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发布时间:2018-10-17 20:27: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教师版)

主备人:朱泉辉

20181016

1.(2018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

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

关寒塞雪欲嗣音①,燕雁拂天河鲤沈。

百书不如一见面,几日归来两慰心。

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手种江头柳十寻②。

[]    ①嗣音:传递信息。②《世说新语》记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

,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1)(分析诗句蕴含的情感)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感情?(6)

明确 (1)前两联体现了诗人独自一人宦游在外,思念亲人,却只能以书信和叔父交流,想见不得见,想归不得归的惆怅寂寥。

解析 (1)解答这类题目抓住题干、作者、注释、关键词、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由注

释“嗣音”可以得知诗人身处“关寒塞雪”的艰苦环境中,想要给叔父写信;“燕雁”和“河

鲤”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传递书信的意象,然而条件艰苦,书信难达。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想要与叔父交谈互相慰藉的迫切,然而归期未定。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后两联多用虚笔,请做简要分析。(5)

明确 (2)后两联诗人运用虚写,想象自己回到家乡,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田园之美。既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困境的无奈,又构想了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解析(2)题干已点明手法为虚写,学生应侧重于其表达效果。“弓刀陌上望行色”一句,诗人站在塞外的道路上,见行色匆匆归去的人们,联想到自己归乡之后的情景,想要与儿女家人欢聚一堂,秉烛夜话。尾联用一个“更”字,加深了诗人欲与叔父东归而去的渴慕与期盼。结合注释,可知尾联化用《世说新语》典故,表达了诗人离乡之远,时间之久,颇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之感。

2.(2018苏北四市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关问题。(11)

月下呈章秀才

刘长卿

自古悲摇落,谁人奈此何。

夜蛩偏傍枕,寒鸟数移柯。

向老三年谪,当秋百感多。

家贫惟好月,空愧子猷[]过。

[]    子猷:王徽之,东晋名士。

(1)(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简要赏析第二联的表达效果。(6)

答案 (1)①视听结合、借景抒情;②借蟋蟀鸣叫和寒鸟跳动,写自己难以入眠的愁苦;③承接开头的“摇落”和“奈此何”,引出下文的身世感慨。

解析  (1)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颔联是写景的句子,然后从写景艺术中寻找恰当的手法加以表述。上句从听觉写蟋蟀鸣叫,下句写寒鸟在树枝间跳跃;同时,诗句中写景的诗句必然会包含作者的情感,由景入情,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即可。

(2)(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结合全诗,概括作者“百感”的内容。(5)

答案 (2)①草木凋零的无奈;②人生向老的忧伤;③被贬他乡的哀怨;④家贫无以招待好友的愧;⑤对章秀才的赞美(赞美章秀才有魏晋名士的风度)

解析 (2)“百感”是全诗的核心字眼,统领全诗。对于此内容应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首联中写自古以来,逢秋悲寂寥;颔联借景抒情,写出内心愁苦;颈联“向老”二字可见人生流逝的悲苦,同时也可见贬谪之苦;尾联紧扣友人之感,颇为复杂。

3.(2018无锡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相关问题。(10)

蝶恋花

[]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鹦哥,错报韦郎到。压鬓钗梁金凤小,低头只是闲烦恼。

花发江南年正少。红袖高楼,争抵还乡好?遮断行人西去道,躯愿化车前草。

(1)(鉴赏艺术技巧)词的上阕前三句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

答案 (1)以环境的幽深烘托女子的孤单寂寞;通过埋怨鹦哥错报信息的行为(心理)描写她思郎心切。

解析 (1)首句写庭院幽深之景,以景物相衬;二、三句通过心理活动来直接表现人物的形象,通过埋怨鹦鹉错报信息从而曲折委婉地传达出自己对男子的思念之情。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词的下阕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试简要分析。(6)

