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次大战、二战;1939年-1945年),是近五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进行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性最大的全球性战争。交战双方是以中国,法国,英国,苏联及美国等为主的组成同盟国军事联盟,与以纳粹德国、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等为主的军国主义国家组成轴心国集团。战争进展到最高潮时,全球有61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有19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战双方同时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开战斗。最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胜利结束。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始时间,尽管在19399月之前,有北非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战争,与中国的抗日战争(部分史家认为认为起始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或起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等已经开始爆发国际间的军事冲突,但普遍持有欧洲中心观的学者认为战争193991日德国入侵波兰开始,19459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而告结束。战总计造成了约72百多万人死亡,占了当时世界总人口(约19亿7千万)约3.71%据估计二次大战期间,钱财损失约13850亿美元,大量房屋受破坏。工厂、农庄、铁路和桥梁的损坏,则难以估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持续至194592日日本正式投降后结束,紧接着联合国于19451024日成立。联合国的成立最初是为了防止再有国际战事发生,现在联合国的工作不只限于防止战争,而是向环境,贫穷,全球合作促进发展等方向发展。当时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有五个,分别是中华民国,法国,英国,苏联及美国。后来经过演变,现在的五个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美国。
战争起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可划分为西、东两大主战场,即欧洲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战火燃及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 在欧洲,战争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一战的结果以及签订的一系列针对战败国的条约导致了纳粹主义在德国兴起,使德国成为了二战的主要策源地。在东亚,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以求扩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间。
德国:第三帝国的迅速崛起
德国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发起了德意志统一战争,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整个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超过了同期的主要工业化国家,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工业国之一。20世纪初期,德国对于英国和法国为主建立的世界秩序感到越来越不满,也希望如同其他列强般能够得到更多的海外殖民地。德国、奥匈、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集团,而英国、法国、俄国、则组成了协约国集团〈但在正式开战后,意大利倒戈加入协约国〉,加上俄国与奥匈在巴尔干的纷争、法国在普法战争后欲夺回阿尔萨斯-洛林、英德之间的海军竞赛等,导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一战中,同盟国集团被协约国集团击败。191811月,战争结束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628日,德国签署《凡尔赛条约》,承认战败。
1919811日,国民议会在德国南部小城魏瑪的德意志民族剧院通过了一部宪法,宣告一个新的共和国——魏瑪共和国成立。由于法国曾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受到普鲁士的重创,因此一战结束后,法国希望能够对德国在经济上进行报复,并最终削弱这个强大的邻国。《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5%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也要承担超高额的赔款。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战败,但元气并
未受到过多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本土并未受到战火波及。《凡尔赛条约》一面倒地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凡尔赛条约》极为反感,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新的大战策源地创造了条件。
魏瑪共和的无能
一战后期的德国国内政局动荡,实际上由保罗·冯·兴登堡为首的军事独裁陆军最高统帅部 (Oberste Heeresleitung;简称OHL 所统治。在多派政党的政治活动影响下,德国放弃建立君主立宪制,改而建立共和政体(但仍以德意志帝国为国号国会由全比例代表制产生,小党林立,内阁离离合合,政府无法稳定。
1919年,魏瑪政府与协约国签署凡尔赛条约,接受割地赔款、削减军备与军队,并承认了极具争议性的战争罪责条款。另一方面,原来的军队名义上变成共和国军队,实际上却掌握实权。
战后由于社民党缺乏经验,未能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德国工业出口量比战前产量大幅下跌、原材料及食品之产量因阿尔萨斯-洛林、东部部分省份及殖民地之割让而减少,以及巨额战争赔款与长期负债。虽然政府限制撤军令失业人数持续达一百万人,但军事工业几乎停止运作。政府为改善财政和安抚工人大量发行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国内动荡,经常发生骚乱事件。
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在1923年担任德国总理,后来从该年到1929年就任外长。在他当政期间,通货膨胀暂时得以解决,德国国际地位有所恢复,社会相对稳定。施特雷泽曼在1929年病逝,国内又趋向动荡。1929年华尔街股灾引发的大萧条,令共和国深受其害。萧条以及其后的经济不景加重德国对其债主美国的财政负担。纳粹势力逐渐抬头。
希特勒政权的崛起
前述事件让德国极端右翼势力的兴起提供了良机。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领导的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简称国社党,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称德国的困境之根源来自于战后强加给德国的严厉条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国以及被指称握有国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他的理论受到越来越多德国人的支持,到1933年时纳粹党已经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党一跃成为国会内第一大党。1933130日,魏瑪共和国年迈的总统兴登堡元帅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共和国总理。与此同时,希特勒政府通过行使宪法赋予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权力来执行公务,这些权力令希特勒可越过联邦议会进行实际独裁统治。此时,魏瑪共和国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终点,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国。为了摆脱英法等国对德国的束缚,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扩军备战计划受到限制而于1933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193482日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又依据宪法继任了总统,成为了第三帝国唯一的真正拥有实权的领袖,在德语中称为“元首”
第三帝国的扩张
希特勒他上台后迅速重建了德国的秩序,为重整国家经济,希特勒认为,只要国际货币制度还是以黄金为本位的金本位制度,则一个能够垄断黄金的国家就能使缺乏黄金的国家屈服,它所用的手段就是吸干其外汇来源,迫使它们必须靠借贷来维持生产。为此,希特勒针锋相对的提出他的理论,“一个国家并不靠货币的表面价值来维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产,而生产才能使货币获得价值。生产才是货币的真正准备,银行保险箱中存满了黄金并无意义。”所以他决定:
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停止所谓“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由于当时(现在也是)国际金融主要获利的方式就是向经济困难的国家放债营利,希特勒的新经济政策对之便如当心一剑。更严重的是,如果希特勒获得了成功,所有缺乏黄金的国家便会纷纷效尤,实行以货易货的方法,这样,不仅无人借债,黄金也失去了效力,利用它控制世界金融贸易便化为泡影。德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经济转而繁荣,国力大为增强,失业人口从1933年的600万人减少到1936年的100万人。相对应的,1937年西方英美等国发生了新一轮经济危机。尤其是美国,19371019日,证券市场崩溃,到11月,全国失业人口已达1100万人,另有部分失业人口550万人。而同期德国的经济却欣欣向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喷气飞机,火箭,巡航导弹,高速公路,这些改变了战后人类社会的发明,都是出现在那个时期。此时的德国内部已经政局稳定,纳粹党人稳固了自己的政权后,开始将重心放到外交方面,并采取了多个冒险的行动。
1935年至1939年的欧洲局势,纳粹德国迅速崛起,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在纳粹运动的狂热浪潮中并入第三帝国,捷克其余地区也在不久后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保持独立),立陶宛的克莱佩达地区(德国称默麦尔地区)并入德国;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国的保护下独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兰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欧洲局势不稳的时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西班牙则处于内战状态,内战的结果以亲法西斯的叛军获得胜利而告终。
