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209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智库时代 智者论道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音乐形态分析
周国文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首《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整体上看,该乐章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规模相当,同等重要。整个乐章旋律流畅优美、清新动人;局部和声变化较多,色彩绚丽多姿;主题材料、调式调性,既有鲜明的对比,又有巧妙的统一,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中图分类号:J64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6-0261-002希·凡·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世家,祖父曾任皇家宫廷乐长,父亲是宫廷男高音歌手。贝多芬以其卓著的音乐创作成就,“把古典乐派的成就推向高峰,又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做了预示和准备”[1],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其创作上最突出的领域是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共写了9交响曲和32首钢琴奏鸣曲。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8《悲怆(献给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Opus 13)第一乐章的音乐形态。[2]曲《怆(尔·冯·王)》(Opus 13)创作于1798-1799年,是西方早期钢琴奏鸣曲的杰出典范,也是贝多芬崇尚“自由”“平等”“理性”的启蒙运动思潮在音乐作品中的又一次反映。《悲怆》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进行创作,其曲式结构图式如图1。《悲怆》第一乐章基本乐思有着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并因此获得巨大发展,突破早期古典奏鸣曲式的某些处理方法,如大结构的副部、长大的结束部、压缩再现的连接部等。本乐章(同时也是整首钢琴奏鸣曲表达了作者对残酷命运和邪恶势力的不屈与抗争,对自由人生和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引子:主题因素是一个忧郁、踌躇的动机(可参见原谱第1小节)。其穿插于整个乐章的首、中、尾,具有主导动机的性质。使乐曲顽强而坚定的音乐性格中夹杂着一股淡淡的伤感,预示着冷酷的压抑之下必将激起的强烈抗争。引子的结构,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大句,和声变化较多,色彩暗淡,基本是在c小调上进行,结束于属和弦上,为呈示部的引入做了铺垫,属开放型结构。呈示部有四个段落,即主部、连接部、副部和结束部。1主部: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展示一股势不可挡的动力,具有坚强的音乐性格,象征着不屈不挠的勇士精神。其主题是“长短音型结合的上行”与“整齐划一节奏的下行”两种对比因素的矛盾组合(可参见原谱第11、12小节——主部主题第一个因素和第15—16小节——主部主题第二个因素)。第一因素激越、向上,在c小调主音八度分解震音衬托下,用变化的和声连接来呈述,旋律持续向上级进,主三和弦三度音的还原使用,丰富了和声色彩,亦形成离调意味。第二因素:坚强、果敢,色彩明朗,向下进行的旋律与第一因素形成鲜明的对比。主部的结构,是一个二句类,非方整性的平行的开放乐段。调性以c小调转G大调为主体,旋律进行中和弦切换较为密集,期间不时产生离调的效果,不稳定,有强烈的驱动性和律动感。连接部:是完整的一大句乐段,调性变化多,前半句低声部节奏音型“x x x x”的引入在织体上为副部做了准备(可参见原谱第28小节);后半句采用主部第一因素的材料变化发展。整个连接部的调性完全游离于主调(c小调)之外,旋律承接主部第二乐句的调性,从G大调开始,后半部分调性向副部的属方向靠拢,转入bB大调,在bB大调“导音—主音”的几次交替中自然而然地衔接到副部起始调性be小调的主三和弦上。副部:两个主题均引入新材料。首先以新调be小调主三和弦连续向上分解进行的形式陈述第一主题,富于歌唱性的旋律,清脆柔美,带有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色彩,与主部激越、坚定的主题有明显不同。结构为四个乐句构成的段落,规模较大,其中第二·261·
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 律开始比较动乱,三小节后基本稳固在G调上发展,为再现部作调性上准备。再现部:延续展开的发展思维,变化再现了呈示部。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结构上,将原呈示部连接部的23小节压缩减为再现部连接部的1.5小结;将原呈示部副部的四乐句段落缩减为再现部副部的三乐句段落;再现部主部第二乐句较之于呈示部主部第二乐句,规模有所扩大,吞并了连接部,与之合而为一,使具再现部的主部具有主部和连接部的双重功能。其次,调性上,呈示部主部调性相对稳定,只在末尾做一次临时转调(c小调转G大调),而再现部主部调性变换频繁,尤其第二乐句,经历了“c小调-bD大调- be小调- f小调- C大调”的频繁离调转换;呈示部副部的调性从 be小调开始,而再现部副部调性则从f小调引入,为再现部副部调性服从作了准备,并在第三乐句转入c小调,实现了调性回归;呈示部结束部调性变换为“bE-c-bB-c-bB-c-G”,而再现部结束部调性变换则为“c-G-c-G-c”,亦有较大变化。结尾:采用主部主题材料,从主调c调开始,在c小调的主和弦上完满终止整个乐章,结构简洁,干净利落。整体上看,贝多芬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大部分组成,各部分规模相当,同等重要。