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并提高耕地质量为中心,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田生产条件。(3)将以水土为中心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资源为中心的现代农业。以微生物资源为主,建立将作物秸秆等植物资源转化为畜牧饲料的白色农业工厂,实现人畜分粮,减轻耕地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发挥生物资源优势,通过秸秆还田、使用微生物菌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利用生物资源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4)充分利用RSGISGPSES等高新技术,实现精确定量农业,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经济发达山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农业开发

  该类地区包括房山、昌平、平谷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山地区,属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区域,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土地类型丰富,是北京城市环境的重要缓冲屏障,土地生态系统复杂但系统功能脆弱,生态平衡是整个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

  由于山地区域的中产田主要分布在此区域,因此该区域的后备资源开发要以生态循环为目的,因地制宜地进行多种生产要素配置,建设种植、林果、畜牧养殖、特产、加工等多种经营的土地生产环境,建立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并结合现代村镇建设,促进田、山、村、路、林、渠和沟有机整体的形成,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良性循环。

  3、经济欠发达山区扶贫开发

  该类地区主要包括本市的山区县,交通不便,社会经济技术落后,土地利用粗放,生态环境恶劣,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功能比较脆弱。因此,该类地区的首要任务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高产田,稳定粮食产量,积极争取各种农业开发项目,使山区尽快脱贫致富。应结合该类区域的山地资源优势,结合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进行扶贫开发,使之成为北京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屏障。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原则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且开发难度大,主要开发方式为土地整理。开发中应坚持五大原则:

  第一、要严格遵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开发的基本依据,必须按照其要求、科学有序地实行。

  第二、必须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坚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三、应优先开发为耕地及其它农用地。

  第四、针对各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别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

  第五、部门协作。土地开发由土地部门牵头,还牵涉到农业、建设、交通、环保、水利等众多部门,因此必须搞好部门协作。

  在遵循上述五个原则基础上,还要抓好两个结合:一是与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相结合,农村居民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二是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开发式扶贫是国家在本世纪末实现全国贫困人口基本达到温饱水平的一项战略举措,土地开发应与其紧密结合,发挥综合优势。

  五、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与对策分析

  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具有以下效益:

  ()效益分析

  1、社会效益

  通过土地开发,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尤为重要。通过土地开发和整理,改善农田基本生产条件,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还可以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稳定农村形势,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

  2、经济效益

  通过土地开发,不仅使国家、集体和农民三方受益,还可拉动经济发展和促进消费。

  3、生态效益

  土地开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和产出率,改善了农田的基本生态环境,减少了农业生产过程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污染,为保护北京市的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土地开发的情况,北京市土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对策如下:

  1、提高土地整理开发的法律地位

  提高土地整理开发的法律地位十分重要。第一,有利于形成一种独立的、稳定的土地整理法律体系,从而维护土地整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第二,有利于土地管理部门开展土地整理开发的执法工作;第三,有利于理顺土地管理部门与其它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推动土地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土地整理开发理论和技术研究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刚刚起步,面临许多技术和理论上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土地产权的调整,权属置换问题;土地开发整理的标准和规范问题;土地开发整理的综合效益评价问题;土地开发整理的可行性和规划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运作机制研究等。

  3、明确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程序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许多部门,由土地管理部门明确工作程序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4、积极筹措和严格管理土地开发整理基金

  土地开发整理所需资金较大,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并且严格管理。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三

  北京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

  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一、前

  二十世纪世界性人口膨胀,造成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我国特殊国情使这一难题更为突出,我国政府和各个部门分别开展行动,构造中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蓝图。由于土地资源在我国资源与环境系统的特殊地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不仅是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最终体现,也是地球系统中物质能量循环信息交流的重要生态标志,它的变化对全球辐射平衡和能量流的改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的改变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在区域上造成生态系统的破碎,影响着区域各种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给食物安全、水资源保障、区域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安全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都十分严重。《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有力保障,土地利用规划明确指出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的平衡,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上要考虑土地生态保护与整治,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土地退化的防治。

  北京市作为我们国家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流的窗口,应当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和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大都市。但由于长期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破坏影响,出现了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城市超负荷、土地生态环境退化等一系列问题,为了寻找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更好进行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整治,特开展对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分析,并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这些变化对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生态环境治理规划分区,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二、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分区分类与现状特征

