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桂林山水

发布时间:2019-12-07 04:45:4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31、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运用各种方法理解“波澜壮阔、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等词的意思。

2、在正确朗读课文时,要注意的变音。通过对文中比喻句和排比句的朗读指导,体会桂林山水的美丽,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

3、根据课文题目或课文的线索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尝试背诵课文第2或第3节。

教学重点:

根据课文题目或课文的线索练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正确朗读“啊”的变音。

2、抓住作者在23小节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大自然为我们孕育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地方——桂林,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小舟,一起去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准字音

1、出示四字词语,读准字音。

2、反馈课前自学的结果“啊”的变音规律。

1)师出示有“啊”的变音规律表。

2 “‘啊’在文中怎么读?”出示6句句子,指名读。

(二)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并思考:每小节写了什么?

1 引导并加以板书归纳:

第①节 板书:“甲天下”(通过选择“甲”字的义项理解该词词义)

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桂林山水的景色天下第一

第②节 板书:水—— 绿

第③节 板书:山——

谁能用上关联词用一句话说清漓江水的特点?(又

漓江的水又静又清又绿。

谁能用关联词把桂林山的特点概括一下?(不但而且

桂林的山不但奇特、秀美,而且险峻。

师小结:把这两句话合并起来,就是23小节的节意概括。

板书:是画卷

2、根据板书,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点拨小结: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第一小节是总起,第四小节是总结,23小节分别叙述了桂林的水和山。课文的清晰脉络此刻我们就了然于胸了。(板书:总 总)

三、深入学习,朗读品味。

过渡:接下来,就让我们细细感受桂林的山和水,重点学习23小节。

(一)出示学习要求:默读23小节,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

这两小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二)交流分析:

1、出示写法相同的句子。

A、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1)(出示:大海、西湖、漓江和泰山、香山、桂林的山的对比图)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比较?

引导体会:突出桂林山和水的与众不同,同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指导朗读(作者通过对比,要突出的是句子的后半部分。)个别读,齐读。

B、采用排比、比喻手法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用排比的好处?

我们先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来描述桂林的水的。引读体会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这是作者感觉到的(夸张地说它没有流动说明漓江水的静)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这是作者看到的,通过肉眼就能看见江底的沙石。(说明漓江水清澈见底)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这也是作者看到的,并想象成(同时用了比喻,碧绿莹润)

你能学着作者的方法也来写一句吗?

出示:妈妈买来的西瓜真_____ 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并指导朗读:作者在第2节中不仅直接抒发了对漓江的赞美之情,还通过自己的感觉、视觉等描述了漓江水的特点。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一段,齐读。

5)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述桂林的山的。

A、“桂林的山真奇啊”“奇”就是——奇特、奇怪。怎么个奇怪法?

理解“拔地而起”(山、树、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说明桂林这片土地上到处都耸立着山。这和桂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有关,有兴趣的同学可深入了解。

作者连用三个比喻来形容山的形状,其实岂止三种形状呀,“奇峰罗列”(各种各样的奇特山峰散开地排列着)和“形态万千”两个词告诉我们这样造型奇特的山不计其数啊。

不信,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桂林的山。(出示图片)

B、“桂林的山真秀啊”“秀”就是——秀美、秀丽。你从哪里得知?

作者仍是用比喻,把山比作——屏障(“屏风”)和竹笋,那我能不能就说成“像屏障,像竹笋”?生交流(不能)。引导体会:“翠绿”和“新生”写出了颜色的鲜艳,更突出了山的——

C、“桂林的山真险啊”“险”就是——危险,险峻。作者是怎么描写山的险的?

理解“危峰兀立”(山峰高耸直立)“怪石嶙峋”(形容山石形状奇特、重叠高耸)

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欣赏。作者就是运用了几个贴切的词语来形容了这些危险的山峰。

6)小结并指导朗读:作者在第3节中,尤其多的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比喻可以把景物描写得——更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加上排比句式,条理更清晰,特点阐述更明确,更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谁愿意来为大家读一读?

2、出示写法不同的句子。

出示句子:“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作者为什么写完漓江水的三个特点之后又要写上这句话呢?(更突出漓江水的静,离山也更近了)

(三)尝试背诵

过渡:桂林山水的特点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的清晰,又是那么的生动,让我们一起尝试着记住这些优美的文字吧!

填空提示、图片欣赏,尝试背诵23小节。

(四)引读第4节,理解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1、引读:文章最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怎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怎样的山)。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再加上空中(      ),山间(      ),江上(      ),让你感到(      ),真是(      )。

2理解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还记得课文第一小节吗?联系第一小节说说意思。(荡舟漓江上,桂林的山水美如画,人们好像在画中游览)

3、师总结:整篇文章构思精巧,采用先总起后分述再总结的方法来写。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介绍山水特点时,作者先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与其他景物作对比,再运用排比句式写水和山的特点,描写过程中,动用各种感官,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山和水的特点写具体写生动,从而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师指ppt——生齐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布置作业:

基础性作业:

词语积累: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连绵不断。

提高性作业:

积累描写山水的好词好句。

学习用对比、排比或比喻的方法描写一处校园景色。

挑战性作业:

你曾经浏览过哪些名胜古迹?请选一处,抓住它的特点,用论坛发贴的方式互相介绍,并发表看法。

板书: 31. 桂林山水

:甲天下

—— 绿

——

:是画卷

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第二、第三节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有什么异同点,结合看到的视频,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的不足在于教学方法还是不够丰富,不能突破流俗。提问,学生朗读,学生回答时急于让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替代学生回答的语言过多,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力争突破。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48123a09b6648d7c0c74610.html

《31、桂林山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