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发布时间:2020-05-2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效率原则:指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要力争以尽可能快的时间,尽可能少的人员,尽可能低的经济耗费办尽可能多的事,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 3 4 5 6 7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指指导和规范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则。
行政机关:指依宪法或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国家机关。
行政相对人: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
国家公职关系:指国家公务员因担任国家公职,执行国家公务而与国家发生的法律关系。
行政立法: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

行政处理:行政主体为实现相应法律、法规、规章确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任务,根据行政相对人申请或根据职权,依法处理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义务事项的具体行政行为。
8
行政许可: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况下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通过颁发许可证或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特定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权利或资格的行政行为。

9
行政处罚:行政主体为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10 行政拘留:又称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
11 行政救济:指公民权利和利益受到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或不当侵害,有关国家机关基于相对人的请求通过法定途径和程序纠正,制止或矫正行政侵权行为,使受损害的公民权益得到恢复、补救的法律制度。它包括复议、诉讼、国家赔偿等。

12 行政法制监督:国家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组织,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行为的监督。
13 ※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14 ※行政赔偿: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15 行政补偿:指行政相对人由于行政主体的合法活动而遭受损失,由国家给予补偿的制度。
16 行政诉讼: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行政诉讼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17 一般地域管辖:行政案件一般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即以被告所在地来确定管辖法院。
18 管辖权的转移:经上级人民法院决定或同意,由下级人民法院将其有管辖权的案件移送给上级人民法院审理,或者由上级人民法院将其有管辖权的案件移交给下级人民法院审理。 19 行政诉讼当事人:因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人。
20 行政诉讼第三人:指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因而参加他人正在进行的行政诉讼中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1 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
22 行政强制:行政主体为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依法采取强制手段迫使拒不履行行政义务的行政相对人履行义务或达到与履行义务相同状态;或出于维护社会秩序或保护相对人个人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及为了获得行政上信息的需要,而对相对人人身或财产采取即时强制措施的行政行为。 23 行政合同:行政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行政主体之间或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24 ※行政立法

25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指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处理行政机关对民事争议裁决引起的行政争议案件时,根据民事争议当事人的请求,对相关民事争议一并审理的活动。
26 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对其施政情况的工作总结,反映其在行政管理各个方面或者某个特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尚且存在的问题。
27 行政规范性文件:指国家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社会实施管理,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发布的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令。
28 行政裁决:依法由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29 ※行政赔偿
30 移送管辖:某一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没有管辖权,而将该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理。
31 行政关系: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能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
32 ※行政许可: 33 ※行政拘留:
34 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行政行为。 35 行政监察:指国家监察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进行监督、纠举、惩戒违法、违纪行为的活动。
36 行政主体:指能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37 行政法规:指国务院依宪法或法律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8 行政确认:指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甑别,给予确定、认可、证明(或否定)并予以宣告的具体行政行为。
39 ※行政复议 40 ※行政立法
41 变更判决: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机关作出的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决定,通过
司法裁判直接予以改变的判决。
42 说明理由制度:指行政机关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时,要说明作出该决定的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的制度。
43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假定其合法有效,任何机关、组织、个人未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
44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指当场处罚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处罚事项,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处罚程序。
45 行政追偿:指国家行政机关向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或履行其他赔偿义务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或委托的组织或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行政法的法源
答:我国行政法法源的种类: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
3、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依宪法或法律授权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制定自 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部门规章(指国务院各部、委、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发布的规章)
7、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及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8、法律解释; 9、条约与协定。 2、简述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 答:行政机关的主要职权有:
1、行政立法权 2、行政命令权 3、行政处理权 4、行政监督权 5、行政裁决权 6、行政强制权 7、行政处罚权 3、简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