  ()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分类分区方法与依据

  土地生态类型的形成,它所具有的特定结构、功能和动态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地貌过程、生物过程、特别是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程度所决定的。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分类分区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是指土地生态类型的划分强调综合性观点,强调整体效应,而不是对个别组分进行分类,这就必须综合考虑诸如地貌、植被、土壤、水文、光热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各个要素。2)主导性原则,各个因素所起的作用并不相等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很复杂,因而必须抓住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来分析问题,这就是主导因素的原则,土地生态类型分类系统的各个等级所强调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3)发生统一原则,是指每一土地生态类型都有其发生过程和演变过程,在分类时应考虑其发生史和演变前景。

  土地生态类型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景观法(综合法)、参数法(主导因素法、主导指标法)和发生学法。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分类分区方法主要采用景观法,既主要着眼于各组成因素的综合研究,从各组成因素在各地段(区域)的结合方式与相互作用程度来研究由此而形成的外部总体形态和内部本质相一致的个体,并将这些个体进行分级划分和类别归并。所划分的单元应具有相似的地貌、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水文条件;应具有相似的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同周围土地单元具有规律性的能流物流交换关系;因而存在相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相同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途径。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分类按三级划分,第一级按人为经济活动对景观生态的影响程度或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程度来划分,第二级是第一级的续分,按土地利用方式或土地覆盖类型来续分;在第三级续分按地貌景观基质分类。

  ()北京市土地生态类型的简要说明

  1、半自然生态景观。自然景观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使景观中的某些要素发生变化,加入了人类镶嵌块体和廊道,景观中生物要素的构成改变,本地物种多样性降低,景观变化速率加快,人类对景观生态系统有了少量能量投入;是北京市重要的敏感的景观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山地草甸景观、落叶阔叶林地景观、针叶林、山地中生落叶阔叶灌丛和次生林景观、山地中生旱中生灌丛灌草丛景观,其地貌类型主要为中山、低山丘陵、岗台地。

  2、农业土地生态景观。农业生态景观是农业集中使用、受人类活动强干扰的景观。在农业景观中,许多景观要素被人为改变,人类要经常向其投入大量能量,并从中取走所需产品。农业生态景观的边界是土地利用类型的界线,景观内拼块体形状规则,分布大量人工镶嵌体及廊道,如居民点、道路、水渠、防护林等。主要包括水田景观、水浇地景观、旱地景观、园地景观,其地貌类型主要是洪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台地。

  3、郊区土地生态景观。是一种分布在城市景观周围的、其结构与功能受到城市景观强烈影响景观的类型。最主要的是它为城市景观服务的功能,一方面向城市提供蔬菜、副食水果、休闲景观;同时接受处理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等。其主要包括以菜地为主的郊区景观、以工矿、居民点为主的郊区景观、以休闲和观赏农业为主的郊区景观,其地貌类型为洪冲平原。

  4、城市人工生态景观。是一种人类建造、几乎完全由人类控制的景观,是人类集中生产、居住区域。

  5、其它生态景观。主要包括水库、交通、裸岩等。

  ()北京市景观生态环境分区现状特征,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北京市土地生态环境在强烈的人为作用下,分成三大区域特征,一是山地土地生态环境,尽管北京的山地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严重的,但自然演替的因素仍占主导地位;二是平原农业土地生态,北京的平原早已被开发成农、林、牧、渔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地区,伴随现代农业的大量投入,改造和影响该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属于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类控制的农业生态系统;三是城市与近郊区景观生态,北京的城区和近郊区,人口稠密、工业集中、建筑物群集,几乎完全变为人工环境,在这里人类社会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属于城市生态系统。尽管如此,区域自然环境的基本格局和自然过程占主导趋势,而且今后将制约和影响区域景观生态整治。北京市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分布着山地、平原两大区,拥有各自的复杂结构,区域景观生态环境各要素以及各景观生态类型,呈现不同的特征和现状。

  1.山地土地生态环境

  山地土地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特征。北京山地主要由属燕山山脉军都山的一部分的北山和太行山脉的西山组成。北山面积7031.72平方公里,约占全市山地总面积的69.79%。山体分散、多呈东西走向,比较开阔,且由盆地中心向四周呈环状结构更替的特征,地表组成物质以花岗岩、片麻岩类为主;西山面积3044平方公里,占全市山地总面积的31.21%,山高坡陡,从东南向西北呈成层有序排列特征。地表组成物质以石灰岩类为主。多样的地貌类型决定了北京山区景观生态环境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复杂性。