答案 (2)下阕虚写,前三句通过想象男子在江南生活的情景,担心男子留驻江南,希望他早日回家相;后两句是侧面描写,表达对男子的思念心切;想象自己变成车前草,阻断男子西去道路,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解析 (2)下阕整体属于虚写,前三句,通过想象男子在江南生活的情景,同时以反问之句侧面表现盼归之切;后两句想象别后之行,以此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

4.(2018苏锡常镇四市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

江国正寒春信稳,岭头枝上雪飘飘。

何言落处堪惆怅,直是开时也寂寥。

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

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

(1)(鉴赏首联作用)简要说明首联在全诗中的主要作用。(4)

答案 (1)点明离别的时节,“寒”、落梅等渲染离别惆怅气氛,梅花飘落为下文“孤香黏袖”

等做铺垫。

解析 (1)关于诗歌中某一联的作用题,应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首联侧重写景,写早春时分,点明时节;“寒春”一词在表明时令的基础上写出寒意袭人,同时后一句中“雪飘飘”通过写梅花飘落更添惆怅之意,渲染离别时哀愁的氛围;首联写梅花飘落为下文做铺垫,同时点题。

(2)(分析诗歌内容)这首诗是如何借梅来抒写离情别绪的?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6)

答案 (2)作者不直言离人不忍离去,而是通过写梅花在酒杯中照影,黏在离人的衣袖上,离人踏上行程,梅花又跟随过桥,表现梅花的多情和依依不舍使离人断肠,作者写梅花的多情其实是写离人的多情,这些写显得委婉含蓄。

解析 (2)题干中已明确指出“离情别绪”的情感,学生答题时应该紧扣此词;同时答题指向为借助梅花的描写,将两者结合即可。第三联先将梅花与桃花作比,突出梅花的“素艳”之特点,同时后一句直接描摹“孤香黏袖”写依依惜别的深情;第四联写离人肠断,直接抒情,同时写梅花片片跟随,无情之物顿时也具情感,两者交融。

5.(2018如皋中学月考,1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

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

黄庭坚

故人昔有凌云①赋,何意陆沉黄绶②间?

头白眼花行作吏,儿婚女嫁望还山。

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寄语诸公肯湔祓③,割鸡④令得近乡关。

[]    ①凌云:据《史记》记载,司马相如所作《大人赋》中有“飘飘有凌云之气”。②黄绶:

黄色的印绶,低级官吏的标志。③湔祓(jiān fú):举荐提拔。④割鸡:用作治理一县的代称。

(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联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

答案 (1)首联运用了用典和对比的表现手法。第一句用司马相如的典故不仅盛赞朋友才华

横溢,还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了朋友高才华(高志向)与低职位之间的强烈反差。

解析 (1)诗人首先用典,“凌云”,借司马相如的故事来写老友的才华横溢;“陆沉”比喻生活在人世间而实际过着避世的生活,常用来称“市隐”之类的处世态度。再运用对比,一是“凌云”,一是“陆沉”,将高才与低职相对比。

(2)(分析情感)诗人在尾联向执政“诸公”发出“寄语”,其中蕴含着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6)

答案 (2)①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关切;②对统治者重用人才的渴望;③对埋没人才这种现实的不平与愤懑。

解析 (2)尾联出语婉转,但仍包含怨愤不平之意。“割鸡”呼应首联的才高位卑。尾联为友人向执政诸公吁请,希望他们从中斡旋,让他能在近乡之处做一个地方官。诗中人物的贫贱自守、兀傲奇崛、放旷不羁、愤世嫉俗,也正是黄庭坚的自我写照。诗人为其坎坷遭遇大鸣不平,抗议世道的不公,实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

6.(2018扬州中学阶段检测,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1)

梦 回①

林景熙②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    ①梦回:梦醒。②林景熙:号霁山,宋末诗人。有气节,宋亡不仕。

(1)(分析诗歌的内容)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5)

答案 (1)诗眼应该是:“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1)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第一句,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感情的抒发做铺垫。

解析 (1)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愁”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愁。第一句交代时间、地点、环境,自然引出下文梦醒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赏析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6)