1935316日,希特勒宣布德国军队将重整军备,并实行征兵制,从而突破了《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国军队人数不得超过10万的最高限额](其实在希特勒上台时就已经将十万人的军队限额秘密扩展成30万人)10万陆军迅速扩充至60万,但是这些行动仅仅遭到了英国和法国的正式抗议,当时希特勒宣称这只是寻求德国的正当自卫能力,使得当时国际舆论都偏于同情德国,英法无法有大动作反对。193637日,希特勒借口法苏订立《互助协定》,违反国联规定,因而进兵莱茵河非武装地区(希特勒称其目的仅在求取自卫的平等权利),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巴黎和会所签署的条约。而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在莱茵河东岸50公里内不得设防[11](使得德国西部门户洞开,法国随时可长驱直入,让德国如芒在刺)。但是这次行动就像上次一样,并没有遭到英法的阻止,在法国虽然有一些人主张用军事行动来对付德国,但是又恐引发全面性战争,加上当时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使得与意大利交恶的英国反对法国入侵德国,接着希特勒以法国拒绝与其签订互不侵犯公约等建议为由,在西线兴建坚强的防御工事,于是德国的国防置于磐石之安,成为希特勒发动二次大战的先决条件。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张中强烈反对共产主义,19332月,纳粹党通过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给德国共产党,并在德国境内取缔共产党。19361125日,德国和日本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加入该协定,该协定是在反对共产主义基础上企图建立一个政治军事同盟,有史学家分析,德国的矛头主要是指向共产主义的苏联,这是德意日轴心的初步形成。
英法的绥靖政策
之后德国就开始进行实际的领土扩张活动,第一个目标便是同文同种也正是希特勒家乡的奥地利。20世纪30年代中期,纳粹运动已经波及到了奥地利,在得到了盟友意大利保证不会介入后,德国就在1938312日正式宣布兼并奥地利,当德军开进奥地利的时候,在“一个民族,一个帝国,一个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uhrer!)的口号下,奥地利人走上街头,疯狂地拥护“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国”军队的到来,奥地利终于成了第三帝国下辖的一个省。
在奥地利加入第三帝国后,希特勒的注意力转到捷克斯洛伐克。他提出的领土要求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内与德国接壤日耳曼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地区(Sudetenland)必须并入德国。在繁琐的谈判后,英国首相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与法国领导人达拉第(Edouard
Daladier对纳粹德国采取了纵容姑息的绥靖政策,通过牺牲小国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来保持自己的最大利益。在慕尼黑会议上英法放弃苏台德,而捷克代表甚至没有被邀请参加会议,只是在做出决定后他们才被告知。虽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抗议,但在德国的武力胁迫与英法两国拒绝出兵干预的情况下只能最终妥协。慕尼黑会议也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几个月后的19393月,希特勒又破坏了原先的承诺,占领了余下的捷克领土。314日,剩余的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宣布独立并获德国、英国与法国的承认,其他部分领土被并入匈牙利、波兰等国。
开战的准备
德国本身就是一个工业化的强国,一战后,德国的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一个6600人口的大国,失业人数竟然高达1000万,德国几乎有一半人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纳粹党上台后,将犹太人的资本悉数收归国有,并加强和扩大了国家所有制度,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了活力,纳粹党还采取多种强而有力的措施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比1933年纳粹党上台时增长了102%,国民所得也增加了一倍,失业率则降低到1.2%,远低于同时代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且经过一系列扩张行动后,世界前十的经济强国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国的控制、富庶的中欧国家奥地利并入德国,使得德国的经济能力达到了空前强大的地步,1930年代末,德国经济规模已远超英法,越升至欧洲第二,世界第(当时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由于苏联的工业体系是封闭性质的粗放型经济,虽然数量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德国的经济质量则远比苏联好,国民生活水平也远比苏联高,是当时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德国开始有步骤地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火工业,政府把原料、劳动力、资金和设备等都优先供应与军事生产有关的部门,使德国在为打一场世界性战争提前做好了经济军事化的准备。总之,这时的德国,不但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上都已经做好了打一次世界性战争的准备了。
意大利:法西斯势力掌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形势和德国一样严峻。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
在几个自由政府无法解决这些威胁后,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在19221030日邀请右翼政客贝尼托·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国家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1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10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亞)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7年,意大利加入日本和德国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4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国在1939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927日,德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在太平洋地区,战争的硝烟从1930年代早期就开始弥漫。日本扩大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逐渐向中国扩张。日本鼎承其大陆政策,图谋征服中国。19319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强行成立由关东军控制的满洲国。
日本对华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为其称霸世界的企图所迈出的第一步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事实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希望能够保障其在华的利益,特别是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日本的行为属于过时的殖民扩张。在19世纪,西方列强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和掠夺以及对殖民地居民的杀戮比起日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1930年代,世界已经广泛接受了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这意味着以殖民主义的方式粗暴地掠夺他国的领土或资源的行为已经无法为国际社会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残忍暴行也遭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日本法西斯势力在1931年的时候并没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在制定征服世界的计划。1927年,田中义一担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开了一个研究积极侵华政策的内阁会议——“东方会议”,开始了日本逐步侵略亚洲的步骤:满蒙、中国、东亚、亚洲。
19319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借故向中国东北守军发动攻击,称为九一八事变(分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可追溯到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但这跟1937年的七七事变一样,都不是主流观点日军迅速地占领了东北三省。次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政权的行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导致日本最终退出了国际联盟。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秘密社团发动了数次暗杀行动。经济的大萧条导致民选政府逐渐丧失了政府的控制权,军人开始执政,“军部”作为日本军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赋予比以前更多的权力,军国主义在军队中蔓延,很多时候军队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采取行动。同时随着民族主义与反西方情绪的上升,日本在中国的行为被理论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开始相信,中华文明的精华传承在于日本,而不是在中国本土。在1936二二六兵变之后,另外一部分军国主义分子控制了军部,而不久后日本恢复了于1913年废除的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即将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限定于现役将领的制度。这样一旦军部和内阁意见不统一,军部可随时通过陆海军大臣辞职的方式迫使内阁下台。军部在事实上代替日本内阁成为日本的最高权力机关。日本已经进入军国主义的时代。