答: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行政法理,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要享有下述权利:
1、申请权2、参与权3、了解权 4、批评、建议权5、申诉、控告、检举权 6、陈述、申辩权7、申请复议权8、提起行政诉讼权9、请求行政赔偿权 10、抵制违法行政行为权 4、简述告知制度及其内容
答:告知制度是指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行为时,应将有关事项告诉相对人的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①告知决定;②告知权利;③告知其他事项。 5、简述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 答:行政强制执行的特征有:
1)在行政强制执行中不得进行执行和解; 2)行政强制执行的目的是实现义务的履行; 3)行政强制执行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和法定性; 4)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
5)行政相对人不履行的义务,是适用行政强制执行的前提条件; 6、简述行政指导的意义和作用 行政指导的意义:
1、行政知道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理性选择。 2、行政指导是对行政法治一种补充和配合。 3、行政知道是协调政府与公众关系的有效手段。 行政指导的作用: 7、简述行政救济的特征 答:行政救济的特征:
1、行政救济通常是事后的救济,一般不存在事前救济。
2、行政救济以当事人申请为前提,非经当事人申请,有关机关不能主动为之。
3行政救济中争议双方当事人地位不平等,一方是代表公权力的国家机关,另一方是普通公民,除在行政诉讼之中外,大部分纠纷在行政机关内部解决,双方地位不一样。
4、行政救济是一种直接的救济,即能直接给受害方提供权利救济。 8、简述行政复议申请的条件 答:行政复议申请的条件:
1、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 、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3 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复议范围和受理复议机关管辖;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9、简述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的相同点 答: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
1、两者都是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发生的,都是行政管理产生的后果。
2、两者都是行政救济的手段,都属于行政救济的范畴; 3、两者都是国家向受害人负责任。 10、简述行政诉讼的涵义
1行政诉讼起因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2、行政诉讼是在统一的法院主持下进行的;
3、行政诉讼适用不同于民事诉讼的独立的程序规则; 4、诉讼是解决一定范围内行政争议的活动; 5、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主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 11、简述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特征
1、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厉害关系,即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2、在本诉已经开始,但尚未作出终审判决前参加进来,这是时间上第三人参加诉讼特征;
3 第三人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诉讼主体资格; 4 第三人可以自己申请参加到诉讼中来。 12、简述当事人申请执行行政裁判的条件
当事人申请执行行政裁判的条件:
1、具有执行根据,或称据以只的法律文书; 2、具有可供执行的内容;
3、当事人拒绝履行司法文书规定的义务;
4、申请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执行申请,3个月内。 13、简述处罚法定原则
行政处罚是典型的侵益行为,其实施必然导致对特定行政相对人某种权利或权益的限制或剥夺;因此,行政处罚行为自始至终都应该严格贯彻处罚法定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1、处罚设定权法定; 2、处罚主体及其职权法定; 3、被处罚行为法定;
4、处罚的种类、内容和程序法定; 14、简述行政补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行政补偿责任的构成要件:
1 、行政机关合法行政管理行为造成了相对人的损害 2、造成损害的对象是无法定义务之特定人 3 相应致害行为与结果间有因果关系 15、简述“参照”规章的涵义及规章的类别
“参照”规章:人民法院在行政审判中对规章的有条件适用,即对合法的规章可直接予以适用;对不合法(包括不符合法的原则、精神)的规章,法院可灵活处理。 “参照”规章的类别有:国务院部委制定、发布的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发布的规章;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规章。
16、简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7、简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1、行为主体合法。行为主体是行政主体;行为在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应通过一定会议做出的行为通过了相应会议的讨论,并相应会议由法定人数出席、相应决定由法定票数通过;
2、行为内容合法。 行政行为有事实根据,证据确凿;正确适用了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目的合乎立法目的;
3、行为程序合法。行为符合法定方式;行为符合法定步骤、顺序;行为符合法定时限
18、简述行政复议申请的条件 答:行政复议申请有条件有:
1)申请人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3)有具体的复议请求和事实根据; 4)属于复议范围和受理复议机关管辖;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19、行政行为有什么法律效力?
1、行政行为的公定力: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假定其合法有效,任何机关、组织、个人未经法定程序,均不得否定其法律效力。
2、行政行为的确定力:行政行为实施后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发生法律效力,行政主体本身费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撤销或废止。
3、行政行为的拘束力:行政行为生效后,作为行政相对人的所有个人、组织都要受该行为的约束,履行该行为确定的义务,不得作出与该行为相抵触或违反该行为有关要求的行为。
4行政行为的执行力: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觉履行相应行为为之定的义务,如其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相应行政主体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如相应行政主体不具有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该行政主体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20、行政复议有哪些基本原则?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①合法原则 ②公开原则 ③公正原则 ④及时裁决原则 ⑤便民原则 ⑥一级复议原则 ⑦书面复议原则 21、行政诉讼法以列举方式规定了哪些可诉性行为?
1、行政处罚行为;2、行政强制措施;3、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定经营自主权的行为;4、颁发证照行为;5、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法定职责的行为;6、发放抚恤金的行为;7、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其履行义务的行为;8、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22、简述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答:行政相对人的义务: 1、服从行政管理的义务; 2、协助公务的义务; 3、维护公益的义务; 4、接受行政监督的义务; 5、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 6、遵守法定程序的义务。 23、简述行政补偿的适用范围
答:行政补偿的适用范围:
1、政府采取的社会、经济措施,造成个别或一部分人特定损失的,国家应予补偿;