答案 (2)①最后两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眠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解析 (2)一动一静,形成对比。“无风”是静,“莲叶响”是动。“水寒”之下的“未眠鸥”,衬托出未眠的还有人。一联诗句中,可能多种手法并用,注意要点是否答全。

7.(2017常州一模,10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关问题。(10)

送李侍郎赴常州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1)(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句的写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

答案 (1)点明时令气候,营造了空阔寂寥的氛围;以“北风寒”烘托别时悲凉的心情。

解析 (1)送别诗的写景除了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事件),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北风”说明是在冬季,“寒”既指天气寒冷,还指因与友人分别而内心寒冷。

(2)(分析情感)“楚水吴山道路难”暗含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

答案(2)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

解析 (2)写景是为了抒情。“吴楚”说明两地相隔之远,其道路之艰难可想而知。体现诗人对远去的友人的关切担忧与思念。

(3)(鉴赏诗意)三、四两句与王维《渭城曲》中哪两句的诗意相似?(2)

答案(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果记得,书写出来不是难事。因为两者都有举酒属客之意和感伤离别之情。

8.(2017南京、盐城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    ①大历四年(769),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此诗即作

于成都客舍。②其那:怎奈。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5)

答案 (1)不受重用;韶华易逝;苍生之痛;羁旅之苦;孤独寂寞。

解析 (1)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续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主观原因: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年华易逝;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心忧苍生;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羁旅之愁;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愁无知音。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江上蝉鸣空满耳”的妙处。(6)

答案(2)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2)赏析,就应先说手法,再说内容、情感、效果等。末句是写景句,可见是以景结情。末句紧承前句愁无知音之意,此句意在强调只有满耳蝉声,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反倒更引出无穷愁绪,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9.(2016南京、盐城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

避地寒食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①便息机②。

[]     ①当年:壮年。②息机:息灭机心。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诗中作者言“愁”,有哪些具体缘由?(4)

答案 (1)恰逢寒食,淹留异地,知己稀少,时局艰危。

解析 (1)首先找出诗中言“愁”的句子,其中第三句直接点明了“愁”,那么缘由便集中在第三句前后,分别是第一、二句,以及第五、六句;继而进行概括,得出“淹留异地”“况逢寒

食”“知己少”“时局危”几点。

(2)(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请简析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及其妙处。(4)

答案 (2)借景抒情,表达孤馆独坐之愁。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

解析 (1)首先找出诗中言“愁”的句子,其中第三句直接点明了“愁”,那么缘由便集中在第三句前后,分别是第一、二句,以及第五、六句;继而进行概括,得出“淹留异地”“况逢寒

食”“知己少”“时局危”几点。

(2)本题提问非常明确,指向是颔联,首先答手法,而后分析手法的作用。颔联写景,景中含情。手法即“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而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妙处。

(3)(分析诗人心理)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理?(3)

答案(3)一方面感慨为功名所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

解析 (3)既然是矛盾心理,肯定包含对立冲突的两方面情感。阅读尾联诗句内容,并结合相关注释可知,前一句感慨为功名所累,后一句则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

10.(2016无锡期末改编,10)阅读下面这首小令,回答问题。(9)

如梦令·建康作

[]

烟雨满江风细,江上危楼独倚。歌罢楚云空,楼下依前流水。迢递,迢递,目送孤鸿千里。

[]    赵鼎(10851147),解州闻喜(今属山西),南宋高宗时政治家、名相、词人。

(1)(鉴赏诗句)简要赏析三、四两句的表达效果。(3)

答案 (1)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暗衬出词人的心境;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

解析 (1)赏析诗句表达效果题要重点把握诗句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以及作用。三、四两句

为写景句,先考虑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再考虑其跟词人情感的关系,最后再联系上下文探讨这两句的作用。

(2)(分析词人情感)最后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

答案 (2)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解析 (2)“目送孤鸿千里”是说词人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看到孤鸿也随江流远去。“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此处也是一样,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之感。千里之外为家乡,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另外,结合前面的“迢递”可知,该句还表达了词人的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11.(2018无锡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0)