  中山带 海拔大于800米以上,面积2289.3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94%,主要分布在西山和北山的深山区。特征是山高坡陡、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分状况较好,植被类型多为落阔叶林及萌生丛和中生灌丛,土壤类型为山地棕壤,是本市许多一级河流发源地。从整个自然条件看,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林业生产,利于涵养水源和恢复生态平衡。北山水源涵养量、土层厚度、植被覆盖率均较西山强,西山坡度陡,水土流失比北山重,尤应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低山带 海拔800米以下,面积5704.14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34.72%,分布在西山和北山广大山区,以北山面积广。在平面上西山呈条状、北山呈环带状,展布在中山带或近山前带;在剖面上具有阶梯状特征,土层较薄,水分状况差,植被以灌丛、灌草丛为主,其下为山地淋溶褐土或粗骨性褐土。人畜破坏性大,水土流失严重,应在适宜性的基础上适度发展林、牧、果业生产。

  山地沟谷河道 山区中负地形,是居住、生产和交通的重要场所。面积1077.52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6.5%。沟谷水文特征季节变幅大,其沉积物特征、土地分布状况和灾害性质具有一定共性。其1-2阶地发育较好,土层较厚,水源条件较好,适宜发展果、粮生产。但河滩地有泄洪需要,因此应有规划,不可盲目开发。

  丘陵 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的低缓山丘,面积279.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7%。特征是丘体无明显脉络,丘顶浑圆,丘谷交错,植被稀疏低矮,土壤瘠薄干燥,水土流失严重,多处山前暖区,距居民点近,交通方便,利于发展果树生产。

  岗台地 指隆升和缓、岗顶较平的基岩地块。面积129.0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0.77%。特征是低丘缓岗与宽谷交错,土层薄、地表切割微弱,干旱缺水,土地利用以旱作为主。

  表1

  北京山地景观类型的自然生态特征

山地类型

海拔高度(m

年平均温度(度)

无霜期(天)

>10

积温

年降水量(mm

植被

上壤

中山顶部

18001900

以上

2

100

1320

 

山地草甸

草甸土

中山上部壤

15001800

35

130左右

15002000

 

针阔混交林

灰化棕

中山下部

8001500

57

150左右

25003000

700

落叶阔叶林

棕壤

低山

350800

710

175190

30003600

650

中生落叶

阔叶灌丛

淋溶褐土

丘陵

100350

1012

190200

35004000

600

半旱生灌

草丛

碳酸褐土

岗台地

100左右

1112

200

400

600

同上

同上

  北京山地大小河流200余条,分别属于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与蓟运河五个水系。这些河流绝大部分受构造河地势控制,由西北流向东南。其径流特点是:1)坡陡流急,干流曲折、多成峡谷状、蕴藏着比较丰富的水量和水能资源,产流量年平均约在106.6万立方米/年平方公里;2)山地流域面积大,产流条件好,水量约占全市总径流量的70%,但多是过境河流,水量和水质的保证受至一定限制;3)年际变化大、丰枯水年径流量相差较大(7倍左右)4)年内分配不均,一般汛期河流水量占全年河流总径流量的60-70%,最小月径流量(一般121月,有时5)占全年河流总径流量的1.0—3.1%;5)丰枯交替出现。河流年径流量小于多年平均值的年份占60%左右。可见,北京市地表径流具有空间不平衡和时间集中的特点。北京山地主要由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组成的中山和低山,绝大部分岩体和构造体系裸露地表,地下水可直接得到大气降水补给,根据岩石的富水性,碳酸盐岩类和变质岩类是北京山地中主要含水层,地下水司富,地势低的地段经常有1000立方米/日以上的大泉出露。

  植被能综合反映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和功能,北京山地在自然地理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地貌复杂,生态环境多样化,致使植被种类丰富,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见表1)。由于历代人为活动影响引起生态环境逆向演替,特别是历史上大规模的破坏森林,目前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残存的次生林或经人工抚育的半自然林,在广大的低山丘陵上主要分布大面积的灌丛灌草丛,占山区面积55%多,在丘陵岗台地土层较深厚处开辟为果园或果粮间作地。北京山地经过多年造林绿化,1996年山地林木覆盖率已达48.82%,与1982年概查比提高了23.46%。有林地228337公顷,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93.9%,与概查比面积增加了68587公顷;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几乎全部在山地区域(见表2)