1939年日本军队试图从满洲进攻苏联,但很快就被苏联和外蒙古的联军击溃,这阻止了日本的向北扩张政策,也保证了苏联与日本之间脆弱的和平,直到二战末期。同时,在这次试探苏联的失败的战役之后,日本内部“北进”和“南进”的争端中,“南进”派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因此日本从此以后较为坚定的走上了进攻中国,南侵东南亚及征服太平洋的道路。
日本在1930年代的政策对于其最终的失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时日本的政策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日本在没有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之前无法与欧洲强权对抗,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他们又必需挑起一场他自知无法获胜的战争。此外在侵华时期的残忍行径、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的作法与日本的最终目标一脉相承,日本在战争中坚持这种不得人心的作法。而日本国内的许多政治精英当时就已经意识到这种自取灭亡的作法将会为日本带来灾难,但都没有试图制止,因为提出异议的人士纷纷遭到生命威胁。
中国:内忧外患
1926年起,以蒋中正为主要领袖的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北伐。蒋中正成功地击溃了华中、华南地区的军阀,而且即将与北方的军阀达成和解协议。当时控制着东北三(满洲)的军阀张作霖一再拖延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条约,并表现出将与蒋中正合作的迹象。于是,日本军方中的少壮派在1928年发动了暗杀事件-“皇姑
屯事件”,暗杀了张作霖,并且逼迫张作霖的儿子、继承人张学良继续同日本合作。然而张学良却因此更加偏向于同南方的蒋中正政府合作。在张学良完全控制住东北军政局势后,布“易帜”,接受蒋中正的国民政府领导。失去对中国东北本地军阀的控制后,日本在19319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在当地设立了一个傀儡政府“满洲国”以便日本进行暂时的间接统治,还将清朝的已宣告退位的皇帝溥仪安排为满洲国的皇帝。因为中国历届合法政府均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都称之为“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四个月,19321月,上海亦发生了一二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的整个三十年代,中国与日本陷入了僵局,且蒋中正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应对。蒋中正认为,只有全中国都团结在他的旗帜下,才能更加有效的对付外来的侵略。而此时,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和日本侵华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蒋中正的政策感到不满。
193612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西安扣留了蒋中正,震惊中外和国共两党,张杨二人和中共商议后,最终只是迫使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不伤性命,蒋中正被迫同意。日本关东军对此的反应是在未获东京当局批准的情况下,于193777日制造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以此挑起冲突,八年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珍珠港事变之前,中国的处境并未得到外国的多少支持,而更多则是道义上的支持,几乎是在独自面对日本强大的威胁。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请求外国援助,只得到苏联的积极回应,其他大国则保持沉默。英国为了不刺激日本,加入了对中国的封锁,而美国则依然执行孤立主义的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也仅限于道义层面。 苏联在抗战初期是中国最大的援助方,但在苏日和谈后,苏联的援助停止。1940年以后,美国才扩大了援华力度,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军火援助,在苏联受到德国侵略后成为中国的最大援助国]
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德国的对华援助,1928年以后,德国军事顾问以个人身份受聘于中国。在抗战初期,德国在中日冲突中竭力保持中立,德国甚至对日本侵华政策一度持反对态度,并成为中国的重要军火提供国。1938年,德国主张对日友好的新外长里宾特洛甫上台,中德之间的暧昧关系方告终结。
战前的苏联
1917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Ленин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 (большевиков,苏共的前身)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后,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虽如此,苏俄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对德战败),丧失了大量沙俄时代曾经占领的领土(有些是苏俄主动放弃,加起来超过5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而当时斯大林为了排除异己,整肃许多有才干的军事人才,是日后二次大战初期的大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巩固自己的权利,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西方国家。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绥靖政策欧战战云密布时候,和英法等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当时德国与波兰英国法国对立之际,苏联在国际上成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必须寻求与苏联同盟,而英法也为了在东西两
线同时夹击德国而拉苏联为己助。19394月间英法都特别派使节前往俄国与苏联磋商签订军事同盟的各项事宜,不过德俄边界不相连,假设战争一旦爆发,俄国必须经过邻近各国的领土始能与德国交战,因此必须先解决邻近各国同意俄军借路经过的问题,但是当时邻接俄国的国家,害怕共产的心理远胜过纳粹主义,因此东欧各国包括波兰在内都不愿借路给俄国,致使英法与俄结盟的谈判拖延不决;反观德俄的秘密谈判却颇为顺利,这时的德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思想上的敌人,却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书中规定德俄瓜分范围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波兰东部为苏俄势力范围,波兰西部及立陶宛为德国势力范围,至于苏联希望兼并的比萨拉比亚,德国对其将来的命运声明并无兴趣〖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互不侵犯条约中则规定两国政府保证不互相攻击,亦不支持第三者攻击缔约国的另一方,共同利益的一切问题彼此都应随时咨商。这时,德国已有能力发动二战了。
在东北亚,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在东北的权益而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手中唯一的太平洋不冻港——旅顺港。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1938年和1939年,苏联和日本之间由于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边境问题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及满洲国和外蒙古边境的诺门坎地区爆发小规模战役,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英国和法国当局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安抚疯狂的德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对德国怀柔的绥靖政策。德国屡屡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惩罚。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一步步的紧逼,英法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为,西班牙内战时的英法则严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国支持的叛军和苏联支持的政府军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到了德国要吞并苏台德区的时候,英法则发展到了绥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会议,在捷方未与会的情况下,强行将捷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如此明目张胆的姑息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英国当时的首相张伯伦表示,希特勒曾经公开讲:‘只要苏台德区的问题一解决,德国即不再有领土要求’英国信以为真,所以才连络法国,压迫捷克将苏台德区让给德国)。英法这种牺牲他国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国不久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举曾引起英、法、美、俄的抗议,德国政府以那些抗议:“缺乏政治、法律与道德的一切基础”为由拒绝回答。再伴以讹诈、恫吓等手段相继在欧洲获得了巨大利益后,德国开始入侵波兰,挑起了世界大战,从而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二战打响之后,内维尔·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英国走到了尽头,193993日,英国内阁进行了改组,有一个已下野的议员在家中砌花园的矮墙时,突然被请出来担任海军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张以强硬态度对待法西斯主义的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940年,当纳粹德国占领了波兰、丹麦和挪威,法国岌岌可危,直扑英吉利海峡的时候,首相张伯伦因绥靖政策彻底失败而引咎辞职。1940510日,时65岁的温斯顿·丘吉尔被英王任命为英国的战时首相。
美国立场的改变