湘 中

[]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    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此

诗即为作者被贬谪途经汨罗江时所作。

(1)诗的首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

答案 (1)画面:两岸山猿哀愁,江中鱼儿狂跳,江面波涛汹涌的汨罗江景。作用:营造出一种愁惨感伤的气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抒发诗人因谗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解析 (1)此题分设两个考点,一为景物形象的概括,一为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画面的描述可在原诗句解释的基础上加以整合,找出主要景物并简要概括其特征。原句中写到三个景物

“猿猴”“江鱼”“水波”,分别加以概括即可。对于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入手: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表现诗人的情感。“猿愁”可见愁苦之情鲜明,同时结合注释,

写到诗人因为上疏奏请而遭贬,悲凉之感很容易看出。

(2)“空闻”二字感慨深沉,请结合全诗内容及诗人生平简要分析。(5)

答案 (2)“空闻”,即没有欣赏的兴趣;本想借凭吊屈原寄托失意,却无处祭奠,渔父歌声令人茫然、

愤慨;诗人以屈原自况,没有对渔父的企羡,而愿效仿屈原万死不辞。(意思对即可)

解析(2)从诗歌整体内容看,“空闻”二字在尾联属于转笔之作,应结合前文分析;同时联系屈原的典故以及诗歌的注释,可以看出诗人以屈原自况,有效仿屈原之意,却无从施展;对渔父并无羡慕之意。

12.(2018盐城期中,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相关问题。(11)

花心动·偶居杭州七宝山国清寺冬夜作

鼎①

江月初升,听悲风、萧瑟满山零叶。夜久酒阑,火冷灯青,奈此愁怀千结。绿琴三叹朱弦绝,

与谁唱、阳春白雪。但遐想、穷年坐对,断编遗册。

西北欃枪②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慨念少年,横槊风流,醉胆海涵天阔。老来身世疏

篷底忍憔悴、看人颜色。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

[]    ①赵鼎(10851147),解州闻喜(今属山西),被称为南宋中兴贤相之首。②欃(chán):

这里指金兵占据北部中国。

(1)结合全词,概括作者“愁”的原因。(5)

答案 (1)环境凄清,知音难觅,中原沦陷(有家难回),壮志难酬,老来漂泊。

解析 (1)“愁”是全词的词眼,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应该结合全词分析。上阕前几句集中写景,尽显萧瑟之感,环境凄清;接着通过琴声的描写,表示知音难觅;下阕回首中原,尽是满目疮痍,故土沦陷;回想年少时光,曾有豪情壮志却无从施展;最后感慨自身年老,四处漂泊。

(2)词的下阕对比手法鲜明,试做赏析。(6)

答案 (2)①将年少时的横槊风流和老来的漂泊憔悴进行对比,表达了年华老去、壮志难酬的感伤。

②将现实中看人脸色的生活和想象中枕流漱石的生活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解析 (2)本题题干中已经明确手法为对比,比较容易作答。可从年少与年老、现实与想象等方面进行比较,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可以看出词人在年华老去之时依然存有壮志难酬之感;最后一句通过写“更何似、归欤枕流漱石”可见归隐之意。

13.(2018南通一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0)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    :樵夫,这里代指普通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

答案 (1)①“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表达了对国家形势危急的忧切;②“诸公谁听刍荛策”表达了抗敌复国策略不能得到采纳的悲愤;③“吾辈空怀畎亩忧“表达只能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 (1)首联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时局艰危。处此危难之际,诗人多想挺身而出,联合抗金志士,为国除危,为民解难。可是,只求苟安、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早已把他看成心存不轨的异己分子,不容许他执掌重兵、慷慨赴敌。意识到这一点,诗人内心充满愤慨:“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作为备受歧视的在野人士,他只有徒然地为时局担忧。这两联前后照应,因果分明,对比强烈:一边是诸公堵塞贤路,不恤国计;另一边则是诗人系念时局,忧心如焚。

(2)请简要赏析第三联的表达效果。(4)