  表2

  北京山地1996年林地结构表

  单位亩

 

有林地

灌木林

疏林地

未成林造林地

迹地

苗圃

全市

3644934.7

3595471

1750571.5

408050.9

4642.8

58366.8

山地

3425050.7

3575136.3

1740598.1

395344.1

4545.1

22242.4

比重

93.9

99.4

99.4

96.8

97.8

38

  从表2可以看出北京林业资源的主体在山地区域,发展山地林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发展北京林业的主攻方向。根据八五调查资料,按林龄组划分,近熟、熟和过熟林面积仅占9.1%,中幼林面积比重较大,占90.9%,表明林龄结构仍不平衡,山地林地仍要以营林生产为主要发展阶段,抚育管理工作较重,加强造林后期管理。据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统计资料,北京市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用林和经济林的面积比为210.20.43.6。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应突出城市生态林业的特点,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首要任务,目前防护林比重太少,需加大防护林的建设。作为北京山地的另一优势植被的灌丛、灌草丛、草丛鲜草产量较低,每公顷平均只有3400千克左右,其载畜承载力以羊计算需要0.8公顷才能养活一只羊,而且布局分散,难以形成放牧规模,到1996年灌丛、灌草丛、草丛类中可供利用的天然草地只有3903公顷,因此从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载畜承载力看,其改良任务非常艰巨。在山地中的未利用地中荒草地面积有117687公顷(1996年数据),占山地未利用地的58.5%,是发展林牧的重要后备资源,是山区土地开发生态整理的主要资源。

  山地土地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从上述情况来看可知北京山地水文条件较好,但开发潜力不大。该区在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1)水资源形势严峻,北京市水资源年可供开采总量为41.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立方米,不到我国人均水平的1/6;2)水资源的利用难度非常大,降水和径流具有空间不平衡和时间集中的特点,使洪涝、干旱灾害交替发生,夏季多暴雨泥石流发生,平原地区排水不畅,易发生涝灾;冬春季正是作物需水,但此时降水少,土壤蒸发大,易发生旱灾;3)水资源的调控能力有限,水质受影响;近年来受上游水土流失影响各种水利工程对降水的调节能力有限,如给密云/江库提供50%水量的潮河上游每年顺河而下的泥砂以3公里/年的速度逼近水库,年泥砂流失量170多万吨,侵蚀面积占整个流域的51.3%:官厅水库每年泥砂入库量达290万吨,淤积量达6.46亿立方米,占库容的1/4强,库容大大减少,水质现已达不到地表水三级标准,严重威胁影响北京的水资源。4)入境水量减少,因气候干旱和上游用水增多,入境水量减少,1980—1984年北京连续5年枯水时段,年平均降水只有466毫米,1982年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量最低时仅有7.8亿立方米。今后该区域应加大对水资源保护、开源和节流的工作,加强水源保护林的建设。

  北京山地在植树造林存在几个问题:1)没能适地适树,建立起树种优势和立地条件优势的结合;2)树种结构单一,在新增的林地面积十侧柏占约27%,大面积连种,易于病虫害的发生。3)林种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提高防护林比重。由于这些问题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功能(食物链、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没能充分发挥。今后应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次生林,使人工林接近当地自然次生林生态系统。

  北京山地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缓慢,给该区域带来非常不利的生态环境效应。1)生物多样性减少。在西山区曾分布有相当多桑科的拓树,松科的白皮松现在已经绝迹,过去曾是针叶林建群种的两种云杉现在也很少了,过去分布比较广泛的黄连木、锻树、卫矛、朴树等,现在已成稀有树种。与此同时动物的种类也明显减少,尤其突出的是北京特有的植物出现了濒危,包括百花山葡萄、北京水毛莨和茛花胭脂花等,1984年在小龙门、百花山发现仅有的20株百花山葡萄现已被砍伐,北京特有种羽叶铁线莲连续20年没有采集到,这些濒危植物是北京重要的基因资源,其本身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也是重要的野果资源,垂直绿化的种质资源,因此需对这些濒危植物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拯救。2)水土流失仍有加重趋势。现在水土流失面积304000公顷,占山区面积29.2%,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每年土层厚度剥蚀近0.5—1厘米,潮河上游年泥砂流失量170多万吨,侵蚀面积占整个流域的51.3%。北京山地坡度大于7度以上的山地面积约达93%。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3)土地质量退化。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土壤表层厚度减少,保水能力下降,质量退化,粗骨性土和褐土性土面积扩大。4)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森林植被的退化造成对水体协调能力变差,现在植被存储降水能力仍然很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泥石流、沙尘暴和泥雨时有发生,如1997年发生的泥雨给人们敲响警钟,从1990年以来发生4次较大的泥石流,在强劲干旱的西北气流控制下发生产生风沙降尘,是北京市大气主要污染源之一,受风沙危害的村庄仍有777个,使北京市仍处于荒漠化的边缘,河北怀来县的荒漠化现以每年2—3米的速度向北京推进。5)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变差,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后果转移到平原,如平原土地的沙化、地下水位的降低,水质恶化,同时大大减弱对城区大气污染的净化能力。因此平原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维护,在很多方面靠山地生态环境的建设来实现。