美国,一个高枕无忧的国家,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经营后,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已经超越世界上所有其他老牌的工业国家,悄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国。但好景不长,过度的经济扩张让美国的经济大厦酝酿着巨大的危机,192910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华尔街,一场始料未及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整个世界,美国作为大萧条的发源地,当然成了大萧条的重灾区。这场经济危机的杀伤力巨大,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较1929年萎缩了三分之一,失业率达到了骇人的地步,整个社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许多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1932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他面对严峻的局面,主张对国内的极端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势力进行镇压,实行美国资产阶级对国家的完全控制,并且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当时被称为罗斯福新政,在这一段时间,美国的民主状况不如以前,但此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美国经济终于慢慢恢复了元气。可是这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和英国、法国等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衰败,最终使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成为欧洲和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俄罗斯、日本、德国也建立了“异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主义政权,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希特勒通由民选上台,极端势力在全球资本主义世界泛滥。日本提出所谓的“共荣”即大东亚共荣圈,这些极端主义势力的抬头,被部分人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制度问题”
大萧条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紧张局面,面对密布的战争阴云,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思想却弥漫着整个美国上空,美国人普遍对他国的战争不感兴趣。所以罗斯福只能向盟军提供物资援助,但常常遭到严格执行中立政策的国会的阻挠。直到19413月,美国国会才在西欧战事吃紧,全世界都有陷入战火危险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这个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军火和战争物资,至此,美国已由中立国成为事实上的同盟国阵营。同年8月,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军舰上举行会谈,并签署旨在摧毁纳粹政权的《大西洋宪章》。珍珠港事变以后,美国正式参战。
欧洲及北非战场
德苏瓜分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193910月份的欧洲,波兰遭受两面夹击,遭到了覆亡的命运。
193991日凌晨,波德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利用夜幕的掩护,在23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对波兰发动闪电战突袭,意味着一场世界性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虽然英国和法国之前已经保证会确保波兰的独立,但是波兰的抗战并没有得到英法两国任何有效的军事支持,而是实行所谓的“假战”。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最终波兰的军队还是被装备精良的德军击溃。96日,波兰政府逃离华沙。917日,华沙保卫战开始,几乎在同一天,苏联红军进入波兰东部。9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在复国20年后,又再一次遭到瓜分。
德国在突袭波兰的同时,却命西线德军坚守对英、法不挑动战争的命令,法军本来一度进攻德国本土,但一遇抵抗即退守马其诺防线,德国也不进行进攻,每天只利用无线电广播向法军宣传“不要替资本家卖命”等口号来瓦解法军士气,(英、法没有实行“如果德国胆敢入侵波兰,英法联军将直捣鲁尔谷地”的诺言)193991日战争爆发开始,直到1940510日,德国才和英法爆发正式冲突,这段和平的时期被德国人叫作“静坐战”Sitzkrieg,美国报纸则称之为“假战”Phoney War
防范德国,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欧洲大战开始后,斯大林认为德国迟早要进攻苏联,就开始着手建立防范德国的“东方战线”,这条战线从波罗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并企图通过扩大苏联西部疆域加强防御德国侵略。
1939917日,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条款,苏联和德国一起合谋瓜分了波兰;928日,苏军开进了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19408月初将这三国强行并入苏联;19391130日苏联进攻芬兰,爆发了苏芬战争;1940628日,苏联出兵进驻罗马尼亚管辖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后成为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至此,苏联已将其国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获取了邻国大约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00万人口。这些领土在苏联战后以合法的名义占领,直到冷战结束后,波罗的海三国和摩尔多瓦才获得独立。
东方战线并未得到苏联预期防御德国进攻的作用,却因为其大国沙文主义的充分暴露而遭受到各国的谴责,苏联也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除名,并将利益受到损害的芬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更快地推向了轴心国阵营。苏联的这种作为,加上苏联当时的国内肃反运动,都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声誉和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
德俄对北欧的侵略
19391130日,芬兰遭到苏联的袭击,苏芬战争(也叫冬季战争)爆发。芬兰的抗苏战争赢得了当时国际社会的广泛的同情,瑞典、美国等国家的志愿者纷纷组织志愿军奔赴芬兰对苏作战,英法也计划组织远征军,准备借道挪威、瑞典开赴芬兰。但当时芬兰也是相当孤立的,瑞典政府保持中立,德国甚至由于策略原因而只得站在苏联一边,英法的动作迟缓,远征军则更是遥遥无期。19403月,芬军在损失了20%的部队后终于放弃了曼纳海姆防线。经过3个月的苦战与惨重损失,苏联在芬兰同意割让10%的领土后放弃了侵略目标。芬兰人丧失了比在战场上所失去的更多领土,且其独立仍然受到苏联的严重威胁,这最终导致了持续战争的爆发。苏军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的极低的战术素质,这坚定了德国进攻苏联的想法。
194049日德国展开“威塞尔演习”Weserubung)计划,进攻丹麦和挪威。德国人声称这是为了防止英法首先占领挪威这个原本中立的国家,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矿产的道路。英国海军成功地封锁了挪威港口,并且在挪威登陆。但是德军撤退到挪威腹部山地并据此坚守。英国军队无法肃清德军,于是在破坏了挪威港口设施后撤退。令瑞典和芬兰与西方国家的联系被切断。由此,德国向中立的瑞典施压,要求允许德国的军用物资与士兵过道瑞典。
闪电战:德国征服西欧
1940年的欧洲战事正酣,德国占领了捷克、波兰西部、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苏联占领了波兰东部、波罗的海三国、芬兰的卡累利阿等地及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英国占领了冰岛和法罗群岛等地;意大利则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匈牙利占领斯洛伐克高地地区和外喀尔巴阡地区以及罗马尼亚的北特兰西瓦尼亚;保加利亚获得罗马尼亚的南多布罗加地区,欧洲局势波诡云谲,瞬息万变。
德军势如破竹,在六月下旬打败了法国,令英国孤军作战
当德军入侵波兰的同时,英法两个基于保障波兰伯利的条约,对德宣战,但当时德军正专注于东线战场的波兰争夺,加上德法边境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和齐格菲防线,英法联军因战术上的错误(原设置马奇诺防线是要用少量的法军牵制德军,然后利用五个师的法军时从法国的左翼-比利时南境和卢森堡地区进入德国的右侧,包围德军的右翼,进而结束战争,迫使德军投降和德军没有两头开战的战力下,双方在陆地上几乎无战事(仅有少量的空战和海战发生,被称之为"假战",但到了1940510日,德军决定采用镰刀收割计划(德:
SichelschnittplanManstein-PlanSchlieffen-Plan)经相当程度修改而来,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绕过马奇诺防线侵略了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静坐战 (Sitzkrieg 结束。
当法国统帅部迷恋在马其诺防线不可攻陷的神话里时,513日德国A集团军通过法国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Ardennes进入法国,盟军在阿登山地因为德军的奇袭完全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德国人的两个坦克师在高射炮的掩护下强渡缪斯河,513日攻陷了法国北部战略要地色当,而同一时期德国B集团军也使用闪电战的方式入侵荷兰、比利时,来吸引跟牵制位于比利时平原一带的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使A集团军得以更加顺利的从法国北部附近通过英法盟军主力部队之侧翼,来构成曼斯坦因计划中的大包围网。到5197个德军装甲师已经抵达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处。524日,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望见法国的北部港口敦克尔克,但却在这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这个命令被证明是德军的致命失误,被包围的盟军立即开始执行“发电机计划”,即敦克尔克大撤退。850艘各种类型、动力引擎、大小的船只舰队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克尔刻,527日开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64日时已经有超过33万人成功逃脱,其中23万是英国远征军。这次的撤退虽为英国保留了元气,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但也丧失了大量的物资和武器装备,士气亦一度跌落至低荡。