整个乐章旋律流畅优美、清新动人;局部和声变化较多,色彩绚丽多姿;主题材料、调式调性,既有鲜明的对比,又有巧妙的统一,构成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乐曲追求形式结构的灵活伸缩,突破了古典奏鸣曲式程度某些处理方式,但又不失高度的内在统一性,使乐曲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确立其钢琴奏鸣曲的典范地位;也追求钢琴的细致变化和本质表现,使乐曲充满戏剧性的同时,还富于优美典雅的抒情性,充分体现了贝多芬早期创作的钢琴奏鸣曲,“虽然依旧尊重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风格,但也包含着他所特有的冲动与激情”的风格特征[3]【作者简介】周国文(1968-)男,壮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参考文献】[1]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2]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3]刘璞.音乐大师与世界名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注释】[1]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47.[2]为:(德)A.B.瓦尔勒.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第一册)[M].:,2000:146-153.[3]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42.句是第一句变化重复,均为be小调;第三句在 bD大调上陈述第二主题,第四句前半部分为 bD大调,后半部分转入bE大调。整个副部的低声部只用一个固定的节奏音型贯穿始终,极具特色。副部与主部,无论在主题材料、调式调性上,还是在音乐性格和旋律表现手法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束部:承接副部尾端的调性,从bE大调进来,但节奏音型与副部形成很大差异。上下两个外声部以长音的形式平行或二度级进平稳进行为主,性格稳沉而坚定;两个内声部则旋律跳荡起伏,节奏短促,形成躁动不安的情绪,亦显具一股内在张力。结构上可视为由三个大句构成的段落,前两句调性bE大调,后一句调性趋向不稳定,经历c小调-bB大调-c小调-bB大调-c小调-G大调的频繁离调/交替过程。音乐发展至结束部,按传统奏鸣曲式的布局,整个呈示部反复一次,最后结束于G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为展开部的进入作好了调性上的准备。展开部亦可分为四个段落,即:引入段:用引子主体材料,从g小调逐层引入,后半部分转入e小调。第一部分采用主部主题基本素材展开,和声变化较多,从e小调开始,很快转入了D大调,稍作巩固后又转入g小调。第二部分:用副部基本材料展开,背景骚乱,调性游移不稳,从F调开始,很快转入了f小调,稍作停留后逐渐过渡到G大调。属和弦准备段:引用主部主题材料,旋(上接第260页)建立宏(通过VBA语言编写代码实现数据自动化收集);使用Abode Acrobat内建表单收集工具。数据收集应当包含学生姓名、学号、学院、年级、专业、指导教师姓名、职称、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指导教师评分、评审人评分、答辩委员会评分等元素,将上述内容收集整理后,形成Excel文件或数据库文件,进行规范化处理。三、数据应用在数据被收集后,进行汇总并从各个维度进行数据挖掘,得出可以供教学工作和论文管理工作参考的结论。(一)基础数据统计在前述规范化数据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统计出该年论文的各项基础数据,如论文总数、分专业数量、指导教师通过率等,形成汇总数据,为年鉴、汇总统计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各种筛选、透视,可生成各类汇总表,便于论文管理归档、报送。(二)质量分析前述统计的数据,也包含分数等质量控·262·制的内容,可以基于该数据,汇总并对数据进行透视,各指导教师、各班级、各专业等分类的平均分数、标准差、统计各分项数据都更加便捷。(三)选题趋势对论文题目进行文本语义分析,并进行领域相关性汇总,可分析论文细分研究领域占比。收集的数据中还包含关键词一项,该数据可形成频次统计数据,并结合大数据进行各关键词的领域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汇总各学年数据,形成选题趋势的总结,并与学界主流关注的领域进行对比,可将上述趋势与教学相结合,也可为次年论文指导工作提供参考。(四)数据可视化上述各项应用,均可将各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柱状图、饼状图、散点图等可视化形式,有利于数据的分析和使用,为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四、结语通过上述的技术及实现方法,可以提供给师生经过格式约束的论文模板和表格模板,也能够使以往要花费较多精力调整的格式、板式,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规范的调整,节省了师生大量的精力,得以留出更多时间专注于论文内容。在此基础上,使论文数据收集过程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以大幅增加论文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也可以收集到较以往更为全面的数据,为论文分类提供了依据,为数据规范化提供了解决方案。【作者简介】刘子铭(1988-),男,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实验教学、实验管理、教育技术。【课题项目】本文受天津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资助,项目名称:大数据及数据自动处理在毕业论文管理中的应用,项目编号:(JGYB01218008)。【参考文献】[1].[J].,2016,32(8:155-159.[2].[J].,2018,16(21:32-34.[3].[J].,2018(1:134-135.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826aa9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f.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