  可见北京山地生态环境的退化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需采取有效措施:1)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区的建设,包括海坨山森林资源保护区,百花山东灵山雾灵山基因资源保护区,这些保护区的建设不仅保护了北京特有的动植物资源,也在保护水土资源、调节区域气候方面起到作用。2)建立水、土资源保护区,对北京的水源地进行保护,恢复其森林生态功能,防治水土流失,避免水质污染。从而充分发挥北京山地,重要水源地、生物资源基地、旅游资源基地、改善养护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后方基地。

  山地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其解决也必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进行。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体现在区域土地利用上,即土地利用的结构、布局和利用的生产能力上。分析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可通过对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来改善生态环境。

  山地在行政区域划分包括远郊山区即门头沟区、怀柔县、密云县、延庆县和远郊半山区即房山区、昌平县、平谷县。北京山地人口总数1996年为2783154万人,远郊山区为1220842万人,远郊半山区为]562312万人;人口发展以自然增长为主,远郊山区96年为2.3‰,远郊半山区为0.87‰。可见山地区域在人口方面规模庞大,自然增长较快,在地域分布上远郊半山区人口大于远郊山区。农村劳动力为83646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0%,而且主要集中在种植业上。山地农业已经从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发展为畜牧业、林果业为主,尤其畜牧业已经成为山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1996年占农业产值的57%,这种产业结构符合山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从土地利用结构来看,耕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园地占64.55%,林地占96.1%,牧草地占94.30%,水域占45.30%,居民点和工矿用地占26.68%,交通用地占22.06%,未利用地占89.76%,农业用地总计占全市农业用地总面积的67.89%,可见山地在全市大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山地资源有利于林牧果农综合发展。1996年林业用地面积已达610861公顷,比1992年增加了3910公顷。园地面积已达73209公顷,比1992年增加16914公顷,但由于山地土地质量低,存在如上所叙述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综合开发山地资源,对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很关键。

  北京山地土地利用应充分体现出首都生态环境屏障的功能,在土地开发和整理以及农业综合利用开发上,采取林果、草木、粮农、旅游综合型生态农业,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以恢复生态平衡为先导,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山顶植树、封山育林育草,退耕还林,坡地改梯田,地埂边栽种林果,发展林粮间作,荒坡草地种植绿肥、牧草,基本农田兴修水利发展水浇地,农业进行集约经营,对新造林地、疏林地通过合理进行果林间作,提高经济效益,并同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森林公园相结合,从而实现将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2.平原区农业土地生态环境

  平原区农业土地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特征。北京平原地区是在地壳相对下沉的构造背景下,主要通过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的分异性沉积而形成。因此从山麓到洼地,地面坡降、物质组成、地表水的分布特征与运动形式、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盐分,都呈明显的分带现象,构成了各种土地生态类型的复杂地域组合。全市的工农业、主要城镇和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平原上(3)

  洪积冲积褐土平原 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海拔高度40—100米,地面已受到轻度切割,沿河具有宽阔的河漫滩低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比较丰富,为平原地区褐土型土壤的主要分布区,是北京市农业生产最优越的地区。

  冲积潮土平原 大体分布在海拔40米以下至10—20米,为现代河流沉积区,地表发育有各类潮土。永定河、潮白河经常在这类平原上泛滥,淤积有较大面积的沙地,部分低湿地还有盐渍化。洪积冲积褐土平原冲积潮土平原为北京城市提供建设空间和农业服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2ad4ecf8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0b.html

《(整理)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