1940610日,德军开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国本土,由于先前在荷兰地区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 所以德国的装甲部队纷纷进行一场竞速比赛,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国中央,614日,首都巴黎被攻占,625日,为了羞辱法国人,希特勒选择在贡比涅地区一个当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投降签订降约时的同一节火车车厢内签署与法国的停战条约。根据此项条款 法国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领土疆域由德国武装部队来进行实质占领, 而南部地区则成立由贝当执政的附庸政权 : 维希政府。
从德国展开西线进攻到法国败降只经历了6个星期,闪电战的威力让法国体会到了亡国的耻辱。法国的战败令英国必须独自面对德国。
占领法国后德国空军就在法国北部集中,准备可能的登陆战(海狮计划,Unternehmen Seelowe德国决定首先进行空战消灭英国皇家空军,即英伦空战。但事实上很多人认为登陆战根本就不切实际,因为即使德国空军能够将皇家空军赶出南英格兰,剩余的英国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兰中北部对德国登陆造成威胁,德国的登陆部队很有可能被英国海空力量切断,然后逐个消灭。
但是德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在85日发动了“鹰计划”,即对英国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而为陆军登陆扫除障碍。在战役的高峰,824日到96日德军每天平均出动1000多架飞机,凭借着数量上的优势与已经十分疲劳的皇家空军飞行员作战,虽然英国拥有先进的雷达技术,他们还是损失了四分之一的空军飞行员。
德国却在关键时刻决定改变战略。他们开始对英国的主要城市狂轰烂炸,希望能够摧毁敌人的信心,令敌人迅速投降。这为英国的飞行员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但轰炸也对英国造成了严重影响,几乎所有的英国工业重镇遭到袭击,伦敦更是从97日到113日连续57个夜晚遭受轰炸,其他受袭击的城市还包括工业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军基地等。
当时在欧洲大陆没有大的地面冲突,因此空战成了主要的战事。英国空军也不时在夜间轰炸欧洲大陆。825日晚上皇家空军第一次对柏林进行了轰炸。不列颠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希特勒在917日下令“无限期推延”海狮计划,德国登陆英国的企图宣告失败。另一个令希特勒取消海狮计划的主要原因,他已将战略目标由西欧转向了曾经是盟友的苏联。
巴尔干半岛
193947日,欧洲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欧洲的法西斯国家意大利就开始了对阿尔
巴尼亚侵略,随后又在19401028日进攻希腊,可是意大利不但未能占领希腊,希腊人反而在19401114日进入了阿尔巴尼亚。但这时德国开始介入战事。194146日德军开始与希腊人作战,同时还攻击了南斯拉夫。英国人虽然支援希腊,最后还是无法取胜,纳粹德国的军队在427日进入雅典。之后德国又开始发动对克里特岛的攻击,61日克里特岛战役结束,德国伞兵成功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该岛。但是这次行动对德国来说也不太顺利,之后德国再也没有使用伞兵攻击。
英国和希腊的最后几支武装力量在6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尔干落入纳粹手中之后,希特勒终于可以无顾虑地发动对苏联的袭击了。
东线苏德战场
1941622日,德国集结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从国在内的190个师,3712辆坦克,7184门火炮,60万辆运输车和4950架飞机,共计五百五十万人,发动对苏联的突然袭击,该军事行动代号为“巴巴罗萨(红胡)作战”Unternehmen Barbarossa,苏德战争开始了。苏联将这场战争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也叫苏联卫国战争。
而除了德国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的部队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对苏联发动袭击。另一个参与进攻苏联的国家是芬兰,由于苏联在建立所谓“东方战线”的时候侵略芬兰,并割占了芬兰的部分土地,所以芬兰在1941625日宣布将攻击苏联,以取回其在两年前的冬季战争中所丧失的土地。芬兰在战争初期夺回被苏联割占的土地后就停止了进攻。外芬军亦参与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这场被称为“继续战争”的冲突持续到1944年。
“祖国——母亲在召唤!这是二战期间苏联最有影响力的海报之一。它号召苏联广大青壮年们拿起武器,奔赴前线抗击德军的入侵。
在战事的最初几个星期对苏联红军而言无疑是一场灾难。由于斯大林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时间和进攻方向估计的严重错误,加上许多红军将领在斯大林发动的肃反行动中丧生或者被流放而严重削弱了苏军的作战和指挥能力,苏联对德国发动的闪电战猝不及防,导致战争初期苏军损失惨重,战争前苏联着手建立的“东方战线”被德军坦克一碾而过,进而丧失了大片国土,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和乌克兰首府基辅等大城市相继被德国占领,苏联第二大城市列宁格勒(今天的圣彼得堡)也被包围,德军再在斯摩棱斯克大破苏军,但基辅保卫战和斯摩棱斯克之战中拖延了德国进攻,争取了时间把西伯利亚的军队运来莫斯科。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辅保卫战,苏军西南方面军在基辅被大规模围歼,苏军仅被俘人数就达60万人之巨,这一战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歼灭战,此战导致苏联西南防线的溃退,此役虽然打得漂亮,但就拖延了强大的德军进攻时间,令莫斯科加强了防御。
虽然一开始德国人打得极其顺利,但巴巴罗萨计划本身就存在着重大的漏洞,其中最严重的缺陷是其后勤补给。苏联广袤的土地意味着如果德军行动过快,后勤补给将无法及时跟上。所以尽管194111月初,克里姆林宫已遥遥在望,苏联政府和外国使馆已迁往莫斯科以东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萨马拉)11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样在红场进行十月革命节阅兵,受阅部队(包括由远东及西伯利亚军区调来的部队)刚刚接受完检阅即被投入战场,1941125日德国人的攻势被遏止时,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已经达到极限,再加上战线后方苏联游击队的不断破坏,前线部队的进攻已经难以为继,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粉碎。巴巴罗萨计划最初制订时认为苏联红军会在冬天来临之前就崩溃,但是,苏联红军却始终能够组织有效抵抗。这一错误的估计严重影响了德国人的计划。另外,苏联人在撤退时采取了焦土政策,他们坚壁清野,令德国人的后勤问题更为突出。当冬天来临时,大量的德军士兵死于苏联严寒的冬天和苏军的反攻。
虽然德军最后不得不因供应短缺与寒冷的冬天而停止进攻计划,但他们还是占领了大片
苏联西部领土。
1942年末的欧洲,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获得了军事上的巨大胜利,不仅控制了几乎整个东南欧,还占领了大片苏联西部领土,第三帝国的势力范围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而欧洲地区尚由同盟国控制的范围中,以苏联所控制的领土面积最广泛。
当德军占领了大部分苏联东欧部分的土地后,这场战争中最大的悲剧开始了:围攻列宁格勒(Ленинград,现名圣彼得堡)。当德国与芬兰的军队分别从南方和北方抵达列宁格勒外围后,希特勒下令必须“将列宁格勒从地球上清除”命令消灭城内的所有人口。德军开始包围列宁格勒以切断来自外部的援救物资,同时用炮击和空军轰炸。包围持续了900天,在饥饿、严寒和恐惧的氛围中,大约100万平民死亡——其中80万死于饥饿;但列宁格勒始终没有向纳粹屈服。著名音乐家肖斯塔科维奇为此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七交响曲》(又称《列宁格勒交响曲》去表现苏联军民在列宁格勒保卫战当中的英勇抗争及为此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后,德军开始准备进一步的进攻行动。原本进军莫斯科的计划现已经改为进攻位于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名伏尔加格勒)。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这座城市,并在进攻过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希特勒的犹豫不决、高级将领们对改变计划的不满、过长的补给线、以及苏军的顽强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战成为德国士兵的恶梦。当苏联红军发动反攻时,20个师的德军(还2个罗马尼亚师)被切断了退路,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完全围困。随着食品、燃料和弹药的消耗,德军的阵地越来越小,直到最后一部分德军在1943年初投降。为了确保前线军官不会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 为陆军元帅(因为历史上的德国陆军元帅没有一个曾经投降过。保罗斯没有投降,但也没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战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他本人最后被苏军俘虏)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历史上最血腥的战役而加载史册,双方的损失都很惨重,大约有200万人死亡,其中50万是平民。该战役与中途岛海战同时成为二战最重大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之后,德军渐渐丧失战场的主动权,但苏联也因为战争损耗太大而没有形成有效的进攻力量。1943年开始,苏军在战场上逐渐转入反攻。1943年夏天,苏德双方集结重兵于库尔斯克Курск)突出部,德军由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将军(von Manstein领导下准备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苏军则由著名的将领朱可夫领导,库尔斯克战役打响。库尔斯克战役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攻势,双方的兵力加起来有200多万之众,其规模之大,涉及兵员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大决战,也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役。由于苏联方面事先获得了情报,为库尔斯克突出部的防御制订了一个大规模计划。在他们的抵抗之下,德军装甲部队最多只前进了17英里。在该场战役以苏军的胜利结束后,红军就始终控制着战争的主导权,苏联人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势,直到19455月占领柏林。