答案 (2)①借景抒情,借描写急雪打窗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②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与七兄登高望远“涕俱流”的细节,表明诗人心中对七兄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解析 (2)此二句整体借景抒情,亦见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危楼”,即高楼。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这一切,虽已成为旧日之事,却深深地镌刻在诗人的记忆之中。同时通过细节描写,更加细致深刻地传达出其内心的忧虑和思念。

14.(2018南通二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0)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故国伤心,新亭泪眼,

更洒潇潇雨。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最苦金沙,十万

户尽,作血流漂杵。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

[]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金兵围攻蕲州,城陷。王澜因避蕲州失陷之灾,移居溢江,在新亭上写

了本词。

(1)词的上片运用“杜宇”的典故,有什么作用?(4)

答案 (1)借“杜宇”的典故,表达思归而不得的愁苦及家国之痛;使这首词含蓄蕴藉,具有艺术感染力。

解析 (1)“杜宇”之典故,在诗歌鉴赏中较为常见,教材中也曾出现“望帝春心托杜鹃”的诗句,此典故一般表示思念忧伤之意;联系语境可知,作者思念故国却不得归去,只得通过“杜宇”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意,用“孤负殷勤”表示思归而不得的痛苦。

(2)请简要分析下片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6)

答案 (2)由对故土失陷的痛惜、对物是人非的感叹,到对受难百姓的同情、对金兵惨无人道暴行的痛恨,再到激起报仇雪恨的决心。

解析 (2)此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绪变化,应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下片前三句,通过“遥想”和“今日”对比表达江山易主,物是人非之感;接下来三句借助燕子归来无家可寻,暗指自己若归故国也难寻家园;然后三句直接描绘战争的场景,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遍地惨状,作者对百姓深表同情,同时也对金兵入侵的暴行痛恨不已;末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报国之志,想血洗残虏,抗击金兵。

15.(2018南通三模,10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0)

送人游蜀

别离杨柳陌,迢递蜀门行。

若听清猿后,应多白发生。

虹霓侵栈道,雨雪杂江声。

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

(1)请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

答案 (1)颔联写想象中离别后友人改变的容颜,颈联写想象中友人的艰险旅途。

解析 (1)颔联写别后的情景,清猿哀啼让人产生愁思,白发渐多表明容颜衰老,此句属于想象之景,由此概括为:想象离别后友人因愁思而容颜改变。颈联写沿途雨雪侵袭,一路艰难险阻,由此概括为想象友人此去的艰险旅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点。

(6)

答案 (2)《送人游蜀》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通过想象锦城美好的春景,劝慰友人不要因别离和路途遥远、艰险而悲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直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分别而忧伤。

解析 (2)对于抒情方式要概念清晰,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送人游蜀》的尾联写经过一路的艰难险阻之后,愁绪过后,想象到达锦城后,满眼春色,风光秀丽,以此来劝慰友人不要悲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题干中暗示分析不同点),劝告友人不要因为分别在即,而像小儿女一般满眼泪花、哭哭啼啼,由此劝慰友人不要因分别而忧伤。

16.(2018南京、盐城四市二模,10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

满庭芳

[]

余年十七,始与刘仲达往来于眉山。今年四十九,相逢于泗上。洛水浅冻,留郡中,晦日同游南山,话旧感叹,因作此词。

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故人惊怪,憔悴老青衫。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流年尽,穷途坐守,船尾冻相衔。

巉巉。淮浦外,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步携手林间,笑挽攕攕。莫上孤峰尽处,萦望眼、云海相搀。家何在,因君问我,归梦绕松杉。

(1) 上片写出了苏轼怎样的人生境况?(3)

答案 (1)多年漂泊,仕途失意,年华老去。(3,每点1)

解析 (1)上片整体回忆词人前半段生涯。首先从“三十三年,飘流江海”可见词人漂泊在外多年,颇多愁苦;“青衫”一词意为低级官吏所着服饰,“穷途”一词含末路之意,暗示词人仕途失意;“憔悴”一词暗示词人年华老去。