2、国家合法采取的强制性行为;
3、公务合作者遭受损害,国家应予补偿;
4、因无过错危险事故造成的损害,国家应承担补偿责任; 5、其他间接行为所致损害。 24、简述行政行为的特征
1、服务性 (决定其无偿性)
2从属法律性。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从而必须从属于法律,不能违反和超越法律。
3、裁量性。行政行为在法律范围内通常有一定的自由裁量余地。 4、单方性。行政行为只要在行政组织法或特定法律、法规所授权范围内,即可自行决定和直接实施,而无需与行政相对人协商和征得相对人的同意。
5强制性。行政行为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如遇到障碍,可运用行政强制措施排除。 25、简述行政公开原则的内容
1、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 2、行政执法行为公开;
3、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 4、行政信息、情报公开。 26、简述行政裁决的特征 行政裁决的特征:
1、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争议是民事性质的且与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这是行政裁决的前提
2、行政裁决的主体是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
3、行政裁决程序通常依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以协商或调解为前置; 4、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裁决权的活动,具有法律效力; 5、行政裁决具有不可变更力 27、简述行政诉讼中原告的举证事项
1、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是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 2、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3、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
4、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三、论述题
1、试述行政公开原则
行政公开原则,其主要要求包括:

1、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 2、行政执法行为公开
3、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 4、行政信息和情报公开

2、试述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1、法定原则

2、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的原则
3、平等原则与先申请主义和通知利害关系人的原则 4、均衡、比例、适度和责任的原则 5、效率与时限原则

6、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诚信的原则 7、合理收费原则

3、试述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
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①合法原则 ②公开原则 ③公正原则 ④及时裁决原则 ⑤便民原则 ⑥一级复议原则 ⑦书面复议原则

4、试述行政诉讼一审判决中撤销判决的适用条件
撤销判决是司法机关纠正违法具体行政行为最有效手段,集中体现着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制约。适用撤销判决的一般的或概括的条件是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律,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表现,《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2款将之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要证据不足;②适用法律、法规错误;③违反法定程序;④超越职权;⑤滥用职权。

5、试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指导和规范行政法的立法,执法以及指导、规范行政行为的实施和行政争议的处理的基础性规则。
1)行政法治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政府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办事;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如果违反法律,超越法律活动,即要承担法律责任。 2)行政合理原则,这一原则主要由比例原则和信赖保护原则构成。

3)行政公正原则,其基本精神是要求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办事公道,不徇私情,平等地对待具有不同背景的行政相对人。
4)行政公开原则,其主要要求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开、行政执法行为公开、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行为公开、行政信息和情报公开等。
5)行政效率原则,其涵义是行政机关在行使其职能时,提高效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6、试述行政处罚简易程序的概念、适用条件和步骤
行政处罚简易程序指当场处罚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处罚事项,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处罚程序。 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
1、违法事实确凿 2、有法定依据 3、较少数额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 简易程序的步骤:
1、标明身份 2、确认违法事实,说明处罚理由和依据 3、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4行政处罚决定书的交付 5、备案

7、试述行政赔偿的范围 对侵犯人身权的赔偿:
1、违法拘留或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行为; 2、非法拘禁或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
3、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
4 违法使用武器、警械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行为; 5、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 对侵犯财产权的赔偿:
1、违法实施罚款、吊销许可证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行为;2 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行为; 3 、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务、摊牌费用的行为; 4、造成财产损害的其他违法行为。

8、试述行政法治原则
1、依法行政。政府的一切行为应依法而为,受法之拘束。

2控制滥用自由裁量权。对政府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包括事前控制(授权控制和程序控制)和事后控制(行政复议和司法审查)
3、政府对违法、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对违法行为是否承担法律责任,是区别法治政府和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 4、保护人权、维护公司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9、试述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该行为要具备什么要件才是合法的行政行为,不致被撤销或宣布无效。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可以概括为三大类:
1、行为主体合法。行为主体是行政主体;行为在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应通过一定会议做出的行为通过了相应会议的讨论,并相应会议由法定人数出席、相应决定由法定票数通过;
2、行为内容合法。 行政行为有事实根据,证据确凿;正确适用了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目的合乎立法目的;
3、行为程序合法。行为符合法定方式;行为符合法定步骤、顺序;行为符合法定时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9ab52fdf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58.html

《行政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