而在西线,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前唯一的重要战役是进攻意大利。欧洲战场上牺牲的苏联人要比其他所有国家死亡人数的总和还多。大约有2700万苏联人,其中包括了1300万平民,在德国入侵时死亡。在很多被纳粹占领的城市,平民逮捕后就被烧死或枪击而死。斯拉夫人始终被纳粹份子认为是“劣等民族”,所以对他们进行残酷的种族大屠杀。
苏德战场是二战时期最主要的陆上战场,也是二战中决定胜负的主战场之一,德军80%的陆军力量在苏德战场上被歼灭。苏联为抵抗德国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当然苏联并非是在孤军奋战,同盟国为了支援苏联,冒着极大的风险向苏联提供包括飞机、战车、步枪、军服到各种原料等大量战略物资;但更主要的是苏联军民的艰苦战斗。此外,苏联几乎未参与重大海战,直到战争末期才正式对日本宣战。
大西洋交通运输线争夺战
欧洲战区无论是东线或者是西线作战,都与英美两国在大西洋上与德国争夺运输线畅通
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所谓的运输线是指由其他地区将物资运往英国或者是其他欧洲地区的海上运输路线,这个运输路线当中又以美洲大陆往英国与欧洲大陆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陆前往英国的运输线担负维系英国持续作战的力量,以及累积返回欧洲大陆的行动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洲大陆前往欧洲的运输线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规模较大的是前往苏联的运输路线,其次是盟军登陆欧陆之后直接运往各港口的运输路线。
苏联在大战期间受惠于租借法案的协助,从英美等国家取得大批的重要物资与器材,些物资与器材小至各类原料与军服皮鞋,大至各种生产,运输器材,战斗飞机,战车等等。英美两国在回应斯大林的需求以及维系苏联的战斗资源上面,除了要应付上述前往英国的运输线的畅通之外,还需要另外派遣运输船只与担任护卫的舰队飞机担负这方面的任务。过去苏联对于这些物资在东线产生的影响很少提到,不过从近年的资料上来看,苏联在这些物资的协助下受惠许多,盟军牺牲的众多船只与人员也达到应有的目的。
盟军对西欧的战略轰炸 英国从1940年,美国从1942年展开对德国占领下的西欧地区进行战略轰炸的行动,以说是第一次持续性,并且大规模的实行杜黑在他的空权论著作当中的理念。苏联由于空军规模以及技术问题,对于破坏德国的工业与生产能力的影响非常有限,也可以说苏联并未在二次大战中有机会进行战略轰炸。
英国在不列颠战役告一段落之后就展开对德国占领区的轰炸,然而限于英国轰炸机的有效作业高度刚好是在德国战斗机活动作业的范围,加上英国无法有效的提供战斗机护航,失惨重的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决定将任务类型转为夜间,轰炸的目标型态则偏重在城市或者是大型地面目标上面。
美国介入欧洲战局之后,1942629正式以陆军航空队第八轰炸机司令部为进行战略轰炸的第一阶段,这一天的轰炸德国还是以借来的英国轻轰炸机轰炸法国境内的目标。直到B-17B-24轰炸机的数量逐渐累积之后,美国才得以使用自己的装备对德国占领区进行日间的精确轰炸。
除了对德国重要地面目标的轰炸以外,日间战略轰炸给予德国空军非常大的压力,迫使德国必须降低在东线的作战飞机数量,将尤其是战斗机调往西线应付美军的轰炸机与后来数量甚至超过轰炸机的护航战斗机。德国空军的实力也在战略轰炸进行的过程当中受到无可挽回的重创,终至将整个西线与部分东线的制空权拱手让出。
欧洲的战略轰炸的效果与影响到了战后还受到许多争议,尤其是对目标的选择,夜间轰炸对平民的杀伤与造成的设施破坏是否过当等等都有不同的见解与研究。但是无庸置疑的是,英美两国的战略轰炸不仅破坏德国军需工业的生产与运输能力,也将部队,装备与物资的运输能力严重的加以破坏与限制,从而压迫德国的战争机器无法持续进行下去。
北非战场
北非战役开始于1940年,当时小股英国军队击溃了来自利比亚的意大利军队的袭击,并一路追击,占领了昔兰尼加。随着由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Erwin Rommel)率领的德国部队的到来,形势逆转,并在托布鲁克大败英军。战事在1942年的阿拉曼(نيملعلاEl Alamein)达到高潮。194271日至727日,阿拉曼战役首度爆发。德国人成功占领了阿拉曼,这是在亚历山大港和苏伊士运河之前最后一个战略地点。然而,由于英国海军的优势地位,英军还破译了德军的核心密码,德军通过地中海的海路补给线被切断,加上过快的推进速度,德国人的后勤供应慢慢吃紧,北非战场的形势开始向有利于英军的方向转移。
19421023日,阿拉曼战役再度开始,这次英国人采取了主动。因为德意联军占领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占整个埃及,继而威胁苏伊士运河和中东,切断英国与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联系。英军必须设法阻止德意军队的进攻。1023日夜,英军1000多门大炮齐
发,向德意军队发动强攻。一个多星期后,十万多德意军队损失过半,防线崩溃,被迫西逃。隆美尔一路撤退到了突尼斯。
1942118日,英美军队在“火炬”行动中登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当地维希法国的部队几乎没有任何抵抗。最终德意联军遭到来自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部队的夹击。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进攻的盟军部队在1943513日将德意部队完全赶出非洲。在北非战场上,25万轴心国士兵被俘虏。
盟军进攻意大利本土
盟军占领北非后,利用其优势进入欧洲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1943710日,盟军最先攻击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这令墨索里尼丧失了党内同仁的支持。1943725日,一向是墨索里尼的橡皮图章的法西斯党最高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恢复君主立宪制,并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国王。当天晚上墨索里尼被国王召见,到达皇宫后立即被逮捕并撤除所有职务,随后软禁在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别墅。他的继任人彼得罗·巴多格利奥元帅(General Pietro Badglio)在194398日与盟军达成停火协议。
与此同时,由乔治·巴顿将军(General George Smith Patton)率领的美国第七集团军以及由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Field Marshal Bernard Law Montgomery)率领的英国第八集团军成功会师,完成了对西西里的占领。
德国人在得知墨索里尼垮台后立即出兵意大利并在北部地区建立了强有力的防线。 194393日,盟军部队登陆意大利本土,美军从萨莱诺(Salerno)登陆,史称萨莱诺登陆,英军则在塔兰托(Taranto)登陆。
由奥托·斯科尔兹内率领的一个德国特种部队救出了墨索里尼,并安插他为意大利社会共和国的领袖。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是一个位于北意大利纳粹占领区的政权。墨索里尼在1945428日盟军会师米兰期间被捕,并被逮捕他的游击队处死。
尽管德国控制了意大利北部地区,盟军还是在194464日(诺曼底登陆两天前)进入罗马。1944910日,英军开始对德国的防线发起攻击,直到1945429日,即德国投降以及墨索里尼被捕两天后。
盟军开辟“第二战场”
与罗马沦陷同时发生的是对法国的进攻。194466日的D Day盟军在诺曼底登陆,盟军与德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激烈交战,然后美军、英军与加拿大军队逐渐取得优势,德军则渐渐衰弱。最后致命的一击是十分冒险的行动,由巴顿领导的美军突破了德军的防线,原本在诺曼底作战的德军则被困在包围圈中。德军再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盟军顺势直达德法边界。
盟军也开始对德国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物质破坏。而在国内,希特勒逃过了多次暗杀行动,包括发生在1944720日最严重的一次政变企图。这场由克劳斯·冯·施道芬堡Claus von Stauffenberg策划、阿尔弗雷德·台尔普Alfred Delp等人参与的计划原本准备用炸弹谋杀希特勒,但是过程中一些未预料到的因素导致预谋失败。希特勒只受了轻伤。
1944815日盟军又发动“龙骑兵行动”Operation Dragoon,从法国南部发起攻击。到9月,三组盟军部队已经抵达德国边境,很多乐观估计认为战争在1944年年终就可结束。
为了实现该目标,盟军发动了“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 Garden1944917日至24日),试图解放荷兰北部地区并进入德国,但是德军的力量比情报中显示要强得多,英国第一空降师几乎全军覆没。
1944年寒冷的冬天以及盟军所遇到的困境令西线战事处于僵局。美军在赫尔根森林战役(1944913日至1945210日)中试图消耗敌人的实力,因为只要德国人还守
着这片森林,盟军就无法快速推进。19441216日德军在阿登发动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史称突出部战役。德军成功地包围了一些盟军部队,但后来盟军将领巴顿将军成功地解救并击退德军。
盟军的最后障碍是莱茵河。由于德军的失误,盟军在19454月渡过莱茵河,通向德国心脏的大门就此打开。

欧洲战事的结束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在欧战局势急转直下,苏军和盟军,特别是苏军经过浴血奋战,根本扭转了战局,1945年,苏军和盟军从东线和西线对开,德国最后战败。
1945425日,美国与苏联的部队在易北河会师,将德国划为两半。由苏联红军发起了进攻柏林的战役。希特勒坚决抗拒,宣称誓死保卫柏林,攻克柏林的战斗惨烈开打,苏军在柏林战役中共歼灭德军48万人,自身也付出了30万人的伤亡代价。
1945430日,当一切都即将结束时,希特勒在自己的碉堡中与自己的长期情人或新婚妻子爱娃·勃劳恩一起自杀。希特勒在遗嘱中任命卡尔·邓尼茨海军元帅为他的继承人,约瑟夫·戈培尔为德国总理。但是戈培尔也在51日与家人一起自杀,而只剩下邓尼茨与盟军谈判投降问题。投降文件在57日由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签字,根据苏联方面的要求,上述情况只能视为投降仪式的预演,正式的投降文件于次日(58日)在柏林由苏联的朱可夫元帅主持签署,威廉·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最高统帅部在文件上签字,该文件于59日零时生效,由于时差关系,美英盟军将58日称为V-E Day(欧战胜利日)。邓尼茨在1945523日被捕,前第三帝国的领土则被盟军划分为苏联控制的东德与由英国、法国和美国控制的西德至90年统一为止。624日苏联在莫斯科举行战胜纳粹德国阅兵式,数百面纳粹军旗被苏联士兵抛到列宁墓斯大林脚下。
战争结束后,盟军也发现了多个纳粹集中营,据估计纳粹利用这些集中营囚禁与谋害了大约1200万人,其中受害最重的是欧洲的犹太人,根据纽伦堡审判时的证词,大约有一半的犹太人死于纳粹魔掌之中。除此之外吉普赛人、斯拉夫人、天主教徒、同性恋、残疾人等也遭到残酷迫害与毁灭。在所有的集中营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大约有200400万人死于该地。虽然在战争期间盟军对纳粹大屠杀的行为所知并不多,这种残酷的行为已经成为二战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记录之一。
