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电视剧忽悠这么多年,原来真实的包拯长这样?!

发布时间:2018-10-08 00:27:5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被电视剧忽悠这么多年,原来真实的包拯长这样?!

(图)包公祠

前几年去合肥,自然到城南门外的包公河一游。河中香花墩有包公祠,周围景色秀美,令人流连忘返。走进祠内,迎面看到包拯的泥塑坐像,白面长须,威而不猛,与小时候在戏曲里见到的形象迥异。想起幼时跟着祖母看戏,总是无精打采的,只有看黑脸老包时才来了精神。因为舞台上摆放着几把大铡刀,知道他一出来就会出人命,不知道哪个坏蛋就要掉脑袋了。看正史资料,包拯生在宋朝仁宗的年代,清正廉明,以不畏权贵著称,百姓呼之为“包青天”,可是他真正杀的人并不多。戏曲中的《铡美案》,《铡包勉》在历史中并没有发生,但这两部戏却恰恰总括了他执法之公正无私,既不怕当权者也不徇私情,所以他能挺直腰板办事,真正做到了邪不压正。他在历史上的功绩还因为他有政治眼光,他向朝廷上疏,认为大臣过了七十就应辞职,这对大部分占据要位舍不得挪动的老家伙来说,比单纯杀几个贪官更为致命。他自己以身作则,到年龄后马上求退,朝廷再三挽留也坚辞不受,这在封建社会是特别难能可贵的。

包公戏的流行始于元代。元朝属于异族入主中原,对汉族人民实施民族歧视政策,因此汉人便报复性的对他们进行文化歧视。其实这都是要不得的,可当时大家都不醒悟,就这样一直僵持下去。汉人既是受压迫者,饱受水深火热之苦,有理无处讲,有怨无处诉,便把一腔怒火倾注到杂剧里,于是大批清官开始走上舞台,包拯就是其中一个。关汉卿有一部名叫《鲁斋郎》的剧目就是写包拯断案的,可以说别具匠心,大大迎合了社会大众的复仇心理,大家看后不仅会然于心,简直是享受到了久病顿苏奇痒得挠的快意;还让当局不能对号入座,真正无可奈何。这部戏里的主角就是包拯。(图)包拯破案

在这部戏里,包拯想把作恶多端的鲁斋郎处以极刑,可这家伙身份特殊,想杀他很困难。于是包拯开始想主意,准备蒙混皇帝,他将鲁斋郎的名字写成鱼齐即,皇帝不认识这个“鱼齐即”,就御笔亲判斩刑。当皇帝见到鲁斋郎时,他的名字已被包拯填笔加画又成了“鲁斋郎”。于是这个坏蛋终于难逃一死。蒙古人初入中原,对汉字特别茫然,一切均需通过翻译,却也不肯马上承认自己没什么文化。这样的事情只能发生在元朝统治者身上,而由包拯完成这个大快人心的任务,无疑说明了当时人们对前朝的这位大清官仍然怀有很深的感情。

历朝历代都有清官,最著名的要算包拯了。而包拯的“著名”主要还是来自于民间戏曲的影响力,以至于深入人心,真实的包拯较之戏曲小说里的包拯显然乏味的多。这其实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往一个正面人物上凝聚力量,使他逐渐升华为一种标志性人物,代表着人民所渴望的正义,就真正具有了一种威慑邪恶的力量。而包拯确实也能经得起考验,无论正史野史对他都没有微词,这在其他清官相比是少见的。我所觉得有点滑稽的是人家本来是白面书生,却非要把他变为勾着日月阴阳脸的“黑老包”,仿佛只有这样的扮相才可以吓唬住权贵贪官,这还是中国人特有的“以貌取人”的变相吧!

原标题:关于包拯

*作者:田欣,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2843e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b.html

《被电视剧忽悠这么多年,原来真实的包拯长这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