(2) 请赏析词中“巉巉”的表达效果。(5)

答案 (2)实写南山高大突起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苏轼傲岸不屈的精神;暗示出从舟中到山中的游踪变化,与上片结句的情境构成逆转,为下文写景抒情做铺垫。(5,每点1)

解析 (2)“巉巉”一词本义为山高耸突起的样子,这里取其本义;同时诗歌中对物象的描写都有象征之意,以物写人,以山之高大突出苏轼傲然不屈的精神状态;另外,对照上、下片所写之景,上片侧重写行舟中所见之景,下片则攀援而上,写山中行走所见所闻所想。

(3)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3)

答案 (3)对命运的豁达乐观,与老友的相知相得,对故乡的牵挂眷念。(3,每点1)

解析 (3)下片通过写词人登山所见之景引发所抒之情。“笑挽”可见词人面对坎坷仕途的豁达乐观之意;“步携手林间”可见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情谊深厚,“莫上”一句表明词人对友人的劝慰之意;最后三句,通过虚写表达对故乡的牵挂眷念。

17.(2018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0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10)

殢人娇①后庭梅花开有感

李清照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江楼楚馆②,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③。

[]    ①殢(tì)人娇:词牌名。②江楼楚馆:泛指旅舍。③羌管:羌笛,笛曲中有《梅花落》。

(1)“江楼楚馆,云闲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在上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4)

答案 (1)交代了观后庭梅花的地点和自身处境,以及寂寞无聊的心情。

解析 (1)作答此题时需要关注题干中的要求,提问该四句在上片中的作用。“江楼楚馆”为

婉约词中常见意象,表明词人所在地点;“闲”字则表示词人此时的心境,百无聊赖;“凭栏翠帘低卷”则进一步暗示词人此刻心情低沉、寂寞,有淡淡的哀愁。

(2)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

答案 (2)描绘了与友人品酒、赏梅、高歌的欢娱,表达了对大好时光易逝的惆怅,对美景乐事的珍惜。

解析 (2)下片“坐上客来……云断”,写宴席之上,词人和友人欢声笑语共同饮酒,歌声美妙有如行云流水,整体呈现欢乐的氛围;“频剪”梅枝,则暗示大好时光的易逝,心生惆怅之意;最后,“莫直待”含有劝慰之意,不要等到思念之时才想起这般美好,应及时珍惜眼前美景乐事。

18.(2018苏州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1)

破阵子·远眺

[]徐允贞

万里孤峰匝地,一湾新月如钩。点点寒鸦争晚树,片片轻帆落远洲。黄昏犹倚楼。

暮雨又归南浦,潮声惊满长楸。玉笛只悲征客梦,小艇才闻渔夫讴。风吹无限愁。

(1)简要赏析“黄昏犹倚楼”一句中“犹”字的妙处,并分析这句话在词中的作用。(5)

答案 (1)“犹”,“仍然”的意思,既表明倚楼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愁苦之深,难于排

遣。紧扣题旨,点明新月、孤峰等是倚楼远眺之景。

解析 (1)此题有两个考查点,需要分别作答。对于炼字,首先是就该字进行阐释(“仍然”的意思),接着做具体阐述,结合“倚楼”表明黄昏时倚靠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的愁苦。

关于作用的思考,需要从内容和结构的层面解释,关注诗歌中倚楼远眺之景。

(2)词人所说“无限愁”具体包含了哪些愁绪?请结合词作内容做简要分析。(6)

答案 (2)词人身为“征客”,远离家乡,充满了思乡之愁;寒鸦归巢,轻帆泊岸,自己却依旧漂泊在外,倚楼眺望,反衬出词人羁旅之愁;“渔夫讴”的自由快乐,唤起心中奔波在外,劳心于俗事的愁怨。