中国及太平洋战场 1937828日,《申报》记者王小亭]在被日军飞机炸毁的上海南火车站铁轨上拍摄了一个父母刚被炸死、正在铁轨上深哀啼号的婴儿,当时中华民族的危机已经空前严重。
二战中国战场在193777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时就已经全面展开,比欧洲爆发全面战争早了两年多。事实上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和日本已经分别在中国东北、上海、华北附近爆发过军事冲突,因此有学者认为中日之间的战争在那时就已经开始。但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军力仍然被蒋中正调用去从事剿共平叛的行动,镇压共产党军队的行动在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才停止,而中日两国政府间的正式战争状态则在七七事变之后才得以明确。
1937年到1941年,二战亚洲战场的绝大部分战役发生在中国。日军从华北和上海两个方向向中国腹地发起猛烈攻击,并宣称能“三月亡华”。中国政府组织力量进行顽强的抵抗。在淞沪会战苦战3个月后,193712月南京守将唐生智逃走,大批中国军士溃散,中国首都南京失守。为了报复中国政府的强力抵抗,和企图通过野蛮手段恫吓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日军在南京以及周边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屠杀行动,其中南京大屠杀尤为著名,据中国政府官方资料,30多万人在这次事件中被日军杀害,但是日本方面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而根据战后组建的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所述:“在日军占领后最
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这种估计并不夸张,这由掩埋队及其他团体所埋尸体达十五万五千人的事实就可以证明了(由红十字会掩埋的是43071人,由崇善堂收埋的是112266人,这些数字是由这两个团体的负责人根据各该团体当时的记录和档案向远东法庭郑重提出的)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撤离南京后,先迁到武汉市,然后又退守重庆。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继续组织力量反抗,在徐州、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广州组织过大规模战役。南北日军欲会师华中时,国军于台儿庄击溃日军,史称台儿庄大捷。并在稍后日军发动的包围战中全身而退。19388月至10月爆发武汉会战,双方皆投入大量兵力。历经5个多月后,日军攻下武汉。同期间日军登陆大亚湾,攻下广州侵略华南。1938年秋,日军虽然占领了中国东部的大片领土,达成占领广州及武汉的目标,但由于战线拉长,难以控制广大的占领区。面对国军的抗衡及占领区内人民的自发抵抗之下,日本已无法持续发动进一步攻势,是战争进入对峙状态。
中国共产党方面,为了配合国民政府军的作战,19379月,第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中国共产党认为:“这场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之后,八路军还参加忻口会战,其第一二〇师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第一二九师还以一营兵力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毁伤敌机20多架,削弱了日军当时的空中突击和运输力量。
战略对峙与长期战
1940年,抗日战争中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的大片领土,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汉、广州等重要的大城市相继陷落,国民政府迁都至陪都重庆,继续抗战。
由于战局已演变为长期战,因此日军的战略转以利用占领区作为军队补给来源,以占领平汉铁路、浙赣铁路及粤汉铁路来达到物资流通。并设法切断中国对外的补给线,包括中缅、中越及中苏间的交通线。
在珍珠港事变前,中国基本上独自与日本作战。英国因为对日采取绥靖政策,封锁中国的国际补给线滇缅公路。美国奉行中立政策,对中日双方都不提供武器,但可以提供原材料。因为日本工业基础强于中国,此举实际上有利于日本。初期的美国援助,包括2500万美元的桐油贷款和2000万美元的锡贷款,以及购买当时无法在国际上抛售的白银。而苏联为了保护其国防之安全对中国提供军事及经济援助。苏军还以志愿者的形式,派遣飞行员加入中国空军以协助抵御日本空军。但在1941年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后,由于日方确保不会侵犯领土,且双方互相承认满州国及蒙古国,所以苏联停止对华援助。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并以租借法案援助中国。在初期,美国将大量资源囤积于印度,没有马上交给中国。战争后期,美国援助日渐增多,但由于先欧后亚的战略,对中援助仅仅是对欧援助的1.7%。
1941年,日本已经占领了华北和华中的大部分地区,但是日本依然不得不面对来自国民政府领导下的大量正规军队的抵抗和国共两党各自独立领导的游击队的骚扰。尽管日本在华建立了多个傀儡政权,但是这些政权基本上没有实权,加上日本军队的残酷压迫使得日本的占领极为不得人心。在美国调解下,双方曾进行和谈。但由于日本和谈条件过高,令中国政府难以接受而放弃。日方不愿意作出让步以换取民心,他们只是希望通过高压统治能令中国人放弃抵抗。
这种政策导致更顽强的抵抗与国际舆论的反弹。由于日本的侵华行为和法属中南半岛的占领,美国、英国以及领有荷属东印度的荷兰流亡政府联合停止对日本供应原油与钢铁,上中国即成为“ABCD包围网”。日本将此看作是一种挑衅,并引发珍珠港事件而展开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占领东南亚,利用那里的资源维持日军的运作。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在敌后积极建立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19385月,毛泽
东写出了《论持久战》提出抗日战争应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彭德怀还发动百团大战,在此过程中,八路军(包括当地民兵在内)共进行战斗1,824次,日军死伤20,645人,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等18000多人(日方记载日军与皇协军死伤共约4千多人)日军投降47人,伪军反正11845人;破坏铁路900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坏桥梁、车站260多处;并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17,000余人,共产党所控制的华北抗日根据地也随之大幅度扩大为华北437个县中的10个县。对日军交通线在一定时期内造成破坏。之后,日军开展多次“扫荡”和“清乡”,使根据地面临严峻困难。但日军仍旧没能阻止根据地的发展,这对日军的后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194435日至37日,新四军粟裕发起车桥战役,歼灭日军大佐以下465(生俘24伪军483人(生俘168人)。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此次战役成为新四军苏中1944年攻势作战的开始,新四军在这之后又陆续发动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通过苏中1944年攻势作战,新四军先后歼灭日伪军5万余人,攻克、逼退日伪据点60余处。]通过这一系列战役,进一步加深了日军的危机。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之前的东亚和太平洋战场,日军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中国的东北、华北大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东南沿海等地、东南亚大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部分岛屿。中国、美国和英国等国对日宣战,苏联对日则保持中立。图中并未将当时成实际独立状态的外蒙古和西藏列为中国的领土。
194112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当时舰队主力只剩航空母舰能战。日军同时发动东南亚战争,同步向马来半岛、菲律宾进攻。虽然日本非常清楚,他们无法与美国进行一场持久战,他们却还希望美国在面对如此突然、惨烈的牺牲后能够愿意与日本进行协商,以迫使美国接受其在中国的侵略行径和既得利益。美国在损失大量战舰后正式对日宣战。中国随后亦正式对日宣战并成为盟军一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中缅印战区:包括东南亚及印度)统帅,史迪威任参谋长。英国开放滇缅公路补给物资,英美各国亦签订平等条约。但由于当时英美各国同时面对欧亚两大战场,使得采取“先欧后亚”策略,这使中国仍未能减轻负担。
四天后,日本的盟友德国和意大利也对美国宣战,美国被迫两线作战。而在此之前,美国尽管通过《租借法案》不断向英国和苏联提供战争物资,却一直试图保持中立。盟军由于欧洲战事的拖累无法在亚洲对日本的进攻实施有效抵抗。19411210日英军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多艘重要军舰被击沉,香港也在19411225日投降后被日本占领。在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在关岛和威克岛的基地也被日本攻占。次年1月日本开始进攻缅甸、罗门群岛、荷属东印度以及新几内亚,占领了马尼拉、吉隆坡和腊包尔等城市。日本侵略征服的道路是如此的神速:19422月新加坡、巴厘岛与帝汶、3月仰光、爪哇、5月曼德勒都一一被日军占领。而日本空军也完全控制了这些地区的空中战场,美英的空军被完全赶出这些地区。日军还对澳大利亚北部发起突袭,并扫荡东印度洋,将英国舰队赶出锡兰。
中途岛海战与跳岛作战
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盟军扭转了战局,开始发动反攻,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苏军也加入了对日作战,并很快歼灭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和北朝鲜;中国军队(包括国共两党的军队)也转入了局部反攻。
此时日军主要目标为夏威夷群岛及澳大利亚,以阻止盟军利用来作为反攻跳板。4月的空袭东京(Doolittle Raid,杜立德空袭)虽然很大程度上是象征性的,却鼓舞了士气;而美国海军在珊瑚海海战(Battle of the Coral Sea)虽失利,却依然挫败了日军进攻莫尔兹比港(Port Moresby)的企图。日军为了避免本土遭受攻击,决定于6月发动中途岛海战
Battle of Midway,以求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在这场实力相近的战役中,日本海军因为动作较缓,惨遭四艘航母被毁的决定性打击。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之一。
澳大利亚军队在新几内亚成功地守住了莫尔兹比港,8月日本地面部队在米尔恩湾战役Battle of Milne Bay中遭到挫败。同时美国和日本抢占瓜达尔卡纳尔岛Guadalcanal在之后的6个月双方部队发生激烈战斗,最终美国取得了胜利。至此日本不得不开始打一场防御战,盟军变被动为主动。日本海军被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拖累,从此便再也无法恢复元气。日军在其他战场上也丧失了优势,美国开始积极为麦克阿瑟在新几内亚的陆地推进以及尼米兹的太平洋岛屿战争铺平道路。
1944年盟军在一系列越岛登陆作战中,突破了日军在太平洋的内防御圈,日本海军遭到重创,随后盟军发起进攻菲律宾的登陆战役,在莱特湾海战中击溃了残余的日本舰队。军在西太平洋获得空中和海上的压倒性优势。 在中国战区,日军被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的泥潭。中华民国国军将领薛岳对攻入长沙的日军采取天炉战法,引诱入长沙,再左右包夹。这缔造了三次长沙会战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日军为了封锁滇缅公路以封锁中国对外补给,于1942年攻击缅甸英军。国军以史迪威为指挥,杜聿明、孙立人等人率远征军入缅援英。但由于盟军缺乏统一指挥,加上忽略地形险恶及轻敌,最后被日军各各击破。缅甸最后被日本占领,盟军分别撤至印度与云南,滇缅公路中断。194310月中英盟军发动滇西缅北战役,于19451月收复缅北,并建立中印公路恢复补给。此期间以驼峰航线代替,但效力不大。 在滇缅战争期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先击败防御河南的汤恩伯;再率军采取钳型攻势攻下长沙,方先觉死守衡阳,最后仍被攻下;最后日军再联合广州日军攻下广西,并攻至贵州独山,一度威胁重庆。日军打通了平汉铁路、粤汉铁路,完成大陆补给线,却无力保障大陆交通线畅通,也未能阻挡美机空袭日本本土。由于分散了兵力,最后为国军反攻提供了契机。
日本投降
194589日早晨,长崎原子弹爆炸后在天空升起一个高度达6万英尺(18公里)的蘑菇云。在硫磺岛、冲绳岛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战使双方都遭受严重的人员伤亡,不过这些战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缓慢撤退。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深飞行员丧身战场,日本开始实行由神风特攻队直接冲击重要军事目标,试图减缓美国部队的进攻速度。但同时,东京和其他城市还是遭到了美军的轰炸。在中国战区,国军在中美空军支援下牵制日军并轰炸大陆补给线。军意图反制而发动湘西会战与鄂西会战,中国皆防卫成功。194523日,苏联同意介入太平洋战事。194545日,苏联政府在《苏日中立条约》到期前,宣布《苏日中立条约》不再有效。投机的斯大林选择在8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攻入中华民国东北地区。国军亦对华南地区发动躁进作战,目标广东及湖南。而同月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86日)和长崎(89日)投下了两颗原子弹,震撼日本。
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本帝国在8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正式宣布投降。最终的投降书是于19459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的,此后麦克阿瑟将军开始负责日本的重建。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军的占领期。美国总统杜鲁门于19461231日正式宣布,美日两国已经不处于敌对状态。
战后
或许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学到的惨痛教训,战胜国在战后并没有向战败国要求索赔。相反,美国国务卿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经济复苏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要求美国国会拨款上百亿美元,用于欧洲的重建。马歇尔计划使西欧恢复了经济繁荣,使西欧成为美国的坚定盟友,从而有效地阻止了苏联势力的扩张。但是被苏联控制的东部欧洲并
无法享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仅南斯拉夫获得援助。在《巴黎和约》中,苏联的敌人匈牙利、芬兰和罗马尼亚必须向苏联及其卫星国支付3亿美元(根据1938年的价值)的赔偿,而意大利则必须赔偿3.6亿美元。意大利的赔款主要在苏联、希腊和南斯拉夫三个国家之间分享。
苏联是这么解释赔款要求的:苏联遭到了战争的最大蹂躏。俄国在冷战前的150年中三次遭到侵略: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些战争中上千万俄罗斯人丧生。苏联也依此为借口占领东欧,以创造一个防止西欧进犯的“缓冲区”。与此同时,美国和苏联加强了两国在欧洲的军事力量,以防备可能的侵略。立场反共的丘吉尔在多次演讲中强调苏联对欧洲安全的威胁,并认为“铁幕”已经在欧洲降下,苏联与“民主国家”之间的一场新冲突、即冷战,已经开始。
在美国的曼哈顿计划中为迅速制造原子弹而组织动员的大量研究工作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美国各地在战后纷纷建立了多个由国家出资的实验室。许多参加曼哈顿计划或对原子弹的发明有贡献的科学家都开始致力于无核化的努力。从军事上来说,二战开启了空战的时代,航空母舰也开始成为重要的武器。在这场看似永远不会结束的军备竞赛中,空军已经成为无法缺席的一份子。战争也动员了空前绝后的大规模部队。虽然此后还是爆发了几次大规模部队的肉搏战(如5年后的朝鲜战争以及几次非洲国家的战争),大国开始更注重军事上的科技含量与精良的作战部队。
战争后的纽伦堡审判判处了多名纳粹高级将领死刑,罪名是战争罪与种族屠杀。而在1945年中开始的非纳粹化则致力清除纳粹在德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并且恢复了一大批原纳粹党员的正常身份。同样的,在东京审判中,多名日本的高级官员也因类似的罪名被执行死刑,但由于美国的私心、及当时为了因应共产势力在亚洲迅速扩张的关系,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清算远远不及德国彻底,如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需要保留了天皇制,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犯有严重战争罪行的冈村宁次等未被起诉。在其他一些国家,特别是芬兰,盟军要求将政治上的领导人以“战争责任”的罪名处决。日本同时与48个国家签定了多边的《旧金山和约》,另与中华民国政府在台北签定《台北和约》
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
二战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长久的反映在战后人类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战争的结果使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极权国家轴心国被打倒,“解放全人类”与大东亚共荣圈梦想破灭;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被严重削弱;美国等“中立国”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损失,瑞士也因为在二战中永久中立国的角色而使世界的金融、银行大国,以及欧洲人纷纷将钱存于瑞士。美国继续保持了19世纪末以来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只死亡了30万军人,令只有苏联成为唯一可以在军事上抗衡美国的国家,战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以美苏为中心的雅尔塔体系所取代;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通过苏共中央的指示,在二战中在各国积极发展兵力,使用军事手段达到政变目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也从二战前的5万人发展到了100万人,中国等一批欧亚国家相继建立了效法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的范围由一个国家扩展为一个阵营,世界政治局势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冷战由此揭开序幕。印度等许多亚非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国在大战中被削弱或战败的机会实现了独立,西方建立起来的殖民体系开始迅速瓦解。
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战争结果所带来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联邦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法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下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的情况下,进入了高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日本、联邦德国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
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军事领域,战争发展了现代军事技术,并产生了大规模使用装甲部队进行作战的主要方式,同时,战略轰炸也成为一种直接影响战争结局的重要军事手段,战争后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战争并体现了其巨大的杀伤力。二战的结果充分证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战争的胜负与交战双方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工业技术水平,人员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纳粹德国在二战也对近代军事武器的发展和演变推起了重大作用,雷达,噴氣式战斗机,火箭及导弹,电子计算机,突击步枪,航空母舰,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战争中投入使用并发挥了重大作用。而这些军事领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战后人类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由于苏美战后对各自“阵营”的划分,以及签署的接管协定,直接促成了德国与朝鲜的国家分裂,德国的分裂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崩溃后才结束,西德与东德才得以统一,而朝鲜半岛现在还处于分裂状态。德国与日本由于在二战中是战败国,所以在后来的50中,国际地位低下,德日还签署了不得拥有核武器的协定。日本的战败以及之后美国对其的占领导致了日本的现代化,而这可以说是二战最大的影响。日本现在拥有一个十分类似西方民主的政治体制,并且开始非常倚赖美国,无论是政治上、军事上还是经济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总共导致了全球约5千万人的死亡。在这场血腥的战争中,无辜平民的伤亡是极其惨重的,其中包括了纳粹德国针对犹太人和其他东欧人种的大屠杀、日本对无数中国(如南京大屠杀、浙江大扫荡等等)与朝鲜平民的屠杀,以及战争末期美军对德国、日本的大轰炸造成大量平民死亡等。这场战争也是首次平民死亡人数大大超过作战人员死亡人数的现代战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6afcceeaeaad1f346933f79.html

《第二次世界大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