解析 (2)题干中已经明确“愁”为词眼,需要结合全词就该点做仔细分析。上片前两句,描绘离家万里,弯月的意象直接点明思乡之愁;后三句,通过写寒鸦傍晚时分归巢,帆船泊岸,暗含归家之意,而自己依然远眺,形成对照,愁思更浓;下片回到眼前之景,通过“玉笛只悲征客梦”直接抒发漂泊在外的游子之思,同时以渔夫的自由快乐映衬自己在外奔波劳碌的无限愁思。

19.(2018通中学开学检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11)

惜余春

急雨收春,斜风约水,浮红涨绿鱼文起。年年游子惜余春,春归不解招游子。

留恨城隅,关情纸尾,阑干长对西曛[]倚。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

[]    西曛:斜阳。

(1)从全词看,词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3)

答案(1)由惜春到思归再到怀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全词的情感思路的梳理能力。前三句,照应题面中“余春”二字,爱惜之情,亦于言外发之;后两句写游子思归之情,直接明了;下片围绕思念之情展开,“关情纸尾”“鸳鸯俱是白头时”这些常见意象均是闺怨词作中常见的,由此可以判断下片侧重怀人。

(2)后人评价“春归不解招游子”有“无理之趣”,请对此做简要分析。(4)

答案(2)“春归”本是自然现象,词人埋怨春弃己而独归是“无理”的,但无理却有趣,借此把游子思归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挚。

解析 (2)“年年游子惜余春”,给出惜春情怀的时间持续度,语气即显得更为沉郁。游子年年惜春,可谓专情于春矣,而春天归去时却想不到招呼老朋友一块儿走,实在无理。如此造语,可谓奇妙。

(3)简要赏析“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这两句的表达效果。(4)

答案(3)运用比喻、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以“鸳鸯”喻夫妻(或有情人),以“江南、渭北”代指夫妻(或有情人)各自所在的地方,以“白头”“三千里”突出分别时间之长、相隔距离之远。意味深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和艺术感染力。

解析 (3)杜甫《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词人熔铸唐诗,以己意出之:“鸳鸯俱是白头时,江南渭北三千里。”谓夫妻二人,已垂垂老矣,却一在江南,一在渭北,关山千里,天各一方。这两句只说离人年龄之大(分别时间之长)、分别距离之远,此外不置一辞,词意戛然而止,但余味不尽。千山万水,音讯难通,一封家信,纸尾关情,可见那情该有多深。

20.(2017无锡一模,10)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11)

秋发庾岭①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②。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    ①万历十九年,汤显祖触怒权贵,被贬徐闻典史(今属广东),本诗作于赴任途中。②霏

:迷蒙。

(1)请简要分析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4)

答案 (1)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的枫叶、夕阳中沉默的秋蝉等秋天的景物,寓情于景,点明了时令,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

解析 (1)枫叶入秋,如火如荼,本来应该是极美丽的景致,作者却由此感受到了萧瑟的秋意。蝉饮风餐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清贫自守的象征,如今,它也被阵阵寒意包围了,再也唱不出轻快的歌声。首联的景物描写显然体现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景物描写的作用无外乎交代时间地点,烘托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2)本诗的颈联中“随”“满”两个字最有表现力,请做简要赏析。(4)

答案 (2)“随”字写出两岸山色随小舟行进,不断变换色彩的状态;“满”字写出了水面的粼粼波光与夕阳辉映,洒满了游子的衣襟。两字化静为动,以乐景衬哀情。

解析 (2)诗人伫立船头,观赏沿途景色,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地变换;粼粼的波光,在夕阳的照耀下似乎洒满了游子的衣襟。“随”写出了行踪的变化,“满”写出了所见之景象。炼字题必须要结合文句写出其语境意义。

(3)曹操以乌鹊南飞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在浓郁

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而作者则是因触怒权贵而被贬,以“孤鹊”自喻,

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

答案 (3)化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孑然一身、独自徘徊的孤独愁闷与报国无门、无可依托的不平。

解析 (3)曹操以乌鹊南飞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而作者则是因触怒权贵而被贬,以“孤鹊”自喻,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527861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7.html

《教师版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